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會談

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諸橋轍次  頁數(shù):248  字數(shù):110000  譯者:翟四可,蔡驎  
Tag標簽:無  

前言

直到18世紀,西方學者們所津津樂道的哲學,實際上不過是歐美哲學的同義語而已。這種令人驚嘆的文化現(xiàn)象,整個19世紀也沒有多大的改觀,連黑格爾這樣的一代大師,在就東方思想的地位和價值的評估問題上,也顯得少了些遠見,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對中國及印度的思想表現(xiàn)出了非理智的冷漠,甚至固執(zhí)地認為,那些未被當時多數(shù)西方人所知的東方思想無非是“真正的哲學”興起之前的一種序曲。步他的后塵,一些西方哲學名流,在拒絕把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的不朽思想家稱為“哲學家”的同時,竟然不愿承認東方也有哲學。    其結(jié)果,在相當一段時期內(nèi),西方所發(fā)表的重要的哲學史著作,對旨趣不同的東方思想常常是慳吝得連一章的篇幅也不給。西方知識界的這種偏執(zhí),在進入20世紀后,隨著大量有關(guān)中國和印度的思想著述相繼在西方翻譯出版,才開始出現(xiàn)根本性的轉(zhuǎn)折,也正是在這個前提下,得以形成了真正的東西思想和東西哲學的比較學問。    譬如羅素的巨著《西方哲學史》,取此書名本身,即顯示了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的區(qū)別,也是對東方的思想和哲學的世界地位的首肯。當然,時至今日,在對東西思想的價值評判中,不見得就已無存偏見和曲解,重視西方,輕鄙東方,這種思想意識和學術(shù)傾向,不僅西方人有,東方人也照樣有,而個中原因,除歷史、文化的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則是人們對東方思想和哲學的研究還遠遠談不上深入細微而引致的隔閡。    并且,即便說東方思想,也絕非只有單一的體系。事實上,屬于東方世界的各個國度、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產(chǎn)生的思想文化,從來都是千姿百態(tài)、各呈特色的。就像西方思想因為浸潤著多種文化源流的至深影響而表現(xiàn)出種種差異一樣,東方思想也包含諸多個性迥異的體系,如中國思想、印度思想、日本思想等。所以,試圖用一種凝固而單一的思維對東方思想的整體作某種一元的解釋,所得結(jié)論必然是膚淺的,同理,用這樣的理解去進行東西思想和東西哲學的比較,也不可能得出令人滿意的成果。    諸橋轍次博士的這部(《三圣會談》的高明處就在這里。它不同于以往的東方思想研究,或孤立進行某個點面的深入作業(yè),或貌似宏觀其實卻不過是停留于淺表,對一些大而無當?shù)恼n題作空泛抽象地解讀,而這部《三圣會談》是通過細究并比較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這三位東方思想史上的卓越人物的思想發(fā)展軌跡,進而達成透視東方思想傳統(tǒng)的底蘊這一旨意。當然,不能認為孔、老、釋三家之說可等同于東方思想文化的總匯,但他們畢竟是古代東方世界思想精英的典范,其在文化意義上的影響恐怕很難以用適當?shù)难哉Z加以概括。    今天,孔子作為思想巨人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已是誰也無法撼動的,老子也早就是舉世公認的古代著名哲人,而釋迦牟尼不僅在佛教文化圈深孚眾望,即便在當代西方,也是名貫遐邇的圣哲。總之,他們的思想和說教至今還在發(fā)生著作用,僅憑這一點,將這樣的三位歷史人物聯(lián)系起來,加以橫向?qū)φ?,姑且不說文章立論如何,這個選題本身,就頗具啟示意義,也表現(xiàn)了著者在學術(shù)上的敏覺和銳眼。    的確,要在十余萬字的小書里,詳盡細味三位非尋常人物的思想經(jīng)歷,是很難做到的。諸橋博士的做法是,鋪陳材料,展開必要的議論,緊系三位先圣的思想特征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這樣,既精煉了文字,也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以,通觀全書,雖篇幅不長,但給人的印象并不淡然和模糊。    孔子的思想和哲學,主要是企圖回答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這一點,怕已是耳熟能詳?shù)某WR。