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

出版時間:2006  出版社: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羅志田  頁數(shù):35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討論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這一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五四” 前夕的士人心態(tài)與政治的關(guān)聯(lián),到“五四”后各種思想觀念、行為取向和政治勢力之間的競爭,以及這些因素在競爭中的互動,并從區(qū)域、文武、新舊等文化因素與政治斗爭的糾結(jié)考察北伐前數(shù)年軍政格局的演變。全書所再現(xiàn)的“歷史現(xiàn)象”與既存認知有相當距離,或更貼近這一時段中國思想、政治領(lǐng)域那種異常豐富、曲折而活躍的動態(tài)場景。

作者簡介

羅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學(xué)歷史系77級畢業(yè),普林斯頓大學(xué)博士,歷任四川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1995)、《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1998)、《權(quán)勢轉(zhuǎn)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xué)術(shù)》(1999)、《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2001)、《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xué)術(shù)掠影》(2001)、《國家與學(xué)術(shù):清季民初關(guān)于“國學(xué)”的思想論爭》(2003)、《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文化與學(xué)術(shù)》(2003)、《近代中國史學(xué)十論》(2003)等。

書籍目錄

自序  引論 希望與失望的轉(zhuǎn)折:五四運動前一年    1.公理戰(zhàn)勝的樂觀    2.新紀元和新潮流    3.對文治的憧憬    4.對共和體制的失望    5.余論:局勢和情緒的逆轉(zhuǎn)上編:“五四”后的士人與政治  對“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再認識    1.倒放電影的爭論起因    2.因相近而區(qū)分    3.胡適的思路及他人最初的因應(yīng)    4.整體改造和點滴改革    5.外來主義與中國國情的關(guān)系    6.余論:走向“行動的時代”  “五四”到北伐期間胡適與中共的關(guān)系    1.“好政府主義”    2.胡適與中共的觀念歧異(對內(nèi))    3.胡適與中共的觀念歧異(對外)    4.中共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與胡適    5.胡適與中共“舌戰(zhàn)”莫斯科下編:北伐前的軍政格局  北伐前南北軍政格局的演變/1924—1926    1.北洋軍閥的新陳代謝    2.邊緣挑戰(zhàn)中央的地理態(tài)勢    3.反赤旗幟下北方軍政的整合嘗試    4.“教而后戰(zhàn)”:北伐前夕的南方軍事整合    5.“有道伐無道”的形成:南方的軍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勢易  國際競爭與地方意識:中山艦事件前后廣東政局的新陳代謝    1.引言:從狹義到廣義的土客矛盾    2.1925年廣東軍事的新陳代謝    3.中山艦事件前的廣州政治權(quán)勢競爭    4.中山艦事件后的廣州政局    5.結(jié)語外編:條約體系的演進  帝國主義在中國:條約體系的文化認知    1.帝國主義間接控制:條約體系的文化解讀    2.華盛頓會議后中國內(nèi)爭與外力的糾結(jié)互動  李錦綸使美與中美雙方促進南北合作談判修約的嘗試,1927—1928    1.引言    2.李錦綸使美    3.國民黨內(nèi)爭與中美關(guān)系    4.余論:人物及相關(guān)因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7條)

 
 

