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紅色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英)尼古拉斯·漢弗里  頁數(shù):93  字數(shù):283000  譯者:梁永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看見紅色》是依據(jù)作者在哈佛大學的演講整理而成。每人都似乎知道“意識”是什么,但又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對意識的確切解釋。作者不對理論加以評論,而是追隨一系列著名的學術爭論,講述從微生物到人類的感覺/知覺進化機制,極大的激發(fā)了讀者對意識研究的好奇。作者從“看見紅色”這個看似簡單的感官現(xiàn)象入手,解釋了意識在哪方面對人類攸關重大。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漢弗里任教于倫敦政經(jīng)學院,是著名的理論心理學家,憑其對人類智力和意識的進化的研究而聞名。著有丁he Inner Eye,A History of the Mind,Leaps of Faith.The Mind Made Flesh等。

書籍目錄








致謝

章節(jié)摘錄

1775年,蘇格蘭哲學的主將里德(Thomas Reid)寫信給著名法官卡姆斯爵士(Lord Kames):“我很樂意知道閣下對以下問題持有何種看法:假若我的腦子失去了它原有的結構,而幾百年后,有人竟然能把它復原為一智力生命(intelligent being),那么,這智力生命還是原來的我嗎?又如果,我的大腦竟被塑造成兩三個智力生命,它們全都是我嗎,換言之,它們是同一個智力生命嗎?2003年,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來信者是個美國西部鄉(xiāng)村樂手:“嗨,我叫喬?金恩(Joe King),今年20歲,身體嚴重傷殘。我33英寸高,40磅重,身上有47根斷骨,接受過6次外科手術。我最近常常擔心,當我死后,這副破碎的軀體會不會是我唯一剩下的東西。我的問題是,你相信意識可以在大腦死亡后繼續(xù)存在嗎?有科學證據(jù)可以證明這一點嗎?”我們不知道卡姆斯爵士怎樣回答里德,而我也暫時不打算告訴各位,我是怎樣回答喬的問題。然而,即便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這些問題仍然揭露出意識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每個人都極在乎自己的存續(xù)(survival),而這種存續(xù)很大程度是由意識的連續(xù)性來界定。所以,意識是攸關重大的。在我看來,它比任何其他事情對我們更攸關重大。本書的目的正是要設法解釋,意識在哪方面攸關重大。1989年,英國心理學家薩瑟蘭(Stuart Sutherland)在其《心理學詞典》(Dictionary of Psychology)里語帶挖苦地給意識下了個古怪的定義:“意識是一個引人入迷但難以捉摸的現(xiàn)象,我們幾乎不可能細細說明它是什么,其作用何在,以及為何演化出來。迄今沒有任何有關意識的論著是值得一讀的?!边@個定義的生命力頑強得讓人驚訝。上網(wǎng)瞧一下(2005年3月的Google),各位會發(fā)現(xiàn),有48個網(wǎng)頁以贊成的態(tài)度引用了薩瑟蘭的定義。這個定義顯然是刻意無所說明的。然而,我卻可以看出,它之所以會令人喜歡,可能是出于三個彼此相關的理由,而這三個理由都跟意識關系到人類自尊有關。首先,這個定義直接呼應了人們在形而上層面的自重感。意識也許是個謎,但起碼它是一個我們的謎。所以,如果意識是那么的特別乃至于超塵絕俗,那擁有意識的我們便也會是非常特別和超塵絕俗。其次,這定義讓人們享受到一種擁有秘密知識的滿足感。要向別人描繪意識的性質也許是困難的,但要觀察意識是如何在我們自己身體里運作卻一點都不難。所以,就算我們說不上來意識是什么,但起碼我們私底下深知意識為何物。再次,這定義給科學探索設定了界限。雖然我們都很喜歡用科學方法解釋物理世界的運作,卻不愿意科學解釋清楚人類心靈的運作,起碼是不樂于看到它解釋清楚意識的運作。我們害怕意識經(jīng)過解釋后會變得一文不值。所以,當上述那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宣稱,迄今沒有任何有關意識的論著值得一讀時,我們都大大松了一口氣,知道起碼在目前,意識的地位是安全的。各位說不定在暗地里支持上述三種態(tài)度的其中一種。起碼我本人就是如此:雖然從事了“意識研究”三十年,但我還是對意識抗拒得了科學解釋、沒有成為普通生物學之流感到有點高興。我因此相信,即便我們最終能對意識作出科學解釋,那這解釋起碼會跟其他科學式解釋不一樣?!耙粋€引人入迷但難以捉摸的現(xiàn)象”,這話說得對極了!但我們之所以覺得意識引人入迷,會不會正是因為它難以捉摸?我們有想要意識不是這樣嗎?哲學家內格爾(Thomas Nagel)說過:“在我看來,某些讓人大感困惑的問題(例如自由的問題、知識的問題、生命意義的問題等),其本身所包含的啟發(fā)性要遠大于迄今被人提出過的任何解答?!痹凇耙庾R研究”這么缺乏共識和理解的領域,我們理應會預期碰到許多驚奇,預期問題的答案也許會從一些完全始料不及的角落,甚至我們的正后方蹦出來。所以,會不會,“難以捉摸”這特色正是解答意識何以攸關重大的關鍵?在述說一個懸疑故事的第四頁便揭曉答案未必是個明智之舉,但我不妨在這里先透露些端倪,以刺激一下各位的味蕾。依我之見,薩瑟蘭那個應困惑而生的定義,事實上比他自己所想的還要正中鵠的。如果我的推理無誤,那可以最后笑的人應該會是薩瑟蘭自己。讓我們回頭看看他所下的定義。薩瑟蘭說,我們不可能細細說明意識是什么。然而,他自己也許已經(jīng)暗示出意識的兩個核心特征:“引人入迷”和“難以捉摸”。他又主張,我們不可能說明得了意識的作用何在。但事實上,他已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實例,顯示出意識發(fā)揮得最好的是什么作用:引誘我們去定義它,直面它的神秘,想辦法把它弄清楚。薩瑟蘭也認為我們不可能說明意識為何會演化出來。不過,這等于是說,意識是經(jīng)過一段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而這又意味著,意識也許是因為對人類生活具有重大影響才會被演化出來。最后,他又指出,迄今沒有任何有關意識的論著值得一讀。然而,他有所不知的是,他自己也許已寫出了頗值一讀的東西,也就是他對意識所下的定義。這四個也許都是非常有挑逗性的。不過目前我將把它們暫且擱下。還有另一些俗事是我想首先處理的。那就是把那三個大問題(“意識是什么?”“它的作用何在?”“它為何會演化出來?”)好好理出一個秩序,提出一個徹底回答它們的嶄新路徑。我們顯然沒理由事先假定這些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但我基本上同意薩瑟蘭所說的,有關這些問題,迄今為止出現(xiàn)過許多不佳的答案和不值一讀的論著。所以,我打算非常小心地去為它們打造(更精確地說是“重新打造”)地基。我的目標是發(fā)展出一個理論家能夠著手的意識概念,好讓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哪些問題是比較容易解決的,而哪些問題仍然十分棘手。我得事先聲明,這個重塑基本議題的工程將會花去本書的大部分篇幅,而有關意識的價值何在的問題會留在最后才討論。但各位倒是不用擔心,這并不接下來的討論會相當枯燥乏味。這書是以我2004年春天在哈佛大學所作的客座演講作為底本Nicholas Humphrey,“Seeing Red:A Study in Consciousness”(Mind/Brain/Behavior Initiative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ss,19-21 April 2004)。在第一講的一開始,我在一片屏幕上投影了一片紅光,然后告訴聽眾,接下來的三小時,我會分析當他們望著紅色屏幕時,心靈會出現(xiàn)何種變化。這種途徑聽起來格局很小。事實上,當哈佛校方預先得知我計劃采取的演講方式時,曾回信建議我不妨把格局“弄大一點”。不過,一如我所希望說明的,“看見紅色”雖然看似小事一樁,卻是理解意識的一個絕佳范例,可以以小見大。對于本書何以會采取現(xiàn)今的風格,我想要略加說明。我希望讓讀者有一種近乎親身聆聽演講的感受。遺憾的是,我無法讓各位一面看著一片紅色熒幕,一面聽我進行論證。盡管如此,我仍然希望可以營造出一種現(xiàn)場演講的氛圍。所以,我使用的是一種閑話家常的說話口氣。另外,我也不理會流行的編輯規(guī)則,隨心所欲地使用大寫字母、粗體字和不規(guī)則的標點符號。這大概是一種向18世紀文法風格的倒退,卻不見得是壞事。

