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納春英 頁數(shù):314 字數(shù):346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服飾史是生活史的一部分,其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就日趨興盛,成果眾多。服飾史的讀者,除去從事歷史專業(yè)、服飾專業(yè)者外,還有影視工作者、小說寫手、乃至一般對歷史對服裝對文物感興趣的人。他們喜歡讀此類書籍,是想在得到知識的同時享受視覺美感。這是此類著作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chǔ)。唐朝自然是服飾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朝代。它的重要,一方面在于唐朝的繁榮昌盛,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時尚。這些時尚有的非?!扒靶l(wèi)”,比如大家熟悉的“袒胸”裝就是其中之一。前兩年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充分利用這一時尚元素,結(jié)果制造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另一方面,唐朝位于中國古代社會從前期到后期的過渡階段,服飾的演變也具有這種過渡性質(zhì)。這就是說,唐朝服裝一方面繼承了南北朝以來逐漸形成的袍衫裙襦形制,另方面將它們完善為制度,貫徹到從皇帝常服官員常服到平民常服的所有方面,其影響直至明代。所以,了解了唐朝的服飾,就為了解中國古代后半期服飾(清朝除外)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chǔ)。但是關(guān)于唐朝服飾的專門著作還不多。僅有的幾種都過于簡單,而且基本都是研究服飾史或藝術(shù)史的學者撰寫的。真正由研究唐史的學者來撰寫的唐朝服飾史專著基本還是空白。如果有,這本書就是第一部了。作者納春英畢業(yè)于陜西師大,拿的是唐史方向的碩士學位,可說是真正唐史專業(yè)出身的歷史工作者。因此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同類著作中少有的關(guān)于職官制度、律令制度、經(jīng)濟制度(包括丁中制度)的內(nèi)容。這些制度自然和服飾息息相關(guān),因此了解了它們之后,對各種服飾階級差異、等級差異的認識,以及對服飾演變過程、演變原因的認識就會深刻得多。
內(nèi)容概要
《唐代服飾時尚》以時尚變化為線索,分述唐代女性與男性不周社會層次在時尚影響之下的服飾變化。說起服飾時尚,今天的人們一定誤以為它是現(xiàn)代社會的專屬,殊不知,在唐人的生活中,時尚也是服飾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唐代的服飾不僅上汲漢、魏、六朝之余波,下啟兩宋文明之新運,而且中外融合、胡漢雜糅,其取精用弘,于繼襲舊傳統(tǒng)之外,并不時采擷外來文化之精華,促使服飾時尚潮流迭起,連服飾制度和服令變化都受其影響,剝離開時尚就無法厘清唐代的服飾面貌和特點。
作者簡介
納春英,女,回族,1991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獲史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1994年7月獲碩士學位。現(xiàn)任教于青島大學師范學院。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史研究?,F(xiàn)承擔山東省文化廳相關(guān)課題一項;曾參與《兩唐書大辭典》服飾部的撰寫;在中文核心期刊和人文核心期刊發(fā)表多篇論文;參編教材兩部。
書籍目錄
前言
概述
上篇 唐代女子服飾時尚
第一章 華麗高貴的禮服
一 皇后的禮服
二 命婦的禮服
三 平民婦女的禮服
第二章 風華絕代的常服
一 貴族婦女的常服
(一)初唐貴族婦女的常服
(二)盛唐貴族婦女的常服
(三)中晚唐的貴族婦女服飾
二 平民女子的常服
三 時尚胡服
四 女著男裝的時尚
五 官民婦的出行裝
六 唐女服中的袒露風尚
七 女裝唐風的國際影響
(一)對日本女服的影響
(二)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第三章 遙領(lǐng)時尚的佩飾
一 裝飾
(一)帔帛的由來
(二)帔子的形狀
(三)帔帛的材料
