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李四龍 編 頁數(shù):49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于樓宇烈教授七秩晉五大壽之際,《佛學與國學:樓宇烈教授奇秩晉五頌壽文集》精選文稿四十余篇組成論文集,共祝樓教授七十五大壽,讓歷史與社會共同見證樓先生可比日月的亮節(jié)風范及其對我國哲學宗教學的貢獻。文章的作者大多來自國內外著名的高校、研究所或民間團體,主要是樓先生的門生弟子,亦有海內外的學術同仁。文章內容既包括對儒釋道經(jīng)典論著的考證研究,也有對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應用價值的研究;它們既對儒釋道文化在社會發(fā)展領域的貢獻進行評述與闡釋,也對其曲折發(fā)展過程進行批判與反思。
書籍目錄
張志剛 再論宗教一文化觀的方法論意義姚衛(wèi)群 拓寬佛教研究領域與加強國際合作李四龍 全球化時代的三大佛教理念張風雷 論“格義”之廣狹二義及其在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周學農 僧肇的“立處即真”說陳金華 佛陀跋陀共慧遠構佛影臺事再考徐文明 佛陀跋陀羅離開長安的時間再探討菅野博史 《法華經(jīng)文外義》研究序說圣凱 《十地經(jīng)論》譯者新探——菩提流支主譯說的成立李海峰 《華嚴五教止觀》的理論貢獻及其禪修指導意義俞學明 梁肅《止觀統(tǒng)例議》讀記溫金玉 戒律的傳播與本土化——從唐道宣與義凈的弘律說起石剛 略論六祖惠能大師最后付囑之教法——兼談宗寶本《壇經(jīng)》的一個斷句錯誤滿耕 簡論洞山良價的禪學思想伍先林 論雪峰及其弟子云門文偃的禪風特色金東淑 《宗鏡錄》的“禪教一致”思想韓劍英 宋初孤山智圓“中庸”思想探析黃夏年 三智之美與扶忠繼忠聶清 禪宗中的言語行為周齊 中國近代佛教復興之再審視——再看楊仁山再看近代佛教之復興何小平 領納戒法于心解行必須相應——虛云老和尚論受戒及行持戒律金勛 韓國佛教的社會福祉理念與實踐王頌 明治時代的日本佛教現(xiàn)代化動向一瞥張文良 日本佛教界對戰(zhàn)爭的反省與批判——以禱谷憲昭的戰(zhàn)爭批判思想為中心遠藤敏 上座部佛教從“自度”到“普度”的演變管道華 略論部派佛教的“三科假實”之爭——以《異部宗輪論》為中心楊東 略論中觀與唯識在自性、二諦等佛學要義上的異同何歡歡 《維摩詰經(jīng)》經(jīng)名辨析閔軍 佛教出家思想對管理的意義李嶷 大乘佛教的慈善觀釋正覺 慈善無相——勝矍居士三大愿淺說戈國龍 禪思隨感錄陳探宇 理事之迷思劉成有 人間佛教思想中的儒家精神王中江 儒家“仁愛”精神的“普世性”與“終極性”謝路軍 《老子》中的經(jīng)濟學思想管窺羅翔 “修身”和“治國”的論辯——荀子對孟子學說的批評章啟群 《月令》思想再議張志強 王陽明《大學》論與“朱陸”問題的展開——兼論王學流衍與“朱陸”問題在晚明背景下的重構李虎群 馬一浮論儒家詩教大義沙宗平 抒此時艱,奠我中夏——興中會的現(xiàn)代意義初探張敏 水原華城與茶山的經(jīng)世思想金鐘弘 東西理想人格之辯陳中浙 傳統(tǒng)書畫的社會作用與政治意義賈踽鉉 中國古琴與傳統(tǒng)文化論要
章節(jié)摘錄
拓寬佛教研究領域與加強國際合作 姚衛(wèi)群 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佛教產生在古代印度,最初在南亞次大陸流行,后來傳入中國以及亞洲的許多國家。在近現(xiàn)代,佛教又在亞洲外的更多區(qū)域廣為流傳,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教不僅是古代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當今世界也對人們的生活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在古代對佛教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當代也正繼續(xù)進行著佛教文化的深入探索。在新世紀,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來日益頻繁,在許多領域中出現(xiàn)了所謂全球化的傾向。佛教的研究也面臨著這樣的形勢,即要逐漸融入世界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借鑒的大潮流中去。中國的佛教研究,不僅要繼承已往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鞏固已有的研究優(yōu)勢,而且應積極拓寬研究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將這一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辦好世界佛教論壇是促使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方式。以下在這方面提幾點看法?! ∫弧⒃陟柟虒χ袊鸾萄芯康耐瑫r,加強對印度佛教的基礎研究 中國從漢代開始傳入佛教,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了。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佛教內的不少高僧大德和一些教外賢哲,對佛教做了大量的研究。一直到現(xiàn)代,這種研究仍然在繼續(xù)。研究的具體內容,有相當部分是本國佛教。特別是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在中國佛教方面。當代中國對本國佛教的研究在世界上的此類研究中有一定的相對優(yōu)勢。這是很自然的,也是應該的。