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與點滴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陶希圣  頁數:372  
Tag標簽:無  

前言

“《潮流與點滴》”的意思有三層:其一是潮流中之點滴,其二是從潮流看點滴,其三是從點滴看潮流。在中國革命的潮流中,我只是一個點滴。單就這一點滴來說,本沒有什么可以寫作的。但是從潮流看點滴,再從點滴看潮流,便有不少的事情可寫。我把這幾年來有關自己經歷的零星寫作收集為這本書,書名定為《潮流與點滴》,就是這種意思。這些篇章,不是文,而是筆。所謂“文”,是有組織有條理的作品。所謂“筆”,是片段的意想,或一時的感觸,隨手下筆,隨筆寫成的東西。這本書收集的篇章,是后者,不是前者。

內容概要

  《潮流與點滴》的意思有三層:其一是潮流中之點滴,其二是從潮流看點滴,其三是從點滴看潮流?! 械钠拢皇俏?,而是筆。所謂“文”,是有組織有條理的作品。所謂“筆”,是片段的意想,或一時的感觸,隨手下筆,隨筆寫成的東西。

作者簡介

陶希圣,1889年生。早年在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是當時著名的社會史學家和“食貨派”史學的代表人物。著有《西漢經濟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等著作。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離開教壇走上從政道路,中間一度參與汪精衛(wèi)“和平運動”。后在杜月笙幫助下,相偕高宗武脫離汪精衛(wèi)集團,在香港聯名揭發(fā)汪的賣國密約,成為當時震驚中外“高陶事件”的主角之一。經香港回到重慶后,他擔任過《中央日報》總主筆、蔣介石侍從室第五組組長等職務。本書是他對一生重要經歷的回憶。其中包括加入國民黨改組派、參與“和平運動”、主持《中央日報》、為蔣介石起草《中國之命運》等最受人關注的部分。

書籍目錄

序自序聰明不可恃清末的中學生辛亥還鄉(xiāng)故鄉(xiāng)北京大學預科從五四到六三北大法律系的學生江風塔影小編輯新希望桌子的故事五卅事件之后大風暴之后的三年中大一學期北平二三事由牯嶺到南京東戰(zhàn)場與武漢亂流重抵國門戰(zhàn)時重慶生活關于《中國之命運》文章的甘苦與得失贏得戰(zhàn)爭失去和平兩眼看“陸沉”力挽狂瀾可為與不可為最后一張通訊稿危難之際附 逃難與思歸

章節(jié)摘錄

第二課 是憲法。憲法教授鐘賡言先生走進講堂,聲隨淚下。全堂學生亦聲淚并下。鐘先生是法制局參事。張先生是總檢察廳首席檢察官。司法總長朱琛聽說張先生說了那八個字,大不以為然,且加申斥。五日,大專各校學生總罷課。下午各校學生全體大會在北大法科大禮堂開會,段錫朋主席。段先生之為北大學生會主席,是因為一般同學要推法科政治門四年級老同學,并且平日尊重他的為人。他一年四季總是一件藍布大褂(冬天以大褂罩棉袍),不戴帽子,說話是要言不繁,洞中肯綮。他從這次大會起,每次主席,每一提案辯論之后,他說明各種意見的要旨,然后提出爭點來付表決。全場的意見顯然跟著他的方向走。關閡與方豪(傲新)是兩位穩(wěn)重的學生,他們對外聯絡,所作報告,簡單而有條理。許德珩每會必發(fā)言,兩手捶桌子,說得那樣起勁。劉仁靜每次登臺發(fā)言,言語噦嗦,總是被聽眾噓了下來。大會決定致電和會代表,其電文由北大英文學門四年級老同學某君草擬,對大會宣讀。電文是簡要而富有情感,得到全場的鼓掌。每次大會,我都在場。大會之外,我在宿舍里讀羅馬法,或是到福壽堂去侍候我的父親。我們一般學生的風習是除上課問學之外,不進教授的門,尤其不走學校行政當局的門路。五四運動從前到后,除蔡校長勸導之外,沒有教職員參加。法科財政學教授胡鈞投靠安福系,奔走權門,為學生所鄙棄。

