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 比爾·布萊森 頁數(shù):305 字數(shù):164000 譯者:夏菁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文介紹的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是當今英語世界非常多產(chǎn)且又“最能逗樂”的游記作家之一,鋒頭之健不亞于當年的“披頭士”樂隊(據(jù)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得之Powells.com對布萊森的訪問記。訪員Dave Weich稱,在書店曾見排名前二十五位的暢銷書,其中布氏一人的作品即占五種。“鋒頭健過‘披頭士…則是訪談錄的文題)?!扒魏印边@個稱呼借自臺灣皇冠叢書的系列書目:“俏胡子,逛世界”——雖說從作者照片看,毛茸茸的紅胡子配上黑眉烏嘴,用一個“俏”字形容,不免有些過譽了?! ∥业挠H家住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漢諾威小城,小城除了一所名氣不小的達特默思大學以外乏善可陳。恰好,布萊森于1996年攜妻孥返回美國定居時也選中了這座安靜的小城。今夏我赴美國省親,原想由鄙戚介紹,與布萊森會上一面,一睹“俏”容,再求個合影或簽名什么的,誰知道閑不住的“俏胡子”又出門高蹈云游去也! 最初引起我注意到比爾·布萊森的是他的兩本英語和美語的通俗史話,書題分別是《母語》(The Mother Tongue,1990年)和《美國制造》(Made in America,1994年)。兩本書雖說也附有詳盡的注釋和索引,像是學術(shù)著作,卻絕無經(jīng)院派高頭講章嚇人的架勢,而是軼事趣聞迭出,基本上屬于清通曉暢又洞見深中的社會語言學一類讀物,讀著讀著保你非笑出聲來不可。我一向主張學外文得激發(fā)興趣,一味苦苦“咬子彈”(bite the bullet)不行,所以曾從兩書中選出若干章節(jié)作為教材,使用效果良好,.當然,過多的插科打諢有時不免影響敘事的準確性。例如,布萊森在《美國制造》中斷言,作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曾勸人吞飲香水以免屁臭。后有專家查實,說是關于香水和放屁的關系,富蘭克林一生中只提到過一次,那是在致布魯塞爾科學院的一封信里,富氏以打趣的口吻向科學家們挑戰(zhàn),看看誰有本領讓腸道排氣時飄出香水味來?! ?jù)記載,在這兩部書之前,布萊森還編過一本叫作《煩難字解》(A Dictionary of Troublesome Words,年代不詳)的詞典。此書我未見過,無由置評,但據(jù)識者稱,作者善解難詞,足見精于藻鑒,可說是為日后從事新聞工作和游記寫作做好了充分的文字準備?! 〗又劦降淖匀痪褪遣既R森的游記作品了。比爾·布萊森于1951年出生在美國艾奧瓦州,二十一歲那年跳上冰島航空公司的飛機抵達盧森堡,復從挪威的漢默菲斯特出發(fā),背負行囊,步行至伊斯坦布爾,歷時四月有余。1973年,布萊森首次踏上英國土地,兩年后娶妻成家,生兒育女,并于1977年在倫敦定居,開始為《泰晤士報》和《獨立報》工作。布萊森初寫旅行札記,原不無補貼家用的實利考慮,不曾想作品發(fā)表之后,好評如潮,出版商的稿約踵趾相接,這樣,布萊森便漸漸成了自由撰稿的專業(yè)作家,又舉家離開鬧市,遷往約克郡鄉(xiāng)間。