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者:倪劍青 頁數(shù):18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少年博雅文庫》為青少年朋友們介紹了一系列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讓你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史學家一樣睿智,像文學家一樣才華橫溢?!渡倌瓴┭盼膸臁罚氵甸_智者之門! 列數(shù)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朱熹是不得不說的一位先賢。他所處的時代,正是社會、民族、階級矛盾沖突異常激烈的南宋時期,這使他的生活經(jīng)歷跌宕起伏,研學修行篳路藍縷,最終形。成了繼承傳統(tǒng)儒學并有所發(fā)展變化的“朱氏”理學,他自己也成為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圣人”。朱子的思想理論影響了此后7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深厚的一部分。
書籍目錄
引言 風雨中 江山冷去第一章 半壁天下一 黃袍加身二 汴梁遺事三 變法與黨爭四 從“海上之盟”到“靖康之恥”五 建炎南渡第二章 吾誰與歸一 沈溪小兒二 少年歲月三 武夷三先生四 學優(yōu)則仕五 佛老概說第三章 待得我?guī)熞弧‘惗藲q月二 通向理學之路三 子規(guī)夜晤四 延平問答第四章 師友之間一 儒學概論二 理學簡史三 通向寒泉之路四 群星閃耀第五章 在人間一 隆興北伐二 南康荒政三 六劾唐仲友第六章 夢里河山一 “得君行道”二 從“帝王師”到“逆黨”三 “守吾太玄”
章節(jié)摘錄
佛教是由印度的釋迦牟尼在公元前六世紀前后創(chuàng)立的宗教。后來,他的弟子們把他生前的教誨匯集成了佛經(jīng),并且建立了佛教教團。到了佛教的第二十八代傳人菩提達摩時,這位傳說中的武林絕頂高手從海路來到中國,這就是所謂的“中土初祖”,當時正好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在位的時候。 據(jù)說達摩起初在中國南方傳教,后來又到了北方的嵩山。他在嵩山深處(今天的少林寺附近)找了個山洞,獨自修行。對著墻壁打坐了整整九年,直到后來的“禪宗二祖”慧可來向他學習佛法。達摩被慧可的誠心所打動,便將自己所有的學問都傳授給了慧可,還傳給他一襲袈裟、一只缽盂,以此作為門派教主的信物?! ≡诨劭芍?,禪宗又傳了幾代,在隋唐之交傳到“五祖”弘忍那里。弘忍又將衣缽傳給了六祖慧能?;勰軋孕湃诵员旧砭褪歉筛蓛魞舻?,多出來的東西不過是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本質而導致的迷惑罷了。如果自己的心中有一切真理,那就根本不需要向外尋求,只需要“明心見性”,就能夠“立地成佛”。如此,慧能提倡的佛教禪宗修行的方法就非常簡單了,不需要高深的佛學知識和長期的離群索居,所以特別適合于中國當時的世俗社會和廣大民眾。另外一方面,“禪”的覺悟方式和特殊的生活趣味,也適合于中國文人喜好直覺式思維方式的特點。所以,禪宗就開始在各個社會階層中流行了起來,到了宋代的時候,禪已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風尚,士大夫們對此如癡如醉?! ∠啾韧鈦淼姆鸾?,在華夏“土生土長”的道教更為復雜。這倒不是因為道教教義多么深奧,而是因為它的起源、宗派、信仰的含混不清。道教在形成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完全不同的思想派別,包括先秦道家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思想,《尚書·洪范》中的“五行”觀念.戰(zhàn)國陰陽家的陰陽兩氣觀念和神仙家的神仙信仰.秦漢方士的長生不老、點石成金的理想,以及后來印度佛教的部分教義和行為規(guī)范??偟恼f來,道教創(chuàng)始于東漢末年,由好幾股不同的民間信仰混合而成。在魏晉南北朝時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道教派別,直到南北朝時的南朝宋的陸修靜統(tǒng)一三洞經(jīng)典、創(chuàng)立了有固定儀式和戒律的道教派別“南天師道”,道教才真正完全形成?! 〉澜痰呐蓜e始終非常復雜,但在這些復雜的道教派別背后,還是有著一些共同的信仰,其中主要就是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其實起源很早,很可能在戰(zhàn)國早期就有了。所謂神仙,就是不老不死的人類。他們神通廣大,不被世間的事物所傷害,也不需要依賴于世間的事物而存在。這些不老不死的神仙其實是掌握了宇宙間奇妙真理——也就是“道”——的普通人,所以,凡人也可以追隨他們的腳步,通過掌握宇宙的真理而成為神仙,最終過著非常快樂的日子,這就是神仙與西方人所說的“神”或者“天使”的不同之處。成為神仙,當然就能擺脫痛苦的塵世;即使成不了神仙,也可以追求延年益壽、快樂人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道教信仰持續(xù)傳綿的動力,在這種信仰的背后,是中國人民幾千年的苦難生活,以及對幸福的追求與渴望。 道教對于中國士大夫階層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因為反對積極進取、主張消極無為的道家思想為士大夫們提供了一套在失意之時用來自我安慰的說法。它提倡對山林生活的熱愛,也使得士大夫尋找到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借此可以擺脫官場禮教中復雜糾纏的人際關系,尋找到心靈的寧靜和自由。還有就是神仙的信仰,也為士大夫提供了豐富的文學想像力,以及儒家禮教之外的另一種人生樣式。儒家和道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互為表里、彼此補充,在中國的士大夫身上,可以同時存在著一個儒家的靈魂和一個道教的靈魂,而且這兩個靈魂之間可以完美地和諧共處,彼此協(xié)調(diào),來保持心靈的平衡與健康。所以,只有理解了道教,中國士大夫的心靈世界才可能被理解。魯迅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 對于我們的主人公朱熹而言,他也許能夠徹底拋棄佛教的影響,但是他那個道教的靈魂,卻始終埋在心靈的深處。一旦仕途或人生失意,道教的靈魂就會再一次地浮現(xiàn)出來??梢哉f,道教始終就是朱熹內(nèi)心的秘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