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概念·Public Opinion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普賴斯  頁數(shù):270  譯者:邵志擇  
Tag標簽:無  

前言

最早接觸到“傳播概念叢書”是1991-1992年在澳大利亞訪學期間,沒有全讀,而是其中的一兩本,當時的印象就很深刻。首先是喜其淺顯,像我這等英語水平的,可以無需一手原著一手詞典左顧右盼就能順暢讀完,立馬覺得自己很是了得,自信心瞬間膨脹。當然,更多是充滿好奇和敬佩,一個概念可以梳理得如此清晰,盡管縱橫間涉及的文獻不少,代表性的觀點幾乎無一遺漏,但起承轉合絲毫不亂,條條線索各就其位,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其大概輪廓。相形之下,才明白自己所知道的那點傳播學,是何等淺薄,甚至連小兒科都算不上。待到1998年有機會赴美,有意識找這套書來看,過去留下的印象被重新激活,遂萌生了譯介的念頭。顯然,厘清某一概念的來源、語境、闡釋以及演變,是這套書所要完成的任務,但它們并非概念史或語源學的路子,重點是從具體的不同運用來說明其意義之差異,希望對實際的研究起著導引的作用,由此反倒與研究評述有幾分類似,可卻又能依托文本而跳出文本,處處顯露出作者自身對之的研究、理解、分析和解釋,完全可稱為高質量的學術著作。

內容概要

本書在公共輿論的包容模式中融合了這些不同的概念,重點關注推進公共議題討論的社會團體之間以及社會團體內部的各種互動。普賴斯有力地解釋了建立在個體層面的數(shù)據(jù)基礎之上的聚合模式(aggregate model),模擬了特定“公眾”圍繞某個輿論焦點被界定、形成的過程。他的模式描述廠當下的研究文獻,并為將來融合記者、政客與民意調查專家在形塑公共話語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書綜合運用了各流派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的著作,并為那些領域中的學者提供了一種傳播學研究視野中的公共輿論圖景。對初學者而言,本書對諸多話題進行了簡約的介紹,與此同時,本書也對縈繞在該領域中杰出人士頭腦中的諸多棘手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普賴斯 (Vincent Price) 譯者:邵志擇 叢書主編:黃旦

書籍目錄

中文版總序英文版序致謝第一章 引言    本書框架第二章 公共輿論諸問題  公共輿論的起源    預知與相似的論述    輿論的早期概念    “公共”的早期概念  公共輿論的誕生    公共領域的出現(xiàn)    公共輿論含義的模糊性    公共輿論與多數(shù)原則  作為研究對象的公共輿論 公共輿論的難題    缺乏能力    缺乏資源    多數(shù)暴虐    易被勸服    精英統(tǒng)治第三章 對公眾的界定  群體、公眾、大眾    群體    公眾    大眾  議題與公眾    發(fā)展的階段    參與者與旁觀者    擴展公共討論    一個議題得到解決之后  觀測公眾    一般公眾    選舉公眾    熱心公眾    積極的公眾    議題公眾第四章 對輿論的界定第五章 對公共輿論過程的界定附:英文原著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引言公共輿論是社會科學領域中最重要也是最經(jīng)得起考驗的概念之一。它在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和傳播學研究中被廣泛運用,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實踐領域都是如此。很少有概念會引起如此廣泛的社會關注,激發(fā)如此廣泛的科學研究興趣和學界的爭論。當然,也很少有概念能在西方思想中有如此深厚的根基。在18世紀的哲學和文藝復興的文獻中就有關于公共輿論的思想,甚至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有表述。有關公共輿論的著作涵蓋了所有社會研究的領域,從影響巨大的民主理論家和社會批評家的論述(例如Rousseau,1762/1968;Bentham,1838/1962;Bryce,1888;Lowell,1913;Lippmann,1922)到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經(jīng)典著作(例如Tarde,1890/1903;McDougall,1920;Allpod,1924),以及大眾媒介效果的實證研究(例如Lazarsfeld,Berelson,&Gaudet.,1944;Hovland,Lumsdaine,&Sheffield,1949)。盡管流傳甚廣,但是公共輿論的概念仍是有爭議的。自從20世紀早期實證調查方法出現(xiàn)并運用于公共輿論研究以后,研究者一直在努力用實證研究的框架對古老的公共輿論概念和理論含義進行提煉、調適和擴展。按此研究路徑,研究者常常在他們的概念方法上產(chǎn)生分歧,他們對公共輿論概念本身的界定也是如此。

媒體關注與評論

概念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有著至高無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在一定研究視角內,解釋紛雜社會現(xiàn)象的眾目之綱,是學派、范式的定位點,也是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本單位和出發(fā)點。    ——郭中實閱讀,“傳播概念譯叢”除了可以在知識層面系統(tǒng)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外,至少還有兩方面的重要教益。一個是對研究思維和視野的啟發(fā),在使用一個概念前該如何先去探究其來龍去脈和前后左右關系;另一個則是為我們的實際研究提供一個基礎,不僅可以比較準確地使用這個概念,而且能夠確定在此基礎上所要解決的問題和突破的方向。    ——黃旦

編輯推薦

《傳播概念·Public Opinion》“傳播概念譯叢”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傳播概念·Public Opinion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分析到位。學理清晰。
  •   全書有點艱澀難懂。。都是一次專業(yè)術語,需要細心研讀
  •   深入淺出,很適合做學問,特別是中英雙語,英文好的可以直接看原著感覺更好!
  •   紙張印刷都不錯,就是封面邊緣有點粗糙,但沒什么大影響。內容上作者對公眾輿論的發(fā)展與概念演變做了初步的說明,綜合了歷史上各家的觀點,語言比較通俗易懂,對于初學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全書有一半是英語原文,粗略地一看似乎并不算太難理解,也許中文翻譯閱讀之余還可以把英語原文當作學習英語寫作的材料~
  •   中英對照還是不錯的。
  •   第二天封皮就和書體開膠了,不過內容還有看頭,尤其是英文部分,了解到很多新聞傳播術語的表達
  •   服務周到 請繼續(xù)保持 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