1995年,布萊森和他的英國妻子辛西婭決定讓他們的四個子女換一種文化環(huán)境,兼之蓋洛普民意測驗恰在此時發(fā)表調(diào)查結(jié)果,聲稱有三百七十萬之多的美國人都認定自己曾遭外星人劫持,面對如此混沌民智,布萊森說“祖國需要我”,于是在對英國作了一次告別旅行后,他便帶著家人遷回美國。到得此時,寫游記已不再是一味的實利考慮,而是身心雙雙向往的至上自怡,按他自己的說法,“旅途發(fā)出海妖之歌般的蠱惑”,誘他一次又一次上路,這才有了1998年阿巴拉契山間小道的跋涉,返回英國歷時五十四天的遠足,以及1999年的澳洲之旅?! ? 盡管布萊森不把自己看作旅行家和游記作家(“真正的旅行家都要冒險,睡硬地,我卻總是住旅館”),他的如下一些作品通常都出現(xiàn)在書店的游記柜上:《失落的大陸》(The Lost(Continent,1990年)、《無處歸屬》(Neither Here Nor There,1993年)、《小島札記》(Notesfrom a Small Island,1996年)、《大國札記》(Notes from a Big Country),1998年)、《林中遠足》(A Walk in the Woods,1998年)和《烈日暴曬的地方》(In a Sunburned Country,2000年)。按布萊森本人的說法,上述第一部作品《失落的大陸》雖以“美國小城之旅”(Travels in SmallTown America)為副題,重點在“失落”一詞,本質(zhì)是懷舊和追逐,懷童年巡游之舊,尋覓理想中的美國小城,但在涉足三十八個州以后,理想終歸烏有。《無處歸屬》,依我個人之見,是迄今為止布萊森最精彩的作品,寫作的緣起似乎仍在憶舊,即重現(xiàn)二十年前從挪威到伊斯坦布爾的歐洲之旅:傲慢的巴黎人;橫沖直撞的意大利司機;以鏟除英國特色樹籬為榮的推土機;挪威催人昏睡的電視;瑞士城鄉(xiāng)遍地高聳的高壓電線塔……《小島札記》是對英國告別旅行的產(chǎn)物,寫得很有感情,布萊森自稱這次旅行“就像跑完全程的運動員為向觀眾致敬而加跑的一圈”;“雖有百分之八十五或百分之六十五的英國人想不出英國有什么東西值得他們自豪,我仍愿為英國鼓吹?!薄洞髧洝肥窃谟鴪蠹埳线B載時以及最后結(jié)集出版時所采用的書題,同書稍后在美國出版時改題為《故國陌路》(I’m a Stranger Here Myself)。布萊森在本書中詳盡描述了迂回美國的頭十八個月中,他和自己的英籍家人所經(jīng)受的文化震撼,諸如“百分之九十三的離家外出之行,不管距離遠近,也不論目的何在,美國人都要開車!”《林中遠足》為布萊森贏得的文名可能勝于他的任何其他作品,因為這一回旅人要動真格了,須知阿巴拉契山間小路全長二千二百英里,乃是世上有人工標志的最長山路,走完全程約需五個月!百分之九十的人半途而廢;百分之二十的人走完一周便敗下陣來,布萊森和旅伴走了整整一個夏天,走完八百七十英里的距離(相當于從紐約走到芝加哥),總算了卻一樁心愿。關于這個心愿,作家本人是這樣說的: 頭腦里有個微弱的聲音在說:“聽上去真帶勁!咱們干吧!”我又想出好幾個理由。多年懶散之后,長途步行可使我保持健康;這還是個發(fā)人思考的好方法,使我得以重新領略故國的廣袤和美麗……當那些身穿迷彩褲、頭戴獵人帽的男子漢們在四A小餐館圍坐在一起,談論野外完成的非凡業(yè)績時,我將不再自慚形穢。我要帶上一點傲氣,瞇起雙眼,眺望遠方的地平線,并拖長著聲調(diào),像個男子漢般地哼哼說:“是啊,我在林子里拉過屎呢。” 《烈日暴曬的地方》的寫作時機與2000年悉尼奧運會有關,因為出版商催得緊,據(jù)說不少有趣的素材都被割愛不用了。