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北京師大 作者:劉傳德 頁數(shù):312
內(nèi)容概要
《外國教育家評傳精選(第3版)》是為中小學教師以及師范院校師生和從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同志和一切關(guān)心教育事業(yè)的廣大讀者在學習和研究外國教育時參閱有關(guān)教育家而撰寫的。也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介紹外國教育理論的知識性讀物。
作者簡介
劉傳德,男,現(xiàn)年66歲,浙江紹興人。中學畢業(yè)后當過工人、戰(zhàn)士,1964年至1969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黨支部書記、研究生導師、督導。從事《外國教育史》、《外國教育管理史》、《外國幼兒教育史》、《外國教育家評傳》、《外國教育論著選讀》和《現(xiàn)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等課程教學工作。曾先后承擔、參加國家、教委、省市級教育科研規(guī)劃項目多項研究,發(fā)表著答有《人生頭三年》、《外國教育家評傳精選》、《外國幼兒教育史》、《外國教育管理史》、《中外名人教子故事》、《中外名人成才故事》、《比較職業(yè)教育》等,并在《教育研究》、《新華文摘》、《北京師范大學學報》、《教育史研究》、《史學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長期堅持教學、科研,孜孜筆耕,著述達200余萬字。
書籍目錄
序言第3版序蘇格拉底柏拉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昆體良夸美紐斯洛克盧梭裴斯塔洛齊歐文斯賓塞傅立葉赫爾巴特福祿貝爾賀拉斯·曼巴西多第斯多惠洪堡費殺特黑格爾康德杜威蒙臺梭利懷特海科南特桑代克克魯普斯卡婭蘇霍姆林斯基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烏申斯基馬卡連柯凱洛夫贊科夫拉伯雷布盧姆保羅·朗格朗小原國芳霍華德·加德納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一、生平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出身于雅典手工業(yè)者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為助產(chǎn)婆,幼年和少年過著貧困的生活。只接受過初等教育,稍長一點就跟隨父親學習雕刻術(shù),善思考。他曾三次從軍出征,到30多歲時開始研究哲學,經(jīng)過努力一舉成名。他生活在奴隸制從繁榮走向衰落的時期,民主思想和競爭鞏固了雅典奴隸主民主制,對其影響頗大。自學成才,但以“無知者”的身份出現(xiàn)。放棄雕刻職業(yè)后,作為教師出現(xiàn)在青年中間,是第一個作為公眾教師的雅典人。他并不同于智者派,作為教師,他并不收費,智者派就沒有這樣高雅。而且,對于智者派的一些主張,他也不同意,堅決反對。蘇格拉底很富于演說才能。主要通過談話、對話、討論、爭辯來使學生獲得知識。其“產(chǎn)婆術(shù)”是最早的啟發(fā)式教學法。 70歲時,受人誣告,主要有三大罪狀:不信傳統(tǒng)神靈(太陽神),改信主觀意志的“靈機”;組織反對民主制度的小集團,主張智慧者當權(quán);蠱惑青年,教唆門人與雅典民主制為敵。因而被判死刑,令其飲鴆而死。 其實,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民主制度。為了保衛(wèi)民主制他三次從軍,作戰(zhàn)英勇,并獲得桂冠。曾任過民主制政權(quán)的執(zhí)政官,并糾正過一大錯案,挽救“十將軍”生命。反對民主制中不正確的東西,如極端民主化、自由化,讓有治國經(jīng)驗的思想家擔當重任,為鞏固民主制服務(wù)。因此,他的死是一個悲劇。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作過如下評論:“只有當一個可敬的人遭遇災禍或死亡的時候,只有當一個人遭受無辜的災難或冤屈的時候,我們方特別稱之為悲??;蘇格拉底就是這樣,他無辜被判處死刑,這是悲劇性的……他的遭遇并非只是他本人的個人浪漫遭遇,而是雅典的悲劇,希臘的悲劇?!? 蘇格拉底素有“西方的孔子”之稱,不僅因為他和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經(jīng)歷了艱難坎坷的人生,更主要因為他們都是偉大的教育家,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的人物。