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10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許子東 頁數(shù):33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吶喊與流言》收錄論文、書評及講稿共35篇,大部分是作者近年新作,也有一些十幾前的舊文。以論題分類,大致可分“張愛玲與現(xiàn)代中文文學”、“重讀文革”及“閱讀香港小說”三個部分?!皡群芭c流言”不僅是我對自己專業(yè)(現(xiàn)代中文文學)重新思考的關鍵詞,也可以勉強用來交代我自己近年來的工作。《吶喊與流言》中第二部分從《重讀“文革”(思考筆記)》到《革命·歷史·小說》的八九篇文章,都是拙著《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三聯(lián)·哈佛學術叢書,2000)的補充和發(fā)展。啰里啰嗦不厭其煩地討論“文革故事”如何在當代中文文學中被敘述,也算是我的“吶喊”吧(雖然聲音不大喉嚨沙啞也沒什么人要聽)?!秴群芭c流言》最后部分有十來篇討論香港小說的文章,則可以顯示我對流言形態(tài)市民文學的濃厚興趣。在西西、黃碧云、李碧華、王良和、昆南、也斯等人筆下的食色“流言”之中,我看到了另一種形態(tài)的“吶喊”。當然,我自己還有另外一些討論乃至散布“流言”的方式,雖不在《吶喊與流言》范圍之內,但對待“吶喊與流言”的態(tài)度卻是一致的,集末附錄的講演稿算是一個注解。
作者簡介
許子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美國加洲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系文學碩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系博士。曾任華東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及香港大學、芝加哥大學客座研究員。現(xiàn)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主要論著有《郁達夫新論》、《當代文學印象》、《當代小說閱讀筆記》、《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編(或與人合編)有《香港短篇小說選1994—1995》、《香港短篇小說選1996—1997》、《香港短篇小說1998—1999》、《香港短篇小說選2000—2001》、《輸水管森林》、《后殖民食物與愛情》、《再讀張愛玲》等。
書籍目錄
吶喊與流言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的若干線索 張愛玲與20世紀中文文學 物化蒼涼——張愛玲小說的意象技巧 一個故事的三種講法 重讀“文革”(思考筆記) 海外華文小說中的“文革想象” 中國當代文學中的“青年文化心態(tài)”——以長篇小說《血色黃昏》為例 為大眾解脫犯罪感——簡化版“文革”《芙蓉鎮(zhèn)》 張賢亮筆下的“畸形屈辱感” 紅衛(wèi)兵梁曉聲的自白 對“文革”的兩種抗議姿態(tài) 見證的危機 革命·歷史·小說 選本的權利與責任 《浮躁》:當今中國的時代情緒 莫言的兩個語匯系統(tǒng) 追趕時代的《鐘鼓樓》 韓少功《誘惑》的誘惑 重讀《活動變人形》 眾人爭說《我的文學觀》 百年一覺文壇夢——讀《施蟄存散文選集》 幸福的“圍城”——讀楊絳《我們仨》 “上海文學”與香港文學——兼談“三城記小說系列”的緣起 此地是他鄉(xiāng)? 1997年的香港短篇小說 “后殖民小說”與“香港意識” “無愛”的新世紀? 2000年香港文學一瞥 簡評李碧華的長篇《煙花三月》 也讀董橋 白先勇的兩種文字 西西選大陸小說 香港的純文學與流行文學 附錄一 新時期的三種文學 附錄二 現(xiàn)代文學中的上海、北京與香港——香港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世紀大講堂”第94期 2002年11月9日 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