編輯推薦

《潮流與點滴》是作者對一生重要經歷的回憶。其中包括加入國民黨改組派、參與“和平運動”、主持《中央日報》、為蔣介石起草《中國之命運》等最受人關注的部分。

名人推薦

陶希圣先生的回憶性文章結集《潮流與點滴》,因為其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先期發(fā)表在臺灣史料性的雜志《傳記文學》上面,所以很多材料被國內研究民國知識分子的學者在其研究中多次引述過,讀者都很熟悉。既便如此,當這樣一部厚重的回憶作品整束地集中出現在眼前時,還是令人不免有很多復雜難言的情緒。當我細細讀了書中這些為人忽略的諸多回憶早年的文字后,內心中卻也涌蕩著與目睹那些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件同樣的激情。陶希圣的自述文章,平淡而生動,對自己的生平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淡定。在平常的敘事下其實有著大量的人間辛酸。他自述早年生平,往往用大量篇幅敘述自己在某一段時期工作的收入幾何,并且有很多橫向比較,對其經濟生活狀況如何可見一斑?!侗е泄庥袩岬南M蚯白摺?雪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潮流與點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1條)

 
 

  •   作者身份多重,經歷曲折,這本書就難免既好看又多遺憾. 作為陳布雷先生之后蔣最重要的"文膽"或捉刀者,國民黨的中宣部副部長,他的回憶錄涉及到這一特殊身份的時候,“自宮”與“被宮”(被簡體字版的編輯刪去《武漢的風暴》整章、《東戰(zhàn)場與武漢》的第五節(jié)<陳獨秀的風波>,見陶恒生序)就在所難免。尤其作為"低調俱樂部"和"高陶事件"的重要、乃至主要當事人,他為自己隱諱了什么,可能永遠是一個謎。也正因此,李敖先生一直不肯放過他,甚至在他身后都直呼其“漢奸陶希圣”(見《蔣介石研究》)。這是黨人喪失獨立人格的共性,只能“立此存照”了。 但作為著名的法學家、歷史學家,甚至僅僅一個在激蕩的百年史中活了90歲的老人,他留給我們的,又是一部“活潑潑的”近代、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長卷。作者常常立于時代潮頭(五四、大革命、抗戰(zhàn)前后、國共內戰(zhàn)等),卻不辭細節(jié)地為我們描述一個世紀前的生活點滴,有激昂處,亦有低回曲折處,令人如聞潯陽江頭琵琶聲,不能不為作者的經歷所深深打動。更重要的是,作者把自己的經歷放到特定的歷史之中,以小我的所見所聞,反映時代的興替,正是本書命名的主旨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本書附錄的陶夫人萬冰如女士的回憶錄《逃難與思歸》,盡管是家庭婦女所作,但反映封建大家族的吃人黑幕,反映婦女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作為唯一健在的親歷者回憶高陶逃港后她舌戰(zhàn)汪...精衛(wèi)、陳璧君時的驚險一幕,以及香港淪陷后一家人游于鼎鑊的經歷,可稱一字一血淚,如同萬女士與陶先生廝守一生的寫照一樣,本文是陶著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本書,是高手用中文寫就的,比之陶公子譯自英文的《高宗武回憶錄》,可讀性強很多,雖然有前面指出的毛病,從閱讀的樂趣來說,仍是值得推薦的。至于學術意義,則不待下走多言了。 卓越亞馬遜忽然將我的評論排名,從219提前到31,“驚悚”之余,無以為報,只有重拾棄置多日的月旦習氣,以報同好也。 閱讀更多 ›
  •   百科出版社的書,印刷包裝等品相就極差,卓越還把書的前后封皮沾滿了黑污,用橡皮擦了很久才干凈。沒買的人,如能找到其它版本的此書,千萬別買此版的。相對曹汝霖的那本,差很多。除專業(yè)學者之外,作為普通讀者,沒太多可讀性。
  •   陶希圣先生文筆很好,對那個年代的大事又都有所經歷。實在是是一部民國精彩歷史。
  •   書的品相不錯,但是刪去《武漢的風暴》整章、《東戰(zhàn)場與武漢》的第五節(jié)<陳獨秀的風波>,視為遺憾,但可以參考《刀尖上的家族》
  •   紙張和排版一流,讀之爽然??上г摪姹居胁簧俚膭h節(jié),至于原因,大家都懂。
  •   一本書仿佛又引領我們進入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了解我們民族和人民的苦難,以及作者人生的奮斗與家庭生活,值得一讀!推薦。
  •   文筆和親身經歷 有價值
  •   看了一部分,娓娓道來,如敘家常。打4顆星是因為書被閹了。
  •   寄來的書的扉頁,居然有某人在2010年7月23日購于何地的記載,可見不是一本新書。如果此書不是新書,二是二手書,卓越應該說清楚一點。雖然書的品相九點五成新,但是在心里還是有點別扭。希望卓越以后注意這一點。送達速度、書的質量之類的問題還是很好的。前一次送來的書,還放了2個充氣袋,不錯。指出這一點,是希望卓越以后的工作可以更加完美一點。
  •   印刷不錯,內容也還可以
  •   32.5元出手,感覺還行,就是圖書的利潤太大,手中沒米。
  •   要活得長,要說公道話
  •   限于作用的身份,能夠親身經歷歷史事件,并能夠記錄下來,雖然不全面,但很鮮活。后面附的其妻的自述很象口述有歷史。
  •     為了“歷史的順暢”,我還專門把本書在大陸出版時抽掉的兩章找來讀了。陶希圣這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用云淡風清的態(tài)度回憶了他從民國初到49年之后這段波瀾壯闊歲月中的經歷,不止有最為外人所知的著名事件,也有一些掩藏在波瀾壯闊背后的小人物的身影。
      
