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事件

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中國書籍  作者:曾慶香  頁數(shù):292  譯者:李蔚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近年來,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如何積極應對、處置與預防群體性事件?這是新聞媒體與各級政府最為迫切的問題。    本書深刻分析了發(fā)泄型群體性事件、目標型群體性事件和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闡釋了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對群體性事件的報道框架,媒體與政府對群體性事件信息傳播的博弈歷程,提出了在群體性事件中政府應對的三種典型的信息傳播模式,同時從信息傳播管理的角度,為群體性事件的有效預防提供了宏觀、中觀和微觀的策略。    本書適合媒體從業(yè)者、政府管理者、專業(yè)研究者閱讀。

作者簡介

曾慶香  女,出生于1971年4月,湖南省資興市人,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3年6月博士畢業(yè)于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專著有《新聞敘事學》,譯著有《作為話語的新聞》,另撰寫論文30余篇,其中發(fā)表在CSSCI來源期刊的論文近20篇。
李蔚 女,1976年9月出生,江蘇常州人,編輯職稱,多年在武警部隊從事電視新聞工作。2009年在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后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7篇。

書籍目錄

導論  一  群體性事件信息傳播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最為突出的問題    (二)群體性事件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信息的傳播是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應對、處置的重要一環(huán)  二  群體性事件研究綜述    (一)研究群體性事件的專著    (二)研究群體性事件的論文    (三)研究群體性事件信息傳播的文獻  三  國外相關研究文獻概述    (一)危機傳播研究概述    (二)社會運動研究概述    (三)社會沖突研究概述  四  研究框架、創(chuàng)新之處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創(chuàng)新之處    (二)研究方法第一章  群體性事件的界定與分類  一  群體性事件概念的演變    (一)20世紀50~70年代:群眾鬧事    (二)20世紀80年代:治安事件    (三)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突發(fā)(性)事件    (四)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緊急治安事件    (五)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群體性治安事件    (六)2005年之后:群體性事件  二  群體性事件的內涵    (一)現(xiàn)實群體性事件的界定    (二)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界定    (三)群體性事件的界定    (四)群體性事件與其他相關概念的關系  三  群體性事件的類型    (一)前人對群體性事件的分類    (二)本書對群體性事件的分類第二章  群體性事件的成因  一  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宏觀語境:社會轉型與利益重新分配  二  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直接原因:結構性緊張與安全閥缺失    (一)作為誘因的社會結構變遷    (二)結構性緊張與怨恨    (三)普遍情緒與共同信念:仇官仇富與鬧大    (四)社會控制能力與合法性認同感的下降    (五)安全閥機制與利益表達渠道的缺憾與缺失第三章  發(fā)泄型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  一  發(fā)泄型群體性事件各階段的信息傳播特征    (一)情景觸發(fā)與群體磨合階段:流言的框架建構與全通道式口耳傳播    (二)群體興奮與群體共意階段:謠言的盛行與怨恨的動員    (三)社會感染與群體行為階段:情緒的群體感染與行為的群體模仿  二  發(fā)泄型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內容特征    (一)道德震撼與怨恨延伸    (二)群體記憶與原型的喚起    (三)流言的政治化與普遍情緒  三  發(fā)泄型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制:道德震撼與怨恨動員第四章  目標型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  一  目標型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內容特征:建構正當性    (一)正當性的內涵    (二)正當性與合法性、合理性的關系    (三)正當性的分類  二  目標型群體性事件對峙雙方正當性建構的路徑與策略    (一)正當性建構的路徑    (二)正當性建構的策略  三  廈門PX項目對峙雙方的正當性建構分析    (一)廈門PX項目對峙雙方的正當性路徑建構    (二)廈門PX項目對峙雙方的正當性建構的來源策略    (三)對峙雙方的正當性建構的話語包策略    (四)說服和宣傳技巧    (五)反正當性策略    (六)PX項目案例分析結語  四  目標型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制:利益沖突與利益動員第五章  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  一  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    (一)群體極化嚴重    (二)群體思維顯著    (三)去個性化與語言暴力    (四)樸素的正義感、泛政治化思維與權利意識    (五)輿論審判  二  網絡群體性事件與網絡公共領域的生成  三  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制:觸發(fā)與公共領域第六章  群體性事件的媒體信息傳播及政府與媒體的博弈  一  傳統(tǒng)媒體報道群體性事件的框架    (一)蠱惑與教唆框架    (二)去語境化的事件過程框架    (三)高度語境化的社會沖突與怨恨框架  二  群體性事件中政府與傳統(tǒng)媒體的博弈:控制一管理一合作    (一)政府與傳統(tǒng)媒體博弈的形成    (二)第一階段:政府與媒體的博弈策略——控制    (三)第二階段:政府與媒體的博弈策略——管理    (四)第三階段:政府與媒體的博弈策略——合作  三  新媒體對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    (一)“造勢”與“溢散”    (二)行動動員與快閃行動  四  群體性事件中政府與新媒體的博弈:非合作一被動合作一主動合作    (一)政府與新媒體博弈的形成及其博弈的非合作性    (二)政府與新媒體的博弈:被動合作一主動合作第七章  政府應對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  一  受害型危機認知:防衛(wèi)抵制和“替罪羊”的辯解策略    (一)回擊指控    (二)否認與澄清    (三)指明“替罪羊”    (四)抓捕“替罪羊”  二  事故型危機認知:尋找借口和技術錯誤的責任淡化策略    (一)強調技術錯誤    (二)尋找借口    (三)淡化責任與危害  三  錯誤型危機認知:追根溯源和完全認錯的形象修復策略    (一)信息發(fā)布:公共信息模式與雙向對等模式    (二)鄭重道歉    (三)進行補償    (四)修正行動第八章  群體性事件預防的信息傳播管理  一  從社會沖突理論視角審視群體性事件的功能與預防    (一)社會沖突理論概述    (二)作為社會沖突的群體性事件的功能與預防  二  從話語表達途徑建立社會安全閥機制和利益表達渠道    (一)民生新聞    (二)新聞輿論監(jiān)督    (三)多元化的言論與互聯(lián)網的論壇    (四)公民新聞  三  開掘阻止流言產生和澄清流言的路徑    (一)發(fā)展“線人”和“新聞報料人”    (二)依據流言的類型采納不同的澄清路徑    (三)去除流言的集體記憶與政治化思維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群體性事件:信息傳播與政府應對》將依據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信息傳播特征→應對的信息傳播策略→預防的信息傳播對策這一發(fā)展歷程和研究思路,開展對群體性事件信息傳播的分析?!度罕娦允录盒畔鞑ヅc政府應對》深入探討了群體性事件的內涵、類型、成因;發(fā)泄型群體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目標型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政府應對群體性事件的媒體管理;預防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管理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群體性事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老公看的,為了寫論文
  •   買了作為撰寫研究生論文的參考資料,不論體例還是內容都不錯的書
  •   對于理解中國社會如今層出不窮的群體性事件頗有幫助。
  •   分析的比較清楚,框架清晰,邏輯體系清楚,還好。
  •   書中的很多內容對寫作很有啟發(fā)
  •   里面的一些內容很有見地,對讀者有啟發(fā)
  •   已經建議資料室購買,很不錯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