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楚風潤校園

出版時間:2005-1  出版社:湖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01出版)  作者:湖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 編  頁數(shù):272  

前言

用先進文化占領校園主陣地    校園文化作為隸屬于社會文化的區(qū)域性文化,同樣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意義、功能、作用。由于校園是育人的重要陣地,所以校園文化對人的影響更直接、更全面。用先進文化占領校園主陣地,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    校園文化是由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構成的有機整體,它的載體是學校的師生員工。校園文化對師生員工產(chǎn)生影響,發(fā)揮作用。這種影響和作用形成了校園文化的功能。    校園文化對其載體具有四個方面的影響作用。一是教育激勵功能。校園文化具有全面育人的作用,具有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不同層面的教育作用。二是導向規(guī)范功能。校園文化對其主體的導向是多方面的,包括目標導向、價值導向、需求導向、動機導向等。三是約束支配功能。包括制度約束、行為約束、輿論約束、道德約束等。四是輻射示范功能。校園是傳播文化知識的場所,師生員工的思維方式、情感文化、行為方式、文化模式等在這一地區(qū)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引導、示范動力。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認識世界、了解社會,逐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很強。一方面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對不良文化的影響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用先進文化占領校園主陣地,占領學生課余時空,武裝他們的頭腦,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了解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激發(fā)他們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感,增進他們建設祖國、建設家鄉(xiāng)的責任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用學生制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004年9月,湖北省教育廳啟動了首屆“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動,在全省中小學開展“尋訪優(yōu)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對優(yōu)秀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化的尋訪、搜集和整理,激勵中小學生正確認識湖北文化,體驗、感悟湖北精神,自覺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得到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    近一年來,湖北省各地組織學生利用周末、綜合實踐活動和校本課程時間,深入農(nóng)村、社區(qū),訪問老人和父母長輩,挖掘、整理、創(chuàng)作了696件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優(yōu)秀作品,漢川市僅系馬口的傳說系列就有12篇,曾都區(qū)尚市鎮(zhèn)、公安縣一中、監(jiān)利縣一中都編了一本集子。很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還組織了競賽、評選、展示活動。    通過開展尋訪活動,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激發(fā)了他們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感,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民族精神的內(nèi)涵,培養(yǎng)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們成為熱愛祖國、熱愛湖北,富有民族精神的新一代。    二    通常先進文化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涵。一是建立在現(xiàn)代人文理性基礎上的、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為宗旨的文化;二是反映和引導現(xiàn)代技術和物質(zhì)文明的文化;三是融合包括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內(nèi)的其他文化。    湖北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nóng)氏,據(jù)文獻記載,誕生于隨州市的烈(厲)山。在鄖陽杜家溝龍骨洞發(fā)現(xiàn)了早于“北京猿人”的猿人牙齒化石。從江漢平原到鄂東地區(qū),從鄂西山區(qū)到峽江沿線,共發(fā)現(xiàn)了400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其中著名的有京山屈家?guī)X文化遺址。在武漢北郊發(fā)掘出商代古城遺址——盤龍城。在江陵發(fā)掘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都城紀南城遺址。    湖北是楚文化的搖籃。在長達近千年的歷史中,楚國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屈原的《離騷》是我國詩壇上的千古絕唱;人們熟知的《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當時楚國的名曲;被譽為“東方第八大奇跡”的編鐘出土于隨州;堪稱古代青銅采掘、冶鑄技術高峰的銅綠山古礦冶煉遺址和越王勾踐劍分別出土于鄂東江漢平原;反響強烈的秦代竹簡首次在云夢睡虎地出土。    “惟麓有才,于斯為盛?!焙庇⑿圯叧觯瞬潘C萃,燦若群星。