      以前讀歷史的時候,喜歡那些大開大合的“大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故事,一個天生的領導者領導著一幫不屈的人民建設新世界的故事總是讓我心折??墒?,讀多了厚重的民族歷史,把眼光向下看的時候,卻會發(fā)現那些真正頑強和震撼人心的,反而是“大歷史中的小人物”。微博上不時有所謂“民國范”的展示,不時有些民國的碎片,武斷的斷言被貼在網絡上目所能及的地方,當然,這些只言片語的目的,無一例外地是為了證明當下是一個“好的時代”或是“壞的時代”。拋開這些試圖用當下的語境解讀歷史的企圖,進入到陶希圣記錄下來的這個民國,和他一起走進他的家庭跌宕起伏的經歷中,也許能夠更好地了解什么是民國。
      
      附錄在本書中的《逃難與思歸》,是陶希圣的妻子記錄冰如記錄下來的故事,這個在正文中一直被陶希圣深深感謝著的鄉(xiāng)下女人,用自己的筆觸記錄下了更加私人,卻更加細膩的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說實話,那些哀婉與憤怒的記錄,讓我很難想象,就在這片土地上,不到100年前,在舊式大家庭中的發(fā)生著的苦難。隱藏在《大宅門》的光鮮背后的,是怎樣的禁錮與災難。
  •     ——讀陶希圣先生的《潮流與點滴》之一
      
