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生

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中國青年  作者:季羨林  頁數(shù):5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代序)我生也晚,沒有能看到20世紀的開始。但是,時至今日,再有7年,21世紀就來臨了。從我目前的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來看,我能看到兩個世紀的交接,是絲毫也沒有問題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我也可以說是與20世紀共始終了,因此我有資格寫“我與中國20世紀”。對時勢的推移來說,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一面鏡子。我的心當然也不會例外。我自認為是一個頗為敏感的人,我這一面心鏡,雖不敢說是纖毫必顯,然確實并不遲鈍。我相信,我的鏡子照出了20世紀長達90年的真實情況,是完全可以依賴的。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我下生兩個月零4天以后,那一位“末代皇帝”,就從寶座上被請了下來。因此,我常常戲稱自己是“清朝遺少”。到了我能記事兒的時候,還有時候聽鄉(xiāng)民肅然起敬地談到北京的“朝廷”(農(nóng)民口中的皇帝),仿佛他們?nèi)匀桓呔訉氉稀N也焕斫馐裁词恰俺ⅰ?,他似乎是人,又似乎是神,反正是極有權威、極有力量的一種動物。這就是我的心鏡中照出的清代殘影。我的家鄉(xiāng)山東清平縣(現(xiàn)歸臨清市)是山東有名的貧困地區(qū)。我們家是一個破落的農(nóng)戶。祖父母早亡,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祖父之愛我是一點也沒有嘗到過的。他們留下了3個兒子,我父親行大(在大排行中行七)。兩個叔父,最小的一個無父無母,送了人,改姓刁。剩下的兩個,上無怙恃,孤苦伶仃,寄人籬下,其困難情景是難以言說的??峙履囊惶煲矝]有吃飽過。餓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兄弟倆就到村南棗樹林子里去,撿掉在地上的爛棗,聊以果腹。這一段歷史我并不清楚,因為兄弟倆誰也沒有對我講過。大概是因為太可怕,太悲慘,他們不愿意再揭過去的傷疤,也不愿意讓后一代留下讓人驚心動魄的回憶。但是,鄉(xiāng)下無論如何是待不下去了,待下去只能成為餓殍。不知道怎么一來,兄弟倆商量好,到外面大城市里去闖蕩一下,找一條活路。最近的大城市只有山東首府濟南。兄弟倆到了那里,兩個毛頭小伙子,兩個鄉(xiāng)巴佬,到了人煙稠密的大城市里,舉目無親。他們碰到多少困難,遇到多少波折。這一段歷史我也并不清楚,大概是出于同一個原因,他們誰也沒有對我講過。后來,叔父在濟南立定了腳跟,至多也只能像是石頭縫里的一棵小草,艱難困苦地掙扎著。于是兄弟倆商量,弟弟留在濟南掙錢,哥哥回家務農(nóng),希望有朝一日,混出點名堂來,即使不能衣錦還鄉(xiāng),也得讓人另眼相看,為父母和自己爭一口氣。但是,務農(nóng)要有田地,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常識??晌覀兗宜钡恼翘锏剡@玩意兒。大概我祖父留下了幾畝地,父親就靠這個來維持生活。至于他怎樣侍弄這點地,又怎樣成的家,這一段歷史對我來說又是一個謎。……我在20世紀生活了八十多年了。再過7年,這一世紀,這一千紀就要結束了。這是一個非常復雜、變化多端的世紀。我心里這一面鏡子照見的東西當然也是富于變化的,五花八門的,但又多姿多彩的。它既照見了陽關大道,也照見了獨木小橋;它既照見了山重水復,也照見了柳暗花明。我不敢保證我這一面心鏡絕對通明锃亮,但是我卻相信,它是可靠的,其中反映的倒影是符合實際的。我揣著這一面鏡子,一揣揣了八十多年。我現(xiàn)在怎樣來評價鏡子里照出來的20世紀呢?我現(xiàn)在怎樣來評價鏡子里照出來的我的一生呢?嗚呼,慨難言矣!慨難言矣!“卻道天涼好個秋”。我效法這一句詞,說上一句:天涼好個冬!只有一點我是有信心的: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核心)復興的世紀?,F(xiàn)在世界上出現(xiàn)了許多影響人類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臭氧層被破壞、糧食生產(chǎn)有限、淡水資源匱乏,等等,這只有中國文化能克服,這就是我的最后信念。1993年2月17日

內(nèi)容概要