屈原、李時珍從這里走出,成為世界文化名人;王昭君、陸羽、張居正等曠世人杰,名垂青史;諸葛亮、李白、岳飛、李自成等曾以這里為舞臺,大顯身手。他們創(chuàng)造了非凡的業(yè)績,同時也留下了大量的傳說。    這些滿目生輝的傳統(tǒng)文化珍品,展示著楚文化的高度水平與獨特魅力,是構筑現(xiàn)代先進文化的基礎和重要因素,不僅是湖北的“特產(chǎn)”,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要珍惜她,運用她,發(fā)展她,使她大放光彩。    傳播先進文化是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不僅要讓先進文化入耳,還要入腦、入心,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把他們真正塑造為“四有”新人。    三    如何用先進文化培育下一代?關鍵在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開展教育創(chuàng)新,推進素質(zhì)教育,全面提高少年兒童的政治思想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要大量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廣泛開展讀書活動。    為展示首屆“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成果,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量身定做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促使廣大師生了解和掌握湖北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增進廣大師生熱愛湖北、建設湖北的情感,湖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匯集各市州選送作品,擇優(yōu)編輯了《悠悠楚風潤校園》這部書。    這部書是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尋訪優(yōu)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活動的結晶。書中所選作品都是廣大師生,主要是學生搜集、整理和創(chuàng)作的民間故事、傳說、歌謠以及人物傳奇。很多作品是學生身臨其境,親身體驗、感悟得來的,如《土家涼拌燒辣椒》、《打糍粑》、《品嘗武昌魚》等。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了愉悅的感受,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從而形成健康的價值取向。    這部書具有鮮明的湖北特色。湖北是白云黃鶴的故鄉(xiāng),這里流傳著許多美妙動人的故事、傳說。武漢的黃鶴樓、孝感的董永與七仙女、隨州的炎帝神農(nóng)、襄樊的諸葛亮、黃州的蘇東坡、神農(nóng)架的神話……這些發(fā)生在湖北境內(nèi)的故事傳說,以及由之形成的一方文化體系,如武漢的首義文化、荊州的三國文化、孝感的孝文化、宜昌的巴楚文化、黃岡的飲食文化,在書中都有記述。她如一串串裹著泥土的智慧珍珠,閃爍著一方水土的華彩。    這部書蘊含了鮮明的湖北精神。人們對湖北的人文精神曾有過精辟的論述,如荊楚先人為代表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進取精神,楚莊王為代表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求變創(chuàng)新精神,屈原、王昭君為代表的報國獻身精神,近代張之洞等為代表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辛亥革命“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老區(qū)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抗洪英雄的奮勇拼搏精神等。書中所選的許多關于地名的傳說、人物的傳奇故事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精神,必將成為莘莘學子發(fā)憤圖強、建設祖國、造福家鄉(xiāng)的力量源泉。    這部書體現(xiàn)了鮮明的創(chuàng)新價值。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鮮明的民族風格,充滿了鄉(xiāng)土情、民族愛,是這部書的主體格調(diào)。但它絕不僅僅是原有文化作品的積累和翻版,而是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性。有些故事傳說有好幾個版本,很多故事歌謠是史書沒有記載的。像宜昌的風土諺語是研究巴楚文化的一塊尚待開發(fā)的處女地,在這次搜尋優(yōu)秀文化活動中,宜昌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它進行了較全面地搜集、發(fā)掘和研究,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同時,一些反映校園生活、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曲藝歌謠,如《時代的我》、《祖國要統(tǒng)一》等在書中得到了兼容并蓄,令人耳目一新。    當然,書中選取了不少看似因果報應的故事傳說,實際上是荊楚兒女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戰(zhàn)天斗地英雄氣概的體現(xiàn),強調(diào)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寄寓了廣大人民群眾美好善良的愿望。這些故事傳說或雄渾奔放,或悲壯凄婉,或機智詼諧,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讀來令人拍案叫絕,回腸蕩氣,忍俊不禁,要辯證對待,吸其精華,去其糟粕。像《家鄉(xiāng)的亡人節(jié)》,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知曉這個至今仍盛行的習俗是寄托哀思、表達親情的一種方式。還有許多長期以來群眾集體創(chuàng)作、約定俗成、廣為流傳的民間歌謠,朗朗上口,韻味無窮,要善于從正面揣摩,吸取有價值的營養(yǎng)。    開卷有益。這份凝聚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學子心血的精神食糧,必將成為中小學生所鐘愛的課外讀物,必將成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鮮活教材和有效載體。    徐金山    2004年12月