我們應當繼續(xù)深入開展這種研究。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研究范圍要不斷拓寬,研究水平要不斷提高。這之中基礎研究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對印度佛教的研究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诮F(xiàn)代,佛教在印度本國作為信仰雖然在民眾中影響不大,但印度畢竟是佛教的產生地,佛教的主要經(jīng)典產生在印度,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在印度提出。因此,印度佛教在整個佛教思想體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應特別加強對它的研究?! ⊙芯坑《确鸾?,首先要對其歷史進行梳理,我國過去有這方面的研究,但總的來說,研究得還是不夠充分,在這一領域中可探索的問題還有很多。研究印度佛教史有很多困難,突出的困難是古代有關史料年代較含糊,以及一些背景情況不是很明了。但我們要不斷挖掘新的材料,采用多種研究方法,盡可能推進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芯坑《确鸾痰囊粋€重要方面是對其文獻的研究。我國在古代翻譯了大量印度佛教文獻,經(jīng)、律、論方面的印度佛典的漢譯本相對來說是比較齊全的。中國古代對這些佛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在近現(xiàn)代,我國的這方面研究仍在開展,但相對古代來說,我國近代的印度佛典研究在世界上不能說居于前列,與一些國家相比是處于落后狀態(tài),應縮小我國在這方面與世界佛教研究先進國家的研究水平的差距?! ⊙芯坑《确鸾屉m然有大量的漢譯本,但要滿足研究的需要,取得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仍然有語言方面的特殊要求。漢譯佛典在歷史上的翻譯者眾多,翻譯水平有高有低,不同譯者先前的知識背景有差別。因此,有些古代翻譯對現(xiàn)代中國人來說并不容易理解,而且這些翻譯中也有一些翻譯不準確或錯譯之處。而現(xiàn)存的印度佛典除了漢譯本外,還保留了一些梵語原文,而且有大量的藏譯本。這使得在研究某些印度佛典時有可能進行文本對照比較。這種比較對于準確理解印度佛典的含義,糾正錯譯或不準確之處有重要價值。但進行這種比較研究是需要一定的特殊語言基礎的。這里面最重要的是梵語和藏語。梵語是大量漢譯佛典的原本使用的語言,漢譯本與梵本在內容上有差別時自然應以梵本為準。藏譯本的地位與漢譯本接近,各有所長。有些印度佛典文本的某些段落漢譯本易懂,藏譯本不易懂;也有些段落藏譯本易懂,漢譯本不易懂。在對照兩本時可以較容易弄清該段落的準確含義。如果進行三文對照(梵漢藏本對照)那么對于印度佛典的把握就會更加準確。這對于我們研究印度佛教十分重要,但梵語和藏語都不是容易學的語言。盡管如此,我們在這方面還是應有所努力,特別是對年輕的佛教學者來說,應鼓勵和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具有一定的這方面的語言能力,以提高我們對佛典的研究水平?! 〕擞《裙糯鸾讨?,印度近現(xiàn)代佛教也是我們應了解的內容。佛教在13世紀左右在印度衰落,但它畢竟傳出了印度,成為一種世界性宗教。當代印度人,特別是印度政府和學界人士還是很重視佛教的。當代印度對于本國的佛教古跡是很注意保護和宣傳的。如有可能,我們也應積極與當代印度的佛教研究者進行交流,聽取他們對于佛教的認識和理解。因為本國人對本國文化的了解有著不同于外國人認識的特點?! 】傊?,對于印度佛教的研究是深入開展各領域佛教研究的基礎。因為無論是對不同地區(qū)佛教的研究,還是對有關佛教的各個分支的研究(如佛教歷史、佛教哲學、佛教美術、佛教考古、佛教音樂、佛教雕塑等方面的研究),都會涉及到對印度佛教歷史和佛教經(jīng)典的內容,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將會制約我們在相關方面的研究深度或水平?! 《?、重視對世界各主要佛教流傳國家佛教的研究 佛教之所以成為一個世界性宗教,是因為它不僅在古印度流傳,而且還在其他國家流傳。除了在中國有較廣泛的傳播之外,佛教還在斯里蘭卡、東南亞國家、朝鮮半島、日本等國家或地區(qū)流傳,在近現(xiàn)代還在不少亞洲外的國家中有重要傳播。這些國家的佛教在佛教整個發(fā)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對它們的研究是完整準確地認識佛教的重要方面。應加強對這些國?;虻貐^(qū)的佛教的研究。 斯里蘭卡是佛教在古印度本國之外較早傳入的國家,是所謂南傳佛教中最重要的一個佛教流傳國家。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該國在佛教文獻的保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F(xiàn)在世界上較成系統(tǒng)的佛教大藏經(jīng)有三個,即漢文系統(tǒng)大藏經(jīng)、藏文系統(tǒng)大藏經(jīng)、巴利文系統(tǒng)大藏經(jīng)。
編輯推薦
時值樓宇烈教授七秩晉五大壽、執(zhí)教五十周年之際,本書精選文稿四十余篇結成頌壽文集,感謝樓先生對我國當代哲學、宗教學所做的貢獻! 文章內容既包括對儒釋道經(jīng)典論著的考證研究,也有對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應用價值的研究;它們既對儒釋道文化在社會發(fā)展領域的貢獻進行評述與闡釋,也對其曲折發(fā)展過程進行批判與反思。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