以人為核心的思想貫通了孔子的全部學說,無怪乎黑格爾要說孔子的哲學思想中,“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誠然,黑格爾的評語有其偏頗的一面,但它卻從另一個側(cè)面道出了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是的,詳于人道略于天道的孔子哲學,嚴格說來它屬于一種人本哲學和道德哲學。作為孔子思想體系中核心的仁學涵義便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仁”這個語詞,并非孔子始作,但作為哲學概念將其內(nèi)涵發(fā)揮到極致的,則是孔子的創(chuàng)舉?!皭廴恕焙汀靶藜骸保强鬃印叭省钡牧硪粚右饬x,顯然這是“仁”的倫理道德范疇?!叭收呷艘病?,是仁的另一層意義,它超越了倫理道德范疇,提出了人類對其本質(zhì)的自我問題,即要求說明人之所以為人,故成了“仁”向完全意義上的哲學概念升華的標志??梢哉f,孔子的倫理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經(jīng)濟思想、文藝思想、學術(shù)思想以至整個思想體系的建構(gòu),都是以其“仁”的概念作為哲學基礎(chǔ)的,亦即“仁”構(gòu)成了孔子思想體系的總綱,換句話說,孔子思想的全部內(nèi)容也可歸結(jié)為是以“仁”為核心的人本哲學指導下的關(guān)于人生和社會的學問。    眾所周知,道家是先秦思潮中與儒家對立而生的一派。被人奉為道家始祖的老子,也一直被認作是消極無為的沒落階級的思想代表,以此與孔子積極進取的意識傾向相對照。從一定意義上說,老子思想較之倡導人本主義的儒家及其他先秦諸子,確要顯得超脫一些。然唯其超脫,才使他有可能傾心于宇宙根本問題的思索,能在哲學高度對大干世界闡發(fā)諸多獨特的見解。老子也因此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的哲學家,他把自然看作一個整體,由自然世界的有序性,首創(chuàng)“道”這一范疇,用它反映整個自然及其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是“道”按照自然規(guī)律變化的結(jié)果,亦即“道”是自然世界的統(tǒng)一。老子以“道”論為核心的宇宙觀表現(xiàn)在人生觀和世界觀上,必然主張尊從“道”,順乎自然,奉守“不爭”和“無為”,而任何背離了“道”和自然的人為努力都將徒勞無益。老子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fā),提出了他的小國寡民的理想政治的藍圖。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老子的有些議論不免會讓人困惑,但若據(jù)以哲學視野,老子思想確有許多不同凡響、值得深味的地方。老子認識世界的思維路線和他解釋自然界、人類的生生變化的辯證觀念,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無與倫比的思想和哲學成就。    印度是一個擅長思索無限、憧憬未知世界的民族,由于對“普遍存在”的極度關(guān)注,故而在他們獨特的思維方法乃至神秘的宗教思想中都充滿了哲學的智慧。諸橋博士以“空”來概括釋迦牟尼的思想基調(diào),見地精湛。在釋迦看來,不僅認識的主體是“空”,連構(gòu)成思考對象的一切事象也皆“空”,這就是他所認定的萬物萬象的實相。用這個觀念來體察人生現(xiàn)象,那么人生也勢必是“無我”的,而尚未悟道的眾生卻往往追求“有我”,因眾生的這種無知而發(fā)生的行為,也就成為人世間一切痛苦和煩惱的總根源?!翱铡庇^念的絕對性和普遍性,必然給它帶來超越現(xiàn)世的特征,所以,釋迦在倫理觀上主張輪回轉(zhuǎn)生,在方法論上則鼓吹脫離二極的“中道”。在解釋世界各種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方面,釋迦是以富蘊辯證精神的“緣起”說為其利器的。宇宙萬般事象的發(fā)生,都基于“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現(xiàn)象之間,原來是以因果關(guān)系互相聯(lián)系著的。釋迦自己也常說,懂得了“緣起”說,也就懂得了佛法的精神,可見,“緣起”說與“空”觀念一樣,是他學說的基本思想。    誠然,無論孔子、老子還是釋迦牟尼,他們的思想體系都不無內(nèi)在的矛盾和顯見的局限。這些,在這篇短文中恐怕是難以一一細述的,而且,詳論此題,也并非譯者試作此序的主旨。

