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故宮出版社 作者:莊吉發(fā) 頁數(shù):263
Tag標簽:無
前言
清朝入關前的歷史,稱為清朝前史,在清太祖努爾哈齊、清太宗皇太極的努力經(jīng)營下,建州女真由小變大,由弱轉強。天聰十年(1636),金國號改為大清。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清朝勢力由盛京進入關內,定都北京,確立統(tǒng)治政權,至宣統(tǒng)三年(1911)辛亥革命,政權終結,歷經(jīng)二百六十八年,稱為清代史。整個清代史又可以分為清代前期、清代中期、清代后期三個時期。在清代前期中,圣祖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1662-1722),世宗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1723-1735),高宗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1736-1795),共計一百三十四年,恰好占了清代史的一半。這段時期,清朝的文治武功,遠邁漢唐,稱為盛清時期。清代中期,仁宗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宣宗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1821-1850),文宗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185l-1861),共計六十六年。國力由強轉弱,內憂外患,是中衰時期。清代后期,穆宗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1862-1874),德宗光緒皇帝在位三十四年(1875-1908),宣統(tǒng)皇帝在位三年(1909-1911),共計五十年,國運已傾,辛亥革命,遽謝政權。咸豐皇帝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崩于咸豐十一年(1861),得年三十一歲,英年猝逝。歷史故事,穿鑿附會,咸豐皇帝的嗣統(tǒng),充滿著戲劇性。
內容概要
本書由臺灣著名清史、檔案學家陳捷先主編,延攬兩岸清史權威分別執(zhí)筆。它有別于目前市面上傳記、編年、辭典等類別的清史書籍,可說是第一部結合傳記、年表、辭典的工具書性讀本。書中介紹了皇帝及其制下的王朝,主要內容包含“皇帝小傳”、“皇帝年表”和“皇帝辭典”三大部分。其中,“小傳”簡要評說這位皇帝的特色與經(jīng)歷,“年表”清晰地展現(xiàn)當朝的重大事件,“辭典”則條理清晰地介紹、解釋走入重大事件中的人與事。書末還附有“后妃表”、“子女表”、“年代對照表”、“辭條索引”、“譯名對照表”等。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主編的話/陳捷先前言凡例咸豐皇帝小傳咸豐皇帝事典附錄 1.咸豐皇帝后妃表 2.咸豐皇帝子女表 3.年代對照表 4.辭條索引 5.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穆彰阿把持朝政,排除異己,偽言熒惑?!肚迨犯濉氛撃抡冒⑷眨骸靶诔跽?,一倚曹振鏞,兢兢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戰(zhàn)游移,遂成外患,一代安危,斯其關鍵已?!蹦抡冒⒑蛻?zhàn)游移,為當時所詬病。咸豐皇帝在所頒特諭中又指出:“耆英之自外生成,畏葸無能,殊堪詫異。伊前在廣東時,惟抑民以奉夷,罔顧國家,如進城之說,非明驗乎?上乖天道,下逆人情,幾至變生不測,賴我皇考炯悉其偽,速令來京,然不即予罷斥,亦必有待也。今年耆英于召對時數(shù)言及哄夷如何可畏,如何必應事周旋,欺朕不知其奸,欲常保祿位,是其喪盡天良,愈辯愈彰,直同狂吠,尤不足惜。穆彰阿暗而難知,耆英顯而易著,然貽害國家,厥罪維均。”中英鴉片之役,朝廷舉措失當,穆彰阿、耆英二人難辭蒙蔽之咎。《清史稿》論耆英日:“罷戰(zhàn)言和,始發(fā)于琦善。去備媚敵,致敗之由,伊里布有忍辱負重之心.無安危定傾之略,且廟謨未定,廷議紛紜。至江寧城下之盟,乃與耆英結束和議,損威喪權,貽害莫挽。耆英獨任善后,留廣州入城之隙,兵釁再開,寢致庚申之禍。三人者同受惡名,而耆英不保其身命,宜哉!”因穆彰阿是三朝舊臣,降旨從寬革職,永不敘用。耆英從寬降為五品頂戴,以六部員外郎候補。
編輯推薦
《咸豐事典》是清史事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