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新世界 作者:林格 頁數(shù):196
Tag標簽:無
前言
作者麥家說,他的父親是個農(nóng)民,只讀過一年私塾,識字有限,但知識與智慧是兩回事。父親的一句話讓他永遠記住了——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宮殿,可能要被火燒掉;肚子里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燒不掉,誰都拿不走。麥家說,這句話以異常的華麗色彩和哲理內(nèi)涵永遠烙在他的心里,成了他人生接受的第一句“名言”。 中國的家教文化,其實與文化水平高低無關,卻貫穿了整個民族的精神發(fā)展過程,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宗教。父親對兒子的忠告,再加上母親的良好情緒與內(nèi)心溫度,應當是家教文化最根本的流露…… 什么是家教 家教是一個固定的名詞,就好比佛陀的教育被稱為“佛教”,家庭的教育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稱作“家教”,沿用至今。我們平時說一個人有沒有家教,是指一個人有沒有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或者影響,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 《暗算))的作者、著名作家麥家說,他的父親是個農(nóng)民,只讀過一年私塾,識字有限,但知識與智慧是兩回事。父親對他說的一句話讓他永遠記住了——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宮殿,可能要被火燒掉;肚子里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燒不掉,誰都拿不走。麥家說,這句話以異常的華麗色彩和哲理內(nèi)涵永遠烙在他的心里,成了他人生接受的第一句“名言”。改變,有時候就是一句話、一念之間。他上學后,父親送給他的這句話,讓他時時心有磐石和靈犀,對這個日益喧囂、物化的世界,保持了應有的距離和警惕。 巧的是,我在講學中經(jīng)常引用好友田玉的父親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一句忠告:大年三十一算賬,人在本錢在。據(jù)說,田兄的父親80多歲,不識幾個字,但有著高深的人生智慧。 朋友轉發(fā)香港電臺著名主持人梁繼璋給兒子的信,抄錄如下: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的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二、沒有人不可替代,沒有東西必須擁有;三、與其盼望長壽,不如早點享受;四、世界上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五,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六、你怎么待人,并不代表別人怎么待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只會徒增煩惱;七、親人只有一次緣分,好好珍惜,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我想說的是,中國的家教文化,其實與文化水平高低無關,卻貫穿了整個民族的精神發(fā)展過程,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宗教。父親對兒子的忠告,再加上母親的良好情緒與內(nèi)心溫度,應當是家教文化最根本的流露。 …… ——截選自《緒論:需要是一切教育的出發(fā)點》
內(nèi)容概要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價值觀》告訴我們:生命最需要的是最精神的能量,亦即心靈溫度;教育之道在于心靈,溫暖心靈是教育的核心,因為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是溫暖的,他的大腦潛能就會自然激發(fā)與拓展?! 逗⒆泳烤剐枰裁矗禾剿鹘逃膬r值觀》所倡導的教育的首要原則就是:說有溫度的話,做有溫度的教育,上有溫度的課。
作者簡介
林格,著名學者,當代中國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之一,現(xiàn)任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全國養(yǎng)成教育總課題組組長,并主持中國教育整體改進項目。教育作品有《管一輩子的教育》、《教育是沒有用的——回歸教育本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上、下)等。
書籍目錄
包容——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對待孩子開放——打開心門,讓陽光照進心間自尊——呵護自尊,讓孩子真正“立”起來真愛——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行走平靜——教育者之美,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表達——是什么控制了我們的教育傾聽——輕輕地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秘密——父母的一個善行:最好少一只手玩伴——真誠接受孩子的朋友理性——教育之妙在于藏起一半的愛信任——永遠不對孩子說“你不行”平等——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孩子發(fā)現(xiàn)——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自信——讓孩子像野花一樣成長上進——培植活力,讓孩子內(nèi)心向上尊重——給孩子足夠的重要感選擇——給每個孩子一份私人進程表關系——努力成為孩子的好朋友狀態(tài) ——“不言而教”是一種大智慧母愛——母親的呼喚是世上最動聽的聲音父愛——父親的肩膀是世上最高的高度港灣——不要把家變成課堂文化——構建一個有真愛的家庭回歸——擁抱陽光,讓教育回歸心靈深處
章節(jié)摘錄
