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

出版時間:2004-11  出版社:第1版 (2004年11月1日)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ф.M.дoctoebckий)  譯者:岳麟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罪與罰》系19世紀俄國大文豪陀思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罪與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陀氏的粗糙是極高層次的美,真是望‘粗’莫及,望‘粗’興嘆。如漢家陵闕的石獸,如果打磨得光滑細節(jié),就一點也不好看了。” —— 文學回憶錄
      
      用一個星期讀完了,完成了高中時未竟的事業(yè)。是本強度很大的小說,但是令人欲罷不能。陀氏寫的都是蕓蕓眾生,人人人人,無暇顧及其它。
      
      Rodya殺了人,但是他的本性可謂並非邪惡,他有赤子之心。他犯罪的理由很奇怪,至少在我看來。生活的困窘自然是第一原因。但是他有一套理論證明犯罪的合理性。他說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服從的,另一種是有勇氣(從而有權利)打破規(guī)則的。前者占絕大多數(shù),後者寥寥。古代的立法者都是第二種人——因為他們不服從祖先留下的法律。但是他們的作為是正當?shù)?,因為他們促使了社會進步。他去砍人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證明他有這個勇氣。因為Napoleon如果在他的位置上,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去做同樣的事情。結果是,他謀殺了老婦,同時也謀殺了自己。從那之後,他如同下了地獄。
      
      Razumihin也是個古道熱腸的人。生活從來不能打敗這個人,他有一腔熱血,也很聰明。他努力,也有計劃。他是大地的鹽。Sonia是個聖母的形象,靠著信仰,難以想像地活著。她拯救了Rodya。
      
      書中寫了不少惡人。Svidrigailov是個令我難以理解的人,他很矛盾。他喜歡女人,毫不掩飾這一點,並且利用窮人的窘迫來佔有小姑娘。他似乎害死了Marfa,但是死後又很想念她。他有錢,但是不吝惜錢,他慷慨地施與他的受害者們優(yōu)渥的報答,并使他們感激。最後莫名其妙地自殺了。Porfiry,捕捉Rodya的獵手,他狡猾,敏銳,不達目的不罷休。他也許不算惡人,但是似乎並非出於正義感而行動。他就像獵犬,沉醉於捕獵的遊戲,找到兇手就是他的快樂。Peotr是個十足的商人,他惡,但是惡得沒格調。
      