內(nèi)容概要

乘車的孔夫子、坐青牛的太上老君、騎白象的釋迦牟尼……儒、道、佛三圣齊聚廬山五老峰。高端會談,強強對話,悉數(shù)道破天、地、人的東方哲學。
與強調(diào)邏輯和辯證的西方哲學不同,東方的哲學觀念更質(zhì)樸、自然、平和。
在《三圣會談: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日本極富盛名的漢學大師諸橋轍次,以通俗流暢的語言、詼諧幽默的筆法,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三教之圣”形象,全面介紹了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即儒、道、佛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東方哲學的思想精要。
天、地、人、中庸、盛衰、生死……在儒、道、佛三種不同的思想體系中,具備不同的含義和價值。本書從這些每一個東方人都深切關(guān)注的問題出發(fā),闡釋三種哲學思想的異同和交融,及它們對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每一個身處東方社會中的人,都在這三種思想的交互影響下度過自己的一生——領(lǐng)悟儒、道、佛的思想,即是探究東方人的精神家園。
《三圣會談: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作者簡介

諸橋轍次(1883~1982年),日本著名漢學家,文學博士。1908年畢業(yè)于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此后任東京文理科大學教授,曾獲日本文化勛章、朝日文化獎、紫綬褒章等殊榮。著有《中國古典名言事典》、《儒教講話》、《莊子物語》、《古典的睿智》等。

書籍目錄

譯序
原序
第一章 選定會談場所
一 山容奇絕的廬山
二 三圣駕到
三 成立[五老會]
第二章 愛好
一 飲食和音樂
二 山和水
三 嬰兒禮贊
四 縱論大自然
第三章 孔子的進退
一 家系和名字
二 人生大事件
三 行為和進退
第四章 老子和釋尊的生涯
一 老子的生涯
二 釋尊的生涯
第五章 三圣論人
一 知足·玄德之人
二 君子和小人
二 中庸之人
四 [鄉(xiāng)愿]
第六章 三圣的生死觀
一 生死一如——釋尊的生死觀
二 天命——孔子的生死觀
三 順其自然——老子的生死觀
第七章 釋尊的[空]
一 佛教的基本法典
二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空]觀
第八章 老子的[無]和孔子的[天]
一 [無]是天地之始
二 作為萬物本原的[天]
第九章 關(guān)于[中]
一 中道和中庸
二 學問·教育·政治
第十章 關(guān)于仁、慈和慈悲
一 孔子的[仁]
二 [仁]即人
三 仁者的風采
四 釋尊的慈悲
譯后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昆侖山,還是蓬萊山? 還有哪些名山可以考慮呢?昆侖山和蓬萊山無疑也是理想的場所。尤其蓬萊山,與日本的關(guān)系也很密切。《列子·湯問》中就有記載說,渤海東面有大海,大海之中有岱輿、員嶠、方壺、瀛州、蓬萊五山。 相傳在蓬萊山長有產(chǎn)珠玉的樹木,如果吃了這樹上的果實,就能夠長生不老。中國歷史上首先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秦始皇,晚年四處尋找長生不老藥,為覓得此藥,曾渴望親往蓬萊,但卻因病逝于途中而未能如愿。這個傳說很有意思。根據(jù)古代傳說提供的材料,蓬萊山當在日本境內(nèi),所以,蓬萊后來也就成了日本的別名。并且,從日本本土去那里不過一個晝夜即至,來去還算方便,因此,蓬萊山稱得上是三圣會談的理想場所。 不過,仍有一點小麻煩。據(jù)《山海經(jīng)》載:“非有道者不至此島”。就是說,不能領(lǐng)會“道”的人是去不成的。如此說來,作為主持人的尚由子就不能去了。 那么,昆侖山又如何呢?據(jù)說昆侖山上有一處景色秀美的瑤池,池周圍布滿了璀燦的珠玉。很久以前,昆侖山就以西王母的傳說而聞名遐邇。西王母原本實有其人,后來便成了神仙。相傳周穆王即位十七年曾游覽過昆侖山,因遇見美女西王母,竟然樂而忘返。另外,漢武帝也曾在昆侖山得到西王母所賜的仙桃。這種仙桃每三年結(jié)果一次,凡人吃后,能夠長生不老,所以是十分珍貴的物品。自古以來,西王母手捧仙桃的形象,也常常成為畫家們創(chuàng)作的主題。 昆侖山上不僅有眾多的金殿玉樓,山上還長有一種玉色的草木,它所結(jié)的果實,人只要吃上一個,就如酒醉一般,可以把三百年間的世事忘個精光。真可謂神奇的境地,以它作為會談之地,一定會使會談增添不少魅力。不過,細細琢磨一下,這些畢竟都是《列仙傳》、《神仙傳》中的故事,雖不乏趣味,但如過于強調(diào)這一點,并以此作為三圣會聚地點的選擇依據(jù),恐怕有所不妥。 排除了上述地點,最后便想到廬山。 獨有廬山最理想 廬山位于江西省星子縣,山高1400多米,方圓2500里,稱得上是一座群峰疊起的大山,而且山上山下隨處可見名勝古跡。從前,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說法,正因為此故,尚由子曾二次登廬山考察。第一次在1918年,那次還談不上是什么考察,不過是短暫的走馬觀花。第二次是在1921年,尚由子住在廬山的中心區(qū)牯嶺這一避暑勝地,約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在山間的名勝走訪調(diào)查。 廬山山貌的奇絕秀麗自不待言,還有許多從峰谷間奔瀉而下的瀑布,景色壯美無比。在日本人的心中,白樂天可與清少納言的文才相媲美,他的詩句“香爐峰上雪卷簾”很早以前就在日本廣為流傳。這個香爐峰就是廬山中的一座山峰。另外,李白的詩《匡廬瀑布》、歐陽修的詩《廬山高歌贈劉凝之》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也深受日本歷代文人的喜愛,人人皆會吟詠。廬山不僅與文人墨客關(guān)系甚密,而且和道家、佛教、儒教也有著種種關(guān)聯(lián)。 如此看來,把廬山作為三圣會聚之地,實在最理想不過。象征儒、道、佛三教關(guān)系的“虎溪三笑” 廬山又名匡山,關(guān)于匡山一名的由來,還有一番故事。傳說有個名叫匡俗的人,弟兄六人個個精通老子的道術(shù),他曾多次受到朝廷的任命,但都婉言謝絕。后來匡俗隱居廬山,成了仙人??锼咨旌螅涣粝滤幼〉摹皬]”屋,這就是廬山“廬”字的含義。把廬山稱做匡山,自然源于匡俗之姓。人們把匡俗的姓和他的“廬”屋相聯(lián),也就成了匡廬。并且,在廬山的山麓,散存著不少與儒、道、佛三教有關(guān)的遺跡。 譬如“虎溪三笑”,就是這類軼事中的一個。在中國晉代,一年夏天,住在廬山東林寺的慧遠法師正閉門修行。按照佛門的戒律,夏天的閉門修行,得三個月不出寺門一步。在此期間,有一天,陶淵明和陸修靜登門來訪。偶遇知巳,慧遠高興萬分,竟然忘了閉門修行的佛規(guī),臨別時,把兩人送出了寺門。就在三人過虎溪橋時,不知是否為提醒慧遠意識自己已經(jīng)破戒,突然從林中傳出一聲虎嘯,三人不禁啞然,繼而又若有所悟地放聲大笑,這就是所謂“虎溪三笑”。這個傳說十分有趣,不無諷刺意味,也一直是后世畫家極為喜愛的題材。 當時,慧遠法師不用說是佛門人士;陶淵明固然以詩人著稱于世,但他的世界觀可說是受到儒教的充分浸潤的;陸修靜則是個不折不扣的道士,梁武帝下達迫害道教詔敕時,他曾甘冒殺身之禍致力于復興道教的活動。所以,慧遠和陶淵明、陸修靜的會面,也可以看作是儒、道、佛三賢的雅會。 所以,若是如此探尋始末根由,廬山無疑最有趣味。當然,廬山之妙不僅于此,它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關(guān)于這一點,請不妨讀一讀我的游記《西游漫筆》。下面,特給大家介紹歐陽修的名篇《廬山高歌贈劉凝之》,它能幫助我們想象廬山那奇秀無比的景觀。

