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

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日] 村上春樹  頁數(shù):428  譯者:林少華  
Tag標簽:無  

前言

村上春樹一天下午,我偶然拿起餐桌上那本雜志,啪啦啪啦翻看。瀏覽了幾則報道,而后目光逐一掃過投稿專欄刊登的讀者來信。至于何以如此,原因已記不清楚了。估計是一時興之所至,也可能特有時間。因為,無論拿起女性雜志還是閱讀投稿專欄,對我都是相當少有的事。信是一位女性寫的,她丈夫因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失去了工作。她丈夫在去公司上班途中不幸遭遇沙林毒氣事件,昏倒后被送去醫(yī)院。幾天后倒是出院了,卻不幸留下后遺癥,無法正常工作。最初階段還好,但時間一長,上司和同事就開始說三道四。丈夫忍受不了那種冷冰冰的環(huán)境,遂辭職回家——實際上是幾乎被趕出來的。雜志現(xiàn)在不在手頭,準確表述記不起來了,但內容大體不會有錯。記憶中,寫得并不那么“痛切”,也不特別惱怒。總的說來算是心平氣和的,或許莫如說約略近乎“牢騷”。也好像為之困惑:“事情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呢……?”似乎仍未能理解命運何以急轉直下。讀完信,我吃了一驚。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呢?不用說,那對夫婦心中的創(chuàng)傷是很嚴重的,我打心眼里覺得不忍。同時我也明白,對她本人來說,可就不僅僅是“不忍”就能了結的了。雖然如此,自己現(xiàn)在卻又不能在此做什么。我——大多數(shù)人想必也如此——嘆口氣合上雜志,返回自己本身一如往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墒?,那以后我每每想起那封信,“為什么?”這一疑問從腦海里揮之不去。那是個很大的“questionmark”(問號)。非常不幸的是,遭遇沙林事件的純粹的“受害者”不僅僅忍受事件本身造成的傷痛,還必須遭受那種冷酷的“次生災害”(換句話說,即我們周圍無處不在的平常社會所產(chǎn)生的暴力),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周圍任何人都不能制止?不久我轉而這樣認為:對于那位可憐的年輕職員所遭受的雙重劇烈暴力,即使身邊的人能明確區(qū)別那是來自異常世界還是來自正常世界,而對于當事人想必也不具有任何說服力。對他來說,不可能將兩種暴力分成這邊與那邊。作為我,越想越覺得二者性質相同——肉眼看得見的外形固然不同,但都是地下同一條根長出來的。我想了解寫那封信的女性(們),想了解她的丈夫(們),作為個人。并且想深入了解產(chǎn)生如此雙重劇烈傷痛的我們這個社會的構成方式,了解事實真相。具體下定采訪地鐵沙林事件受害者的決心,是那以后不久的事。當然,雜志上的那封讀者來信不是寫這本書的惟一理由。那好比現(xiàn)實性點火栓。當時我心中已經(jīng)存在關于寫這本書的若干大的個人動機。不過,這點我想在最后部分慢慢講述。姑且先請大家看這本書好了。這些采訪,從一九九六年一月初至同年十二月底,做了整整一年時間。直接面見同意做證的人士,傾聽大約一個到一個半小時,把音錄進磁帶。當然這終究是平均數(shù),也有時采訪長達四個小時。錄音帶徑直轉到專家手里進行所謂“錄音帶處理”。即把明顯與采訪目的不相關的部分除掉,其余原封不動地變成文字處理機中的字。無須說,有的相當冗長。而且,一如我們的日常交談,大部分話題這里那里跳來跳去,抑或離題萬里,后來突然出現(xiàn)。這就需要就內容加以篩選,置換前后順序,刪除重復部分,調整文節(jié),使之大體容易閱讀,且長度基本適中。僅靠閱讀錄音處理稿有時候很難把握細微語感,因此屢屢重放錄音帶確認。有三次由于某種原因而直接依錄音帶照寫下來。不過,在如此成稿過程中,當時的個人“印象”和“記憶”往往起很大作用。無論談話細節(jié)拾取得多么認真,也無論錄音帶反復聽多少遍,而若把握不住當時氣氛的整體流程,有時也會丟失類似談話核心的部分。這樣一來,證詞本身勢必失去力量。所以,聽對方講述的時間里我盡可能集中全副精力,把每句話都打人腦海。錄音被拒只有一次。電話中本來已跟對方講明要錄音,但實際去那里從手提包里掏出錄音機時,對方說沒有講過要錄音的事。結果只好一邊傾聽一邊時不時記錄數(shù)字和地名什么的,差不多聽了兩個小時?;氐郊荫R上伏案寫稿,依據(jù)簡單的記錄和記憶再現(xiàn)當時的談話,我自己也不由得感嘆:人的記憶這東西關鍵時候還是蠻靠得住的嘛!對于平日從事采訪工作的人來說,這倒有可能是家常便飯。不料,由于成稿后對方拒絕發(fā)表,致使這種努力也前功盡棄。這里容我傾聽談話(以下稱采訪)的人士,是為此書做調查的押川節(jié)生和高橋秀實兩位找到的。作為具體手段,采取以下兩種:(1)依據(jù)報紙或各種大眾傳媒報道,從迄今作為“地鐵沙林事件受害者”發(fā)表的人名中挑選;(2)向周圍人打聽是否知道誰是地鐵沙林事件的受害者。或者通過其他種類(因故難以公開具體方法)如“小道消息”等方法查找。