盡管如此,讀者仍可看到歷史上因為偷了十二根黃瓜而被放逐到澳洲蠻荒來的英國罪犯的故事;比之庫克船長晚到幾小時的法國船隊;蹈海的總理以及澳人為紀念他而修建的游泳池!等等等等。 不管是在蕞爾小島,或是莽莽林原,或是熙攘鬧市,布萊森總能在尋常的景物或人事中發(fā)現(xiàn)不尋常而值得一寫(有時是大書特書)的東西,并挖掘笑料,生發(fā)出獨特的觀感。面對差強人意的現(xiàn)實,他能領略有缺陷的美。他寧可用冷嘲的口吻對讀者詳述所見所聞;除了極個別的動情的例外,決不贊同在旅行紀實文字中作浪漫主義的美化,兼發(fā)矜夸高論。應當說,這既是布萊森寫作的特色,在不同程度上,也是現(xiàn)當代旅行紀實文學的共性?!拔母铩逼陂g某位意大利導演在中國這片異域以上述手法拍了一部紀實電影,結(jié)果被江青大批特批,其實如果了解上述手法普遍性的話,那批判多半是對著影子打拳了(shadow boxing)?! ?要說布萊森有什么突出于共性之外的特點,表現(xiàn)在作品的內(nèi)容方面,首先是他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無怪乎有評家把他的作品統(tǒng)稱為eco-literature(生態(tài)文學)。布萊森不但在阿巴拉契山道上對美國國家園林服務局聽任林木大片被伐提出嚴厲抨擊,又對美國的汽車拜物教作了辛辣諷刺,更在回到英國約克郡作短訪期間發(fā)表公開演說,堅決反對丑陋的高壓電線塔污染約克郡谷地之美?! ≡趯懽黠L格方面,布萊森的特點表現(xiàn)在英式和美式幽默時常集于一身。不少評家,包括布萊森本人,屢次提到英國文化對布氏影響之深,說他學會了“板著面孔說笑話,冷嘲和說話留有余地”。作為在英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國人,這種特點首先被人注意到也在情理之中。據(jù)有的訪員介紹,布萊森說話輕聲輕氣,不疾不徐,態(tài)度溫文爾雅,頗有英儒之風。但筆者從他的作品中看出,此人的美國本性根深蒂固,仍會不時流露。布萊森把英國式的冷嘲稱為“睿智幽默”(cerebral humor),其特點是曲折的譏誚,促狹的戲謔,引得你會心微笑。的確,如讀者細品以下幾段引文,可以看出布氏老于此道;但是與此同時,那種直接、明快、夸張、不怕粗俗的美國式搞笑幽默是常與英式“睿智幽默”比肩并現(xiàn)的: 意大利人開車因為太忙而從不顧及車前路況。他們忙著摁喇叭,忙著做各種夸張的手勢,忙著阻擋別人超車,忙著做愛,忙著回頭教訓后座的孩子,還忙著大啖比板球球拍還大的夾肉面包。而且常常是同時做著這幾樁事情。結(jié)果,待他們首次注意到你時,你已倒在他們車后的路上,出現(xiàn)在汽車的后視鏡里?! ∥医o尿憋急了,又想趕到酒吧去,可是這位足有一百十二歲的旅館雜役是個盡職分子,非把客房里的東西一一向你介紹,還要你跟著看他演示蓮蓬水龍和電視的操作法?!岸嘀x了,沒有你我肯定連壁櫥也找不到,”我說著塞了一千里拉的小費在他袋里,多少用上一點暴力把他推出門去。我不喜歡粗暴待人,但這會兒我覺著憋得好像胡佛大壩快要決堤了?! ?上述兩段摘譯自《無處歸屬》) 我大汗淋淋上了船,心中有些發(fā)悚。我不好水,連在腳踏船上都會鬧頭暈。而今置身在這叫作“搖啊搖”(定是“往前搖,翻個身”的縮寫)的渡船上,把性命托付給了這么一家輪船公司,情況自然更糟了。這家公司的紀錄遠非完美,時常忘記關上船頭的門,航行途中這樣做相當于跨進浴缸時忘記脫鞋。 (譯自《小島札記》) 她不停地嘮叨,唯有在疏通一下耳咽管時才稍歇一下。所謂疏通,就是頻頻捏住自己的鼻子,然后噴發(fā)出一串帶爆破聲的鼻息,叫人驚跳,而且足以嚇得狗兒跳下沙發(fā),逃到鄰室的桌子底下去?! ?