      
  •     彼時取下《罪與罰》的我,剛初中畢業(yè),與許多同齡人一樣,不過是有著反思意識的憤怒青年。在這種時候邂逅拉斯科爾尼科夫,實在是再適當不過。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我看來是活生生的,不帶一點造作。他不光思考著我們所思考的,憤怒著我們所憤怒的,而且有種種外部因素(熱病,貧寒家境,處于社會底層,身處已被毀滅的和正在毀滅的底層小市民之中)對其施加壓力。但當代最優(yōu)秀的青年與拉斯科爾尼科夫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是拉斯科爾尼科夫做了當代優(yōu)秀青年所想的。這場犯罪,及犯罪者犯罪后的“臉色煞白”,是一套理論付諸實踐的結果。也正如書中所交代的,是那兩個青年的談話變成現(xiàn)實的結果。有一點我們無需懷疑,那就是拉斯科爾尼科夫就是當代青年的代表。而論及拉斯科爾尼科夫,周云蓬《盲人影院》中的一句獨白就在腦中響起:我看到這一代最杰出的頭腦毀于瘋狂。
      哲學意識并不誕生于哲學書本,而是人心。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學不同于經院哲學,乃是誕生于生存。因此,它如此熱誠地關切每一個個體,它所提出來的問題,如此揪緊我們的心,因為這些問題,無需任何哲學體系內的知識的人都在反復思考,比如如下一個最最淳樸的問題,在當今可能最多地是被兒童提出來——媽媽,我從哪里來?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構成了對全人類的關切。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類的蔑視,可能就是這種關切的結果之一。(他在《作家日記》里,也就是在自己的生命晚年寫道:“我肯定,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完全無力幫助受苦受難的人類或給他們帶來任何裨益,而同時又完全確信人類在受苦受難時,這將使我們心中對人類的愛變成對人類的仇恨”)究根揭底,正是這一蔑視導致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犯罪。關于此,尼采筆下的罪犯在法官和祭司面前就理直氣壯地宣稱:“可你們的善對我來說又算什么呢?”
      至此,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是誰界定了善與惡。若《罪與罰》中的老太婆在立遺囑前不慎從樓梯上跌下死亡,恐怕大家都要拍手叫好,恨不得一起瓜分她的財產。那么為什么當拉斯科爾尼科夫出現(xiàn),促使這樣一件人心所向的事情發(fā)生,他就成了罪人?噢,法律的善對他來說又算什么。不正是這同一類的法律致死了他蘇格拉底?這蠕蟲一般的存在,憑什么在此處吸他這本有著美好前途的優(yōu)秀大學生的脂血?當“蠕蟲”二字出現(xiàn),那老婆婆已不再具備一個人的不可侵犯性,相反,一只蠕蟲應得的便是被一腳踩死的命運(相同地,在《卡拉馬左夫兄弟》中也有“爬蟲”的比喻)。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刑事犯罪與哲學的區(qū)分取消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出于一種意志哲學的觀念而殺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中文版前言p6)然而理論涵蓋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那斧子下去之前,拉斯科爾尼科夫已經變得臉色煞白,更別說,他還多殺了一個人。“這不是理智的行動,而是魔鬼的幫忙”,原著中如是說。而事實是,此時在拉斯科爾尼科夫心里發(fā)生的一切都是非理性的。當我們重新回來看上面所提到的懲惡揚善的樸素思想,我們仍然找不到毛病。請注意,我們設想我們與我們的主人公一道,是不顧世俗道德說教的,也無視“法官與祭司的善”,我們理直氣壯地只依我們的良心行事。于是這里出現(xiàn)一個悖論:在電影中,在閱讀中,我們仍不可遏制地與主人公一道臉色煞白,無法忍受這血濺到我們自己手上。
      讓我們回過頭來思考:是誰界定了善與惡?是誰規(guī)定有善惡?我們知道在我們假想的高山某處,我們可以超越善惡(“可是善惡本身只是難以捕捉的影子,濕漉漉的悲傷和浮云”“你過大的誠實甚至還將領你超越善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但當我們想起陀氏筆下(其實是確有其事)那些被地主故意放出的獵狗吞吃的孩子時,聯(lián)想到人們如此渺小而卑賤的存在時,我們還能否定善惡嗎?光是這一個例子,我發(fā)現(xiàn)我不能。心高氣傲的當代哲學家,叛逆的青年人,已經不屑談論善惡,好像這是一些迂腐的道德倫理說教,令人厭惡。價值相對主義看似是更高的自由,但也可變?yōu)楦畹膲櫬?,并以“相對”對其墮落進行掩蓋。問題在于,無論你口中高喊什么“主義”,你的良心可站在你這邊?而良心正是非理性的(它不是一個器官,而是一個反解釋的存在。至此,我們無法問良心是什么,這個問題是無效的,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對于查拉圖斯特拉——不錯,一個登山者,一個超越者——山腳下的事物看起來太不起眼,太渺小,光其渺小就讓人覺得不可忍受。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伊萬?),是那個愿意為了渺小的存在而讓上帝抹去他在生命冊中的名字的,一如摩西說出這偉大而令我無法理解的話,一如耶穌不辭勞苦專門為了拯救而來到這個世界,來到這善與惡的聚集地。為了尋找至高者人們勇登高險之峰,而至高者(此處指耶穌)卻為了螻蟻之輩下到人世。登山者念及此,只覺吊詭得無以復加。這不能理解構成“冒犯”(見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我們可以選擇被冒犯,也可以選擇承認:愛即吊詭。當我們選擇了后者,善與惡的標準也就顯明了。
      在塞林格《弗蘭妮與祖伊》中,祖伊描述了一個自我膨脹的,令人厭惡的胖女人。末了他說: 你難道不知道---聽著----您難道不知道那個胖女士是誰嗎?。。。。。啊,伙計。那是耶穌他本人。耶穌他本人,伙計。圣經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主對一個財主說今晚要到他家做客。財主不勝惶恐,連忙回去大擺筵席。傍晚時分,有瘸腿者,饑餓者,流浪漢分別過來希望享受宴席,但一律被財主粗暴地打發(fā)走。財主最后等了一晚上也不見主來。最后財主問,主啊你怎么沒來?主說,去了好幾次了,你都將我趕走。我們當今的尋覓者,謹記的是“思辨尚奧,求索務高”,忘卻的是“道在屎溺”。如今,耶穌打扮成那個老婆婆,使拉斯柯爾尼科夫沒認出來。羅贊諾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中如是說:
      我們應該關切和喜愛人身上的這個主要的東西,正因為如此我們有時才不顧我們在他身上看到的一切而愛他;相反,我們只能痛恨人身上外部的和非主要的東西,以及他讓自己遭到的某種歪曲。當把這兩種東西混在一起時,或準確地說,不知道在人的外部表現(xiàn)的背后還有某種東西存在,那么我們就是在打破人的形象——我們在打破一個我們不曾發(fā)現(xiàn)的整體,這時我們突然觸及到了我們未曾想到過的主要的東西,我們便感覺到一種突如其來的,沒有包含在我們的想象之中的東西——個性的神秘和非理性的意義便向我們展現(xiàn),但這已經晚了。
      但對我們來說還不晚。祖伊對弗蘭妮——這兩個憤青代表——如是說:
      你不僅僅鄙視這些人所代表的東西----你也鄙視這些人本身。這就是人身攻擊了,弗蘭妮。。。。如果你要向這個體系宣戰(zhàn),那也該像個體面,聰明的女孩那樣去開火----開火是因為敵人就在那里,而不是因為你不喜歡他的發(fā)型或者他那條該死的領帶。
  •     一直想從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那里學到一些東西,可是沒想到教給我最多的是這本小說,今年讀到的最好的書。
      這里的每一個角色都不是單純的,但卻覺得自己復雜的像是他們的總和。對角色塑造最高的評價是否是共鳴呢。而我?guī)缀跻c每一個角色共鳴,男人們教給我很多,女人則幾乎成了偶像。擔心自己像拉斯柯尼科夫、盧仁,他們是心里的陰暗與病態(tài)部分。又希望自己像拉祖米欣,最美好的那部分,額······希望心里還有美好的部分。而杜妮亞則完全激發(fā)了愛情。最遺憾的一點,是他們的故事草草了事,這一部分真的應該多多描述,不管他的小說結構如何,主題在哪。因為讀到這部分真是快樂極了。
      另外,這個版本最糟糕的是那篇前言,機械的行文,僵硬的概括,延安文藝座談會風格的評論。跟這樣一部偉大的故事放在一起,簡直是惡劣。
  •    ?。ㄒ唬┌祽?zhàn)
         讀完一半后,才漸漸恍覺陀氏的《罪與罰》的價值所在:犯罪心理領域的“至尊寶典”和取之不盡常用常新的素材庫。嚴肅周密的文學理論統(tǒng)統(tǒng)沒搞明白,到最后完全是被波爾菲麗和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心理暗戰(zhàn)”著迷得一塌糊涂。銀河映像曾出品過類似這種兩個男主人公心理角斗型的犯罪電影《暗戰(zhàn)》和《暗花》,當年看的時候覺得太牛掰了,后來《無間道》干脆用兩個男人之間的心理戰(zhàn)取代了槍戰(zhàn)和武斗,成為劇情沖突的主要形式,一舉復興港影,成為近年來香港警匪片的典范。
         