老實說,做起來困難比預想的大。最初階段簡單以為東京一帶有那么大數(shù)量的事件受害者,搜集事件證言應該不是什么難事,但事情沒那么輕而易舉。這是因為,只有法院或檢察院等司法機關才有“地鐵沙林事件受害者”的正式名冊。理所當然,出于對當事人隱私的尊重,局外人不能查閱名冊。各醫(yī)院住院者的名冊也是同樣。我們勉強弄明白的只是住院之人的姓名,這是事件發(fā)生當天報紙等媒體報道的。然而這僅僅是姓名,至于住址、電話號碼則無從知曉。姑且把知道姓名的七百人做成名冊,由此開展工作,但得以明確“身份”的僅為其中百分之二十左右。對于如“中村一郎”這樣常見的姓名,僅憑姓名鎖定對象是非常困難的。不過,經(jīng)過如此程序,總算同一百四十多人取得了聯(lián)系。,可是很多人以種種理由拒絕接受采訪,不是說“不愿意再回憶那個事件”就是說“不想和奧姆發(fā)生關系”或者“媒體不可信賴”等等。尤其對媒體采訪的反感和不信任感強烈得超乎意料,剛說出出版社名字對方就掛斷電話那樣的情形舉不勝舉。接受采訪請求的,一百四十多人之中歸終僅四成多一點點。對于奧姆的恐懼,大部分人伴隨時間的推移和主要成員幾乎全部被捕而逐漸淡薄。但仍有不少人拒絕接受采訪:“自己癥狀算是輕的,不值一提”(也可能是出于拒絕接受采訪目的托詞,無從確認)。此外也有幾個這樣的例子:本人愿意介紹事件,但身邊家人十分不情愿“進一步卷入其中”,以致無法取得證詞。以職業(yè)種類來說,各種公務員和從事金融方面工作的人的證詞極難得到。女性受害者的訪談所以少,主要原因是很難根據(jù)姓名實際弄清身份。而且——終究是我個人的推測——未婚女性之中大概也有人對這類采訪有抵觸情緒。也有幾人雖然口說“家人反對”而接受了采訪。因此,盡管正式發(fā)表的受害者達三千八百人之多,但找出六十人左右“肯做證的事件受害者”卻是極花時間極費精力的勞作。作為方法,可以通過大眾傳媒公開征求愿意為本書提供證言的受害者:“我正在寫這樣一本書,請為此接受采訪。”這樣,我想結果上可能得到更多的證言。實際上當采訪在某個地方卡住的時候也受到了這樣的誘惑,但同調查人員和編輯幾次商議的結果,最終決定不采用那種方法。理由是:(1)首先,我們并無有效手段確認對方主動提供的證言的真?zhèn)?。與此相比,我們主動時候的風險要小得多。(2)有自己主動想談的人出現(xiàn)當然求之不得,問題是由于那種積極接受采訪者的比例的增加,有可能導致書整體印象的改變。相比之下,作為筆者(村上)寧愿重視隨意抽取式的平衡。(3)在調查性質上,如果可能,打算盡量不引起世人的注意,進行秘密調查。否則,對媒體采訪懷有的不信任感會更加強烈。而且,筆者想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其中出現(xiàn)。避免“公開征求證言人”,事后想來,帶來了另一個好的結果——由于排除較為簡單的手段而使得筆者同調查人及編輯之間更有向心力了,產(chǎn)生一種類似“達成感”的感覺。“這是大家一個一個湊起來的”——這種實實在在的質感得以從中產(chǎn)生。緊密配合成為制作這本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珍惜每一位證言人的心情也更強了。訪談稿出來后,首先送到被采訪者那里請其確認。每次都附有這樣一封信:“作為我們誠然希望盡量以真名實姓發(fā)表證言,可以么?如是不愿意,我們可以匿名,由您選擇?!薄s有四成希望匿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猜測,書中沒有一一注明何為真名何為匿名。因為若注明匿名,反而有可能刺激某種好奇心。而且,請對方確認成稿后的訪談是否屬實時,若有“這個不想寫出來”那樣的部分,我們就請其先告知是希望刪除還是如何更改。差不多所有人——盡管程度多少有別——都希望更改或刪除。筆者按照采訪對象的指示,對指定地方加以更改或刪除。刪除或更改的部分往往含有能讓人真切感到采訪對象的人品或生活場景的內容,作為作家的我個人是相當遺憾的。但除了刪除或更改后致使前后不連貫的情況,我都完全照做。難以照做的時候由我提出替代方案,求得對方同意。如果改正或刪除較多,出于準確性的需求,就把新稿送過去請其再次確認。若仍有希望改動的地方,只要時間允許,便按同樣順序重復一遍。有的訪談如此反復五次。作為我們,一來不想給欣然接受采訪的人添麻煩,二來想極力避免使得對方不快。即使為了消除對于大眾傳媒的普遍的不信任感,也不想讓對方感到后悔或覺得一番好心被利用了。為此盡最大可能對訪談稿加以認真刪改。采訪對象總數(shù)達六十二人。但前面也說了,成稿后有兩例拒絕公開證言,而且都是內容深入的關鍵證言。老實說,舍棄已完成的稿件感覺上有切膚之痛.但既然采訪對象說“No”,那么只能放棄。我們自始至終都堅持尊重證言人本人的自發(fā)性,這一姿態(tài)貫徹采訪整個過程。當然,有時也做一定程度的解釋或說服,但若仍然說“No”,我們隨即撤下。反過來說,收在這本書里的證言,完全屬于本人自發(fā)的、積極的。沒有文字性潤色,沒有誘導,沒有勉強。我的寫作能力(我是說如果我多少有那東西的話)只集中于一點:如何原封不動地采用對方的話語而又能使其容易閱讀。對于部分愿意用真名實姓發(fā)表證言的人,我們曾再次確認:“以真名出現(xiàn),有可能出現(xiàn)一定的社會反響,那也不要緊嗎?”