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05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瑞士]羅爾夫·拉佩特 頁數(shù):500 譯者:陳巍
Tag標簽:無
前言
今年春天上海世博會開幕期間以及在今后的幾年里,瑞士文化基金會(Pro Hdvetia)精選的瑞士當代優(yōu)秀德語作家的文學作品將陸續(xù)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這個文化交流項目在瑞士文化基金會安薩爾維斯貝格(A.Salvisberg)女士和柏林文學研究會(LCB)烏·雅內(nèi)茨基(U.Janetzki)博士的倡導(dǎo)和支持下得以實施,中國讀者將會在這個當代文學系列中充分感受今天瑞士德語文學中所蘊含的鮮活的文化記憶,體驗當代歐洲社會生活的多棱面折射,感悟世界各地同時代人的情感和命運?! ≌f到瑞士的德語文學,我們很快就會想起在蘇黎世家喻戶曉的高特弗里特·凱勒,想到他的《綠衣亨利》和《馬丁·薩蘭德》。凱勒在他的小說中,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向世界展現(xiàn)了位于阿爾卑斯山中心地帶這個小小的國家,從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社會歷史畫卷,描述了個體在社會形態(tài)變異中的歷程。凱勒19世紀就已經(jīng)為瑞士德語文學奠定了在整個德語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紀的瑞士德語文學群星燦爛。他們中間不僅涌現(xiàn)出了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施皮德勒、黑塞那樣的經(jīng)世作家,也蘊藏著像羅伯特·瓦爾澤那樣鮮為人知、卻又充滿神秘和狡詭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家。著名的文學雙子座迪倫馬特和弗里施更是為瑞士德語文學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這些作家在中國都有廣泛的譯介,深受中國的外國文學愛好者的喜愛。然而,我在這里使用的“瑞士德語文學”概念卻蘊含著某種悖論,因為這個概念本身說明了瑞士德語文學在存在中的不存在,或者說是在不存在中的存在?! ∥覀?nèi)粲昧_伯特·瓦爾澤語調(diào)來說,假如有一種文學叫做瑞士德語文學,那么它就像這個國家一樣,渺小得幾乎就像片片飄逸的雪花,然而正是這片片雪花所含有的巨大力量,染白了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對于任何-個瑞士人來說,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二都是國外,因此毫不奇怪,20世紀以來的瑞士德語作家?guī)缀醵急仨毴谌胝麄€德語地區(qū),或者融人整個世界。洛桑的文學理論家彼得·馮·馬特曾經(jīng)說過,瑞士德語文學是一種語言區(qū)域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某種效應(yīng),瑞士籍的德語作家若要成功,那么他們必須在其他德語國家得到認同,在那里摘取文學的桂冠。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僅有五百萬德語人口的瑞士無法為德語文學的接受提供足夠的疆土和閱讀人口,如果說要對瑞士德語文學做一個定義的話,那么它首先是屬于德語的,其次是屬于德語國家的,再者是屬于歐洲的,最后則是歌德意義上屬于“世界文學”的,因此它也是屬于瑞士的。之所以這么說,那是因為近當代瑞士德語作家的身份和存在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因此他們創(chuàng)作的視角、涉及的主題以及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世界、生活和命運都遠遠地超越了瑞士的疆界。
內(nèi)容概要
威爾伯一出世,愛爾蘭籍的母親便永遠離開了他,瑞典籍父親也不知去向,第一個家竟是醫(yī)院的嬰兒保育箱。外祖父把他接回愛爾蘭后,他才體驗到一絲家的溫暖而最要好的朋友康諾去了教養(yǎng)院,外婆奧拉死于一起車禍,威爾伯認定自己始終是個孤獨的失意者。但迷人的女孩愛妹教會了他截然不同的東西。經(jīng)歷了大半生,他才真正長大成熟,明白不可輕易放棄幸?!x者跟隨主人公從美洲出發(fā),經(jīng)過愛爾蘭到瑞典,再到美國紐約,沿著他失蹤爸爸的足跡,看到了他的迷失,彷徨和成長。 瑞士當代知名作家羅爾夫·拉佩特成功地描繪了一幅對世界充滿疑慮的少年肖像,并因該小說獲得第一屆“瑞士圖書獎”,獲2008年度“德國圖書獎”提名。
作者簡介