  季羨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艱辛而又豐富多彩。用季先生自己的話說:“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旁邊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在本書中,季羨林先生用自己的筆,講述了他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nèi)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記述了他九十多年來所遇到的人和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展示了他個人的奮斗經(jīng)歷和情感世界。全書共分為9章,包括“蒙朧的童年歲月”、“難忘的中學時光”、“勤奮的大學時代”、 “短暫的教學實踐”、“漫長的留學生涯”、“坎坷的北大經(jīng)歷”、“痛苦的‘文革’記憶”、“幸運的老年生活”等。 

書籍目錄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代序)一、蒙眬的童年歲月1.我的童年2.回憶一師附小3.回憶新育小學4.小姐姐5.彭家四姑娘6.兔子7.紅8.老人9.夜來香開花的時候二、難忘的中學時光1.回憶正誼中學2.回憶北園山大附中3.回憶濟南高中4.觀劇5.遇上日本兵三、勤奮的大學時代1.北大入學考試2.報考大學3.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4.受用終生的兩門課5.清華園日記(摘編)四、短暫的教學實踐1.校長2.教員3.上課4.我同學生的關系5.我同校長的關系6.我的苦悶7.我親眼看到的一幕滑稽劇8.天賜良機五、漫長的留學生涯1.留學熱2.天賜良機3.在北平的準備工作4.滿洲車上5.在哈爾濱6.過西伯利亞7.在赤都8.初抵柏林9.哥廷根10.道路終于找到了11.懷念母親12.兩年生活13.章用一家14.漢學研究所15.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6.完成學業(yè)  嘗試回國17.大轟炸18.在饑餓地獄中19.山中逸趣20.烽火連八歲  家書抵億金21.我的老師們22.學習吐火羅文23.我的女房東24.反希特勒的人們25.伯恩克(Boehncke)一家26.邁耶(Meyer)一家27.納粹的末日——美國兵人城28.盟國29.優(yōu)勝記略30.留在德國的中國人31.別哥廷根32.赴瑞士33.在弗里堡(Fribourg)34.同使館的斗爭35.從瑞士到法國馬賽36.船上生活37.西貢二月38.從西貢到香港39.回到祖國的懷抱六、坎坷的北大經(jīng)歷1.海外歸來2.思想斗爭3.終于找到了出路4.陷入會議的旋渦中5.批判的狂潮洶涌澎湃6.政治運動(1957-1965)7.我的學術研究七、痛苦的“文革”記憶1.從社教運動談起2.1966年6月4日3.對號入座4.快活半年5.自己跳出來6.抄家7.在“自絕于人民”的邊緣上8.千鈞一發(fā)9.勞改的初級階段10.大批斗11.太平莊12.自己親手搭起牛棚13.牛棚生活(一)14.牛棚生活(二)15.牛棚生活(三)16.牛棚轉移17.半解放18.完全解放19.余思與反思八、收獲的二十年間1.1978-1993年2.我的學術總結3.我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4.我與原始佛教語言問題的研究5.我和佛教研究6.我和外國文學7.寫作《春歸燕園》的前前后后8.我和北大九、幸運的老年生活1.八十抒懷2.新年抒懷3.賦得永久的悔4.我的母親5.我的父親6.我的妻子7.三個小女孩8.百年回眸9.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10.九十抒懷11.故鄉(xiāng)行12.九三抒懷13.辭“國學大師”14.辭學界(術)泰斗15.辭“國寶”16.我的座右銘17.九十五歲初度18.笑著走附錄:季羨林年譜跋:百歲老人的道德文章編者手記:與大師面對面

章節(jié)摘錄