如果對方說“不要緊”,才將其真名用在這里。對此深表感謝。將證言收進這本書的時候,以真名講述所具有的現(xiàn)實性沖擊力往往強烈得多,憤怒也好、訴求也好、悲傷也好、其他什么也好……不過,這當然不意味輕視選擇匿名方式的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情由,我也很理解這點。莫如說我要對盡管有那樣的情由而仍能接受采訪這點再次表示感謝。采訪時筆者最先問的是每位采訪對象的個人背景:在哪里出生、成長過程、愛好是什么、做什么工作、和怎樣的家人共同生活等等。工作尤其問得詳細。所以在采訪對象的個人背景上如此花時間和占如此大的比重,是因為想讓“受害者”每個人長相的細部更真切地浮現(xiàn)出來,而不想讓其中活生生的人變成“面目模糊的眾多受害者的一個(oneofthem)。身為職業(yè)作家這點或許是一個原因,而另一方面,我對“綜合性概念性”信息這種東西提不起多大興致,只對每一個人具體的——不能(難以)交換的——存在狀態(tài)懷有興趣。因此,面對采訪對象,我在有限的兩個小時內盡可能竭盡全力去深入具體理解“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并力圖以其本來面目寫成文章傳達給讀者。盡管由于采訪對象的情由有很多情況寫不進去。所以用這樣的姿態(tài)采訪,是因為相對于“施害者=奧姆相關者”每一個人的情況通過媒體采訪而被細致人微地呈現(xiàn)出來,作為一種富有益惑性的信息物語在世間廣為傳播,而作為另一方的“受害者=普通市民”的情況則完全顯得支離破碎。那里存在的幾乎全是僅僅被賦予的角色(行人A),極少提供能讓人側耳傾聽那樣的物語。而且,即使那種少量物語也清一色是以模式化的文脈講述的。想必是因為普通媒體是想將受害者以“被傷害的無辜的一般市民”這一印象固定下來的緣故。進一步說來,受害者沒有活生生的面孔更能使文脈順利展開。并且,“(沒有面孔的)健全的市民”對“有面孔的壞蛋”這一古典對比能使得繪畫變得容易操作。如果可能,我想把這種固定模式消除掉。這是因為,那天早上地鐵上的每一位乘客都是好端端有鼻有眼、有生活、有人生、有家人、有歡樂、有糾葛、有戲劇、有矛盾和煩惱——有將這些綜合起來的物語的。不可能沒有。那是你,也是我。所以,我首先要了解他/她的為人,無論其結果能否具體寫成文章。聽完這些個人信息之后,轉入事件發(fā)生當天的情況。無須說,這是正題。我傾聽每個人的敘說并且發(fā)問?!皩τ谀鞘窃鯓拥囊惶炷??”“您在那里看見了什么、體驗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呢?”(某種情況下)“您因那起事件遭受了怎樣的(肉體上、精神上)痛苦呢?”“那種痛苦后來也持續(xù)嗎?”事件造成的受害程度,委實千差萬別。既有微乎其微的,又有不幸去世的,還有至今仍在康復治療過程中的重患者。也有當時沒什么大事而后來受困于(持續(xù)性受困于)PTSD癥狀的。從一般性報道角度來說,重點羅列重癥患者的情況或許更有社會價值。但我這本書不是這樣。只要不巧身在現(xiàn)場多少遭受沙林傷害,無論癥狀輕重我都主動采訪,并在取得對方同意后將采訪對象的話完完整整收進書中。誠然,輕度受害者重返正常生活的速度快,影響也小。但他們自有他們的感受、恐懼和教訓。讀一讀就會得知,那也并非可以等閑視之的癥狀。三月二十日這一天對在場的所有人都是份量不同的特殊的一天。此外我還有這樣一種預感:不分癥狀輕重地將多數(shù)受害者的情況完整地收在這里,可以使得事件的整個過程重新以另一種形式顯現(xiàn)出來。這點一讀之下即可了然。接受采訪的幾個人此前接受過媒體采訪,都抱怨說“自己真正想說的最后卻被刪掉,被弄得缺頭少尾”。也就是說,“媒體只適當?shù)剡x用了容易報道的部分”。因為人們的不滿情緒很大,所以我們這次采訪為取得其理解——理解我們的目的和方法截然不同——有時候花了相當長時間。遺憾的是,有的直到最后也未能取得理解。即使在這個意義上,我也想把這次采訪中聽得的情況盡可能多地作為信息收錄進來,但由于篇幅限制和閱讀量的限制,只能分別適當劃一條線,平均份量在400字稿紙寫20-30頁左右。個別長的達50頁。雖說不分癥狀輕重,但癥狀嚴重的無論如何原稿頁數(shù)都要多些。因為講述的內容多,如住院經(jīng)過、康復過程,或感觸之深、創(chuàng)傷之大等等。下面就請聽一聽他們的講述吧。不,聽之前請先想象一下。時間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星期一。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晴朗的初春早晨。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春分休息,即連休的“山谷”。也許你心想今天也休息多好。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緣由你無法請假休息。這樣,你在平日那個時刻睜開眼睛,洗臉,吃早餐,穿上西服走去車站,像往常那樣鉆進擁擠的地鐵上班。平平常常的一如平日的清晨,人生中無從區(qū)別的普普通通的一天。在五個化裝男子將用研磨機磨尖的傘桿尖頭捅進裝有奇妙液體的塑料袋之前……