其弟子有著名的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和詩人色諾芬等。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留下著作,關(guān)于蘇格拉底的歷史考證主要來自4個方面的文獻資料:第一,柏拉圖的著述,包括《理想國》、《會飲篇》、《申辯篇》等;第二,古希臘阿里斯多芬的喜劇《云》;第三,色諾芬的著述《回憶錄》、《經(jīng)濟管理學》;第四,亞里士多德著述中對蘇格拉底的評述。 二、哲學思想 蘇格拉底是一個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認為,整個世界是由神創(chuàng)造的,神“為了某種有用的目的給了人們身體的各部分”,神不僅創(chuàng)造世界,而且支配世界,管理世界。神“能一下看見一切,聽到一切,無處不在,并且同時照顧到一切事物”。神是最聰明的,人應(yīng)當認識自己的無知。 神不僅給了人身體,“最重要的,是在人的心中安排了靈魂,這是人的最優(yōu)越的部分”。而真理就在人的心靈里。他還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是永生的,是可以輪回的。蘇格拉底的這一思想,可以說是他闡釋教育的理論基礎(chǔ),是他的“產(chǎn)婆術(shù)”的理論基礎(chǔ)。而柏拉圖的著名的理念論,也許最初正是從這兒受到的啟發(fā)。既然靈魂不死,而真理就是在靈魂里的,那么在每個人的靈魂里早就有了許多的理念。柏拉圖認為這些理念在人死后靈魂重新投胎新的生命進入肉體時被肉體玷污了,因而忘記了,因此,人獲得知識的過程只是一個“回憶”的過程。蘇格拉底認為教育是幫助學生“接生”知識,柏拉圖則認為是幫助學生“回憶”知識。不管是接生還是回憶,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靈魂里必得先有東西,才能被接生或回憶出來。婦人肚子里沒有孩子,任你接生婆本事高明,也接生不出孩子來的??梢妰扇说膶W說從根本上來說是很相近的。 蘇格拉底哲學方面的另一個思想是,哲學的研究對象應(yīng)該是人本身。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大都致力于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么,這些研究對于人的生活沒有直接聯(lián)系。蘇格拉底則認為哲學研究應(yīng)從天上回到人間來,他集中研究社會問題,虔誠和不虔誠,美和丑,高貴和卑賤,公平和不公平,嚴肅與粗魯,勇敢與膽怯,國家的本質(zhì)和政治家等等都是蘇格拉底研究的問題。這一點對于哲學的發(fā)展和對現(xiàn)實生活等都是很有意義的。 由于歷史的局限,蘇格拉底的有神論和靈魂不死的思想都是不正確的。但是,由這些唯心主義的靈魂論而引發(fā)出來的另外一些思想?yún)s是很有積極意義的,如人應(yīng)當認識自己的無知,“產(chǎn)婆術(shù)”等。 三、教育思想 蘇格拉底非常重視教育,是世界上教育政治論的最早倡導者,他說:“是我一個人獨自參與政事,還是我專心致志培養(yǎng)出盡可能多的人來參與政事,使我能夠?qū)φ纹鸶笞饔媚?”因此,教育也就是政治,育人也就是從政,而且是更重要的從政。他認為教育失敗了,國家也就弱了、危險了。蘇格拉底看得很清楚,他認為,教育最能使人獲得理解力。為此,他把他的主要工作放在如何組織一個好的教育上。 在雅典社會,關(guān)于道德的看法,蘇格拉底被劃在保守主義者和詭辯論者兩派之間。保守主義者堅持道德是內(nèi)在的、絕對的。他們聲稱好與壞、對與錯、美與丑以及衡量人類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是由上帝決定,就是由事物的本質(zhì)決定。人們的責任就是發(fā)現(xiàn)它們,按照它們的規(guī)定去進行生活。詭辯論者和其他“時代派”聲稱這些原則是與他們相處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他們相信,人們在他的特殊環(huán)境中活動,決定對和錯?!叭耸侨f物的尺度”,這就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理論的萌生。 蘇格拉底不接受二者中任何一個的立場。他知道道德原則必須隨條件變化而變化,但是他不能判斷個人主義讓個人自由地決定他自己的道德是否正確。最后,他得出結(jié)論:思考是道德的關(guān)鍵。假如一個人能思考得很清楚,同時在事情沒完之前一直思考,他就能發(fā)現(xiàn)道德,它不只適合他自己,也適合在同一條件下的其他人?!坝兴伎寄芰Φ娜耸侨f物的尺度”。要有好的思考能力,就必須受教育,有一定的知識。由此,他提出知德同一的學說。 對蘇格拉底來說,很需要去從事意義深遠的教育工作。