內(nèi)容概要

  校園文化對其載體具有四個方面的影響作用。一是教育激勵功能。校園文化具有全面育人的作用,具有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不同層面的教育作用。二是導向規(guī)范功能。校園文化對其主體的導向是多方面的,包括目標導向、價值導向、需求導向、動機導向等。三是約束支配功能。包括制度約束、行為約束、輿論約束、道德約束等。

書籍目錄

夢里水鄉(xiāng)梁子島落駕坪的由來官柳的傳說神農(nóng)架的來源美麗的珙桐花野人婆子玄女梳妝臺蓮花嘴的傳說水簾洞與鴨子山夕陽洞的傳說說古話今仙女山白石坡的傳說七包山的傳說三罐廟金蝦河與天心堰象山的由來白龍池的傳說撲朔迷離的銅橋文昌閣關羽與荊門老萊子與孝親習俗莫愁湖與莫愁女“一人橋”的傳說龍?zhí)稖系膫髡f白石沖四奇娘娘井的傳說龍霓山傳奇白石湖上瑪瑙洲庇護漁船的“婆婆懷”宮臺山和大小峰尖王母山的傳說兔兒望月隱身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泉口精神黃鶴樓的由來蛇山與黃鶴樓大水沖了龍王廟鸚鵡洲的由來柏泉的由來瓠子山的傳說蛤蟆泉追憶青苔古塔娘娘廟剿匪記……飲食文化人物傳奇曲藝歌謠風俗習慣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一天,風和日麗,春暖花開,正是劉備與孫權的妹妹結下秦晉之好的大喜日子,劉備與孫權去西山狩獵。一行軍士騎著戰(zhàn)馬,穿密林,過山澗,繞曲亭,來到西山西側(cè)的七星壇,想到當初諸葛亮在此祭風立下功勛,劉備和孫權稱贊不已。他們倆在七星壇上向四周了望,只見東邊樓房鱗次櫛比,街道車水馬龍;北邊長江波濤洶涌,江水浩瀚無邊;西邊長港如龍,戰(zhàn)船競發(fā),好一派江山如此多嬌的風景畫。再向南邊看,只見田疇如棋,錯落有致,水塘如鏡,草坪如茵,繁花似錦,真是個世外桃源。劉備與孫權異口同聲地說:“此乃人間仙景也!”并問士兵,那是什么地方。士兵都是外地人,哪能知道是什么地方呢?于是劉備提議:“今日天氣尚早舸不到彼一游?”孫權一聲令下,眾軍士策馬下山,轉(zhuǎn)眼間來到了山下的草坪。士兵忙扶劉備和孫權落駕下馬,欣賞這里的美景。這時剛好有一白胡子老農(nóng),荷著鋤頭,收工回家,見草坪前旌旗招展,人叫馬歡,知道來了大人物。老農(nóng)走近一瞧,只見那旗上斗大的“劉”字和“孫”字,再加上聽說劉備與孫權的妹妹在這幾天結親,就想到來的一定是兩個大王,急忙上前參拜。劉備和孫權見來了個白胡子老農(nóng),高興地問:“這是什么地方?”老農(nóng)說:“陛下,我在這里生活了七十多年了,也沒有聽說這里叫什么名字,只是這草坪就叫草坪,這池塘就叫池塘。如果陛下覺得這里的景色好,就賜給一個地名吧?”劉備與孫權覺得這老農(nóng)雖然年紀大,但腦瓜子還活絡,說話也幽默,就哈哈大笑:“我今天就給你取個名吧。”孫權想這里芳草萋萋,風景如畫,又是他和劉備落駕之地,今后還要在此建行宮觀賞美景就提議取名叫落駕坪。