我還有一段個人經(jīng)歷。我無學可上,又深知日本人最恨中國學生,在山東焚燒日貨的“罪魁禍首”就是學生。我于是剃光了腦袋,偽裝是商店的小徒弟。有一天,走在東門大街上,迎面來了一群日軍,檢查過往行人。我知道,此時萬不能逃跑,一定要鎮(zhèn)定,否則刀槍無情。我貌似坦然地走上前去。一個日兵搜我的全身,發(fā)現(xiàn)我腰里扎的是一條皮帶。他如獲至寶,發(fā)出獰笑,說道:“你的,狡猾的大大地。你不是學徒,你是學生。學徒的,是不扎皮帶的!”我當頭挨了一棒,幸虧還沒有昏過去。我向他解釋:現(xiàn)在小徒弟們也發(fā)了財,有的能扎皮帶了。他堅決不信。正在爭論的時候,另外一個日軍走了過來,大概是比那一個高一級的,聽了那個日軍的話,似乎有點不耐煩,一擺手:“讓他走吧!”我于是死里逃生,從陰陽界上又轉了回來。我身上出了多少汗,只有我自己知道。在這一年內(nèi),我心鏡上照出的是臨時或候補亡國奴的影像。1929年,日軍撤走,國民黨重進。我在求學的道路上,從此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此時,北園高中關了門,新成立了一所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是全省唯一的一所高級中學。我沒有考試,就入了學。校內(nèi)換了一批國民黨的官員,“黨”氣頗濃,令人生厭。但是總的精神面貌卻是煥然一新。最明顯不過的是國文課?!按笄鍑睕]有了,經(jīng)書不念了,文言作文改成了白話。國文教員大多是當時頗為著名的新文學家。我的第一個國文教員是胡也頻烈士。他很少講正課,每一堂都是宣傳“現(xiàn)代文藝”,亦名“普羅文學”,也就是無產(chǎn)階級文學。一些青年,其中也有我,大為興奮,公然在宿舍門外擺上桌子,號召大家參加“現(xiàn)代文藝研究會”。還準備出刊物,我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現(xiàn)代文藝的使命》,里面生吞活剝抄了一些從日文譯過來的所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文句。譯文像天書,估計我也看不懂,但是充滿了革命義憤和口號的文章,卻堂而皇之地寫成了。文章還沒有來得及刊出,國民黨通緝胡先生,他慌忙逃往上海,一二年后就被國民黨殺害。我的革命夢像肥皂泡似的破滅了,從此再也沒有“革命”,一直到了解放。接胡先生的是董秋芳(冬芬)先生。他算是魯迅的小友,北京大學畢業(yè),翻譯了一本《爭自由的波浪》,有魯迅寫的序。不知道怎樣一來,我寫的作文得到了他的垂青,他發(fā)現(xiàn)了我的寫作“天才”,認為是全班、全校之冠。我有點飄飄然,是很自然的。到現(xiàn)在,在60年漫長的過程中,不管我搞什么樣的研究工作,寫散文的筆從來沒有放下過。寫得好壞,姑且不論。對我自己來說,文章能抒發(fā)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悅,緩解我的憤怒,激勵我的志向。這樣的好處已經(jīng)不算少了。我永遠懷念我這位尊敬的老師!在這一年里,我的心鏡照出來的仿佛是我的新生。1930年夏天,我們高中一級的學生畢了業(yè)。幾十個“舉子”聯(lián)合“進京趕考”。當時北平的大學五花八門,國立、私立、教會立,紛然雜陳。水平極端參差不齊,吸引力也就大不相同。其中最受尊重的,同今天完全一樣,是北大與清華,兩個“國立”大學。因此,全國所有趕考的“舉子”沒有不報考這兩所大學的。這兩所大學就仿佛變成了龍門,門檻高得可怕。往往幾十人中錄取一個。被錄取的金榜題名,鯉魚變成了龍。我來投考的那一年,有一個山東老鄉(xiāng),已經(jīng)報考了5次,次次名落孫山。這一年又同我們報考,也就是第六次,結果仍然榜上無名。他神經(jīng)失常,一個人恍恍惚惚在西山一帶漫游了7天,才清醒過來。他從此斷了大學夢,回到了山東老家,后不知所終。我當然也報了北大與清華。同別的高中同學不同的是,我只報這兩個學校,仿佛極有信心——其實我當時并沒有考慮這樣多,幾乎是本能地這樣干了——別的同學則報很多大學,二流的、三流的、不人流的,有的人競報到七八所之多。我一輩子考試的次數(shù)成百成千,從小學一直考到獲得最高學位;但我考試的運氣好,從來沒有失敗過。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華我都被錄取,一時成了人們羨慕的對象。但是,北大和清華,對我來說,卻成了魚與熊掌。何去何從?一時成了撓頭的問題。我左考慮,右考慮,總難以下這一步棋。當時“留學熱”不亞于今天,我未能免俗。如果從留學這個角度來考慮,清華似乎有一日之長。至少當時人們都是這樣看的?!拔釓谋姟保K于決定了清華,入的是西洋文學系(后改名外國語文系)。在舊中國,清華西洋文學系名震神州。主要原因是教授幾乎全是外國人,講課當然用外國話,中國教授也多用外語(實際上就是英語)授課。這一點就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夷考其實,外國教授幾乎全部不學無術,在他們本國恐怕連中學都教不上。因此,在本系所有的必修課中,沒有哪一門課我感到滿意。反而是我旁聽和選修的兩門課,令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旁聽的是陳寅恪先生的“佛經(jīng)翻譯文學”,選修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就是美學。在本系中國教授中,葉公超先生教我們大一英文。他英文大概是好的,但有時故意不修邊幅,好像要學習竹林七賢,給我沒有留下好印象。吳宓先生的兩門課“中西詩之比較”和“英國浪漫詩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記