我的朋友中里巴人(《求醫(yī)不如求己》作者,中醫(yī)研究者)說,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身體是自己的,猶如孩子是自己的,疾病就是孩子的惡作劇,是孩子野性的一種宣泄。它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我們卻往往敵視和恐懼這種能量,不惜耗費更多的能量來清除它,這無異于自相殘殺。 中里巴人進一步指出,對待自己的身體就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應該關心它、幫助它、引導它、鍛煉它,不要漠視它、壓抑它、強制它、仇視它。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我們要去傾聽他的訴說,而不要一棒打死,或者交給警察、送進監(jiān)獄,當然也不可放任自流。 回到教育上,孩子的成長就像身體的成長,不聽話、叛逆、頂撞,其實就像偶爾小恙。身體就像孩子,孩子就像身體,很多人想得到卻難以做到。 不能善待孩子,是否可以等同于“自虐狂”?控制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長,壓抑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是否可以等同于古代裹腳導致身體重要部位——腳的異變與畸形? 教育的秘訣是真愛。真愛,就像對待自己身體的愛。 身體本體的存在與孩子天性的存在是一致的。善待、遵循孩子的天性,是教育走出迷途的必然選擇。 培根說過:“天性常常是隱而不露的。一個人的天性不長成藥草,就長成莠草。所以應當及時灌溉前者而芟除后者?!? 什么是天性?天性就是孩子身上突現(xiàn)出的稟賦。天性既有從父母身上繼承的遺傳品質,也有蘊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分,潛伏在孩子靈魂深處的固有品格。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焙⒆拥奶煨砸踩绱?,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個體的千差萬別。教育者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尋找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把自身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致。 讓我們看看愛因斯坦的成長歷程: 愛因斯坦生下來除了頭顱比正常的嬰兒大之外,其他方面和正常的嬰兒一樣,不過語言發(fā)音比正常的嬰兒要晚一些,到了三歲還不會說話。母親用美妙的音樂把孩子帶入充滿夢幻般想象力的藝術殿堂,在悠揚的小提琴旋律中,小小的愛因斯坦忘掉了一切,陶醉在音樂的世界里。 愛因斯坦的父親最能理解兒子,他知道兒子在想什么,兒子想要做什么。就在小愛因斯坦厭倦課堂老師的說教,對數(shù)學和物理發(fā)生濃厚興趣的時候,父親把一顆指南針放在了兒子的手上,從此,這顆指南針為愛因斯坦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父親和母親不但把各自的優(yōu)秀品質傳承給愛因斯坦,而且還幫助愛因斯坦釋放出其靈魂深處強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像培育一棵幼小的秧苗那樣,為它提供充足的土壤、陽光、空氣和雨露,為它創(chuàng)造成長的環(huán)境和空間。愛因斯坦在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下,如饑似渴地汲取數(shù)學和物理學知識,這時,愛因斯坦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理論物理學的研究上。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就對感興趣的事物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這是一種人類獨有的最優(yōu)秀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品質,可是這個擁有純真天性,充滿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科學奇才,最初因為懷疑牛頓的經(jīng)典力學,而被人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瘋子。他常常在課堂上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讓教授尷尬得無法回答而當眾出丑。大學里的學術權威對他異想天開的荒誕想法感到匪夷所思,進而橫加指責,但是愛因斯坦的思想早已深入浩瀚無際的宇宙空間,去探索研究更深層次的物理問題,絲毫不為批評指責所動。20世紀初,年輕的愛因斯坦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相對論,開創(chuàng)了理論物理的新紀元。 愛因斯坦曾是一個笨孩子、學習成績糟糕的差等生,從他成長為杰出科學家的經(jīng)歷,我們可以到很多啟發(fā)。同樣,下面這個故事也會啟發(fā)我們的思考。 多年以前的一個晚上,有個年輕的母親正在廚房里洗碗,小兒子獨自在灑滿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輕的母親不斷聽到兒子蹦蹦跳跳的聲音,感到很奇怪,便大聲問他在干什么。天真無邪的兒子也大聲回答:“媽媽,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這位母親并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責怪兒子不好好學習,只知道瞎想,而是說:“好啊,不過一定要記得回來??!” 這個小孩長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還有一個同樣有意思的故事: 一天,一個小男孩在家里照顧他的妹妹莎莉,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幾瓶彩色墨水。母親不在家,那些瓶子對他是一種極大的誘惑,小男孩忍不住打開瓶子,開始在地板上畫起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的,家里變得臟亂不堪。 他母親回來時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但她同時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張畫像——準確地說是一片亂七八糟的墨跡。她對色彩凌亂的墨水污漬視而不見,卻驚喜地說道:“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彎下腰來親吻了她的兒子。這個男孩就是本杰明·威斯特,后來成了一個著名的畫家,他常常驕傲地對人說:“是母親的親吻使我成了畫家?!? 對于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孩子,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預測他將通過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去實現(xiàn)未來的人生價值,獲取屬于他的成功。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勵,再鼓勵!只要是積極的、向上的就去鼓勵,剩下的一切則交給他自己——讓孩子做自己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能,并達到一個光輝的頂點。 P2-6
編輯推薦
林格認為,生命最需要的是最精神的能量,亦即心靈溫度。因此,在《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價值觀)》中,他將探討教育的24個關鍵精神能量,即孩子的需要,包括自尊、包容、開放、真愛、平靜、信任、發(fā)現(xiàn)等,這應當是新家教的邏輯主線。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