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中國書店出版社 作者:王鐵柱
內容概要
淺絳彩瓷器是民國時期最流行、藝術成就最高的彩繪瓷。本書作者首次從美術發(fā)展史和繪畫技法的角度來闡釋其特點與成就,詳細地介紹了收藏此類瓷器的辨?zhèn)我c和鑒賞方法,提出“精品”“次精品”和“一般作品”的鑒賞標準,是一部收藏民國淺絳彩瓷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王鐵柱,1949年出生于北京。1977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文物學科研究者、傳統語言學、古典文獻、古典文學研究者。畢業(yè)后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長期從事編輯工作。曾參與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負責編輯《中國文物大典》(第一卷、第二卷)等書籍。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淺絳彩瓷器概述
第一節(jié) 擺脫傳統,別開生面的淺絳彩瓷器
第二節(jié) 淺絳彩山水畫與淺絳彩瓷繪
第三節(jié) 淺絳彩名家與淺絳彩瓷繪藝術分類
第二章 淺絳彩山水瓷繪瓷器
第一節(jié) 淺絳彩山水瓷繪的藝術特色與成就
第二節(jié) 淺絳彩山水瓷繪瓷器的鑒別
第三節(jié) 淺絳彩山水瓷繪瓷器藏品舉例
第三章 淺絳彩人物瓷繪瓷器
第一節(jié) 淺絳彩人物瓷繪的藝術特色與成就
第二節(jié) 淺絳彩人物瓷繪藝術表現技法分類
第三節(jié) 淺絳彩人物瓷繪鑒賞標準
第四節(jié) 淺絳彩人物瓷繪瓷器辨?zhèn)畏椒?br /> 第五節(jié) 淺絳彩人物瓷繪瓷器藏品舉例
第四章 淺絳彩花鳥瓷繪瓷器
第一節(jié) 淺絳彩花鳥瓷繪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第二節(jié) 淺絳彩花鳥瓷繪藝術表現技法分類
第三節(jié) 淺絳彩花鳥瓷繪鑒賞標準
第四節(jié) 淺絳彩花鳥瓷繪瓷器藏品舉例
附記:真品殘瓷修得利品的鑒定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淺絳彩瓷繪則是淺絳山水畫技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水墨和淡赭色繪制山水,其特點是顏色柔和淡雅,清新宜人,與當時流行的紋飾繁縟、色彩濃艷的瓷繪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由于淺絳彩瓷繪改變了官窯瓷器那種嚴格依照內廷發(fā)樣繪瓷的狀態(tài),瓷繪家可以在瓷胎上任意作畫,可以自行設計與獨自創(chuàng)作,可以自由發(fā)揮其創(chuàng)作意圖與繪畫技巧,致使其藝術風格得到了毫無限制地發(fā)揮與展現,這是瓷繪史上的一大進步,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清末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衰敗,使得一些原來御窯廠的畫工轉而從事淺絳彩瓷繪的創(chuàng)作,他們書畫功底深厚,技藝精湛,故作品格調高妙,雅逸脫俗,非一般匠人之作可比。如淺絳彩瓷繪創(chuàng)始人金品卿、王少維,就曾在景德鎮(zhèn)御窯廠供職,其傳世作品無論是山水,還是人物、花鳥,筆墨之精,技法之妙,均獨樹一幟,極具收藏價值。淺絳彩瓷繪實際上也是清末民國初期書畫藝術中的一個門類,反映了文入畫那種清逸淡雅的審美情趣,故得到了一些文人畫家的支持與參與,當時淺絳彩瓷繪的中堅力量大多是安徽人,大多屬于“新安畫派”畫家,如淺絳彩瓷繪的創(chuàng)始人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淺絳彩瓷繪的迅速發(fā)展與清末“海上畫派”知名畫家的支持與推動也是分不開的,如張熊、吳待秋等也曾參與了淺絳彩瓷繪的創(chuàng)作。由于文人畫家的支持與參與,改變了過去那種“畫紙絹者不屑于畫瓷也,而能畫瓷者又往往不能畫紙畫”的流俗,遂形成了一支隊伍日益擴大、影響曰益深遠的淺絳彩畫派,在當時的瓷器制造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使得淺絳彩瓷繪藝術曾經風行一時。有些官僚、文士、商賈甚至還親自在瓷胎上作畫或請人代筆,并訂燒淺絳彩瓷器以饋贈友人或親屬。這種風尚反映了許多人對淺絳彩瓷繪藝術的青睞,說明淺絳彩畫派的影響已經深入人心。淺絳彩瓷器發(fā)展到民國后期,從清末、民國初期時的高潮逐漸走向衰落,其原因是:民國后期的淺絳彩畫師大多技藝已不如前輩,作品水平日見降低,而且更加注重商品生產率及謀生生計,不像前輩那樣注重畫藝技巧,講究畫路傳承與個性創(chuàng)新,講究畫面效果與文人情趣;淺絳彩因是低溫釉上彩,易磨損,易脫落,不如粉彩那樣色彩鮮艷亮麗。
編輯推薦
《淺絳彩瓷器辨?zhèn)闻c收藏》:淺絳奇葩綻世間,中華瓷繪譜新篇。形神妙絕開生面,筆墨精微展俊顏。察者尚深須慧眼,撰人貴卓摒虛談。一書在手收藏述,引玉拋磚解惑難。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