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逸舟 頁數(shù):190
Tag標簽:無
前言
引言在經(jīng)歷了新世紀的頭十年之后,中國外交已躍上一個新的高地。在筆者看來,“新高地”有兩個看似矛盾、實則相關的顯著特征:其一,憑借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和外交努力,中國已初步具備世界大國的氣象,差不多所有區(qū)域性和全球性重大事務都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和表態(tài),在某些領域(如推進世界貿易和投資、大范圍推廣脫貧減災經(jīng)驗、拉動全球制造業(yè)景氣等),更顯現(xiàn)出帶動國際社會進步、為人類整體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良好前景。這是近代以來的幾百年間世界史從未有過的局面,也是占當今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華民族罕見的機遇,當然其間包含著中國外交人的勞苦高功。其二,在驟然增加的機遇、壓力和復合型的內外矛盾面前,中國外交受到來自不同方向、對錯混雜的大量批評與建議,所謂“高處不勝寒”,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不適應癥(例如各個層次的戰(zhàn)略先手不夠,提供的國際公共物品不多,不善于應對國際上各種非政府組織和大眾輿論,已出臺的某些政策缺乏公信力,外交部門的自我評估與外界評價之間有差異)。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外交急需自我更新和再定位,在既定方向和適度調整之間發(fā)現(xiàn)新的平衡點,即以改革開放、和平發(fā)展的基本路線為基礎,加大參與國際事務和“有所作為”的力度。本書提出的“創(chuàng)造性介入”,正是就新高地的中國外交所提出的建言。它并非某種系統(tǒng)的思想學說或邏輯假設,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際關系學說和外交理論,而是一種介于形而上的理論和具像的政策解釋之間層次的引導性說明,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旨在激勵更加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倡導創(chuàng)造性解決方案的對外關系思想。這種“創(chuàng)造性介入”論說,主要受到近年來中國外交一些成功案例的啟示,同時注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外交風格的延續(xù)性,參照了國際慣例及發(fā)展趨勢,努力開掘國際外交事務圈的“中國特色”。大體上,“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要旨有三:(1)它判定世界總體的和平與發(fā)展的趨勢沒有變,我國持續(xù)壯大和加深對外依存的趨勢沒有變,以此認知作為鼓勵中國外交“給力”的大背景;(2)它特別強調中國外交的引導性、主動性和建設性,把塑造于我有利、多數(shù)認可的國際規(guī)則和話語觀念,力爭在和平、合作和共贏的方式下解決糾紛,視為夯實“有所作為”方針的中心點;(3)它拒絕成為習慣思想和做法的囚徒,相反,“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特點在于,越是在困境和挑戰(zhàn)面前,越重視有想象力的斡旋方式或巧妙想法,越要避免陷入強硬而簡單的對抗解決方式。發(fā)生在新世紀前后的一些“創(chuàng)造性介入”外交實踐,預示著中國外交更大作為與責任的時代,揭示出未來中外關系更加積極和良性互動的力量源泉。“創(chuàng)造性介入”肯定需要付出大量智慧與心血,看上去對外交人和政治家增添了成本和辛勞;但它也有好的回報,最重要的是拓展了于我有利的空間、使中國外交家能夠揚長克短、大展身手,它將為人民、為國家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更好的外部形象,彰顯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富有智慧的一面。筆者的寫作路徑是,在大致厘定“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概念之后,挑選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中國外交實踐中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或人物,梳理呈現(xiàn)它(他)們的創(chuàng)新之處并解釋其普遍意義。案例選取的原則是盡量“厚今薄古”,以便與中國外交的下階段對接;素材完全取自可公開查閱的資料,包括網(wǎng)上得到的信息,以表明中國外交研究可以不依賴特殊渠道和內部信息。