后記

本書著者諸橋轍次(1883~1982),是日本著名的語言學家和漢學家,文學博士。1908年畢業(yè)于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此后歷任國學院大學教授、東京文理科大學名譽教授、都留文科大學校長等職。    曾因卓越的研究業(yè)績獲得朝日文化獎、日本文化勛章、紫綬褒章等殊榮。    諸橋博士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大漢和辭典》、《廣漢和辭典》、《中國古典名言事典》、《儒教講話》、《莊子物語》、《古典的睿智》等,另有《諸橋轍次著作集》(10卷)。    本書日文原著于諸橋轍次逝世前三個月,即1982年9月由日本講談社發(fā)行初版,后又列入該社的學術(shù)文庫。中譯本即根據(jù)該書1985年的第八次重印本譯出。    翻譯過程中,曾參閱了任繼愈先生的((老子今譯》和夏延章等先生的《四書今譯》,在此一并致謝。    譯文如有疏誤,敬請讀者不吝指正。    譯者    2011年冬至

編輯推薦

現(xiàn)代社會浮躁異常,急需一種與強調(diào)邏輯和辯證的西方哲學不同的古老東方的哲學,以質(zhì)樸、自然、平和的觀念撫平人心。《三圣會談: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中,三位不同時空的智者以“開會”和“閑談”的形式,闡述東方哲學,形式新穎活潑,在現(xiàn)當代同類作品比較少見。作者諸橋轍次是日本知名漢學家,著述甚豐,在學術(shù)界地位不凡?!度?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適合于中學生、大學生,對哲學、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人群。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三圣會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具體內(nèi)容還沒看,但這種題材形式非常好。
  •   故事構(gòu)架好,讀起來輕松
  •   除寫作方式較好個,內(nèi)容一般,也沒有太多深意。
  •   報紙推薦的書目買本看看,有些角度很有趣。但是真正的中國文化,常常不是一個外國人能真正領(lǐng)悟的。有戲說的意味。茶余飯后讀讀,感覺比較輕松。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