內容概要

  村上春樹追蹤地鐵沙林事件的紀實文學作品,描寫逼真。
  時間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星期一。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晴朗的初春早晨。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春分休息,即連休的“山谷”。也許你心想今天也休息多好。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緣由你無法請假休息。
這樣,你在平日那個時刻睜開眼睛,洗臉,吃早餐,穿上西服走去車站,像往常那樣鉆進擁擠的地鐵上班。平平常常的一如平日的清晨,人生中無從區(qū)別的普普通通的一天。
在五個化裝男子將用研磨機磨尖的傘桿尖頭捅進裝有奇妙液體的塑料袋之前……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1949—
),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文學部。1979年以處女作《且聽風吟》獲群像新人文學獎。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作品被譯介至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各地深具影響。

書籍目錄

《地下》與《1Q84》之間(譯序)
寫在前面
千代田線
和泉清佳
湯淺勝
宮田實
豐田利明
野崎晃子
高月智子
井筒光輝
風口綾
園秀樹
中野干三(精神科醫(yī)生)
丸之內線(開往荻洼)
有馬光男
大橋賢二(1)
大橋賢二(2)
稻川宗一
西村住夫
坂田功一
明石達夫
明石志津子
中村裕二(律師)
丸之內線(開往池袋/區(qū)間車)
駒田晉太郎
中山郁子
齊藤徹(醫(yī)師)
日比谷線(中目黑始發(fā))
菅崎廣重
石野貢三
邁克爾·肯尼迪
島田三郎
飯冢陽子
武田雄介
中島克之
柳澤信夫(醫(yī)師)
日比谷線(北千住始發(fā),開往中目黑)
平中敦
市場孝典
山崎憲一
牧田晃一郎
吉秋滿
片山博視
松本利男
三上雅之
平山慎子
時田純夫
內海哲三
寺島登
橋中安治
奧山正則
玉田道明
長濱弘
宮崎誠治
石原孝
早見利光
尾形直之
光野充
片桐武夫
仲田靖
伊藤正
安齊邦衛(wèi)
初島誠人
金子晃久
大沼吉雄
石倉啟一
杉本悅子
和田吉良·早苗
和田嘉子
“沒有標記的噩夢”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千代田線A725K在地鐵千代田線散布沙林的行動小組由林郁夫和新實智光組成。林實施,新實是司機。林年紀大,又是醫(yī)師且同科學技術省的“武斗派”劃清界限——這樣的他何以被選為實施者,原由自是不得而知,但林自身推測“大概是為了封口”。即通過讓他參與事件而切斷其逃路。在這一階段林已心知肚明。他皈依麻原彰晃程度很深,但麻原好像并未從內心相信他。叫林灑沙林時,林后來說“感覺心臟在胸中陡然一縮”,還說“心臟在胸中倒是理所當然的事”。林乘坐七時四十八分由北千住站駛發(fā)、開往代代木上原的千代田線地鐵列車最前面的車廂,在新御茶水站捅破沙林袋,在那里下車。在新御茶水等待的新實讓做完案的林上車,直接返回位于澀谷的秘密活動站——這是交給兩人的使命。林不能拒絕,他在心中告訴自己“這是馬哈姆德拉修行之一”。馬哈姆德拉修行是爭取被賦予正悟師等級的重要修行?!跋刖芙^不是可以拒絕的么?”對于麻原辯護律師的這個執(zhí)拗的提問,林這樣回答:“如果能夠拒絕,這一系列奧姆事件豈不(一開始)不會發(fā)生了?”林生于一九四七年,是品川區(qū)一位開私人診所醫(yī)生的次子,由慶應大學附屬的初中、高中升入該大學的醫(yī)學部,作為心血管外科專門醫(yī)生在慶應醫(yī)院工作。后來轉去位于茨城縣東海村的國立療養(yǎng)所醫(yī)院任循環(huán)器官科主任醫(yī)師,乃不折不扣的超級精英。相貌端莊,表情帶有一種職業(yè)自信,想必是作為醫(yī)師自然而然形成的。頭發(fā)似乎在頭頂那里開始略略變稀。如多數(shù)奧姆干部所表現(xiàn)的那樣,姿態(tài)端正,臉直對前方。不過說話方式總好像有些單調和不自然。在法院旁聽證言時,作為個人我驀然覺得某種感情的流程在他身上受到阻礙。他在飛黃騰達過程中突然信了奧姆真理教,九。年辭職和家人一起出家。兩個孩子也在教團中接受特殊教育。醫(yī)院方面舍不得他的能力而予以挽留,但他決心已定??瓷先ニ麑︶t(yī)生這一職業(yè)幾乎沒有留戀之情。在教團內受到喜歡精英的麻原彰晃的重用,任“治療省大臣”。林似乎在某個階段開始對自己的工作懷有深刻的根本性疑問,從而水到渠成地為提供超科學答案的麻原彰晃所吸引。被指名在地鐵實施散布沙林的林郁夫于二十日凌晨三時被領去上九一色村的第七修行所,和其他四人一起練習捅扎沙林袋——用打磨鋒利的傘尖捅扎充水(代替沙林)的同一規(guī)格塑料袋。指揮練習的是教團干部村井秀夫。其他成員有時表現(xiàn)出樂意練習的樣子,但林郁夫以不無理性的目光看著其他四人的行為,也沒有實際捅扎。在四十八歲的醫(yī)師眼里,看上去一切都像在做戲。林說:“我沒有練習。雖然一看就會,但我從內心提不起興致?!本毩曂旰?,五人乘車返回澀谷的秘密活動站。身為醫(yī)師的林在那里把加入硫酸阿托品的注射器發(fā)給大家,指示說:“如果出現(xiàn)沙林中毒癥狀,自己立即注射這個?!比サ罔F途中,林在市谷的便利店買了手套、切刀、自粘膠帶和拖鞋。負責開車的新實弄到了用來包沙林塑料袋的報紙:《圣教新聞》和《赤旗》?!白詈貌皇请S處買得到的報紙,那才有趣?!毙聦嵰运赜械挠哪f。林從中選了《赤旗》。這是因為,如果使用宿敵創(chuàng)價學會的《圣教新聞》,那么就太露骨了,效果反而不好。林上車前戴上了口罩。地鐵列車編號為A725K。在車廂里看到婦女兒童,林多少有些動搖,心想在這里灑沙林,自己右前方的婦女必死無疑,要是能中途下車就好了。但事已至此,又不能就此罷手。這是為了法的戰(zhàn)斗,不能優(yōu)柔寡斷向自己屈服。臨近新御茶水站時,他把沙林袋扔在腳下,一狠心用傘尖捅了進去。手有感覺,“噗一聲有一種彈力感”。接著捅了幾次,至于幾次則不記得了。結果,兩袋中僅一袋開了洞,另一袋原封未動。但是,沙林液體從開洞的袋中全部流淌出來,給乘客造成了極大傷害。在霞關站,兩位想處理那個袋子的站務員以身殉職。A725K在國會議事堂前停止運行,讓所有乘客下車,在那里開始清掃車廂。兩人因林郁夫灑的沙林遇難,一百三十一人受傷。“一看就知道沒有人在冷靜處理事情,一個也沒有?!焙腿寮眩ó敃r二十六歲)和泉是金澤人,現(xiàn)在外資系統(tǒng)的航空公司廣報科工作。大學畢業(yè)后因種種原因進了JR①做一般性事務工作。在那里工作三年之后,無論如何都想做航空方面的工作,于是兩年前斷然轉行。