2006年6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策劃編輯、由我編選的季羨林先生散文集《我的人生感悟》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年8月6日溫家寶總理前往301醫(yī)院為季先生祝壽時,季先生正在翻看此書,大家都很高興。不久,中青社岡寧先生又和我商議再編選一本季先生自述的自傳,我欣然應允。季先生現(xiàn)在已近百歲高齡,正向“相期以榮”的方向努力。作為多年受惠于先生的我來說,仔細體味先生近百年那些極富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格外有感觸,早想一吐為快,因此二者一拍即合。如果能在閱讀這本傳記時,有一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涌動一種鼓勵鞭策、積極向上的激情,當是我們大家最欣慰的。季羨林先生,字希逋、齊奘,以名行,是中國著名的東方學專家、印度語言文學專家和翻譯家。1911年8月6日生于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官莊,家境貧寒。1917年6歲時被叔父季嗣誠接到濟南生活讀書,先后在新育小學、正誼中學就讀。歷史上的齊魯大地,地靈人杰,巍峨泰山、至圣孔子,而季先生初生時的山東卻是滿目瘡痍。他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感到:“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敝钡讲饺雽W生時代,才感覺到有“濃綠的境界”。1926年考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我有意識地認真用功,是從這里開始的”。1929年轉入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受到胡也頻、董秋芳等恩師的影響,思想堅定、學業(yè)精進。曾因“考了一個甲等第一,平均分超過95分,是全校唯一的學生。當時山大校長兼山東教育廳廳長前清狀元王壽彭,親筆寫了一幅對聯(lián)和一個扇面獎給我”。這使他有了學習好的自豪與努力奮斗的自覺,為他以后勵精圖志、成為有用之材,從學業(yè)和心理上鋪下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1930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有幸親耳聆聽了國學大師陳寅恪以及吳宓、朱光潛、朱自清、俞平伯、謝冰心、鄭振鐸諸位先生的教誨,為他日后道德文章的養(yǎng)成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涌泉。1934年清華大學畢業(yè)后,他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員一年后,考取了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1935年夏至1945年10月,季先生遠渡重洋,赴德國科學名城哥廷根求學。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中,學習條件很好,但是生活條件卻極其艱苦,“我經(jīng)受了而今難以想象的饑餓的考驗,以致失去了飽的感覺”。不僅如此,還“失眠成病,成了折磨我?guī)资甑慕K生痼疾”,但是這個“萬里投荒第二人”還是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四方,“狂喜不止”,因為他可以學到許多以前夢寐以求的東西。其中包括主修梵文、巴利文等印度學課程,副修英國語言學和斯拉夫語言學。還廣泛涉獵了多種語言和文化,選修過希臘文、阿拉伯文,系統(tǒng)學習了梵文和巴利文、印度俗語等印度古代語言,中亞近代語言吐火羅文,以及俄文、法文、德文、塞爾維亞一克羅地亞語和英文等,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打下了廣泛的基礎。這種學術傳統(tǒng)的熏陶和學理學養(yǎng)的歷練,為他日后成為資深學者豎起了一個高聳入云的學術天梯。