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鄭富興 頁數(shù):343
內容概要
《責任與對話:學校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性思考》從主體與結構的關系視角探討了我國當代社會的性質與倫理道德變遷及其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和要求,以及學校道德教育實踐應該如何適應與應對。作者認為,當代社會已經初步具有了個體化與陌生化的特征,在個體化、陌生化的當代社會里學校道德教育遭遇了一種“錯位的規(guī)則”和“孤獨的個體 ”之困境,走出這一困境成為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梳理學校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變遷之基礎上,根據(jù)當代社會及其倫理道德的現(xiàn)代性,《責任與對話:學校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性思考》提出了以道德智慧為目標、以道德責任為內容、以對話反思為途徑的教育建議,以期作為中小學道德教育實踐改革的參考。
作者簡介
鄭富興,男,1974年生,四川隆昌人,教育學博士。現(xiàn)為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教育、道德教育與教育管理倫理?,F(xiàn)已出版專著《現(xiàn)代性視角下的美國新品格教育》(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在核心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錯位的規(guī)則與孤獨的個體一、道德教育的社會化思維二、社會化思維的現(xiàn)代謬誤:錯位的規(guī)則三、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嘗試:孤獨的個體四、誰之社會?何種個體?五、主體與結構之間:研究的視角第二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倫理道德的現(xiàn)代性變遷一、社會現(xiàn)代性的初體驗:個體化與陌生化二、解放的道德與失范的倫理三、汶川大地震的道德詮釋第三章 結構與主體--道德教育變遷的新審視一、學校道德教育內容與目的的變遷:控制與自由二、現(xiàn)代性視野下的道德教育形態(tài)變遷三、當代中小學教師的道德教育觀四、學校道德教育:走向主體與結構的互動第四章 走向道德智慧的培養(yǎng)一、何謂道德智慧二、主體與結構的互動:走向道德智慧三、道德智慧與道德教育四、道德智慧與道德想象第五章 道德責任:個體化社會的道德教育內容一、責任概念的社會歷史分析二、結構與主體關系視野下責任倫理思想的變遷三、道德責任與人的教育四、道德責任與當代學校道德教育五、當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愛與責任第六章 對話與反思:個體化社會的道德學習一、主體與結構關系視野下的對話二、對話與道德教育三、對話型道德學習四、反思型道德學習附錄 調查問卷與訪談提綱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編輯推薦
當代社會已經初步具有了個體化與陌生化的特征,在個體化、陌生化的當代社會里學校道德教育遭遇了一種“錯位的規(guī)則”和“孤獨的個體”之困境,走出這一困境成為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面臨的重要問題。《責任與對話:學校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性思考》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倫理道德的現(xiàn)代性變遷、結構與主體:道德教育變遷的新審視、走向道德智慧的培養(yǎng)等內容。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