編輯推薦

《地下》村上春樹轉型之作,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對日本這一“責任回避型封閉社會”的深刻反思?!?Q84》是《地下》的遺址。始自《地下》并不斷發(fā)展的物語理念在《1Q84》中努力付諸實踐,但并未充分實現(xiàn)。也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地下》比《1Q84》更成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地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7條)

 
 

  •    1995年3月20日奧姆真理教制造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之后9個月,村上春樹開始了這個為期一年的項目:盡可能地采訪這一事件的親歷者,將他們的講述寫下來集結成冊,名為《地下》。
      
      2008年有一部電影叫《二十四城記》,副題是“中國工人訪談錄”,講述了國企轉制中的個人歷史與遭遇。看過這部作品的人可能還記得,呂麗萍等職業(yè)演員的表演是多么蒼白而拙劣,而與之相比,那些來自真正下崗工人的敘述和影像又具有著多么大的力量?!兜叵隆肥且徊扛蟹至康淖髌?,比《二十四城記》的真實部分還沉,村上春樹的62個采訪對象,訴說的不是歷史,而是一個永遠鮮活的、令人類驚慌失措、讓社會意義產(chǎn)生重大疑問的瞬間。他們的力量就像鐵錘一樣揮舞著砸向讀者。
      
      村上春樹在采訪之初,就立志避免像媒體報道一樣只傳達“事實的假面”,而是力圖能原封不動地采用原裝話語。我們相信村上,因為他誠實,并且對人類潛意識中習慣的漠視與傷害懷有警惕,所以書中不只是成為植物人但仍積極康復的明石志津子、已故的和田榮二的家人等重度受害者的故事痛徹心扉,其他人即便平常的回憶,在纖毫畢現(xiàn)的過往背景和被毒氣事件改變之后的人生軌跡對照中,也不動聲色地加上了巨大的密度。村上春樹說:“我為每一個人的人生、為每一句出口的話語所折服,實在無可抗阻。人這東西、人生這東西,凝眸細看之下,原來竟各有各的深奧,我不能不為之心悅誠服,甚至對其深度感慨萬端?!闭\哉斯言。
      
      很多人會低估作為小說家的村上春樹寫作這部紀實類作品的意義,也許會認為它太具象、太依仗時代背景、是一起突發(fā)的意外事件、無關人類困境之宏旨。但實際上《地下》至少在哲學、生活、文學三個層面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地下》比虛構類作品更直接地體現(xiàn)了村上春樹的世界觀,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叫對立統(tǒng)一,用他自己的話叫“共有一種對照雙面鏡式的影像”。記得《挪威的森林》中那句著名的話吧:“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1987年尚顯混沌的村上哲學,偶然間借助這樣一句話冒出了頭。而到了《地下》時期,他更多進行了直接思辨,對同時存在于“異質世界”與“同質世界”的暴力,對體制對人的異化與重構,對自身與他者、體制和人性關系的思索都前所未有地清晰。而他后來慣為使用的雙線寫作,也是這一世界觀的微觀表現(xiàn)。
      
