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趙學勇,王貴祿 頁數(shù):418 字數(shù):48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系統(tǒng)研究中國西部小說的有份量的著作。作者在“地域/文化”、“民族/國家”構成的平面上,以作家的個案研究為支撐,通過分析西郡獨特的地理狀況、生態(tài)環(huán)境、民族風情、文化衍變、心理趨向、宗教情懷等對于作家精神氣質(zhì)和創(chuàng)作趨向的影響,揭示了西部作家群特有的創(chuàng)作風貌,反映了西部小說在民族精神文化建構中的位置,展現(xiàn)了西部作家作為一個群體在“傳統(tǒng)/當代”的文化承接過程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論者以鮮明的問題意識,立足于當代文學史的發(fā)展動態(tài),以精神結構、文化基因,沖突模式和文學接受等作為闡釋西部小說的關鍵詞,在較大規(guī)模上激活與延展了西部小說研究可能的話語空間。
作者簡介
趙學勇(1953-),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與研究。代表作有《沈從文與東西方文化》、《新文學與鄉(xiāng)土中國》、《論現(xiàn)代中國作家的藝術精神》、《中國當代西部小說史論》等。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百余篇。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延安文藝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兼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王貴祿(1967-),文學博士,天水師范學院副教授。2005年以來先后在CSSCI期刊等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2部。主持國家社科項目、省社科項目、省教育廳項目等科研項目多項,并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延安文藝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當代文化與文學等。
書籍目錄
引論 中國西部文學潮:文學史意義的重估
一 西部文學:概念、“他者”身份及非文學導向
二 文學西部:空間的文學化與概念的合理性
三 超越地域:西部文學亟待品格的提升
第一章 西部小說:歷史分期及時段特征
一 西部小說研究三十年
二 沉重的命名
三 歷史分期與時段特征
第二章 在鄉(xiāng)野及牧場之間:西部小說與地理人文環(huán)境
一 西部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 自然景觀的深層解讀
三 西部人物和風情的集中展示
四 尋根之路的延展:西部生態(tài)小說的崛起
第三章 超驗敘事:西部小說與宗教民俗文化
一 文化與人的同構
二 神秘主義與鬼怪書寫
三 宗教羽翼下的靈魂救贖
四 神性:西部存在的超驗表達
五 民俗:作為民族精神的沉淀
六 民歌:從日常生活到情愛體驗
七 方言:西部敘事的生命之光
第四章 異域的呼喚:邊地書寫與荒原敘事
一 邊地:一個說不盡的話語空間
二 “在路上”:邊疆書寫中的歷史意象
三 墾荒:邊疆書寫中的哀樂人生
四 共時態(tài):邊緣書寫中的文化圖景
五 荒原敘事:人性與自然的雙重變奏
第五章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西部小說敘事的母題衍化
一 “現(xiàn)代性”沖突與20世紀中國文學
二 現(xiàn)代性思潮裹夾下的西部敘事
三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互動及融匯
四 現(xiàn)代文明的貧困與重返民族傳統(tǒng)的姿態(tài)
第六章 重鑄民族之魂:西部作家的文學精神
一 西部作家的隊伍結構
二 苦難體驗中民族自信力的藝術呈現(xiàn)
三 弱勢群體話語立場上的終極關懷
四 自然生態(tài)與文明形態(tài)的審美描述
第七章 為誰寫作:西部作家的底層意識
一 底層、底層文學與底層意識
二 革命話語主導下的底層表述
三 文化精英的底層體驗
四 現(xiàn)代性視閾下底層表述的多向度拓展
五 消費時代的底層呈現(xiàn)
第八章 新生代西部作家:轉型時期的文學能指
一 稱謂的指認
二 巨變時代的文學精神建構
三 歷史機遇及寫作困境
第九章 長安文化:當代秦地作家的精神血脈
一 問題的緣起
二 題材選擇:鄉(xiāng)土與農(nóng)民
三 主題話語:悲憫與進取
四 風格追求:恢宏氣象與史詩品格
五 敘述方略:宏大敘事與傳奇演繹
……
第十章 從現(xiàn)實走向詩意:西海固作家的鄉(xiāng)土敘事
第十一章 柳青:一種敘事范式的生成
第十二章 張承志:一個浪漫騎士的精神之旅
第十三章 路遙:富有“張力”的文學存在
第十四章 賈平凹:從山地到都市的心路歷程
第十五章 張賢亮:懺贖的靈魂與饑渴的肉身
第十六章 《白鹿原》:鄉(xiāng)土中國的多重鏡像
第十七章 “全球化”時代:西部小說的選擇與趨勢
結語
參考文獻
西部作家簡介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瑩兒本來就是一個有名的“花兒”歌手,而民歌高手從來都是情感細膩、內(nèi)心豐富的人。然而,換親的結果是瑩兒攤上了憨頭這樣一個有著生理缺陷的丈夫,在與憨頭有名無實的婚姻中,瑩兒受到的心靈與肉體的雙重煎熬可想而知。小叔子靈官讓瑩兒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點燃了她長期以來被壓抑在心底的情感和欲望。前一首“花兒”是瑩兒對靈官發(fā)出的求愛信息,是一個成熟女人對于愛情的深情呼喚。第一節(jié)感嘆了時光流逝、生命易老;第二節(jié)明確告訴對方自己的心事;第三節(jié)則把幽會的具體方式毫無保留地留給了對方。能夠看得出,在這首“花兒”中,盡管彌漫著女人淡淡的憂傷,但主要的基調(diào)卻是生命中洶涌的野性和沖動。一曲“花兒”唱出來,就變成了一團熱烈的火,把處在青春期的小伙子燒得不能自持。后一首“花兒”同樣是瑩兒唱給靈官的,但這時候的瑩兒卻更多地充滿了委屈和感傷。第一節(jié)自然是對二人情投意合的表述;第二節(jié)卻陡然一轉,用比喻的方式訴說出自己悲哀、復雜的心情;第三節(jié)則是用凄涼的曲調(diào)感嘆著自己靈魂的孤寂。應該說,在唱出這后一首“花兒”時,瑩兒與靈官已經(jīng)沖破倫理的牢籠,他們的愛情得到了升華。然而在短暫的歡愉之后,一個女人的細膩與敏感讓瑩兒察覺到了快樂的時光正在遠去,她在內(nèi)心里泛起的是更大的孤獨與失落,讓她對曾經(jīng)的幸福與溫存有了更加刻骨銘心的體會。 從這些民歌的使用中,我們能夠看出作家塑造人物時的精心和老到,以及對于人物悲劇命運的深深理解。正是這些閃爍著民間智慧和生活疾苦的民歌,讓一個個作家懂得了土地的博大和堅韌,并心甘情愿地為它們的淳樸、善良、野性和生命而歌唱。而在更多的時候,當這些民歌帶著西部最原始的氣息出現(xiàn)在讀者們眼前時,它們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首可有可無的歌曲,而完全變成了一種堅韌、頑強的生命力的表達。它們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溫暖的世界,盡管這樣的世界可能充滿了苦難、艱險甚至窮途末路,但正是這一首首充滿生命意志的民歌,讓人們在凄涼、悲愴之后讀到了那種期望的灼熱。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歌在西部已經(jīng)超越了單純藝術的范疇,它們滲透在西部高高低低的溝壑中,滲透在西部人堅強與不屈的性格中,并成為他們情感中無法抹去的一部分。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