      注意到陶希圣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最初是因為這個名字頻頻在胡適日記中出現,我把他當做一個“胡適之的朋友”是很自然的。對這個人的進一步了解,接觸到他較為詳細的相關資料,是從范泓先生的陶希圣研究著作開始的。陶希圣先生的回憶性文章結集《潮流與點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1月版),因為其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先期發(fā)表在臺灣史料性的雜志《傳記文學》上面,所以很多材料被國內研究民國知識分子的學者在其研究中多次引述過,讀者都很熟悉。既便如此,當這樣一部厚重的回憶作品整束地集中出現在眼前時,還是令人不免有很多復雜難言的情緒。一般人讀傳記或是傳主本人回憶自己早年或者兒時生涯的部分,總是一帶而過,而急著跳躍到那些書寫了歷史的大事件上面去。而當我細細讀了書中這些為人忽略的諸多回憶早年的文字后,內心中卻也涌蕩著與目睹那些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件同樣的激情。我嘆人生,嘆陶希圣先生的早年生平之曲折,但更多是嘆人生。人的一生雖然短暫,每個人的經歷卻無不復雜而綿長。在個人面臨民族、國家和社會的大動蕩、大波及之時,那種隨波逐浪和固執(zhí)反抗的一念,以及最終的無望與無奈,雖然是早已經過去的不足道的歷史,或許就真切地同今天的人們有著某些聯系,或是重復,或是逆反,又或是兩不相關卻有著精神聯系。
      
      我觀陶希圣先生的早年生涯,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他的生涯特別是北大畢業(yè)之后參加工作,執(zhí)教席之后,每每與社會的風潮不期相遇,有時是奮身前赴,有時是無辜被裹,有時竟是無妄之災。風潮,是今天人們接觸五四時代各種社會“反動”事件的總體稱謂,不獨今天的人們這樣稱呼,當時人們也這樣來講,因為這個詞也出現在當時的文字記錄中。風潮者,有時是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有時是當時的某一階層的獨立行為,同社會其它大眾無關,但也波及影響廣泛;有時也竟然是直截了當的武力和暴力事件,那是為了某一種一時一地的政治、道德訴求而最終不惜擅用了暴力,造成了流血和犧牲。有的干脆就是民間的學術思想派別,代表各自的政治力量和學術觀點而互相動武,兩敗俱傷的。這些風潮,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與官方、當時的社會管理者發(fā)生沖突。這個“官方”指向,也是紛亂無常,有時是指學校當局,有時又成了舊軍閥,有時是割據的安福系政府,還有租界,行會,還有兩種派別互相指斥對方為某種“閥”、據說占據某種公眾資源的。遭遇此等社會之復雜變幻,是那一代人的命運。
      
      陶希圣北大法科畢業(yè),抱著“不靠家產,不求高薪,要從辛苦勞作中求出路”的觀念,受了安徽法政專門學校的聘書,只身到了安慶。那年二十四歲,同今天大學應屆生畢業(yè)的年齡相仿。當時,安慶學生運動領袖人物,在法專四年級班占了不少,法專學生是安慶學生運動的中心,四年級更是學生運動的老大哥。陶希圣教書生涯的第一課,不期就是這四年級的《親屬法》。陶希圣當年參加過五四運動,他遭遇了和當年傅斯年被同事奚落同樣的尷尬,以“前學生運動參與者”的身份和現今“法專四年級年輕教師”的身份,企圖維持學堂的正常教學,勸止自己學生的各種運動。從此和學生罷課、同仁罷工等各種各樣的風潮、學術派別互相攻擊以及被工友驅逐,被租界起訴的命運緊緊走在一起。
      