二 佩飾
(一)發(fā)飾
(二)頸飾
(三)耳飾
(四)手飾
(五)帶飾
三 妝飾
(一)發(fā)式
(二)面飾
下篇 唐代男子服飾時尚
第四章 高貴華麗的官服
一 尊貴的祭禮之服
(一)皇帝的祭禮服
(二)皇太子的禮服
(三)品官的禮服
二 等級森嚴的朝服
三 品級昭彰的公服
四 官品服色與章服制
(一)官品服色制
(二)章服制
五 平民的禮服
(一)冠禮禮服
(二)婚禮禮服
(三)葬禮禮服
六 唐官服的國際影響
(一)對日本官服的影響
(二)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第五章 尊貴大氣的常服
一 官常服
(一)官常服的制度演化
(二)官常服的使用情況
(三)官常服中的特殊情況
(四)官常服的首服
(五)官常服的足服
二 平民常服
(一)首服
(二)身服
(三)足服
第六章 威武實用的戎服
一 頭部護具
二 軀干護具
(一)戰(zhàn)衣
(二)鎧甲
三 下肢護具
附錄1唐度量衡
附錄2《舊唐書·輿服志》
附錄3《新唐書·車服志》
主要參考著作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車服志》與《輿服志》互證可見唐皇后三服,皆用“織成”料制作,且三服都要由頭飾花釵、博鬢、內(nèi)外袍衫(襦)、裳、蔽膝、大帶、革帶、佩玉、組綬、襪、舄(履)等成套服裝與佩飾組成。使用織成料是因為古代袍服,前后襟和肩部連屬,再加之皇帝和皇后的祭禮之服,各部位圖案的位置是根據(jù)周禮的要求固定設(shè)計的,為了避免一匹布料按一個順序織下來,剪裁時會出現(xiàn)圖案正反的問題,在紡織時就將各部位按固定圖案和既定位置提前織出。圖案和位置既已固定,一匹料即一件袍服,就不會出現(xiàn)圖案和位置正反問題,做時只需按規(guī)定的套路裁開,縫在一起即可,這種形式的紡織物就叫做“織成”。唐代首開鈿釵共用的先河,為了和皇帝冕冠前后二十四旒相對應,在皇后三服中都會搭配二十四枝鈿釵,與皇帝二十四旒不同的是皇后鈿釵二十四是由十二枝大花釵和十二朵小花鈿組成的。關(guān)于這一點《車服志》中的記載較《輿服志》明確,宋人的根據(jù)就是唐禮官王涇在《大唐郊祀錄》里的明確記載:“凡皇后助祭則服初褘衣其首飾花十二樹,小花如大花之數(shù)并兩博鬢?!绷硗?,從出土實物來看,何家村窯藏金花鈿、金鳳以及1957年在西安東郊韓森寨雷宋氏墓出土的金花,與同墓以及其他唐墓出土的以樹而論的花釵之間都有很明顯的形狀差異。所以《車服志》中的:“首飾大小華十二樹,以象袞冕之旒”一句應是“首飾大小華(各)十二樹,以象袞冕之旒”之誤。雖然還沒有唐皇后滿頭釵鈿的形象資料問世,但我們?nèi)阅軓亩鼗捅诋嬛锌吹教泼鼖D滿頭釵鈿的形象。譬如:敦煌130窟樂廷懷夫人太原王氏供養(yǎng)像中的貴婦以及榆林窟中的曹議金夫人像等。如果對唐貴族婦女大量使用花釵寶鈿的特性不了解,就不能理解和想象唐貴婦富貴逼人的形象。
后記
從唐服飾時尚的發(fā)展變化來看,唐代的服飾時尚和唐的政治局勢的變化、政策執(zhí)行的力度、經(jīng)濟繁盛的程度、中外交通、文化潮流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且一直處于復雜的變化之中,呈現(xiàn)出許多新的特色,反映出唐代新的時代特點。在此書的寫作過程中,雖盡可能進行線索的梳理,但由于時間久遠、頭緒繁多、資料缺乏,有些服飾的變化仍無法說清,不僅如此,諸如唐代的分期問題,按傳統(tǒng)的分法,高宗、武周時期都屬初唐,但在服飾潮流的流變中,此時已具盛唐氣象,再以初唐論事顯然不合適;另外,男子公服、朝服的各種冠式的命名,女子各種發(fā)式的命名等一些細節(jié)的問題也無法得到權(quán)威的認定。這些問題都期待更多的出土資料問世,也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問題。唐代服飾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對于這部分服飾的深入研究,會對我國復興傳統(tǒng)物質(zhì)文化、凝聚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起到推動作用。另外,在此書的寫作過程中還要感謝各位從資料方面給予我大力支持的老師與朋友,他們是:張國剛老師、黃正建老師、盧秀文女士、任時英師兄、劉屹博士。其次要感謝我的女兒,為了此書的寫作,占用了許多本應該屬于她的時間,想她小小年紀非常乖巧努力地在配合我的工作,在欣慰她的懂事之余還是心懷為母親的歉疚,這也是我以后要寫出更多、更好作品的動力之一。
編輯推薦
《唐代服飾時尚》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