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精英與共識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玲  頁數:15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政策過程研究是公共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重要理論依據。本書對1980-2000年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yè)政策的制定過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案例研究,發(fā)現政策過程的體制障礙和共識決策導致產業(yè)政策的斷續(xù)、模糊和執(zhí)行困難,從而進一步導致整個產業(yè)發(fā)展的滯后。那么,這些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呢?誰參與決策以及如何達成共識?在本書中,作者研究指出,“共識”是中國政策過程的核心概念和目標,基于本書建立的中國政策過程的共識分析框架,作者進一步提出中國政策過程的“制度一精英”雙層決策理論。
  本書是基于案例深描進行的本土理論創(chuàng)新,對于解釋中國政策制定過程的“黑箱”、構建轉型期中國特色的政策過程本土理論,具有很強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現實解釋力。本文的案例研究豐富,資料翔實,具有故事性和可讀性。
  本書適合公共政策研究者和分析者、大專院校公共管理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生、政府官員、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學者閱讀,同樣也適合對中國政治和政府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作者簡介

陳玲,2005年獲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產業(yè)發(fā)展與環(huán)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研究領域為政策過程理論、科技與創(chuàng)新政策、高技術產業(yè)發(fā)展和規(guī)劃。承擔多項國家發(fā)改委、科技部、OECD組織、歐盟等委托課題和基金課題,參與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和咨詢;在《管理世界》、《國際經濟評論》、《自然》等國內外刊物發(fā)表文章20余篇。

書籍目錄

第1章 引人入勝的政策過程
第2章 理論的基石
 2.1 政策過程研究的若干概念
 2.2 政策過程研究的理論 
第3章 中西方的碰撞
 3.1 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國政策過程
  3.1.1 精英研究
  3.1.2 派系研究
  3.1.3 官僚組織研究
 3.2 國內的中國政策過程研究
  3.2.1 中國特色的政府
  3.2.2 政策過程的參與者
  3.2.3 中國特色的決策模式
 3.3 尋找新的政策過程分析視角
  3.3.1 現有研究成果的貢獻和不足
  3.3.2 研究方向和理論空間  
第4章 共識分析框架
 4.1 政策過程的共識分析框架
  4.1.1 共識分析框架的視角和核心概念
  4.1.2 共識框架的變量體系
 4.2 政策過程的微觀模型
  4.2.1 個體行為模型
  4.2.2 簡單共識模型
  4.2.3 科層共識模型
  4.2.4 系統(tǒng)共識模型
  4.2.5 演進共識模型
 4.3 本章小結  
第5章 1980-2000年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yè)
 5.1 產業(yè)初創(chuàng)階段(1965——1978)
 5.2 產業(yè)形成階段(1978——2000)
 5.3 產業(yè)發(fā)展階段(2000年至今)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跌宕起伏的產業(yè)政策
 6.1 改革開放前的產業(yè)政策
  6.1.1 自主發(fā)展的政策思想
  6.1.2 自主發(fā)展的政策措施
 6.2 改革開放后的產業(yè)政策
  6.2.1 產業(yè)政策的制度環(huán)境
  6.2.2 產業(yè)政策的戰(zhàn)略指導思想
  6.2.3 產業(yè)政策的具體措施
 6.3 制度、產業(yè)政策對產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6.3.1 技術的發(fā)展軌跡:從自主研發(fā)到“代代引進”
  6.3.2 產業(yè)的發(fā)展軌跡:集中與擴張交替發(fā)展
  6.3.3 企業(yè)治理結構:從生產車間到市場主體
  6.3.4 市場的產生和演變
  6.3.5 政府行為:計劃和市場兩只手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政策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7.1 政策舞臺與協(xié)商網絡
  7.1.1 政策舞臺
  7.1.2 協(xié)商網絡
 7.2 政策過程中的參與者
  7.2.1 政治權威
  7.2.2 技術官僚
  7.2.3 社會精英
 7.3 政策達成共識的過程:
  7.3.1 “18號文件”與《電子工業(yè)振興法》的政策過程
  7.3.2 908工程與909:程的政策過程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制度一精英”雙層決策理論
 8.1 制度
  8.1.1 政策壓力
  8.1.2 權力分布
  8.1.3 知識分布
 8.2 精英:
  8.2.1 雙重行為標準與共識訴求
  8.2.2 協(xié)商網絡與政策創(chuàng)新
  8.2.3 政策倡導家:
 8.3 “制度一精英”的互動:
  8.3.1 “制度一精英”雙層決策理論的內涵和機制
  8.3.2 政策過程的滯緩和躍變
  8.3.3 政策過程的優(yōu)化路徑
 8.4 本章小結  
第9章 結語
 9.1 主要結論
 9.2 本書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適用范圍
 9.3 本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9.4 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為了克服上述種種限制,政治上的討價還價和聯盟就出現了。一些研究者認為,“理性決策模型”對于中國公共政策而言是不現實的,部門之間常常為了自己的價值最大化進行政策上的妥協(xié)或聯合。官僚組織體系的設置也是形成討價還價模型的重要因素。由于官僚體系的機構設置和職能劃分錯綜復雜,不但削弱了中央控制的力度,而且還放慢了整個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過程?!爸醒?、部門和地方領導們處于一些互惠互利的、局部性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義務、價值和利益的網絡之中。最終,為了從這一團混亂的形勢中產生政策,妥協(xié)和聯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各個部門和地方政府之間職能交錯,不同的部門和地方政府具有各自的使命、政策偏好和資源,但對特定政策領域都負有相應的職責,因此相互牽制和影響,造成政策過程的拖沓、散亂和易變的特征。有學者將這種官僚結構和決策過程稱為“破碎的權威主義”模型。還有的學者將討價還價的原因歸結為政治文化。討價還價的過程即“共識訴求”,由于官僚機構和行政區(qū)劃錯綜復雜,形成共識的過程往往非常漫長。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扎根于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國人是過程導向的,而不是結果導向的,中國文化看重共識、商榷和勸服,這些都很費時。討價還價的狀況在改革開放之后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一方面,由于改革后各地方和部門擁有“預算外資金”等自身利益,因而難以在利益上做出妥協(xié);另一方面,改革后的決策程序上較少運用威權、命令的手段,也使得權威進一步分散化。對市場經濟作用的研究也支持了該論點。

編輯推薦

  《公共管理前沿叢書·制度、精英與共識:尋求中國政策過程的解釋框架》適合公共政策研究者和分析者、大專院校公共管理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生、政府官員、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學者閱讀,同樣也適合對中國政治和政府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制度、精英與共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書讀完后,感覺很受啟發(fā)。不錯。但是本書的分析模型偏簡單,不過也易懂,是對中國現狀的一種理解。
  •   本來做好一個星期的準備的,沒想到這么快。
  •   蠻好的,不過看作者論文就可以了,這本書當時收藏吧
  •   前半部分理論闡述比較好看
  •   這本書很不錯,自己挑著買的,后來導師推薦讀這本書,不謀而合啊
  •   推薦一讀,個人覺得還是不錯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