要創(chuàng)造一個所有的人都做好事的社會,我們必須訓練人們清晰地思考。假如一個人能掌握準確思考的方法,他就會知道什么是好的,并且主動地去做好事。蘇格拉底堅持教育可以使人善良,他把教師放在建立一個美好社會的中心地位。 既然道德原則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那么對真理的尋求就必須是辯證的。蘇格拉底教育學生必須全面辯證地認識事物,而不是教條死板。思考和知識在這里仍然是很關(guān)鍵的東西。 蘇格拉底對于教育的另一個杰出貢獻是他的“產(chǎn)婆術(shù)”。他認為教育并不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幫助學生自己把知識接生下來。“產(chǎn)婆術(shù)”又稱蘇格拉底法,一般包括四個步驟:懷疑——質(zhì)疑——助產(chǎn)——歸納(下定義),蘇格拉底每同青年交談時,總讓他們給事物試下定義。如蘇格拉底問“什么是虔誠?什么是節(jié)制?”年輕人就按自己所想的回答。蘇格拉底立即提出一些與回答并不適合的特殊例子,他們之間就可放棄或修正最初的定義。因此,這個過程就在老師提問和啟發(fā)的指導下繼續(xù)進行,直到獲得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定義。這種方法顯然含有歸納的因素,但又不是純粹的歸納。也許照亞里士多德所說,這是一種經(jīng)過評議下定義的過程,還比較恰當。這樣就真正說明了它的基本特征:由普通經(jīng)驗概括開始,進而達到構(gòu)成特殊事實的基本概念的更適當?shù)亩x。亞里士多德說:“有兩樣東西可以完全歸功于蘇格拉底,這就是歸納論證和一般定義。這兩樣東西都是科學的出發(fā)點。”足見“產(chǎn)婆術(shù)”在歷史上的地位。 蘇格拉底十分重視青年人的道德修養(yǎng),經(jīng)??紤]他們“心靈的最大程度的改善?!辈训赖潞椭R合二為一,認為有知識的人才有美德。他說:“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薄盀樯朴捎谥瑸閻河捎诓恢?;既然“美德即知識”,“美德就可以是由教育而來的”。蘇格拉底提出了一個知識與德行的教育理論問題。但很顯然,知德同一的觀點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有知識會思考的人并不一定就有道德,就是善的。沒有知識的人也可以是善的,盡管從哲學角度來看,這種善是比較低水平的。但也有合理的因素,知,可以說是更高的德的必要條件,有知,才有可能達到更高層次的德,但并不一定能達到更高層次的德,而且也有可能反而導致更深的惡。只有當教育是很成功的教育時,知才能促進德向高層次發(fā)展。也許,在蘇格拉底的想象中,教育都是成功的教育,知無條件地促進善,所以他說知德同一。 知德同一盡管在理論上站不住腳,但它強調(diào)了教育的作用,對教育的發(fā)展具有一定意義。 四、評價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代表奴隸主貴族的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極大地豐富了研究哲學的內(nèi)容范圍,為古代希臘哲學思想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新紀元。他和后來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代表了希臘文化的黃金時期,在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作出了巨大貢獻。 教育理論上強調(diào)知德同一論,提出了言行一致的問題;提出“產(chǎn)婆術(shù)”,開創(chuàng)啟發(fā)式教學法,也提出了歸納的研究法,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其人生經(jīng)歷坎坷,生自貧窮、刻苦自學、平易近人,循循善誘、尋求真理至死不屈,這種高尚的精神和品質(zhì),為后世樹立了教師的楷模。 受歷史和階級局限,提倡神學的唯心主義,教育上故意刻求形式主義,維護奴隸制,這是我們在學習其思想時應(yīng)加以區(qū)別對待的。P1-5
編輯推薦
這本書是為中小學教師以及師范院校師生和從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同志和一切關(guān)心教育事業(yè)的廣大讀者在學習和研究外國教育時參閱有關(guān)教育家而撰寫的。也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介紹外國教育理論的知識性讀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