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范希衡 頁數(shù):252
Tag標簽:無
前言
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具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和方法論要求的獨立學科,一般史家認為形成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間,當時執(zhí)其牛耳的是以致力于各國文學間的淵源、流變、媒介、文類等影響關系的論證和研究為能事的法國學派。從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觀念說來,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早期,即1920年我們就通過譯介日本學者本間久雄《新文學概論》輸入了這一名詞和介紹了兩部重要的比較文學理論著作波斯奈特的《比較文學》(1886)和洛里哀的《比較文學史》(1904)的內容;翌年,我國學者吳宓著文介紹了這一學派的要點,他在《論新文化運動》一文中說:“近世比較文學興,取各國之文章而究其每篇每句每字之來源,今在及并世作者互受影響,考據日益精詳?!庇终f“文學之根本道理以及法術規(guī)律,中西均同,細究考證,當知其詳”,“文成于摹仿(Imitation)”等等,可稱為我國從理論觀點上介紹西方新興的比較文學之嚆矢。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比較文學研究專著。第一部分追溯了趙氏孤兒本事的演變,探討了紀君祥為影射時事,抒寫當時反元復宋的共同意識而作此劇的命意所在,進而對《趙氏孤兒》和《中國孤兒》兩劇的背景和藝術特點等進行了深入比較。第二部分是作者精心翻譯的伏爾泰《中國孤兒》的中譯本。
作者簡介
范希衡(1906-1971),名任,號希衡,安徽桐城人。1925年因參加“五卅”運動被追捕,逃亡北京。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法文系,1927年畢業(yè)后任中法大學孔德學院法文講師。1929年秋赴比利時魯文大學學習法國文學、比較文學、歷史語法、比較語法,獲雙博士學位。1932年回國任北京中法大學教授兼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編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到南京大學任教。譯作有《圣勃夫文學批評文選》《詩的藝術——布瓦洛文學理論》《懺悔錄》《中國孤兒》等,論文有《論的戲劇性》《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的中國影響》等。
書籍目錄
范譯《中國孤兒》序(賈植芳)《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范譯《中國孤兒》自序) 一、《趙氏孤兒》本事 (1)先秦典籍的紀載 (2)漢人的演述 二、紀君祥對主題的處理 (1)《趙氏孤兒》的時代背景 (2)本事的更改 (3)劇中的時代意識 三、由紀君祥到伏爾泰 (1)中國知識在法國的傳播 (2)伏爾泰與中國 (3)伏爾泰與《趙氏孤兒》 四、伏爾泰對主題的處理 (1)原主題的沿襲與發(fā)展 (2)新的來源 (3)性格與風俗 (4)哲學論爭 五、余論《中國孤兒》(【法】伏爾泰著范希衡譯) 作者獻詞 劇中人物·地點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初版后記(蕭曼)后記(范瑯)范希衡生平及主要譯著年表附錄 《趙氏孤兒》([元]紀君祥撰顧學頡整理) 楔子 第一析 第二析 第三析 第四析 第五析
章節(jié)摘錄
第五場成吉思汗窩闊塔窩斯曼戰(zhàn)士隊伍成吉思汗行使征服者權威,你們已過于酷烈。我命令立刻收刀,不準再殺人流血:我要戰(zhàn)敗的人們,從此能松一口氣。我已經顯過威風,現(xiàn)在要與民休息:只要殺掉那皇子,就消了我的仇恨。留著他總是禍害,我們要斬草除根,否則永遠是陰謀,永遠是奸人為逆,捧個傀儡的幼君,來號召愚民復辟。他的全家殺絕了,他還在,不能饒過。我只恨那些君主,我的百姓應該活。你們不要再摧毀,那些巍峨的古跡;那都是歷代精華,是藝術上的奇跡;要愛護它,它都是我的武功的收獲。還有那文獻典章,那整大堆的著作,都是天才的成果,你們卻視若秕糠,現(xiàn)在也要愛護它,不準再亂燒亂搶。講斯文本是錯誤,這錯誤于我有利;老百姓都講斯文,就比較易于統(tǒng)治。窩闊塔,我派你去打著孤王的旗幟,到東方的國度里,指向初生的海日。[對另一隨從人員]你,我派你到印度,那個降服的國家,去宣達我的意旨,忠實地執(zhí)行王法,我派我的兒子們火速地趕到西方,從那撒馬爾罕城直到達奈河彼岸。去!你留下,窩闊塔。
后記
1993年一個難得機會,我去歐洲訪問了比利時魯汶大學——父親早年以庚子賠款留學就讀的學校。從學校檔案中,我第一次得知父親,一名中國留學生,以最優(yōu)秀成績獲得了這所世界知名大學的拉丁語系語言學和文學雙博士學位。頓時,我為這樣一位非歐洲籍的中國留學生所取得的成績而自豪,為有這樣一位勤讀好學的父親而驕傲。然而,一向謙遜無華的父親,從未向子女炫耀過自己。于是,我請魯文大學為我開具了父親的學籍證明,我希望后代能學習他勤奮進取的精神。父親榮獲的魯汶大學最優(yōu)秀稱譽,并在歐洲的雜志上刊出的博士論文是一篇十五萬言的比較文學論文:《伏爾泰與紀君祥——對(中國孤兒)的研究》(《Voltaire et Tsi Kuim-Tsiang-Etude sur L'orphelin de La Chine》par Fan Jen,1932)。八十多年來,雖歷經了戰(zhàn)火與劫難,這篇論文最終幸存下來,現(xiàn)保存在南京大學檔案館名教授檔案中,它仍在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
編輯推薦
《與》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