譯自《林中遠足》) 本人睡覺既非肅默無聲,模樣更不雅觀。多數(shù)人打瞌睡時的樣子似乎表示他們需要一條毯子,而我的樣子似乎更需要醫(yī)生的關照。我睡覺時像是注射過了一種強效的實驗用肌松弛劑:兩腿大張,像在誘惑別人來做什么壞事情。我的頭不時前傾,就像不住點頭的玩具鴨,把滿嘴約四分之一黏乎乎的流涎傾瀉在膝上,然后一個后仰,開始重新充注口水,并發(fā)出一種馬桶水箱灌水漸滿的聲音?! ?譯自《烈日暴曬的地方》) 采訪布萊森的人時常問起他受其他游記文學作家影響的程度,布萊森多作規(guī)避,說什么“游記文學就像是游人從某一景點往家里發(fā)回的明信片內(nèi)容的總和,自然是因人而異的”。但同時他又承認,自己非常喜愛保羅·希羅克斯(Paul Theroux)的寫景文字。希氏參加過“和平隊”,閱歷遠比布萊森豐富,對亞非兩大洲的了解,遠非布萊森可及萬一,除游記類文字,還寫小說。唯有在“迷戀新鮮空氣”(希羅克斯作品書題Fresh Air Fiend之擬譯)方面,兩人才頗相似。布萊森在2000年10月編了一部《最佳美國游記作品》的集子,或許讀者從中可以看到他欣賞的是威爾·弗戈森(Will Ferguson)還是戴維·西達律斯(David Sedaris)? 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我國出版界近年來很善于捕捉域外書訊,然后隨俗急進。趕譯快出兒童讀物哈利·波特系列就是一例。在游記文字方面,筆者看到彼得·梅爾的《重返普羅旺斯》等早已譯出,唯有比爾·布萊森猶是一片空白。出版界哪位有識之士愿來填補這一空白呢? 本文最后借用“傳媒上的書”(Books in the Media)一位評家的話作結(jié):Come back soon,Bill!我借用這話有三層意思:一、快把布萊森的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二、愿布萊森早日到亞非拉來旅行(伊斯坦布爾可不是亞洲!);三、愿下次再訪漢諾威時不再緣慳一面!
內(nèi)容概要
“少小離家老大回”。比爾·布萊森年輕時離開故鄉(xiāng)美國,漂到英倫三島,做編輯寫書成家生子,樂不思蜀。一晃二十年過去了,他又舉家遷回美國,卻發(fā)現(xiàn)時移世易,保留在他記憶中的美國已經(jīng)和從前大不相同。雖人到中年,他仍如稚子一般天真爛漫。在他眼里的美利堅故土,處處皆新奇,事事皆文章。于是,我們能見識到郵局、五金店、汽車旅館、免下車露天電影院、車牌標語、公路邊的蹩腳展覽、餐車店、新英格蘭地區(qū)的特殊口音和方言,還有超大型室內(nèi)購物中心。填字游戲、垃圾食品、秋日登高、租車、看棒球賽、看電視看電影、買房置業(yè)、就餐、喝咖啡、廚房秘籍、汽車杯托這些美國生活中不為我們中國讀者常見的點點滴滴在布萊森的筆下一點也不瑣碎枯燥,他的文字總是有種讓讀者身臨其境的魔力。待你讀完后掩卷回想,一幅美國普通人生活的長卷便在你的腦海里慢慢展開。 這七十篇精彩短文的合集可說是布萊森抒寫美國的作品中最至情至性的。它涵蓋了作者與美國重逢后五昧雜陳的心情,以及他力圖重新認識美國的“歇斯底里”的過程。就在這種夾雜矛盾、摻和恐懼、帶著驚喜、充滿詼諧的省思下,布萊森也找到了一條回家之路!最吸引讀者的仍然是他的招牌俏皮文字,冷不丁地在結(jié)尾處撓到讀者的笑穴,讓你忍俊不禁噴飯之余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手不釋卷。
作者簡介
