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弗洛姆 頁數(shù):190 字數(shù):94000 譯者:李健鳴
Tag標簽:無
前言
1986年,商務(wù)印書館曾經(jīng)約我翻譯著名哲學(xué)家艾里?!じヂ迥返拿稅鄣乃囆g(shù)》。沒想到,二十二年后,《愛的藝術(shù)》又要再版了,這充分說明了這本書的生命力。盡管這二十年來,世事千變?nèi)f化,但這本書的現(xiàn)實意義似乎有增無減,追究原因,無非是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引來了社會關(guān)系的變化,也引來了個性的解放和追求個人自由的機會,但與此同時,每個人所面臨的壓力和困難也不斷地增多,無法掌握命運的感受像一場瘟疫在掃蕩許多人的心靈。為了擺脫困境,幾乎每個人都在尋找各種刺激、手段和方式。但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如果不認識自我,不認識自己在這個社會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不認識自己的迷茫和盲目,只會進入更深的死胡同。在這個意義上,《愛的藝術(shù)》一定會給那些有意識要認識自我和周圍世界的人帶來啟發(fā)和希望。這二十年來,我也有了許多變化,似乎能更冷靜地看待自我和周圍世界,但永遠克服不了的是每日都會遇到的困惑和恐懼,這種對自我的敏感一方面能使自己以一種誠實的態(tài)度看到自己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對社會的變化有更深的了解。我深知,我之所以有這種不斷認識自我的強烈要求,是同我二十多年前接觸弗洛姆的《愛的藝術(shù)》以及他的其他著作有關(guān)。他的許多作品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看到內(nèi)心,也讓我更能理解身外的大千世界。我曾經(jīng)有過一個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機會能與別人分享我讀《愛的藝術(shù)》的體會,但總因為工作繁忙或沒有合適的契機,而只能讓這個愿望存留在心底。想不到的是,幾年前,北京友誼醫(yī)院的柏曉莉大夫讓我實現(xiàn)了我的愿望。柏大夫是治療心理疾病的大夫,她還在業(yè)余時間組織病友的集體活動,讓病友在一起就一個專題進行學(xué)習和討論?!稅鄣乃囆g(shù)》也成為了他們的“課本”。我參加過他們的一次活動,到場的人可以說是來自各行各業(yè),但他們對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愛的能力的渴望卻非常相似,我至今還記得他們提的問題和討論時的熱烈場面。一組人讀書的方式在西方有很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在心理學(xué)界已經(jīng)成為一種獲取認識和了解自我的好方法。我真心希望,柏大夫的做法會繼續(xù)下去,也更希望,這種方法能使《愛的藝術(shù)》這本書獲得更多的讀者。我想,每個看這本書的人一定會受益匪淺,因為這本書以一種特別親切的方式把我們帶入愛的真諦的范疇,它會讓我們小心翼翼地打開自己的心靈,并去挖掘內(nèi)心隱藏的秘密,讓我們成長和成熟。我們這一輩子要做的事情確實很多,但最重要的事應(yīng)該是了解和掌握愛這門藝術(shù),因為只有這條路徑才能使我們感到生命的意義,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圍人的存在,并體驗到克服困境的艱辛和歡樂。2008年2月于北京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德裔美籍心理學(xué)家和哲學(xué)家、法蘭克福學(xué)派重要成員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shù)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在《譯文經(jīng)典?愛的藝術(shù)》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guān),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shù),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shù)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艾里?!じヂ迥?(Fromm.E.) 譯者:李健鳴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愛是一門藝術(shù)嗎?
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三)愛的對象
(1)博愛
(2)母愛
(3)性愛
(4)自愛
(5)神愛
第三章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
第四章 愛的實踐
附錄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愛
——回憶弗洛姆的一生/萊內(nèi)·芬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愛情的每一個理論必須要以人的理論、人的生存理論為前提。我們所能看到的動物的愛情或者更確切地說動物身上類似愛情的東西,主要是動物的一部分本能。在人身上只能看到這一本能的殘余。人的存在的根本要點是人超越了動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適應(yīng)性,脫離了自然——盡管人永遠不可能完全脫離自然。人繼續(xù)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同自然分離,永遠不可能再同自然合二為一。人從天堂里被趕出來后失去了同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帶有火劍的天神就擋住了人的歸路。人只能繼續(xù)前進,不斷發(fā)展人的理智,用一種新的、充滿人性的和諧去取代永不復(fù)返的類人猿時代的和諧。人一生下來——亦指種族和個人——就從一個確定的環(huán)境,如本能,被推到一個不確定的、完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去。人只了解過去,對未來——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終外——一無所知。人擁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種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識到自己,他人,人的過去和發(fā)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對他的單一存在的覺悟,對他短暫生命的覺悟,人意識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獨和與世隔絕,意識到面對社會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無能為力——所有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為無法忍受的監(jiān)禁。