本書不僅討論每個個案的成功之處,也要探究它們有待完善的地方、局限性和風險;與其說是贊揚那些優(yōu)秀的外交官和外交手筆,不如講更希望鞭策、推動相關的變革及反思。在做完這一步之后,論說的重點轉向有關“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各種支持性命題、觀點和“理論”,看它們如何應用擴展至中國外交下一階段的實踐。在這本小書的最后部分,筆者試著設定若干場景,討論“創(chuàng)造性介入”可能的切入點,希望這些場景有更多的再現(xiàn)和腳本。囿于作者有限的信息量和認識力,書里選取的案例,肯定有各式各樣的缺失和不同的解說版本;所謂“理論”,也只是個人對中國外交實踐過程的一種初步整理,絕非系統(tǒng)和成熟的學說。特別想提請讀者注意的,不是書里的外交故事細節(jié)和精準度,而是“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思路,是這種新外交的基本取向。
內容概要
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到來之際,中國已遠離戰(zhàn)爭與革命的年代,以一個負責任的新興大國姿態(tài)站立在全球高地上;它同時在調整改革開放頭一階段相對低調、“韜光養(yǎng)晦”的策略,轉向更加積極和富有建設性的國際立場。如何在繼承鄧小平路線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介入全球事務,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更多地推動國際合作?本書對此做了獨到精要的討論,它以近年來中國外交的多個成功案例為切入點,思索里面的創(chuàng)造性“介質”;作者用不同領域的理論發(fā)現(xiàn)和場景模擬,支持中國外交的更大作為與想象力。書中主題鮮明、語言生動,寓新鮮深刻的道理于通俗易懂的敘述之間,展示中國外交研究的廣闊空間與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
王逸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系主任、《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雜志主編等職。主要著作有:《匈牙利道路》(1987)、《波蘭危機》(1988)、《當代國際政治析論》(1995)、《西方國際政治學》(1998)、《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2003)、《中國外交新高地》(2008)。譯著包括:《經(jīng)濟體制》(1987)、《政治與市場》(1992)、《政治學概論》(1993)、《權力精英》(1994)。過去的二十多年間,先后到過四十多個國家訪學、研究和參會;其中,1996年到1997年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做訪問學者。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概念辨識
第二章 案例討論
案例1 斡旋緬甸
案例2 幫助蘇丹
案例3 傅瑩方式
案例4 戰(zhàn)略對話
案例5 借力東盟
案例6 運籌臺海
案例7 朝核機制
案例8 北非撤離
第三章 理論支持
學說1 全球治理說
學說2 海外利益說
學說3 新型主權說
學說4 慎用武力說
學說5 王道霸道說
學說6 抑制惰性說
學說7 戰(zhàn)略疆域說
學說8 社會民意說
學說9 國際公關說
學說10 利益分層說
學說11 復雜現(xiàn)象說
學說12 世界大勢說
第四章 場景假想
假想1 兩岸中程架構
假想2 中美日的對話
假想3 駕馭南海大勢
假想4 中非新型合作
尾聲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案例1 斡旋緬甸讓我從新華通訊社數(shù)年前刊發(fā)的一則公報說起———新華社仰光2007年11月16日電中國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長王毅14日至16日對緬甸進行了訪問。緬甸國家和平與發(fā)展委員會(和發(fā)委)主席丹瑞15日會見了王毅。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坦率深入地交換了意見,高度評價近年來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互利合作取得的進展,愿共同努力發(fā)展中緬傳統(tǒng)“胞波”情誼,深化互利雙贏合作,把兩國關系不斷推向前進,造福于兩國人民。緬方介紹了國內情況,表示將根據(jù)全體人民的意愿,采取積極、務實舉措,加快推進七點路線圖計劃。同時,他們向中方表示將繼續(xù)為維護穩(wěn)定、發(fā)展經(jīng)濟、推進民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努力。