比爾·布萊森,世界知名的非虛構(gòu)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國艾奧瓦州,曾任職于倫敦《泰晤士報》與《獨立報》,同時也為《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志》等撰文。作品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皆為非學院派的幽默之作。他的作品詼諧嘲謔的風格堪稱一絕,整體上舉重若輕,能讓普通讀者產(chǎn)生很強的認同感,不失為雅俗共賞的典范,深受讀者喜愛,也獲得很高的評價。每部作品均高踞美國、英國、加拿大暢銷排行榜前茅。
比爾·布萊森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紀的旅游文學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并成為目前世界公認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學作家,是因為他擅長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他所游歷的世界,他真切地捕捉到了一個旅人的內(nèi)心感受。自然地理、生活情趣、社會時態(tài),布萊森信手拈來無不奇趣。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學,讓他的文字充滿了智慧、機敏和幽默。作為在英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國人,他的作品又兼具了開朗風趣、絕不怕粗俗的美式調(diào)侃和冷峻犀利、一針見血的英式嘲諷。
書籍目錄
楔子重返故里郵件來了藥品文化就餐之惑唉,大夫,我只不過想躺下規(guī)則第一條:遵守所有規(guī)則帶我去看棒球吧救命啊!理發(fā)心慌慌熱線電話設計缺陷客房服務消費樂融融數(shù)字游戲垃圾食品之天堂居家之樂北方森林傳說杯托革命公事公辦鄰人友善人人心憂危險因素反毒品戰(zhàn)消亡的口音低效報告懶得走路大地廣闊偷窺肆虐爛片當?shù)缷D唱夫隨忙園藝炎炎夏日海邊一日長子離家求學公路娛樂新英格蘭之秋感恩佳節(jié)圣誕裝飾雪中尋趣圣誕之謎寒帶生活總統(tǒng)逸聞愚笨電腦納稅登記表格填寫須知巡回售書浪費的一代聰明反被聰明誤汽車電影院官樣文章人生之惑訴訟大國作繭自縛航班驚魂餐車頌歌瘋狂購物肥胖之國新電腦租車記電視荒原飛行噩夢商品泛濫四十仍惑陳年舊事生活法則小鎮(zhèn)點滴文字游戲“泰坦尼克號”上的最后一夜房產(chǎn)新聞生存的技術(shù)演講稿重返故里:第二部
章節(jié)摘錄
郵件來了 居住在小巧而又老派的新英格蘭①小鎮(zhèn)樂趣頗多,其中之一就是這種地方通常都有一家小巧而又老派的郵局。我們鎮(zhèn)上的郵局就特別漂亮。那是座聯(lián)邦式磚結(jié)構(gòu)房子,滿懷自信卻毫不炫耀,我理想中的郵局就應該是這副模樣。此外,它的氣味也美妙極了——溫度調(diào)得略高的老式中央空調(diào)混著膠水散發(fā)出的氣息?! 」衽_后面的工作人員總是笑臉相迎,熱情而高效。如果你的信封口看上去粘得不牢,他們總是很樂意多給你一張膠紙。美國的郵局基本上只處理郵遞事務,不管養(yǎng)老金發(fā)放、汽車稅、電視執(zhí)照、彩票、儲蓄以及名目繁多的其他雜事。英國的郵局可不一樣,大家成天都要耗在那里,正好讓那些唧唧喳喳的人們有了一個稱心如意的娛樂場所,他們只喜歡打開手袋七掏八掏弄上好長一陣就為了湊出數(shù)目恰好的零錢。