      陶希圣的自述文章,平淡而生動,對自己的生平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淡定。在平常的敘事下其實有著大量的人間辛酸。他自述早年生平,往往用大量篇幅敘述自己在某一段時期工作的收入幾何,并且有很多橫向比較,對其經濟生活狀況如何可見一斑。這些文章中有一篇《桌子的故事》通過一張小小的辦公桌,充分表現了世態(tài)炎涼和人生遭遇?!蹲雷拥墓适隆窂纳虅沼^編譯所的“待遇”談起,以職員海外留學背景殊異來分配辦公桌椅:歐美名校留學經歷的職員,日本留學生,依次分得較舒適的辦公條件;有海外留學背景且有在國內大學從教經歷的職員,則辦公條件又優(yōu)裕之;陶先生沒有海外留學經歷,在這種潛在的規(guī)則和分級之下,辦公條件較劣。在這種體制之下,使人無形中和別人有了比較,難免心生愧意,自尊亦受到傷害,這是這種體制的極有害處。后來陶先生做到王云五先生的總經理秘書,后來又掌北大教席,條件慢慢改善了很多。陶先生回憶起來,自不免有隔世之感。此種人情,讀者看了也不免感慨萬端。再如陶先生在上海時,一度居所空間所能承受,將妻子從大家族院門里接往上海,這一舉動其實已經觸怒整個家族,其原因文中沒有詳述,但細觀先生文中所寫后來在上海生活之境況,其實是遭遇了家庭的經濟封鎖,往后只能多寫論文和編輯書籍賴稿費貼補家用;及至病重時發(fā)家信,內中有“與其等我死后,搬棺材回鄉(xiāng),不如寄些錢給我治病”之語。后面還說,偶爾母親從老家來上海看過他們夫婦生活之后,知道他們并未在上海獨自享福,家中人等“大為欣慰”。這些家庭生活的事情寫出來,我十足欽佩陶希圣先生那種直面世態(tài)炎涼的態(tài)度。
      
      縱觀陶希圣先生的早年奮斗生涯,上面所說的經濟生活,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一般生活狀況,頗值得注意:首先是稿費水平。據陶先生文中多處所述,比如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普通編輯月薪在舊幣一百元左右,而發(fā)表一篇學術性較強的論文稿費在五十元上下,以此比較來說,在同一購買力的前提下,稿費水平可見是很高的,稿費亦構成了當年學人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以陶先生的經歷來說,如果當時,——特別是在最困難的時期,如果沒有比較穩(wěn)定的稿費收入,他們的生活狀況不知道要惡化多少。稿費水平可以證明一個時代和一個社會對學術和文藝的尊重程度,是檢驗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們不妨妄自想象一下,假設今天發(fā)表正經文章的稿費水平如是這般,那么,那數不清的對學術有興趣、有擅長、對文藝有追求、有創(chuàng)造力的青年們何至于長期困頓萎靡于那些奄奄一息的官僚機構和充滿腐尸氣的行業(yè),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命運把金子變成了石頭”的人間悲劇呢?
      
      另外一個地方是教授的自由流動。教授(包括各級教員)能自由流動,被謝泳先生評價為“中國高等教育起步晚但起點很高”的重要的體制性因素之一。教授、教員得以自由流動,雖然往往也是風潮和局勢、派別傾軋等原因所迫,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卻是一代知識分子可以做出的自由選擇之一。以陶希圣先生自述早年生平為例,我大略地統(tǒng)計了一下,拋開幾進幾出商務印書館不提,在當年的高等學府的范疇內,陶先生輾轉的城市和執(zhí)教、兼教過的高等學府就有:安慶(法專)、上海(上海大學、復旦、勞動大學、暨南大學、中國公學、上海法政學院等)、武漢(中央軍事學校、武漢大學等)、南京(中央大學)、北平(北大,清華,北師大,北平大學,中國大學,燕京大學等),期間,陶先生還在軍方機構工作過,做過編輯,兼任過很多專門和民間委員會的委員。在自由流動之外,還有兼職、兼教等等??梢哉f,從陶先生的經歷中,使人真正看到了“教授自由流動”對知識分子、學人經濟生活和思想生涯提供的莫大便利。自己的教學思想甚至是政治主張受到壓迫,便可轉投他處,別人也不以違忤。離開,可能意味著極為優(yōu)厚的收入頃刻化為烏有,像陶先生因為同仁聲討,毅然從總經理秘書職位上離開,從中也可以見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氣魄。今天的人倘若謀求到大學教授這樣的職業(yè),往往固守,以此終老,榮養(yǎng)天年,別人也不以其沒有追求。這可能即是時代的高下了。
      