后記

懷著一種虔誠的心理,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支撐著我們,一鼓作氣地編完此書,仿佛進行了一次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大會餐,心底一股民族氣在久久回蕩。    面對一篇篇來自荊楚學子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精心搜集、整理和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面對一件件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我們特別小心謹慎,生怕由于自己的膚淺和疏忽而影響了作品的價值,除了語言上的錘煉和結構上的調(diào)整外,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奉獻給讀者。    編輯此書,我們遵循三大原則。一是地域性。選取具有鮮明區(qū)域特色、濃郁地方氣息和獨特民族風格的作品,而且盡可能保留那些與大家所熟悉的地名、人物和事件相關聯(lián)的故事、傳說。二是思想性。選取那些能對廣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作品。保留少數(shù)看似因果報應卻寄寓人們美好愿望的作品,讓學生知曉和辯證地看待,吸其精華,去其糟粕。三是可讀性。選取那些帶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趣味性強,能引人入勝,回味無窮的作品,特別是那些民族的、大眾的,讓大家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作品,而且盡可能地避免成人化,適合學生的口味,兼顧時代特色。    在編排體例上,全書分為五大板塊,即民間故事、人物傳奇、飲食文化、曲藝歌謠、風俗習尚。每個板塊按內(nèi)容和地域相對集中。像荊州的三國文化、孝感的孝文化、宜昌的巴楚文化、黃岡的飲食文化、襄樊的諸葛亮演義、神農(nóng)架的神話傳說等放在一塊,既自成體系,各具特色,又前后貫通,互相補充,為讀者提供系列套餐,各盡所需,盡情品嘗。    在定稿時,我們盡可能地避免抄襲現(xiàn)象,凡是從網(wǎng)上或其他書刊資料抄襲的作品,一律刪除。但由于編者視野有限,難免仍有遺漏。不過由于民間故事、歌謠等傳統(tǒng)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創(chuàng)作、約定俗成、廣為流傳的,是公共資源,人人都可享用。同時,開展“尋訪優(yōu)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活動,本身就是鼓勵廣大師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去搜集、整理、創(chuàng)作優(yōu)秀文化作品。從網(wǎng)上、其他書刊資料或群眾中借鑒已有文化作品,也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師生進行民族文化學習的一種方式。    非常感謝各市、州、縣(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征集、整理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正因為你們提供了“富礦”,我們才得以提煉純金;正因為你們打好了基礎,我們才得以建起大廈。非常感謝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指導、輔導學生搜集、整理和創(chuàng)作方面所作的嘔心瀝血而又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你們這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甘當人梯和鋪路石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    本書在湖北省教育廳領導的關心下,由湖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和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負責編輯出版。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督學徐金山同志非常重視本書的編寫工作并欣然賜序;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玉堂同志認真審讀了書稿并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湖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彭水成同志、助理調(diào)研員周宗清同志全程把關,精心指導;朱愛國同志在審稿、定稿、統(tǒng)稿、校稿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楊林賢、崔鋒、葉小龍等同志參與了組稿、校稿工作;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領導和責任編輯為本書的順利出版付出了辛苦的勞動。在此,謹向所有關心、支持本書出版的同志致以誠摯的謝意!    由于時間倉促,編輯力量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故事、傳說、歌謠沒有進行科學的考證,有些作品可能難以自圓其說,個別作品的選擇可能有一定的爭議,有的優(yōu)秀作品還可能遺漏。本著重在調(diào)動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子尋訪優(yōu)秀文化的積極性,對廣大師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敬請廣大教師、學者、學生及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4年12月于武昌

編輯推薦

《悠悠楚風潤校園:湖北省首屆"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動優(yōu)秀作品集錦》是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悠悠楚風潤校園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