  •   據(jù)說學(xué)界有“南桑北羅”之稱。不愧是有北美研究背景的人。羅志田的書,能看到的,基本都買了。這本書關(guān)于五四的論述很有意思。打破了很多傳統(tǒng)的觀念。但羅先生的論述很繁瑣,看得很累。
  •   讓這段歷史更豐富
  •   大家之作,值得特別推薦.解讀一段復(fù)雜的歷史,非高手莫能為之.
  •   羅志田的書,行家都曉得,有思想,獨特,有四川人的風范;包裝等都很新,贊
  •   這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啊啊啊啊
  •   自從在歷史研究上看了羅先生的文章以后,就四處找他的書了,感覺羅先生文字功夫高,比一般學(xué)哲學(xué)文學(xué)的人更厚重,另外,邏輯思維強,看著絲絲入扣,讓人不得不折服。另外,自然就是治學(xué)嚴謹了,做歷史研究需要這樣的學(xué)者,大家風范啊,非常仰慕。在當當訂購了他的好幾本書,還在期刊網(wǎng)上找了他的所有文章來看,值得好好品味!贊一個!
  •   還沒學(xué)歷史的時候,就讀過,過了幾年,終于囤了一本
  •   羅先生的著作,都充滿了犀利的理辨色彩,讀了之后定會為作者的機智為之感嘆!
  •   雖然不是很快 但還好
  •   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讀下來,不過寫的真的挺好,可以學(xué)習(xí)學(xué)術(shù)規(guī)范
  •   羅志田先生作品,值得品讀
  •   羅大師的書不可不讀
  •   南桑北羅,果然不假,羅老師的文字很漂亮,功力很深厚。
  •   羅先生的文章讀一遍不一定很懂,非的讀三四遍才知道個中高妙之處。其實本人最欣賞的是羅先生的文筆和對史料的解讀功夫。好書值得推薦!
  •   羅大師的作品,不用說什么了吧。
  •   張鳴老師推薦的,一定不錯
  •   思想性比較強
  •   大師之作,值得收藏,頂之
  •   內(nèi)容還沒細看,版本和裝幀都不錯,配送速度也很快
  •   羅大師的著作啊
  •   內(nèi)容不錯,但是作者以前發(fā)表文章的合集,希望以后出類似書時出版社和卓越提示下
  •   羅志田老師的風格是從思想史中治政治史,本書可視為代表
  •   羅老師的書受益良多
  •   本書并非我預(yù)想中的全面系統(tǒng)敘述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這段歷史的專著,而只是7篇論文的結(jié)集,盡管作者說"各文……之間并無清晰的邊界,也少見明顯的斷裂,反呈現(xiàn)出相當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好吧,他無敵了!
  •   這是羅老師的一本論文集
  •   現(xiàn)代史研究
  •   羅老師的書 深奧 邏輯性強 需要細細品讀
  •   重溫歷史,反思歷史
  •   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
  •   新的角度解讀這段歷史
  •     如果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適應(yīng)生產(chǎn)力發(fā)展,能夠良好處理生產(chǎn)關(guān)系,那我們就不必轉(zhuǎn)變觀念了,中國人自己坐莊,讓別人跟我們接軌好了。
        
      一八四零年的炮火已經(jīng)證明了,不是,我們的觀念強奸不了繆斯女神。新文化運動中國人可憐兮兮啊,剛開了個靠譜的頭,一不留神又被政治利用了,本來就是一個夭折的思想啟蒙,卻被政治別有用心地賦予一個與其實際價值極不相稱的名份,這歸根結(jié)底還是中國封建文化的思維慣性。哪怕你是反封建的,但到最后給你一個極具封建意味的評價。人家說你牛逼,你總不好意思跟人家翻臉吧?
        
      所以,對反封建的文化運動的歷史評價過高,也是一種封建性。五四新文化運動被政治利用,文化運動變成政治運動,格調(diào)低到褲襠下面去了,而且此后再也不見成氣候的文化運動。
      
      本來中國幾千年的忠孝文化,臭氣彌漫的小農(nóng)思想,就非幾次新文化運動能開悟的,何況連動都不動。半個多世紀前,除了臺灣人民還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地皮都解放了,可是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思想還是那種思想。我們成天躲在屋里唱,我們的大中國,多辛酸吶。
        
      我一看見中國的傻逼們過西洋節(jié)日我就想,文化上缺失不是幾句愛國的空口號就能彌補的。中國在五十多年世界兩大陣營的對峙中,贏得了政治,卻輸?shù)袅宋幕?
        
      從近十多年中國人對西洋節(jié)日的狂熱中,我看到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和中國文化因先天的屬性而不能更好的對生產(chǎn)力進步發(fā)揮促進作用。
  •     
      
      坦白地說,翻開羅志田這本《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起初有點失望,因其并非我預(yù)想中的全面系統(tǒng)敘述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這段歷史的專著,而只是7篇論文的結(jié)集,盡管作者說"各文……之間并無清晰的邊界,也少見明顯的斷裂,反呈現(xiàn)出相當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仍不免于心耿耿。待到讀完這些文字,收獲的喜悅早已沖淡起初的遺憾,以至要與也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了。
      
      梁漱溟之父梁濟(巨川)自殺是民國史上的著名事件。通常認為梁濟是殉清而死,因此其人身上未免散發(fā)著遺老的氣味,所謂"頭腦太舊、眼界不高、奴性太深、不知世界大勢"云云。實際上,梁濟的自殺既是殉清又不只是殉清,否則何以解釋殉節(jié)之事遲至清亡后數(shù)年?
      