      雖然前述不同的海外留學經歷對歸國留學生的從業(yè)帶來各種優(yōu)劣,但是從陶希圣先生的回憶中,往往也看出那個年代學歷在就業(yè)時的作用,似乎證書不如經歷有效,經歷,又往往不如真才實學更能獲得各方尊重。陶希圣先生在回憶中講:他民國二十一年夏季從北大畢業(yè),直到九年之后重返母校執(zhí)教,才到教務處領到自己的畢業(yè)文憑。他說:“也許是值得記錄下來的一件事。那九年的長時間里,我未曾用過文憑?!丝涛一氐奖贝?,那張文憑在檔案庫里擱置了九年,白紙都變黃了,才由我領出?!保▍⒁姳緯?23頁)九年里,陶先生做過多所大專院校的講師、教授,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做編輯,在軍方做培訓工作,卻一直沒有被要求出示文憑以證明學歷,沒有那樣的必要。僅此一例,或許就足以說明當時的情況了。我們可知,就是那樣的時代。
      
      2009-9-17
      
  •     兩天晚上,加上路途上的零散時間,讀完了這段共運史上《血淚難忘》的歷史。心力有些衰竭,天又很熱,決意要用陶希圣的《潮流與點滴》慰涼?!稏|戰(zhàn)場與武漢》篇中有《蘇俄參戰(zhàn)嗎?》的章節(jié),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二十六年春夏之交,我在北平,收到塔斯社寄來的一本厚書。書的內容是蘇俄法庭審訊“托洛斯基和布哈林平行路線”的記錄。(按:偽?。z查長維辛斯基蒞庭指控。他指控的是拉底克(按:《血淚難忘》中譯做拉狄克,1919年曾任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等二十余人,說他們曾經收到托洛斯基從海外來信,指使他們煽動蘇俄對德日兩面作戰(zhàn),并在戰(zhàn)爭發(fā)生后,利用失敗主義,打倒史達林政府,奪取政權。
      
      “利用失敗主義”一說很有風度——一種政治搏弈、權利傾扎中暗藏的吊詭姿態(tài)——1938年初,蘇俄駐華的新大使來了。據說,他來的第一件事就是來糾正共產黨極其他左派重要人士的“利用失敗主義”的時政觀點。
      
      陶希圣為我們找來了一些共產黨當時決議的引文,這樣說的?!翱谷諔?zhàn)爭中,國民政府必將失敗,我們參加抗戰(zhàn),但必須保持獨立行動。”此番宏論,鏗鏘于國民政府的50萬精銳部隊,正在松滬前線于日軍浴血奮戰(zhàn)的隆隆炮聲中,極劇韶音的不諧。(不圖為樂至于斯?。┠暇┏肥刂螅ㄋ蓽麜?zhàn),國民黨40萬將士血灑疆場)共產黨的決議‘與時局近”的發(fā)生了變化。他們宣言(公開否?不知):國民政府必將失敗,我們要以全力向長江以北的地區(qū)發(fā)展。(彼時他們在西北,一路自南向北,“北上”抗日去的)
      
      后來,沒多遠的后來,蘇俄的新大使來了。叫盧干茲的。(運氣不錯?居然逃脫了蘇俄國內如火如荼的政治大清洗)他命令那些“在延安費了很大力氣說服了大家”(凱豐語),現在要擁護一直反對著的蔣委員長為首的共產黨人,注意態(tài)度!于是,態(tài)度果真就轉了——國民政府有勝利的可能,我們支持抗戰(zhàn),但須保持獨立行動——委婉了些嘛?
      
      
  •   段老師,我正在讀的沈宗瀚自述(三本),估計您也會有興趣的。很好看,細節(jié)很多。
  •   謝謝周老師推薦。我趕緊找來看:)
  •   您好,請問你在哪里找到整個版本的呢?
  •   Google搜索…… 用刪掉的章節(jié)的名字找就可以。網上有掃描版的。
  •   您有沒有呢?可否麻煩您發(fā)一份給我呢?629280386@qq.com謝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