在美國的郵局里絕對看不到長蛇陣,幾分鐘事情就辦完了?! ∽詈玫哪^于美國每一家郵局網(wǎng)點每年都有一個“回饋顧客日”。我們鎮(zhèn)上的就是在昨天。我從來沒聽說過這種節(jié)日,但是我立刻就喜歡上這個日子了。郵局工作人員扯起小旗,搬出一張長條桌,鋪上漂亮的格子布,再擺上豐盛的甜甜圈、小糕點和熱咖啡,全部免費。 在英國居住了二十年后,這種好事雖讓人開心卻有點不真實的感覺。想想吧,那面目模糊的政府官僚機構(gòu)居然感謝我和整個鎮(zhèn)上的居民光顧。可是,我真的被此打動而且充滿了感激之情。我要說的是:郵局雇員們并不只是沒有大腦的自動機器,成天撕壞郵件然后不知怎么搞的把我的版稅支票寄給佛蒙特州一位名叫比爾·布巴的人;相反,他們是敬業(yè)的個體,受過高級培訓,每天的工作就是撕壞郵件然后把我的版稅支票寄給佛蒙特州一位名叫比爾·布巴的人。提醒大家記住上述事實是好事一樁?! 〔还茉趺礃樱沂潜弧疤且屡趶棥苯o腐蝕了。如果你這么想:就憑著沾了點巧克力汁的甜甜圈和一塑料杯咖啡這種廉價的東西,就能收買我,贏得我對郵局系統(tǒng)的尊重,我會恨你的。不過,事實的確如此。我對于英國皇家郵政也夠仰慕了,可它從來沒有給我提供過早餐小點。因此,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從郵局出來后散步回家的路上,一邊抹去臉上的點心屑,在心里也一邊將美國的整體生活質(zhì)量,特別是美國郵政局,抬到了舉世無雙的高度?! 〔贿^,就像大多數(shù)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一樣,我們對它的好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等我到了家,今天的郵件就堆在門墊上。有很多常見的那種邀請函:辦張新信用卡啊,拯救一片熱帶雨林啊,成為“全國大小便失禁基金會”終身會員啊,(交一點錢)把你的名字加入到《新英格蘭名人錄——比爾卷》啊,助“全國來復槍協(xié)會”發(fā)起的“武裝幼兒”活動一臂之力啊,以及幾十封其他那些每天每個美國家庭都會收到的不請自來的誘惑函、懇請函還有特價活動通知函。好了,在這堆東西當中有一封撕得破爛慘遭遺棄的信,那是我四十一天以前寄到我加州朋友的公司去的,現(xiàn)在被退了回來蓋了個戳,寫著“地址不詳——查清之后再行郵寄”或者差不多這個意思的字樣吧?! 】粗@封信,我絕望地嘆了一小口氣,并不只是因為剛才一個甜甜圈就讓我把靈魂出賣給了美國郵政局。正好我最近在《史密森》雜志上讀到一篇關于雙關語的文章,文章作者言之鑿鑿:有人搞惡作劇寄出一封信,地址寫得讓人摸不著頭腦: 希爾(HILL) 約翰(JOHN) 麻省(MASS)不過信居然寄到目的地了,因為郵局工作人員解開了謎底,實際地址阜.寐省安多弗市的約翰.昂德希爾收。(想得明白嗎?)
編輯推薦
本書是美國當代知名的非虛構(gòu)作家比爾·布萊森創(chuàng)作的一本由七十篇精彩散文的合集??梢哉f是布萊森抒寫美國的作品中最至性的。作品以作者在英國客居二十年,之后返回美國定居為時代背景,敘述他本人回到故鄉(xiāng)后的種種不習慣,便產(chǎn)生“人在故鄉(xiāng)為異客”的奇異感受。此后當他逐漸適應之后,便有一種對故鄉(xiāng)五味雜陳的感覺,便付諸筆端。最吸引讀者的仍然是他的招牌俏皮文字,冷不丁地在結(jié)尾處撓到讀者的笑穴,情趣盎然,讀來意味深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