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十八篇

出版時間:2009-07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梁啟超  頁數(shù):374  
Tag標簽:無  

前言

清末民初,在社會改革思潮的沖擊下,積弱已久的中國佛教出現(xiàn)了全面復(fù)興的景象。楊文會作為中國近代佛教復(fù)興運動的創(chuàng)始者,先后創(chuàng)辦了金陵刻經(jīng)處和祗洹精合,前者廣搜佛經(jīng),刻印流通,后者辦學授課,培育佛教人才,一代佛教義學之風由此而得以開啟。自此以后,佛教團體和組織,如中華佛教總會、上海佛教居士林(后改名為“世界佛教居士林”)、中國佛教會等相繼誕生;佛學院和佛學研究會,如華嚴大學、觀宗學社、支那內(nèi)學院、武昌佛學會、閩南佛學院、三時學會、漢藏教理院等陸續(xù)成立;佛教出版機構(gòu),如上海佛學書局、北京刻經(jīng)處、天津刻經(jīng)處、重慶刻經(jīng)處等紛紛涌現(xiàn);佛教刊物,如《佛學叢報》、《佛教月報》、《佛學半月刊》、《海潮音》、《內(nèi)學》等不斷問世;《大藏經(jīng)》、佛教辭典、佛教經(jīng)律論,以及佛教注疏、論著、史傳,如《頻伽精合??蟛亟?jīng)》(鉛印本)、《續(xù)藏經(jīng)》(影印本)、《佛學大辭典》、《法相辭典》等源源刊行;佛教各宗,如華嚴、天臺、法相、凈土、律、禪、密宗均受到弘揚;中外佛教,如中國與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的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同語種,如日文、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的漢譯工作積極開展。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佛學研究十八篇》的校點本。校點工作由我和宋道發(fā)(復(fù)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共同完成。其中,第二篇《佛教之初輸入》至第十篇《佛典之翻譯》九篇,由宋道發(fā)校勘;其余皆由我校勘,并負責全書的統(tǒng)稿。校點所用的底本是中華書局1936年版《飲冰室專集》本,校本為《佛學研究十八篇》中提到的各種著作,亦即資料來源,如《高僧傳》、《續(xù)高僧傳》、《宋高僧傳》、《大唐西域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出三藏記集》、《歷代三寶紀》、《開元釋教錄》、《魏書-釋老志》等。    《佛學研究十八篇》涉及的史料眾多,由于時間關(guān)系,難以一一查遍、校正,不到之處,祈請讀者批評指正。不過相信即便是目前的這個整理本,對讀者來說也是有助益的。這也是我要在前言文字中對校點的情況作出說明的原因之一。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chǎn)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維新運動領(lǐng)袖之一。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tǒng)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鼗浡方?jīng)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huán)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jié)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于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xié)助康有為,發(fā)動在京應(yīng)試舉人聯(lián)名請愿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xiàn)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和上?!稌r務(wù)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wù)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wù)。同年9月,政變發(fā)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后創(chuàng)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xié)。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并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tǒng)一黨合并,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lǐng)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quán)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nèi)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zhàn)爭在云南爆發(fā)。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qū)參加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后,梁啟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wù)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fā)動護法戰(zhàn)爭。11月,段內(nèi)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后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jīng)破產(chǎn),主張光大傳統(tǒng)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yīng)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書籍目錄

前言 陳士強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 附錄 佛教大事表佛教之初輸入 附錄一 漢明求法說辨?zhèn)巍「戒浂 端氖陆?jīng)》辨?zhèn)巍「戒浫 赌沧永砘笳摗繁鎮(zhèn)斡《确鸾谈庞^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 附錄 說無我佛教與西域又佛教與西域中國印度之交通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fā)展翻譯文學與佛典佛典之翻譯 附錄 佛教典籍譜錄考讀《異部宗輪論述記》說《四阿含》說《六足》.《發(fā)智》說《大毗婆沙》讀《修行道地經(jīng)》《那先比丘經(jīng)》書佛家經(jīng)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見于《高僧傳》中之支那著述附錄一 《大乘起信論考證》序附錄二 佛教心理學淺測附錄三 支那內(nèi)學院精校本《玄奘傳》書后——關(guān)于玄奘年譜之研究附錄四《大寶積經(jīng)·迦葉品》梵藏漢文六種合刻序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二)民間迷信對象之蛻變。吠陀純屬多神教,祭典極繁重,到那時人民漸厭倦那嚴格的儀式,往往在諸神之中擇一神為信仰中心。那時最時髦的神有三個:一、梵天;二、毗紐孥天;三、濕婆天。信仰對象,漸有由多神趨于一神之勢。(三)《奧義書》之哲學的研究?!秺W義書》雖為四吠陀之一,但其中關(guān)于哲學理論方面的話極多。所謂“梵即我,我即梵”之最高理想,以視前三吠陀,實際上已奪胎換骨。與佛教先后并起之數(shù)論Samkhya、瑜伽Yoga兩派哲學,雖仍宗吠陀,精神實已大生變化。吠陀派本身形勢即已如此,此外不滿于吠陀教義的人,當然是益趨極端了。還有一點應(yīng)該注意。當佛生前一二百年間,印度始終以恒河上游俱慮地方為文化中心。俱慮文化,純?nèi)粸槠帕_門所造成。到佛生時,東部南部新創(chuàng)立四個王國,就中摩竭陀、拘薩羅兩國尤強(后二百年統(tǒng)一全印的阿育王即摩竭陀王)。這兩國都是最獎勵自由思想的國家,無論何派學者都加保護敬禮。所以“反吠陀派運動”都以這兩國京城——合衛(wèi)及王合城為大本營。自此印度文化中心也隨政治中心而轉(zhuǎn)移到東南了。自“反吠陀運動”發(fā)生以來,印度思想界極燦爛而亦極混雜。佛教即此參加此運動中之一派,而最能應(yīng)時勢以指導民眾者也。

編輯推薦

《佛學研究十八篇》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佛學研究十八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名家之作,有興趣可研究。
  •   梁啟超的研究文章 可以讀一讀
  •   剛拿到書,這個世紀文庫系列不錯,我是作為上海古籍的“蓬萊閣”叢書的補充而買的,紙質(zhì)、排版都不錯,值得推薦!
    看了陳士強寫的《前言》,對本書有個大致的了解,梁氏在1920-1925年的六年間集中研究佛學,本書是他的十八篇文章的結(jié)集,他本是要寫中國佛教史的,后來擱置沒有完成,故“《佛學研究十八篇》形式是論文集,其實質(zhì)是《中國佛教史》的未定稿及其衍生品”。留下來慢慢讀!
  •   有些觀點很獨到精辟,但有些卻不敢茍同,懷疑沒經(jīng)過太多時間來推理論證
  •   佛法無邊!
  •   不愧是大師的作品 不過看懂此書需一定功底
  •   該買
  •   佛學博大精深,八萬四千法門。梁啟超的這本書,建立了佛學的梗概。研究佛學不可多得的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