1946年深秋,留德10年歸來,以博士學位論文《中迦陀部分限定動詞的變化》(1941)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季羨林先生“通過陳寅恪先生的介紹,胡適之先生、傅斯年先生和湯用彤先生的同意到北大來工作”,并在年僅35歲時“被定為正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我暗下決心:努力工作,積極述作,庶不負我的老師和師輩培養(yǎng)我的苦心!”真是“滴水之恩,報以涌泉”,果然,他不負眾望,在印度古代語言,尤其是混合梵文佛典3-面的研究成果,立刻引起印歐地區(qū)比較語言學界的轟動,獲得有關學者的極高評價。在吐火羅文研究領域,他用中文佛典中的文本與其他古代語言文字的文本相對照,為歐洲學者解讀吐火羅語詞匯含義的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和途徑。在印度古代文學的翻譯與研究方面,對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受到國際梵文學者以及印度文化界的高度好評;研究專著《初探》對史詩的內(nèi)容、版本、流傳與演變等各方面的論述都具有國際水平。在佛教史研究3-面,季先生關于佛教語言問題的深入探討,解決了原始佛教史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匡正了一些西方學者的錯誤和牽強附會,達到了國際前沿的學術水平。在中印文化交流史方面,季先生從文學、典故、童話、寓言到蔗糖、造紙、蠶絲,想前人之所未想,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將德國學術研究的“徹底性”與中國乾嘉學派的“考據(jù)之術”完美結合,不僅形成自己治學的兩大特點,而且許多真知灼見都對后學研究者有啟迪意義。其他如中西文化差異與共性研究,美學與古代文藝理論研究、文學翻譯以及散文與雜文創(chuàng)作等領域的建樹也都令人驚嘆不已。可以說真正是“翻譯與創(chuàng)作并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和民間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其實,季先生這個“雜家”是學有專長的大雜家??v觀季羨林先生的研究領域,其廣博、深奧在當今中外學術界幾無人能比,但如果振葉尋根、觀讕索源的話,不難發(fā)現(xiàn)季先生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即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學、宗教、歷史、文化在不斷地探索、深掘,淘出一個又一個寶物為世人所欽羨,那個國家就是印度。無論是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與研究、印度歷史文化研究、印度民族藝術研究、佛教典籍研究、吐火羅文研究、制糖法與蔗糖史研究、東方文化文學研究、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研究,還是翻譯梵文等語種文學作品等,季先生的研究成果和造詣都是一流的,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季先生緊緊圍繞有關印度這一國度所展開的各個領域的研究,早已達到博大精深的程度,已絕非“雜家”所能到的高難水平,如果我們評論說季先生是國內(nèi)外印度學的著名專家應該毫不過分,因為那既實事求是,又名副其實。季先生在擔任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之余,以過人的精力和毅力,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歷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副校長,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以及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和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以及十余個全國一級學會的會長、理事長等職。為中國亞非非通用語種的教學與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中國的東方學、敦煌學、比較文學、民間文學、佛教研究、中非關系史研究等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季先生還主持了中國學術界著名的三大學術工程,即《東方文化集成》、《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傳世藏書》。