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陶希圣 頁數:372
Tag標簽:無
前言
“《潮流與點滴》”的意思有三層:其一是潮流中之點滴,其二是從潮流看點滴,其三是從點滴看潮流。在中國革命的潮流中,我只是一個點滴。單就這一點滴來說,本沒有什么可以寫作的。但是從潮流看點滴,再從點滴看潮流,便有不少的事情可寫。我把這幾年來有關自己經歷的零星寫作收集為這本書,書名定為《潮流與點滴》,就是這種意思。這些篇章,不是文,而是筆。所謂“文”,是有組織有條理的作品。所謂“筆”,是片段的意想,或一時的感觸,隨手下筆,隨筆寫成的東西。這本書收集的篇章,是后者,不是前者。
內容概要
《潮流與點滴》的意思有三層:其一是潮流中之點滴,其二是從潮流看點滴,其三是從點滴看潮流?! 械钠拢皇俏?,而是筆。所謂“文”,是有組織有條理的作品。所謂“筆”,是片段的意想,或一時的感觸,隨手下筆,隨筆寫成的東西。
作者簡介
陶希圣,1889年生。早年在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是當時著名的社會史學家和“食貨派”史學的代表人物。著有《西漢經濟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等著作。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離開教壇走上從政道路,中間一度參與汪精衛(wèi)“和平運動”。后在杜月笙幫助下,相偕高宗武脫離汪精衛(wèi)集團,在香港聯名揭發(fā)汪的賣國密約,成為當時震驚中外“高陶事件”的主角之一。經香港回到重慶后,他擔任過《中央日報》總主筆、蔣介石侍從室第五組組長等職務。本書是他對一生重要經歷的回憶。其中包括加入國民黨改組派、參與“和平運動”、主持《中央日報》、為蔣介石起草《中國之命運》等最受人關注的部分。
書籍目錄
序自序聰明不可恃清末的中學生辛亥還鄉(xiāng)故鄉(xiāng)北京大學預科從五四到六三北大法律系的學生江風塔影小編輯新希望桌子的故事五卅事件之后大風暴之后的三年中大一學期北平二三事由牯嶺到南京東戰(zhàn)場與武漢亂流重抵國門戰(zhàn)時重慶生活關于《中國之命運》文章的甘苦與得失贏得戰(zhàn)爭失去和平兩眼看“陸沉”力挽狂瀾可為與不可為最后一張通訊稿危難之際附 逃難與思歸
章節(jié)摘錄
第二課 是憲法。憲法教授鐘賡言先生走進講堂,聲隨淚下。全堂學生亦聲淚并下。鐘先生是法制局參事。張先生是總檢察廳首席檢察官。司法總長朱琛聽說張先生說了那八個字,大不以為然,且加申斥。五日,大專各校學生總罷課。下午各校學生全體大會在北大法科大禮堂開會,段錫朋主席。段先生之為北大學生會主席,是因為一般同學要推法科政治門四年級老同學,并且平日尊重他的為人。他一年四季總是一件藍布大褂(冬天以大褂罩棉袍),不戴帽子,說話是要言不繁,洞中肯綮。他從這次大會起,每次主席,每一提案辯論之后,他說明各種意見的要旨,然后提出爭點來付表決。全場的意見顯然跟著他的方向走。關閡與方豪(傲新)是兩位穩(wěn)重的學生,他們對外聯絡,所作報告,簡單而有條理。許德珩每會必發(fā)言,兩手捶桌子,說得那樣起勁。劉仁靜每次登臺發(fā)言,言語噦嗦,總是被聽眾噓了下來。大會決定致電和會代表,其電文由北大英文學門四年級老同學某君草擬,對大會宣讀。電文是簡要而富有情感,得到全場的鼓掌。每次大會,我都在場。大會之外,我在宿舍里讀羅馬法,或是到福壽堂去侍候我的父親。我們一般學生的風習是除上課問學之外,不進教授的門,尤其不走學校行政當局的門路。五四運動從前到后,除蔡校長勸導之外,沒有教職員參加。法科財政學教授胡鈞投靠安福系,奔走權門,為學生所鄙棄。
編輯推薦
《潮流與點滴》是作者對一生重要經歷的回憶。其中包括加入國民黨改組派、參與“和平運動”、主持《中央日報》、為蔣介石起草《中國之命運》等最受人關注的部分。
名人推薦
陶希圣先生的回憶性文章結集《潮流與點滴》,因為其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先期發(fā)表在臺灣史料性的雜志《傳記文學》上面,所以很多材料被國內研究民國知識分子的學者在其研究中多次引述過,讀者都很熟悉。既便如此,當這樣一部厚重的回憶作品整束地集中出現在眼前時,還是令人不免有很多復雜難言的情緒。當我細細讀了書中這些為人忽略的諸多回憶早年的文字后,內心中卻也涌蕩著與目睹那些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件同樣的激情。陶希圣的自述文章,平淡而生動,對自己的生平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淡定。在平常的敘事下其實有著大量的人間辛酸。他自述早年生平,往往用大量篇幅敘述自己在某一段時期工作的收入幾何,并且有很多橫向比較,對其經濟生活狀況如何可見一斑?!侗е泄庥袩岬南M蚯白摺?雪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