         可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妙。他在十九世紀創(chuàng)造的這個玩心理戰(zhàn)術、循序漸進攻擊對手的文學角色波爾菲麗機敏警覺、擅于觀察,他的出現(xiàn)更逼發(fā)了拉式的魅力和智慧。二人之間的對手戲才逐漸顯現(xiàn)出主人公并不是一時腦熱跑去行兇的神經病患者,他的所為都是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支撐著自己,這也取代宗教成為他的全部信仰。
         
         說波爾菲麗是拉式的唯一知音并不為過,雖說拉祖米興任勞任怨,為拉斯柯爾尼科夫跑前跑后,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可這位親密的朋友寧愿把拉式一切怪誕的言行歸結為他羸弱的身軀和心理抑郁苦悶所帶來的憂患。拉祖米興是全書中唯一可愛簡單的角色,他勤勞向上,真誠樸實,是美好生活的化身,但卻無法與之暢聊交心。不難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既然決意把拉式塑造成一個僅次于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筆下主人公那個反生活、反倫理、反美學的怪咖,所以理所應當,拉祖米興所象征的友情救贖更是直接被主人公所拒絕。而波爾菲麗則不然,他和拉斯柯爾尼科夫之間的關系是間接的。他們的橋接是拉祖米興,相識之前,波爾菲麗因聽過他對拉式的描述便抱著極大熱情和興趣結識對方,當然,除此之外,更有著極大的職業(yè)敏感。對拉式而言,波爾菲麗是一位拉祖米興在警察局供職的朋友,他去拜訪波爾菲麗的主要原因則是辦理手續(xù)、拿回自己在老太太家的贖品。拉祖米興對自己這個做偵探的朋友的介紹是這樣的:好人、笨拙、聰明透頂、舉止文雅、疑慮重重、愛好欺騙愚弄、破案專家,最關鍵的是渴望認識拉斯柯爾尼科夫。
         
