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五洲傳播出版社 作者:王廣西 頁數(shù):14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武術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它以攻防搏擊為表現(xiàn)形式,以豐富的套路、招式、功法為具體內容,在激烈的身體對抗中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敢于勝利并善于勝利的性格特征。 中國武術是千百年來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武技一道的體現(xiàn),也是民族心理個性在健身自衛(wèi)領域的合理反映。中國武術的哲學核心是儒家的中和養(yǎng)氣之說,同時又融匯了道家的守靜致柔、釋家的禪定參悟等諸多理論,呈現(xiàn)出三教合一的文化風貌,深蘊著天人合一的東方韻趣,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文化”。 中國武術不僅僅是搏擊術,更不是單純的拳腳運動,也不是力氣與技法的簡單結合,它飽含著哲理,深蘊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以一種近乎完美的運動形式詮釋著某種古老的哲學思想,追求那種完美而和諧的人生境界。
作者簡介
王廣西(1941-2008),筆名陸草,河南西峽人。河南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生前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鄭州大學體育學院中原武術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近代文學和武林文化研究,著有《佛學與中國近代詩壇》《左宗棠》《中國武術與武林氣質》《中國武術》《功夫——中國武術文化》《中原文化大典•武術卷》等。
書籍目錄
壹/武術淵源貳/武學之道叁/武術流派 少林拳系 武當拳系 峨眉拳系 南拳拳系 太極拳系 形意拳系 八卦拳系肆/兵器 短兵器 長兵器 暗器伍/習武三階段陸/武術特點 (一)系統(tǒng)性 (二)有序性 (三)漸進性 (四)本德性 (五)觀賞性柒/武林與江湖 江湖瑣談 走鏢 護院 江湖拳師捌/武術與養(yǎng)生 武術的健身功能 練武不等于長壽 順應自然乃長壽之本玖/談談氣功 歷史上的四次大發(fā)展 挑戰(zhàn)生理極限拾/武術與文學影視 從《游俠列傳》到《寶劍金釵》 新派武俠小說 武打影視拾壹/歷史與未來歷史上的兩次大挑戰(zhàn)已經(jīng)開始的第三次大挑戰(zhàn)發(fā)展趨勢拾貳/練武注意事項附 中國武術重要流派簡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壹/武術淵源中國武術,古稱“拳勇” “技擊”,民國時期又稱“國術”,外國人則稱之為“功夫”。武術起源于遠古人類與野獸的搏斗和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早在春秋時期(前770-前476),《詩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無拳無勇,職為亂階”的說法。《禮記》記載:“凡士執(zhí)技論功,適四衛(wèi),強股肱,質射御?!北砻鳟敃r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技擊性質的比賽。后來又出現(xiàn)了定期的比武大會,即“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上)”?!肚f子》中記載了趙王養(yǎng)劍士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到了漢代(前206-公元220),武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河南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有不少描繪武術動作的圖畫,像“擊劍圖”“舞劍圖”“空手奪槍圖”“劍戟對刺圖”等,反映出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單練套路和對練拳路。另外,從春秋時期起,道家行氣術就已初具雛形。老子提倡“致虛極,守靜篤”,“營魄抱一,專氣致柔”;莊子(約前369-前286)提出“吹噓呼吸,吐故納新”。戰(zhàn)國(前475-前221)初期的《行氣玉佩銘》,已經(jīng)完整地記錄了行氣的方法。老莊的養(yǎng)氣理論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后來成為中國武術內功訓練的基礎。老子所揭示的某些哲理,諸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大巧若拙等,后來被中國武術的各種拳派普遍吸收,更被各內家拳派奉為技擊原則。內外兼修、形神合一是中國武術的基本特征。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武術與行氣逐漸互相融合,武術家通過系統(tǒng)的行氣訓練以充分調動體內的潛在能量,達到“以意領氣,以氣催力”的技擊目的。
編輯推薦
《中國功夫》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