中方重申在緬甸問題上的原則立場,支持緬甸政府和人民實現(xiàn)政治和解、改善人民生活的努力,希望緬甸通過協(xié)商妥善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加快國內民主進程。中方將繼續(xù)支持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及其特別顧問的斡旋努力,希望國際社會按照國際關系準則對緬甸提供積極和建設性幫助。中方真誠希望緬甸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早日實現(xiàn)長治久安。我的解讀是,這個簡短的外交公報,向國內外讀者傳遞了兩點重要信息:其一,中國政府通過與緬甸的友好關系,努力幫助聯(lián)合國的調解取得進展。當時的背景是,緬甸國內正發(fā)生嚴重的政治社會危機,軍人掌權的政府與一些抗議僧人和社會團體形成尖銳緊張的對峙,而東盟在調停這個成員國的問題上意見分歧、止步不前;出于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操縱聯(lián)合國和國際機制的擔心,緬甸政府還拒絕了聯(lián)合國秘書長派遣特別顧問到仰光進行斡旋的請求。在僵局面前,中國政府派遣時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的王毅作為中國政府特使前往緬甸首都,勸說這個國家的執(zhí)政者權衡利害、順應時勢,對國際社會的關注予以積極回應,尤其是把贊同聯(lián)合國秘書長顧問的到訪,作為緩解危機并與國際社會合作的重要一步。王毅大使的努力最終奏效,緬甸軍政府同意了聯(lián)合國秘書長顧問的造訪。僵持局面由此打開。雖然后面的事態(tài)依然曲折多變,各方普遍對中國特使的調解成效表示了贊賞。其二,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中國在相互關系上并非只是追求狹隘的經(jīng)濟和戰(zhàn)略利益,更不像某些西方大國那樣粗暴施壓、強人所難,而是在巧妙勸和的同時,用真誠朋友的態(tài)度,鼓勵緬甸國家的政治對話與民主化進程。眾所周知,中國與緬甸兩國之間有著長期友好互利合作的關系,涉及能源、經(jīng)貿和戰(zhàn)略等多個領域,這種關系從毛澤東、周恩來到后來的歷任中國高層領導人從未間斷,其密切程度堪稱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間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典范。然而,國際上特別是西方國家對中緬關系存在一種誤解甚至歪曲的看法,認為它不過是中國利用實力地位和地緣優(yōu)勢,為獲取緬甸這個鄰國的豐富自然資源與戰(zhàn)略出海通道所建立的一種非正常關系,屬于不對等的利益嫁接和依附模式。王毅大使的此次出訪和事后發(fā)表的外交公報,令上述誤解和歪曲不攻自破;公報用簡明但深刻的文字,不僅表達了中國對友好鄰邦穩(wěn)定發(fā)展、長治久安的良好愿望,更展示出改革開放新面貌下中國人的先進政治觀念。王毅斡旋緬甸的成功,在筆者看來,便是當代中國外交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介入”。這類“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特點,首先在于它運用國際上普遍使用,特別是大國外交上常用的派遣特使方式,針對現(xiàn)有機制無法解決的困頓和難題,直接介入有關國家和區(qū)域,憑借外交官的智慧與談判技巧,提出新的解決辦法或思路。派遣特使而非駐在國的大使,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授權,表明其身份和傳遞的信息非同尋常,代表著派遣國最高層的意愿與要求。其次,中國政府特使的努力及其方式,還表現(xiàn)出中國外交官特有的親和、耐心、平等待人與不事聲張;在緬甸這類經(jīng)常被西方外交官和媒體輕蔑地稱作“麻煩國家”、“問題國家”的地方,中國外交家不居高臨下、頤指氣使,而是用平等的商量、耐心的等待、朋友式的真誠,贏得了信任與尊重,取得了柳暗花明、打破僵局的效果。然而,依照本書標尺,關鍵的創(chuàng)造性介質,當屬那個簡短的外交公報所表達的第二點訊息。它體現(xiàn)了中國外交家的高超智慧與技巧,表達出新形勢下中國對雙邊友好關系的堅持和對國際大勢的辯明,既堅守不干涉內政、尊重當事國主權、相互平等與和平共處等既定原則,又傳遞出國際社會特別是周邊國家期待緬甸軍政府趨利避害、實現(xiàn)良治、穩(wěn)定政局的普遍愿望,表達了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一個建設性和負責任大國的立場;它還是中國公眾政治意愿的折射,是對那種狹隘的經(jīng)濟和軍事利益觀的超越。 須看到,此番中國政府特使的成功,也有一些特殊因素的助力。