《東方文化集成》包括10編500種書,涵括了東方古代的語言文字、文化藝術、哲學法律、政治經(jīng)濟、科研軍事、宗教民俗、音樂建筑、繪畫書法等諸多領域,是一部規(guī)模宏富的大型叢書?!端膸烊珪婺繀矔饭彩珍洑v代典籍四千余種,六萬余卷,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及目錄、索引卷,共計1200冊,現(xiàn)已出齊,受到海內(nèi)外學術界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利用?!秱魇啦貢肥且蛔到y(tǒng)完整的中國古籍書庫,它精選了先秦至清末文化典籍1000種3萬卷,三億余字,編為123巨冊。這三大學術工程的編纂出版完成是中國文化史和學術史上的一個難以逾越的豐碑,它確立了季先生出入古今、徜徉中外的學術大師地位。季先生走過成材、成學者、成雜家、成專家、成大師的近百年的人生苦旅。這個經(jīng)歷本身是那么富于傳奇色彩,是那么非同尋常,但又絕非個案,而具有普遍意義。這一切出于一個中國人的平凡普通、出于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暴風驟雨。他的經(jīng)歷恰恰是許多中國現(xiàn)代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必經(jīng)之路,出國留學“鍍金”,歸國教書“謀生”。是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成就了這些先知先覺者,使他們走上了博愛之路。正如季先生所說,他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燒成灰,我也是愛國的”。他有著“人生不滿百,常懷天下憂”的思想,愛這個災難深重的國家和生活其中的人民。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傳統(tǒng)中大智大勇者的憂患意識。他以羸弱的身軀勇敢地承受住了那么沉重的負擔,還要說:“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工作?!庇谑撬耦^苦干,任勞任怨,為民請命、舍生取義。他常將李大釗錄自宋人張載的名言銘記在心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边@是寧靜致遠者的宏志偉愿,激勵著人們在平凡中追求偉大,他不愧為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和典范。季先生從一個農(nóng)村貧窮的孩子成為一代學術宗師,走過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歷程。大起大落的50年,他“二戰(zhàn)”10年留德求學,“文革”10年牛棚受辱,開放30年發(fā)憤著述。大開大合的50年,他成為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始終引領著學者們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文化潮流。時代成就了他個人的輝煌成就,他成就了20世紀的中國學術。面對厄運,他縱浪大化,不喜不懼;面對榮譽,他居功不傲,再接再厲。他懷著對世間萬物充滿愛心,對世界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態(tài),走過了近百年的人生旅程,他還將以“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態(tài)走完茶壽余生。掩卷《季羨林自述:我這一生》,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激動,作為他的學生,我們渴望那種“舊學邃密,新知深沉”的學術境界,追求那種“學貫中外,兼容并包”的學術胸懷,向往那種“天人合一、反璞歸真”的淡泊,更仰慕那種“處變不驚,毀譽不動”的大氣,我們永遠是季先生這種學者風范的追隨者,人格魅力的感動者。大師是難望其項背的,更是不可超越的,我們正傾聽那未遠的足音,加緊了前進的腳步……孟昭毅2008年初春于攻玉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這一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季的一生是不停歇的一生。
  •   在機場看到后就想買,太重。還是仰慕大師。太有境界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