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馮友蘭 頁數:336
Tag標簽:無
前言
哲學的任務是什么?我在第一章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里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 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他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概括的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入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誼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行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yǎng)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為圣^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墒翘斓鼐辰绲娜?,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前幾章已經告訴我們,中國哲學總是傾向于強調,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tài)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tài)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內容概要
境界,決定了人生的差異。馮友蘭在書中不斷探究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生的意義和境界;二是哲學問題,即哲學的終極目的。他結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感悟有關人生的種種哲學思考,包括境界、命運、信仰、人性、情愛、幸福、道德修養(yǎng)、處世之道等等,他將深奧的哲學用通俗的語言娓娓道來,宛若與年輕人促膝談心:個人需要對世界產生更深的覺解,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中國哲學的任務正是幫助人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他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以哲人的睿智引導迷茫中的年輕人走出人生的困惑,獲得智慧啟迪。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是揚名海外的哲學大師,也是集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馮先生畢生以宏揚儒家哲學思想為己任,留學歸國后曾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哲學系教授。他一生勤勉、著作等身,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作品享譽全球,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巨大。
書籍目錄
代序:人生的境界
Part1 還原人生
哲學與人生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對于人生問題的一個討論
人的地位
人物之性
論命運
道德
天地
死生
功利
論信仰
死及不死
人性學說
性情
理與命
Part 2 修養(yǎng)人生
道德及修養(yǎng)之方
個人之修養(yǎng)
合理的幸福
境界
覺解
精神境界
孔子的精神修養(yǎng)發(fā)展過程
心、性
人生術
關于真善美
心性
靈魂與肉體
愛與哲學
靈魂之轉變
愛與終因
獲得絕對幸福的方法
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
Part 3 漫話人生
何為幸福
欲與好
論信念
入世和出世
才命
理想與現實
神
鬼
談兒女
知命
性的因素
情的因素
愛之事業(yè)
論感情
處世的方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夫生命之可重,既如上章所言矣。然人固不獨好生而已,必其生存之日,動作悉能自由,而非為他人之傀儡,則其生始為可樂,于是財產之權起焉。蓋財產者,人所辛苦經營所得之,于此無權,則一生勤力,皆為虛擲,而于己毫不相關,生亦何為?且人無財產權,則生計必有時不給,而生命亦終于不保。故財產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盜竊之罪,次于殺傷,亦古今中外之所同也。 財產之可重如此,然而財產果何自而始乎?其理有二:日先占;曰勞力。 有物于此,本無無屬,則我可以取而有之。何則?無主之物,我占之,而初非有妨于他人之權利也,是謂先占。 先占者,勞力之一端也。田于野,漁于水,或發(fā)見無人之地而占之,是皆屬于先占之權者,雖其事難易不同,而無一不需乎勞力。故先占之權,亦以勞力為基本,而勞力即為一切財產權所由生焉。 凡不待勞力而得者,雖其物為人生所必需,而不得謂之財產。 如空氣彌綸大地,任人呼吸,用之而不竭,故不可以為財產。至于 山禽野獸,本非有畜牧之者,故不屬于何人,然有人焉捕而獲之, 則得據以為財產,以其為勞力之效也。其他若耕而得粟,制造而得 器,其須勞力,便不待言,而一切財產之權,皆循此例矣。 財產者,所以供吾人生活之資,而俾得盡力于公私之本務者也。而吾人之處置其財產,且由是而獲贏利,皆得自由,是之謂財產權。財產權之確定與否,即國之文野所由分也。蓋此權不立,則橫斂暴奪之事,公行于社會,非特無以保秩序而進幸福,且足以阻人民勤勉之心,而社會終于墮落也。 財產權之規(guī)定,雖恃乎法律,而要非人人各守權限,不妄侵他人之所有,則亦無自而確立,此所以又有道德之制裁也。 人既得占有財產之權,則又有權以蓄積之而遺贈之,此自然之理也。蓄積財產,不特為己計,且為子孫計,此亦人情敦厚之一端也。茍無蓄積,則非特無以應意外之需,所關于己身及子孫者甚大,且使人人如此,則社會之事業(yè),將不得有力者以舉行之,而進步亦無望矣。遺贈之權,亦不過實行其占有之權。蓋人以己之財產遺贈他人,無論其在生前,在死后,要不外乎處置財產之自由,而家產世襲之制,其理亦同。
編輯推薦
《名家談人生系列:境界+修養(yǎng)+自立(套裝共4冊)》編輯推薦:馮友蘭先生為享譽全球的哲學大家,他結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感悟有關人生的種種哲學思考,為疲憊的現代靈魂尋找一條提升精神境界之路。他將在書中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即如何通過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進而改變整個人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