羅爾夫·拉佩特1958年出生在蘇黎世,現(xiàn)居愛爾蘭的利斯托威爾。1982年出版了處女作《接下來的日子》。之后出版了長篇小說《完美詩人的天空》(1994)、《走失者的歌唱》(1995)等。1996至2004年間,他主要工作是撰寫劇本,此外還參與瑞士電視劇的編劇。長篇小說《游泳回家》2
章節(jié)摘錄
第一宗 不可饒恕之罪 他出生時,他母親卻去世了。母親懷了他七個月零十一天,耗盡了全部力氣。他的出生卻導(dǎo)致了母親的死亡。他第一次睜開自己的眼睛,母親的卻永遠合上了。像是對他殺死母親的懲罰,醫(yī)生拍打了他的屁股。母親咽下最后一口氣,他卻哭喊著,第一次呼吸。母親被推進太平間,有人把他放入保育箱內(nèi)。他是如此之小,如此之輕,沒有力氣,但卻不停地哭鬧。醫(yī)生猜測他肺里怎能填充那么多的空氣。護士想盡一切辦法使他安靜,安慰他,但卻無濟于事?! ∑渌逯槐S鋬?nèi)沒有嬰兒,他孤身一人,近三周來所有的孩子都順產(chǎn),直到遇上他。他覺得自己丟失了什么,不該躺在這只玻璃盒子里,所以他又哭又鬧。因為他覺得這世界太亮,太白了,光線穿過他緊閉的皺巴巴的薄薄眼瞼。有時他體內(nèi)的某些東西好像屈服了,他安靜下來。然后光線消失了,他的小拳頭張開,在不安穩(wěn)的睡眠之中手指顫抖著。 護士羅蘭·賽德勒負責將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圣·弗蘭西斯醫(yī)院出生的孩子的名字繡在白色純棉枕套上。女孩子她用粉紅色線繡,男孩子用淺藍色,因為這是傳統(tǒng)。父母可以把這些枕套帶回家,留作紀念,這也是傳統(tǒng)?! ×_蘭護士雖然已年屆三十九歲,孤身一人,但她依舊鎮(zhèn)靜地迎接四十歲生日的到來。她與一條名叫鮑勃的純種的拉布拉多小狗生活在一起,每隔幾年與一位男護士保持一段短暫的情史,但沒打算再結(jié)婚。她十九歲那年,被一位年紀比她大兩倍,沒有她就不想活的牛仔競技表演騎手拉入了婚姻的殿堂。她離開他,則是因為他還有別的女人,他離開了就活不下去,那一年她二十歲。不久之后她前夫被一頭公牛踩爛,而她卻接受了護士的培訓(xùn)?! ∫坏┦ァじヌm西斯醫(yī)院出現(xiàn)了棄嬰,都由羅蘭護士負責取名。她使用一份按字母順序排名的名單,依次打鉤。此刻她已鉤到了字母W,這位躺在保育箱內(nèi)的小男孩,十二天來要么哭鬧,要么精疲力竭地酣睡,這會兒恰好輪到“威爾伯”這個名字。在這位母親迷迷糊糊地被推進難產(chǎn)室時,羅蘭只是匆匆地見過她一面。在孩子母親去世后,羅蘭護士問過她同事,但沒人能記起孩子母親提沒提到過他該叫什么。就連那位第一次遇到女人生孩子死亡、事后有幾天茫然若失地在走廊踱步的年輕醫(yī)生也幫不了她。羅蘭護士從未見過孩子的父親,負責接待的護士只知道,他既瘦小又膽怯,為妻子擔心而落淚。他坐在接待室里,茫然若失地度過了很長時間,一直到次日清晨五點二十分,有人告訴他妻子的死訊才作罷。他呆呆地坐了一會兒,似乎沒有理解聽到的這條消息的后果,隨后起身,走掉了。醫(yī)生追著他喊,他的孩子,一個男孩還活著。但這名男子只不過遲疑了一下,就迅速地離開了醫(yī)院?! ×_蘭護士下班時,把繡有WILB字樣的枕套放進柜子里,就坐車回家了。她沒像往常那樣帶上小狗鮑勃走進公園,而是在街上溜達了幾步。她給它喂了些食物,站著喝掉一杯咖啡,然后洗了個澡。隨后,她穿上自己最好的連衣裙,一件無袖的黑色裙子,這還是羅蘭按照廣告上的圖案自己裁剪的呢。她叫了一輛出租車,向市中心的一家劇院駛?cè)?。 羅蘭很喜歡《馬奇與阿普里爾》這部劇,連日來哭鬧不停的威爾伯給她帶來的煩惱暫時煙消云散了。這部劇講述一位名叫阿普里爾·巴克瑟的年輕的美國女教師在世紀之交的巴黎與一位古怪的英國畫家弗雷德里克·馬奇結(jié)識。最初兩人還無法彼此忍受,九十分鐘的誤解與糾葛之后卻成為一對。舞臺上展示的既非百老匯風格亦非莎士比亞的套路,但由于戲里有特別多的浪漫與激情,正對羅蘭的胃口。 演出結(jié)束后,她在休息廳里待了一會兒,觀賞懸掛出來的招貼畫與照片。一位男子站在她身后,他的臉映在陳列櫥窗的玻璃上。羅蘭認出了他是扮演弗雷德里克·馬奇的男演員,便驚訝地轉(zhuǎn)過身,弄得這位男士禁不住朗聲大笑。三幕戲的每一幕都讓羅蘭對這位男演員愛戀不已,還把這種熱烈的感情在最后謝幕之后自嘲為愚蠢的狂熱,正如燈光把她拽回現(xiàn)實,像電影院里放松一般。這位名叫蒙哥馬利·菲爾德,在舞臺下不知怎么喪失影響力的小個男人,給羅蘭遞過來一支香煙,盡管她不抽煙,還是讓他點上了火?! ∪旌髣F要離開,羅蘭也跟隨前往。一直是她個人生活中心的這條狗,被她送給了自己的兄弟,家用器具則捐贈給一家慈善機構(gòu)。她回醫(yī)院與所有人道別,最后一次走進保育室。
編輯推薦
《游泳回家》以詼諧靈魂的文字,深沉含蓄的基調(diào),交錯變換的時空,瑰麗奇特的敘述,細膩精致的心理描寫,全方位勾勒出一位從小失去母親的男孩威爾伯二十多年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尋找失蹤父親的艱難人生體驗。這是一部普通人離開“家園之后對精神故鄉(xiāng)的向往”的追尋史;是一部全球化時代情感豐厚、發(fā)人深省、影響深遠的鴻篇巨制。該書的出版給當代德語文壇注入一股清新亮麗之風,受到了德語文學界的廣泛好評和廣大讀者的高度認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