      在生活方面,《地下》提示每一位讀者對于這樣的都市災難、作為“現(xiàn)代病腫瘤”的恐怖犯罪應有預判意識。體制對人的改變令人驚訝,在遭遇極不尋常的狀況時,書中真實地記錄到有不計其數(shù)的被采訪者說自己當時“滿腦子只是一定要去上班”“非要去買牛奶不可”“今天要是遲到公司怕是要垮掉”,從而耽誤了寶貴的逃跑時間。被采訪的初島誠人對此做了一些思索:“我這才體會到,人這東西,如果沒有足夠的預見性依據(jù),僅憑瞬間的判斷無論如何是不行的”。即便只作為防災經(jīng)驗手冊,你也能從前車之鑒中學到很多東西。
      
      至于文學,村上春樹寫作此書的主要愿望是用文字形式還原每一個人的口述,而他本人完全創(chuàng)作的對每個采訪人的簡介,那短短800字的白描仍極見功力。若想做小說家,去觀察和接觸別人,去練習僅僅依靠自己的靈魂、而非讀者的需求或利益的驅使而描寫,這會是一條辛苦但具有本質性幫助的路。但也誠如村上春樹的自省:“我不得不再次認真地深入思考自己的語言這個東西的價值”。是的,當真的拋棄臆想、直面人生時,不知你還會不會覺得文字對這個世界是有作用的。
  •   地下(21098443)(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的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
  •   這本書村上的轉型之作,1Q84 中的邪教部分很多就是出于這一年村上對東京地鐵沙林事件受害者的采訪中逐漸形成的。這本書是村上關于此事件的第一本紀實作品,集合了他所有能采訪到的受害者的回答,當然,經(jīng)過了村上的編輯。尤其妙的是,村上在采訪每個人之前,都要詳細的詢問該受害者的職業(yè),甚至很多受害者都詳細告訴其家庭情況。因為,讀了以后便知,這件事情給那些無辜受害者的家庭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讀著讀著,我也同村上春樹一樣,感覺到了一種靜靜的憤怒,而且越來越強烈,強烈到無法讀完這本書。
    人性之丑惡是人所共知的,但作惡的后果、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如此詳細全面的展示出來,實屬罕見。這本書值得每個人都讀一下。
  •   



















    村上的書全都買了,不過最近太忙了,新買的《地下》和《天黑以后》還沒有看
    去年看完1Q84,雖然不是林少華譯本的,但是還挺有感覺,有時候看到月亮的時候總會像是不是我也進入了一個平行的世界,走出這世界的出口又在哪里
    嘻嘻,新買的這兩本林少華譯本的,我感覺翻譯可能是給原作一次新的生命。也挺喜歡林少華,很典型的林氏腔調,說話淡淡的,但是想一杯茶。
    推薦《奇鳥行狀錄》。是我最喜歡的村上的一本書。沒有之一。









