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核磁共振實用技術(shù)及應用

出版時間:2000-01  出版社: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  作者:毛希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內(nèi) 容 簡 介
本書由淺入深地系統(tǒng)地介紹了液體NMR中的實驗技術(shù)。全
書共分十一章。前五章為基礎部分,介紹了NMR信號的產(chǎn)生和
檢測,磁場均勻性的獲得,一維H譜實驗,13C去耦譜實驗及弛豫
實驗等方法。后五章為提高部分,介紹了極化轉(zhuǎn)移譜編輯技術(shù),同
核和異核二維實驗,梯度場實驗和壓制水峰技術(shù)。最后一章為常
見問題及解決方法。本書重在基本實驗技術(shù)的介紹,但也涉及到
近年報道的最新實驗技術(shù),如二維擴散排序譜(DOSY)和二維橫
向弛豫優(yōu)化譜(TROSY)等。
本書可作為核磁共振專業(yè)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物理、
化學、生物學和醫(yī)學專業(yè)的研究人員和研究生使用。

書籍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核磁共振信號的產(chǎn)生和檢測
1.1原子核的自旋
1.2核自旋系統(tǒng)的宏觀磁化強度
1.3磁化強度在磁場中的運動:章動和旋進
1.4核磁共振信號的產(chǎn)生:核磁吸收和核磁感應
1.5核磁共振信號的檢測
1.6小結(jié)
第二章 磁場的均勻度
2.1勻場的意義
2.2場頻聯(lián)鎖及勻場技術(shù)
2.3靜磁場不均勻度的定量描述
2.4射頻場的不均勻度效應
2.5小結(jié)
第三章 單脈沖一維1H譜實驗
3.1概述
3.2采樣參數(shù)的意義及設定方法
3.3脈沖序列參數(shù)的意義及設定方法
3.4數(shù)據(jù)處理參數(shù)的意義及設定方法
3.5實驗的自動操作
3.6相位問題
3.7譜的定標
3.8小結(jié)
第四章 一維13C去耦譜實驗
4.1概述
4.213C-1H耦合
4.3去耦方法及原理
4.4去耦參數(shù)的意義及設定方法
4.5最佳脈沖偏轉(zhuǎn)角及其對應的脈沖重復時間
4.6小結(jié)
第五章 弛豫時間測定
5.1概述
5.2反轉(zhuǎn)恢復測T1方法及參數(shù)設置
5.3數(shù)據(jù)擬合及實驗誤差
5.4其它測T1方法
5.5測T2方法
5.6小結(jié)
第六章13C譜編輯實驗
§6.1概述
6.2基本INEPT實驗
6.3重聚INEPT實驗
6.4DEPT實驗
6.5積算符的譜學意義
6.6小結(jié)
第七章 同核二維譜實驗
7.1概述
7.2二維NMR的一些基本概念
7.3二維實驗中的參數(shù)設置
7.4常用的5種二維同核實驗:COSY、DQF-COSY、
TOESY、NOESY(EXSY)和ROESY
7.5小結(jié)
第八章 異核二維譜實驗
8.1概述
8.2X核的參數(shù)設定
8.3常用的3種二維異核實驗HMQC、HMBC和HSQC
8.4 最新進展TROSY 實驗
8.5小結(jié)
第九章 脈沖梯度場實驗
9.1概述
9.2梯度場實驗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9.3梯度場實驗的參數(shù)設置
9.4梯度場強度的標定
9.5測擴散系數(shù)時的注意事項
9.6梯度場在二維實驗中的應用
9.7二維擴散排序譜(DOSY)
9.8小結(jié)
第十章 壓制水峰實驗
10.1概述
10.2水的磁化強度的特性分析
10.3預飽和方法
10.4“前跳-回躍”方法
10.5“水門”方法
10.6小結(jié)
第十一章 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11.1概述
11.2勻場過程中的問題
11.3一維實驗中的問題
11.4變溫實驗中的問題
11.5二維實驗中的問題
11.6定量實驗中的問題
附錄一 量子力學中Bloch空間與Hilbert空間的相互變換
附錄二 核自旋宏觀磁化強度的求算
附錄三 Bloch方程從實驗室坐標系向旋轉(zhuǎn)坐標系的轉(zhuǎn)換
附錄四 關(guān)于脈沖相位
附錄五 NOESY強度理論
附錄六 拉普拉斯變換
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現(xiàn)代核磁共振實用技術(shù)及應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