比如,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領導人在領土糾紛問題上表現(xiàn)的大度謙讓立場,奠定了中緬長期特殊友好關系的基石。由于國內政治而飽受國際制裁和外部責難的緬甸,在經(jīng)濟發(fā)展、引進外資、國際貿易和裝備更新等問題上,確實指望保持與中國這個重要朋友的合作關系。換作其他鄰國,同樣是斡旋調解,同樣耐心低調,中國特使未必都能如此有效。因此,不能忘記,斡旋緬甸這類“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成功,離不開對介入對象、時機和環(huán)境的可行性評估。比如說,筆者沒有把握,單就兩國關系而言,當緬甸與中國發(fā)生重大利益摩擦時,如對湄公河水資源利用的分歧,或涉及對與我國交界地區(qū)緬甸某些族際矛盾及武裝團伙的處置,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介入”是否有別的方式并仍能奏效。但總體而言,此次王毅特使對緬甸事務的“創(chuàng)造性介入”,表達了中國外交未來的一種取向:向世界更多的地方和需要中國的不同領域,派遣更多的特使、特別代表和其他名義的調停人,以不同于西方強國的方式,用東方人特有的智慧和技巧,表達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意愿和建議,促成地區(qū)內部和全球層次上的各種緩和與妥協(xié)。特使越多,中國的角色會更活躍和富有建設性。
媒體關注與評論
王教授的力作,著眼于從解剖外交實踐出發(fā),提出了“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理念,具有開拓性和前瞻性,無論是對于理論工作者還是外交實踐者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希望此書的出版能激發(fā)學術和政策層面對干涉內政問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討論。——陳?。?lián)合國前副秘書長、中國聯(lián)合國協(xié)會會長、大使)。 這部著作是王逸舟教授近年來深刻思考和認真研究的結晶,對國際關系和中國外交提出了富有見地的觀點和分析,值得任何一個關注世界、關心中國的人閱讀。新時期中國外交需要理論支持,借用這本書的說法,需要學界的“創(chuàng)造性介入”?!貋喦啵ㄖ袊饨粚W院常務副院長、教授)。中國人該登場了!《創(chuàng)造性介入》一書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新時期中國的全球行動者(包括外交官、涉外政府機構、公司、社會公益組織、個人等)在世界舞臺上進取有為的大外交畫面,彰顯了中國從中華民族復興到世界意識復蘇的精神轉化和升華過程。本書細節(jié)鋪展處見灼見,平實敘事中見真知,非常值得一讀。——蘇長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65年前,喬治?凱南規(guī)劃的外交策略為美國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今天,這本書所提出的“創(chuàng)造性介入”在為世界邁入中國時代提供外交上的思想助力。——Samuel Liu(美國《中國安全》季刊編輯)。 王逸舟教授從中國外交的豐富實踐中提取出多個案例,回擊有關中國在全球政治和經(jīng)濟所發(fā)揮作用的各種質疑。無論理論或實踐意義上,這本書都為中國深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提供了極富思想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導向。更深的結合有時或許造成行為體之間的摩擦,但正如王教授指出的那樣,它同時令中國和其它行為體有更緊密的利害關系以合作方式解決全球問題。――江憶恩(A.Iain Johston)(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編輯推薦
《創(chuàng)造性介入:中國外交新取向》:當代中國外交呼喚新的思維,需要新的理論支持,以開拓新的局面,本書的出版或將成為一個破局之舉。北大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教授在本書中倡導一種“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外交新理念,無論對于學術討論還是對于政策決策,都頗有啟發(fā)!《廣州日報》《東方早報》等多家媒體已搶先報道。邁上新高地的當代中國外交,如何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局面?北大國關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暢談中國外交新思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