如果人不能從他的監(jiān)獄中解放出來,如果他不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他人或周圍世界結(jié)合在一起,他就會瘋狂。經(jīng)歷過孤寂的人必然會有恐懼感。實際上孤寂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孤寂意味著與外界沒有聯(lián)系,不能發(fā)揮人的力量,意味著一籌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著世界把我淹沒,而我只能聽之任之。所以孤寂是引起強烈恐懼感的根源,同時孤寂還會引起羞愧和負罪的感覺?!妒ソ?jīng)》中亞當和夏娃吃了辨別善惡之樹的果子后,他們就不再順從上帝(只有允許不順從時,才會產(chǎn)生善惡),他倆就脫離了動物界與大自然的原始和諧,從而成為人。當他倆作為人誕生后,“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赤身裸體,感到很是羞愧”。難道我們還應(yīng)該用十九世紀拘泥的道德觀去解釋這一古老、基本的神話,即這個故事是要我們相信,亞當和夏娃之所以羞愧是因為他倆都看到了對方的性部位?這種解釋肯定不對。如果我們這樣理解這一故事,我們就忽視了主要的一點,那就是:男女在意識到自己和對方后,也就意識到了他倆之間的區(qū)別和距離,知道他倆屬于不同性別。由于他們認識到他們之間的區(qū)別,所以他們就相互陌生起來,因為他們還沒有學(xué)會去愛對方——亞當把責任推卸到夏娃身上,而不是試圖為夏娃辯護這一事實就證明這一點。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又沒有通過愛情去達到新的結(jié)合——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時也是負罪和恐懼的根源。因此對人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jiān)禁。人在達到這一目的過程中的完全失敗就會導(dǎo)致人的瘋狂,因為人只有通過完全徹底地脫離周圍世界,以至于不再感到與世隔絕,他對徹底孤獨的恐懼感才會得到克服——因為他與之隔絕的世界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了。人——所有時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永遠面臨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克服這種孤獨感,如何超越個人的天地,實現(xiàn)人類的大同。原始時代的洞穴人、游牧民族、埃及的農(nóng)民、腓尼基的商人、羅馬的士兵、中世紀的僧侶、日本的武士、現(xiàn)代的職員和工人都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一成不變,因為它出自同一土壤——即人的狀況,人類存在的條件。但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卻各不相同。人可以通過信拜動物、祭人或軍事掠奪、奢侈享受、清教徒式的節(jié)制、狂熱的工作、藝術(shù)活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通過對上帝和他人的愛情做出自己的回答。雖然有各種回答的方式——詳細地列出這些方式就產(chǎn)生一部人類歷史——但決不是無邊無沿。相反,如果我們撇開一些微小的、非本質(zhì)的區(qū)別,可以確定,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對這一問題所能做出的回答是有限的。宗教和哲學(xué)的歷史就是這些既紛繁、然而數(shù)量上又是有限的回答組成的歷史。人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在一定的范圍則取決于人所達到的個性的高度。在一個孩子身上,“我”字幾乎還沒有形成。每個孩子都同母親融為一體,只要母親在他身旁,他就不會有孤獨感。他的孤獨感通過母親的存在,同母親的乳房和肌膚的接觸而得到緩和。一直到孩子發(fā)育到產(chǎn)生孤獨感和個性這個階段,母親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獨感,他必須以其他的方法克服這種孤獨感。人類在孩提時代幾乎是以同樣的方式體驗與大自然的和諧。大地、動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人把自己看作和動物完全一致,這表現(xiàn)在人裝扮成動物以及崇拜圖騰或其他的動物神。但人類越脫離原始的紐帶,就越疏遠自然世界,就越要尋找擺脫孤獨的途徑。達到這一目的的一種途徑是不同形式的縱欲。例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狀態(tài)就是一種形式的縱欲。原始部落的許多儀式提供了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在短暫的極度興奮中,世界消失了,與世隔絕的感覺也隨之消失。如果是集體縱欲,那么參加者還會體驗到與一組人共命運的感受,從而加劇效果。性的體驗常常是和這種縱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性縱欲可以達到同恍惚狀態(tài)和吸毒一樣的效果。集體性縱欲的儀式流傳很廣,其效果是參加者在此后一段時間內(nèi)不會有強烈的孤獨感,但漸漸地恐懼感又會上升,因此就必須重復(fù)這一儀式。只要縱欲是一個部落的集體活動,就不可能引起恐懼和羞愧的感覺。這樣的一種行為是“正確的”,甚至是一種美德,因為這是一種集體活動,不僅得到醫(yī)生和僧侶的同意,甚至得到他們的支持,因此參加者也沒有必要感到羞愧或有負罪的感覺。但是生活在已經(jīng)失去這種儀式的文化中的人如果選擇同一種方式去克服自己的孤獨感,就另當別論了。酒和毒品是生活在一個非集體縱欲的時代的一些人所選擇的方式。同生活在集體縱欲文化時代的人相反,這些人受到良心譴責的痛苦。他們一方面想通過酗酒和吸毒去克服孤獨感,但在縱欲以后他們的孤獨感卻加劇了,所以不得不更經(jīng)常地,更強烈地去重復(fù)縱欲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性縱欲是克服孤獨感的一種自然和正常的方式,并有部分效果。許多不能用其他的方式減輕孤獨感的人很重視性縱欲的要求,實際上這和酗酒和吸毒并無多大區(qū)別。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縱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獨而產(chǎn)生的恐懼感,但其結(jié)果只能是越來越孤獨,因為沒有愛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剎那間填補兩個人之間的溝壑。通過縱欲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結(jié)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個特征:首先這些方式都是強烈的,甚至會很激烈;其次它們需要整個人——包括身心都投入進去;第三就是需要不斷重復(fù)——因為縱欲的效果只能持續(xù)很短的時間。但是,無論是過去的人,還是現(xiàn)代人,克服孤獨感最常用的方法卻與此截然相反。這一方法就是通過同一組人保持一致,通過同一組人的習慣、風格和看法保持一致來達到同其他人的結(jié)合。這一方法的發(fā)展也有一個歷史過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