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想象

出版時間:2013-6-3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慶祥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分裂的想象》分為上下編,上編以文學史研究為主,考察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學思潮和文學事件,以重寫文學史、主體論、潘曉討論為具體對象,反思80年代文學范式的建構、遷延和擴散;重新考量新小說、文學性、審美原則等概念的歷史起源和意識形態(tài)面向。下編以作家作品研究為主,涉及路遙、韓少功、殘雪、柯云路、張悅然等經典和非經典作家,跨越80年代和“80后”兩個頗具歷史意味的時段,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推演社會歷史如何轉化為美學裝置,反思文學寫作在當下的困境和可能。

作者簡介

楊慶祥,1980年生,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現代文學館首批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出版有專著《“重寫”的限度——“重寫文學史”的想象與實踐》,編著《文學史的潛力》、《重讀路遙》等。曾獲2011年“中國年度青年批評家獎”。

書籍目錄

叢書總序 吳義勤
代序 局勢中的文學與批評 ——楊慶祥訪談
上 編
在“大歷史”中建構“文學史” ——關于“重返八十年代文學”
如何理解“重寫文學史”的“歷史性”
審美原則、敘事體式和文學史的“權力” ——再談“重寫文學史”
如何理解“1980 年代文學”
“主體論”與“新時期文學”的建構 ——以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為中心
“讀 者”與“新小說”之發(fā)生 ——以《上海文學》(1985 年)為中心
《新小說在1985 年》中的小說觀念
“選本”與“第三代詩歌”的“經典化”
“潘曉討論”:社會問題與文學敘事 ——兼及“文學”與“社會”的歷史性勾連
80 年代:“歷史化”視野中的文學史問題
下 編
路遙的自我意識和寫作姿態(tài) ——兼及1985 前后“ 文學場”的歷史分析
妥協(xié)的結局和解放的難度 ——重讀《人生》
《新星》與“體制內”改革敘事 ——兼及對“ 改革文學”的反思
小屋的恐懼和救贖 ——《山上的小屋》中的歷史講述
韓少功的文化焦慮和文化宿命 ——以《山南水北》為討論起點
“孤獨”的社會學和病理學 ——張悅然的《好事近》及“80 后”的美學取向
抵抗 的“假面” ——關于“韓寒”的一些思考
新世紀詩歌寫作的幾個問題
為了一種更有效的寫作 ——2011 年短篇小說概述
重返小說寫作的“歷史現場”
分裂的想象和建構的可能 ——當下中國的文化主體和文化癥候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分裂的想象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