  •   紀實文學,村上春樹的又一部力作。
  •   喜歡村上,也許就是因為《挪威的森林》?!兜叵隆肥且淮无D型,雖然還沒閱畢,可畢竟是一本很有意義的嘗試。
  •   比起村上以往的小說,我更喜歡這種紀實類的書。真不愧是轉型之作!書里全是地鐵沙林事件相關人員的敘述。看了后可以感受到村上滿滿的社會責任感??!
  •   這是讀的第一本村上的紀實作品,也是我讀的相對比較慢的一本書了。從沙林受害者的口中,從村上的反思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里提到,當這場災難性的事件發(fā)生后,曾經(jīng)的幸存者卻會在生活中遭受二次傷害,而這個傷害則來自于公眾、身邊的人給予他們的,類似“怎么沒完沒了的呀”的抱怨就是其中的一種態(tài)度。沙林事件的爆發(fā),除了對那些戳破塑料口袋邪教徒無限無線的轟炸后,我們要做的究竟還有什么?對犯罪者的判刑也并不代表事件的解決,而這本來就不該是最終的目的。
  •   值得一看的一本書。曾今看過村上春樹的作品,很好!
  •   村上春樹的最新作品,好書,終于出版了
  •   村上春樹的書從高中時期一直追看,偷偷存下零花錢買下他的書,然后一遍又一遍的看。從開始對某些情節(jié)和人物內心的懵懂,到現(xiàn)在的了然,這是一個神奇的過程。每讀一次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網(wǎng)絡文字泛濫的今天,還是喜歡看簽字躍然于紙上,懷舊而執(zhí)著。
  •   我是村上春樹迷,他的書我一本一本讀,讀他的書,可以聽見時間流動的聲音,感覺時間滑過的曲線。
  •   村上春樹不但能把握個人的主題,對于這類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有獨特的視角和見解
  •   雖然大部分內容是林少華的學生翻譯的,但卻像每個受到沙林毒氣毒害的人親口向我們訴說這場災難。個人覺得這本紀實文學遠比《1Q84》好看,可能是更喜歡林氏的翻譯吧。
  •   村上春樹花大力氣做這本書,真是一片苦心
  •   村上春樹系列終于全部到手了,收藏!
  •   村上春樹的書必須收藏
  •   村上春樹一直是我的最愛!
  •   畢竟紀實文學,和村上其他書風格不太相同,但寫得很好,了解了日本人的一面
  •   這本書開始看時覺得和自己沒關系,日本十幾年前的沙林事件,受極端宗教組織的襲擊造成大面積人員傷亡,跟我有一毛錢關系??!但是看著看著,就發(fā)覺其實現(xiàn)在我們對于特殊事件的人文關懷真的少之又少,從中也能得到一些反省。另外,通過這本書的介紹也讓我更深刻直觀的知道了沙林這種化學毒計的現(xiàn)實危害、癥狀以及預防和治療的常識,也算是科普了一下吧。
    村上的書我一直都在病態(tài)的完全的關注,所以,必買。
  •   書很好,但書脊歪了。一起買了很多書,其他書都有塑封(包括地下(下)),就這本沒有,疑似舊書
  •   村上的書,我?guī)缀趺刻於加?,以前一直在實體書店買的,但是發(fā)覺在當當買更優(yōu)惠,6折對于村上的書來說已經(jīng)很好了,下次把地下2一起買了
  •   講述當年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案和奧姆真理教
  •   我剛看了三分之一,就覺得比我之前看到的紀實文學的文字處理得好多了。能牽動讀者心靈的書都不賴吧。支持村上。
  •   相對于莫言,更喜歡地下
  •   讀完1Q84,才買地下
  •   這是我第一本,也是看得最認真的一本紀實文學。
    講的雖是發(fā)生在1995年東京的“沙林”事件。但是闔上書的那一刻會讓你有千絲萬緒。
    也會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
  •   日本和我們應該是最相似的兩個民族,從其發(fā)展角度來說
    特別是書中談及的,當危機來臨之際,人們都慌了手腳,不知所措,甚至有的人推卸責任……
    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反思的
  •   第一次讀村上的紀實文學 簡單看了幾個片段 感覺很好 像微電影
  •   這是買的第一本村上的紀實文學,看評價好像挺好
  •   雖然是日本作家但是文學無國際
  •   還沒讀,不過還真是第一次買春上的紀實文學,相信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   村上少有的紀實文學,雖然情節(jié)沒有那么扣人心弦,但是還是很好看!
  •   紀實文學的魅力
  •   還是更喜歡村上的小說 這類紀實文學不大對口味
  •   感覺這本書跟其他的類型很不一樣。我基本看的差不多再來評論的。內容很好,有些地方挺感人也挺感觸。并且對沙林事件有了一些了解。
  •   沙林事件讓那么多人受傷害,可同時也反映出這個社會的不足
  •   這部作品怎么有種卡夫卡的風格?
  •   這本書早已翻譯,只是最近才出。譯者是林少華,久違了林少華。他們都說林少華翻譯不好,可是我覺得挺好的,起碼挪威的森林我沒覺得哪不好,還有其他很多本我都沒覺得哪里不好!
  •   村上先生的書都有買來,這可能是唯一一本沒看完的吧。挺好的,紀實類??梢再I來看看。讓人思考。
  •   讀過他幾乎全部的小說,這本是類似紀實類的,挺感動人的。
  •   一直喜歡的作家,作品清新雋永
  •   村叔你咋才來捏!??!
    這次比較稱重啊?。?!
    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這次“動車事件”,默哀...一路走好...
  •   幫兒子買的,書不錯,買之前我先看了下評價,就是收到的時候有些壓壞了,但不影響看,所以就收下了,以后還希望可以注意包裝
  •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村上的書 幾乎收藏了每一本喜歡的書 讀村上的書 像是在讀自己一樣 會產(chǎn)生很多共鳴和思考 希望村上能夠繼續(xù)寫出好作品
  •   還挺喜歡這種關于事件的實錄文字,跟小說相比,作者村上并沒有太多自主的創(chuàng)作,他更多是個觀察者、記錄者,在做歸納整理的時候,用他自己話說就是“如何原封不動采用對方話語而又使其容易理解”。這耗時一年的文字收集和整理,對于村上最新也算最長的小說《1Q84》有著深刻影響。
    小說看多了,就會對于作者和小說產(chǎn)生的背景感興趣,有時甚至成為小說閱讀的前提,因為,有時候只有站在來自初衷的角度,才能更深切體會小說想要表達的內涵。
  •   能夠對日本社會有這樣的認識,并勇敢地去表露,在看似平淡的述說里,無不隱藏著對社會對人類的隱憂的思索和對人們生活毅力的贊揚。
  •   最愛的作者 安靜的文字 奇妙的想象力 無法言表的語言表達方式 各種喜歡
  •   很沉重的作品。。。。。。。。
  •   采訪對象都是一個個去找的. 希望排除作假因素所以沒有征集志愿被采訪者.

    有些被訪問者在成稿之后要求刪除 ( _ _||| ), 可見工作量和心情...

    總之是很好的書. 敘事可觀而富有同理心.