      正如梁濟自己所說,當初(指1911年)若死,"純?nèi)粸榍宄鰢?,目的太?quot;,他不能"糊糊涂涂犧牲此身",而要在"觀察明白國民是何景象"之后才有所行動。梁濟認為,"中華改為民主共和,系由清廷禪授而來",假如"因禪讓而得民安,"似乎也可以不必殉節(jié);倘若"徒禪讓而民不安",則"清朝即亡于權(quán)奸亂民之手",就不能不殉了。不幸"南北因爭戰(zhàn)而大局分崩,民生因負擔而困窮憔悴,民德因倡導(dǎo)而墮落卑污,全與遜讓之本心相反",梁濟只有以身作則,"以誠實之心對已往之國",望世人亦"以誠實之心對方來之國".因此梁濟之死"非僅眷戀舊也,并將喚起新也".據(jù)說梁濟用了數(shù)年時間來計劃和安排自殺,亦可謂志士了。(見《希望與失望的轉(zhuǎn)折:五四運動前一年》)
      
      "問題與主義之爭"也是一段有名的公案,一般將其解讀為所謂"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次爭論",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兩條社會道路的原則爭論",這樣的說法實在過于武斷和粗糙,還是隨著羅志田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看個究竟吧。胡適為什么提出"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這并非出于其實驗主義哲學(xué)觀的抽象導(dǎo)引,而是想對當時各家各派大談甚至空談主義來一次反動。蓋彼時中國成了西方各種主義的戰(zhàn)場,新式名詞漫天飛,卻不見有人冷靜下來想想中國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主義或者學(xué)理來自西方,必然有其一時一地的特殊性,哪里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救世良方呢?如果連自己的問題都沒弄清,光談主義又有何用?"也許正是當時'根本解決'(梁啟超所謂"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的風氣太盛,出現(xiàn)流于空談的傾向,掩蓋了對許多具體問題的關(guān)注,所以胡適才覺得有必要站出來'反戈一擊',提倡從'抽象的名詞'轉(zhuǎn)向具體的'問題'."(《對"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再認識》)這讓我想起秦暉先生的名言:問題出自本土,主義不妨拿來。外來主義只有用來解決本土問題才是有意義的。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展開"問題與主義"論戰(zhàn)的兩大對手胡適和李大釗之間是非常友好的,而且以"我們"(代表"道統(tǒng)")的稱謂歸為同一陣營,一起劃清與"政統(tǒng)"及其相關(guān)者的界限。另外,一般以提倡主義的形象為人所知的李大釗也是談了不少具體問題的。
      
        談完兩個具體問題之后,再來談?wù)剰男挛幕\動到北伐這段時期的一個"大趨勢",一言以蔽之,這是個走向行動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走向行動也是"問題與主義"之爭深化的必然結(jié)果。彼時的張申府從哲學(xué)角度提出,"把杜威、羅素、柏格森三家之說合在一爐",其實也就是"切實試行"這四個字。"一個主張,一個方法,不行,怎能知其可行不可行?"只有"越切實的試行,才越覺著有活趣".故"不知則已,知則必行!不思則已,思則必行!不主張則已,主張則必行!"胡適在一首詩中寫道:"他們的武器;炸彈!炸彈!他們的精神:干!干!干!"他還提出"大家合起來,趕掉這群狼,推翻這鳥政府;起一個新革命,造一個好政府".更有意味的是,胡適曾有意組建一個"自由黨",實實在在地去干政治。連胡適這樣的"保守派"都大喊"干!干!干!","務(wù)實"的時代風氣也就可以想見。
      
        當然,行動本身又是多種多樣的,并非特指共產(chǎn)革命一家,至于后來的結(jié)果那是當初誰都難以想到的。另外,行動的凸顯把思想沖到邊緣,這似乎也可以視為五四一代知識分子某種命運的提示。
      
      ——李海華 《南方都市報》
  •   中國的“文藝復(fù)興”被政治生生截斷,啟蒙運動這一課中國人遲早要補上,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
  •   1919年本應(yīng)該是中國的啟蒙運動,但很可惜被轉(zhuǎn)化為國共兩黨的政治運作,中國的啟蒙運動截斷了,中國走上了以孫文大炮帶領(lǐng)的黨國體制獨裁道路,直到現(xiàn)在啟蒙運動還是中斷,很多人照樣搞不清楚本族奴隸主和國家民族之間的區(qū)別
  •   救亡圖存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皢⒚伞眴⒚捎卸嗌僮飷杭偃昝?。
  •   這一段歷史其實也是讀書人從“坐而言到起而行”的過程。打著主義旗號的行動型人物戰(zhàn)勝了坐而言的思想性人物,將歷史帶入了一個新的歧途!
  •   之后的歷史何來歧途之說!
    坐而言之人不過是空談家而已,空談自然無過,充其量只是馳騁沙龍稱雄客廳,愉悅二三知己,取媚幾個貴婦;外界的生靈涂炭,民族的救亡圖存只不過是他們的談資。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