         二人之間的第一場戲便精彩萬分。拉式步步為營、欲蓋彌彰,波爾菲麗則不急不慌、邏輯縝密,把自己偽裝成拉式的熱心讀者,一步步發(fā)問,借此希望來洞悉握拉式的心理。拉祖米興也并不純粹是打醬油的,正是因為他的急躁口無遮掩,使得拉式處于劣勢而波爾菲麗則借此掌握了更多的信息。這場對話借波爾菲麗之口完成了對拉斯柯爾尼科夫論文的全面解讀,展開了生而為材料的人和改變世界、訂立準則的英雄,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之間犯罪是否合法的辯論。拉式在這場辯論中表現(xiàn)出彩,面對波爾菲麗的滔滔不絕,不動聲色以四兩撥千斤的簡要回答使對方找不到自己的紕漏。對話行將結束時,波爾菲麗煞費苦心設置的質疑也被拉式一眼識破,并作出恰當?shù)幕貞?br />      我并不懷疑,雖然波爾菲麗沒有任何有效證據(jù),但通過拉祖米興和扎苗托夫的轉述便推測進而相信拉斯柯爾尼科夫就是殺害軍官老太太和麗扎韋塔的兇手,所以他會提前縝密研究拉式的論文、對拉式的每個問題都具有攻擊性,但又做到不露馬腳。在其后的對手戲里,拉式雖知波爾菲麗已經懷疑自己,但還是禁不住跑到波爾菲力的辦公室和其對決。這一次波爾菲麗透露自己雖無有效證據(jù),但確定逍遙法外的兇手并不會逃之夭夭,因為“他在心理上逃不脫我”,“往后他就是這個樣兒,永遠逃不脫我,好比在蠟燭周圍盤旋;自由對他將失去吸引力,他將會陷入深思,將會不知所措,將會把自己束縛起來,好比墮入了蜘蛛網(wǎng)一樣,將會憂悶而死”。
         
         陀思妥耶夫斯基給波爾菲麗寫的這段臺詞太無敵了!貓鼠游戲的玄妙所在,這是我讀過最好的比喻句了?。?!
         
     ?。ǘ┯⑿叟c虱子
         外媒做過一個統(tǒng)計,成為蝙蝠俠的費用大約是6.82億美元,人民幣43.5億元。也就是說你必須富可敵國,才可以以一人之力挑戰(zhàn)罪惡的制度,摧毀,重建。電影中的理想一旦換算為這庸俗的數(shù)字,的確令人喪氣。上天入地的韋恩先生就算原本只是“無聲無息”的漫畫人物,卻并不妨礙我們對這個嫉惡如仇、無所畏懼的大英雄的永遠的喜愛和崇拜。
         
         要么,就像《V字仇殺隊》中的V先生一樣,擁有卓越智商和超凡戰(zhàn)斗力,用自己的奮斗叫醒麻木的群體,最后,推翻集權統(tǒng)治,贏得自由,建立更好的制度。
         
         再不然,就像馬丁斯科塞斯《出租車司機》的主人翁-退伍老兵,對社會黑暗不滿,血洗淫窩后,竟被媒體描述成拯救妓女、無知少女的現(xiàn)世英雄,從而逃脫法律制裁,安穩(wěn)且榮耀地度過余生。
         
         所以,拉斯柯爾尼科夫也只能是虱子了。
         
       “殺死這百無一用、象虱子一般的老太婆”即為他對當下復仇的既定目標,突然出現(xiàn)的麗扎韋塔無辜地成為受害者。
      
         他只有一整套關于“英雄與虱子”的完整理論。親情、友情、斯維德里加洛伊夫的用自殺完成自我救贖的方式都沒有改變他對此理論的偏執(zhí)。因為要做拿破侖,所以殺了人,是他堅定不移的信條;可時時又在困惑自己只不過是從美學上看來的一只虱子而已。他自首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失敗了,關于自己究竟虱子和英雄之間的判斷,他覺得應該也塵埃落定了。西伯利亞的流放,繁重的苦役即便是宗教都沒救贖他。
         
         “英雄與虱子”理論縝密沒有漏洞,直到小說終結,托翁依然讓之完好無損。認真鉆研過拉式論文的波爾菲里也沒能解答它;拉祖米興的偏執(zhí)絲毫也沒撼動這個理論的地位;杜涅奇卡和母親的柔情也沒融化它。至于索妮雅,我并不認為僅僅是純粹的她的愛情令拉斯柯爾尼科夫懺悔。
         所以最后,讓拉式走向一個新的世界,放棄對“英雄與虱子”論斷的狂熱追求,獲得再生的是生活。陀氏給出的答案就是生活,生活戰(zhàn)勝了理論,索妮雅身上的氣質令拉斯柯爾尼科夫想要重新?lián)碛猩睿杏X到幸福觸手可及,“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應該在意識里形成了”
         
         這樣說來,陀翁比毛姆陽光和祥和得多了,他把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魑魅魍魎最后都讓位于生活,讓它成為對生活的贊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