    很喜歡的作品.
  •   慢慢品味,很喜歡村上的作品。
  •   正版,印刷質量很好,整體五顆星,當當就是這么讓人放心!??!
  •   對于善與惡、體制和物語,村上思索很多。從這本書到《1Q84》,需要細讀、深思。
  •   很好,并沒有直接將95事件貼上“邪教”、“瘋子”的標簽便蓋棺定論
  •   很好 發(fā)的很快 北京第二天就到了
  •   對于村上粉來說,其新體裁的寫作,令人好奇。
  •   還沒看,買了村上所有的長篇,慢慢看。我希望村上活到一百歲,寫到一百歲,我就能看到六十歲。
  •   偶然的事件解釋成命運,就能責怪命運,然后好受一些
  •   走訪當時真實發(fā)生的事件,雖然已經(jīng)有其他的版本,還是要收下簡體的版本。
  •   一本讓人深思的書
  •   “我媽媽說閃電就象一棵圣誕樹——那種穿越天空,明暗閃亮的情形”
  •   村上的書,好的沒的說。
  •   村上的書就差這一本沒有看過,拿到手里終于感到愿望達成,一直很喜歡他那種冷靜而又敏感到略帶神經(jīng)質的文字,這種特質對于一本帶有紀實性的小說來講,我想再適合不過了,曾經(jīng)聽到有人評論這本書不如村上以前的小說,我覺得,見仁見智吧,畢竟閱讀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我只能說,我很喜歡。
  •   都說他的書寫的好,我來拜讀拜讀.
  •   很好,支持,聽說要滿十個字!
  •   正在看,書很好,到貨也快
  •   哇.......終于買到了?。?!
    書很好,沒什么可挑剔的......
  •   物流快,服務好,外觀完好無損
  •   一本紀實性的書,是我喜歡的風格,覺得挺好。
  •   村上的書都很好!
  •   如果我們都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看待事物,這個世界就會祥和許多
  •   紀實性的小說,揭露那個時代中的某種感覺1、
  •   馬上就把村上的書湊全了。
  •   包裝很正規(guī),內容也不錯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   幫同事上高一的兒子買的。
  •   幫朋友買的,她正在看,聽說很不錯的,她很滿意!??!
  •   給孩子買的很滿意
  •   總是默默的等待著他的新書出現(xiàn)..
  •   村上粉絲,必須支持不解釋
  •   書包裝還不錯 ,沖著作者去的 內容還沒看
  •   還沒讀完吧~~還沒有這么快呢~~一直很想看
  •   書像舊一樣!一點也好
  •   昨晚開始讀真心喜歡迥異的內容連貫的風格推薦
  •   送貨比較快,都是我喜歡的書
  •   讀過幾乎村上所有的書,突然換個譯者就像換了老婆一樣。爽是一樣,但很寂寞。
  •   如果是讀慣了村上的小說,并且以為這是一本小說的朋友,剛拿到這本書可能會有點失望。這是出于現(xiàn)實的“紀實”,而不是虛構,某種程度上村上的文字風格并不能完全發(fā)揮出來。對于一些事故,意外,當我們看到電視,報紙的報道的時候,可能我們最直接的印象就是那幾個數(shù)字,死亡多少多少人,受傷多少多少人,多少人經(jīng)過治療后出院,受害者得到多少賠償?shù)鹊?。但是在這些數(shù)字背后,卻是一個個有著自己完成故事完整生活的人。我所感動的就是村上付出如此多的努力去訪問沙林毒氣的那些普通受害者,從他們的口中,從他們的視角中向我們描繪這個事件,我們才得以知道這個事件對于普通的受害者影響究竟有多大,很多人的生活甚至被徹底改變,毒氣的后遺癥讓很多人幾個月幾年不能工作,甚至離開工作崗位,而其間生活上所遭受的痛苦只有經(jīng)歷者才能體會。所以對于讀這本書就當是跟隨村上,去了解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一次讀幾個人的經(jīng)歷,或許會讓自己感到:努力的生活吧,好好的珍惜現(xiàn)在
  •   施小煒翻譯的村上作品我是一本沒買,不是想錯過村上的新作,是實在沒辦法看進去那啰嗦的風格。林少華終于再度翻譯村上作品了,可惜現(xiàn)在價格不美好,再等幾天,降價就下叉。
  •   村上春樹的書都不錯,這是本紀實文學,關鍵在紀實二字,顯然他做到了。同時推薦他的挪威的森林,很好看
  •   非常深刻的一部作品 三觀被沖擊了
  •   還是地下2比較好看,地下1采訪的都是那次事件的受害者們,感覺沒那么有意思。
  •   沒想到村上的紀實也這么贊,一個訪談,一個人生
  •   謝謝作者歷時一年的親自采訪,社會責任
  •   喜歡這樣的紀實作品。很不錯
  •   買到書,沒有封皮,江蘇鳳凰新華書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發(fā)貨的
  •   邪教一直存在,信仰缺失,人情麻木
  •   書皮折得不像樣,印刷糟透了。盜版一樣。
  •   很少有村上的書我看了如此久,
  •   書的質量很好,和書店里買的一模一樣,很輕,價錢當然是便宜很多啦。因為這本是《1Q84》的前奏所以買來看,紀實文學,看到前半部分,有些不明白寫出這些的目的何在,內容稍微有些啰嗦無質感,但是支持村上春樹,或許看到最后才能恍然大悟前面那么多繁瑣重復的內容的真正含義吧。
  •   村上對于毒氣事件的跟進紀實,以前從未看到過村上寫這本書,很驚訝于他是自愿去做這件事而且完成了這么大的工作量。我承認這本書有現(xiàn)實意義,但是我不想茍同那些說作家就要承擔這些社會責任寫這樣的書的這些說法,如果村上再寫這樣的書,我會猶豫要不要看,但是再來一本瑞典的森林,我很可能還會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