編輯推薦

《看見紅色》編輯推薦:很少科學家是如此有原創(chuàng)性、激發(fā)性和一貫性,文筆又如此優(yōu)雅……《看見紅色》是漢弗里獨辟蹊徑思考方式的絕佳導論……與其說內容是有關意識,不如說是有關我們可以怎樣思考意識。在這方面,能勝過漢弗里的向導寥寥無幾。內容清晰明了,讀來讓人愉快,包含許多銳利的見解……猶如一趟知識的大探險……論成就,極少當代探討意識的作品可以及得上該書一半。

名人推薦

這部書是著名評論家、學者、小說家斯坦納的回憶錄。在這一系列優(yōu)雅而富于思想的散文中,他追溯了自己智慧的增長和對文化與學習熱情的高漲等重要事件。更為重要的是,斯坦納把這些事件當作對文學研究的性質、高等教育、語言和音樂進行沉思的機遇。同時,還思考了反猶主義的起源與猶太教的生存。這是一部具有挑釁性和深刻性的著作,是對公共和大學文化的建議?!旭R斯?L.庫克西這是一本回憶錄,一個知識分子的回憶錄,一本將其個人私隱暴露于公眾面前的回憶錄。他可能不喜歡,甚至沒有故意討人喜歡。作為傳記作家的斯坦納,可能并非特別惹人喜愛,但可能正是這樣,他的魅力是不可阻擋的。——《洛杉磯時報?星期日書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看見紅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原作者本身語言的問題,總之讀起來晦澀難懂,本來以為該書在從量子物理角度闡述問題,但是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其實都是從哲學角度闡述,如果不是哲學專業(yè)的人建議還是不要看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