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

出版時間:1993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格非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邊緣》作為格非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對他本人乃至整個中國當代文學的意義似乎至今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我為我們評論界對這部作品保持如此綿長的沉默而驚訝不已。從90年度的《敵人》到92年度的《邊緣》,格非幾乎不著痕跡地完成了對既往藝術范式的全面突圍,他不僅以清晰的時空結(jié)構(gòu)和透明的情節(jié)線索消解了以往神秘晦澀的藝術傾向,而且還在對文本游戲色彩的拋棄過程中實現(xiàn)了風格由混沌向澄明的升華,并由此表現(xiàn)出了對“迷宮”式寫作姿態(tài)的真正遺棄!格非無疑以其卓有成效的藝術努力和出人意料、判若霄壤的“藝術蛻變”,顯示了作家超越自我的可能及其限度,并在此意義上對整個新潮小說界作了一次意味深長的提醒?!俺脚c澄明”既是小說藝術姿態(tài)的絕好總結(jié),同時也更是小說主題和人生內(nèi)涵的精妙概括,據(jù)此,格非為新潮小說指明了某種方向。     一 如果說格非的迷宮小說曾一度因其朦朧晦澀和危機四伏的神秘而令人望而生畏的話,那么一旦格非跨出迷宮的門檻其不期而至的清晰給予讀者的欣喜也是不言自明的。盡管《邊緣》以一個老者彌留之際的靈魂坦露為線索敘述故事,小說時空依然變幻、飄忽不定,但眾多跳蕩的故事片斷和人生畫面不僅具有可重組性,而且各自也具有邏輯聯(lián)系,這就使《邊緣》的故事形態(tài)具有了整體上的統(tǒng)一性和透明性。小說主人公是“我”,因此“我”的人生經(jīng)歷也正成了這部小說的故事主體,而從“我”的視角出發(fā),小說又平行地展開了仲月樓、徐復觀、宋癲子、杜鵑、小扣、胡蝶、花兒等人物的故事,彼此互為交織又互為對比共同構(gòu)筑了整部小說的故事框架和主題結(jié)構(gòu)。具體地說,“我”的人生故事又呈現(xiàn)為三個階段: 其一,少年麥村階段?!拔摇钡挠洃涢_始于“那條通往麥村的道路”,而這條光禿禿的實際上“包含了我漫長而短促的一生中所有的秘密”的道路也正是“我”人生和故事的開端。通過那次母親眼中的“錯誤”遷徙,“我”在麥村的童年生涯揭開了帷幕。而母親對麥村陰雨連綿的天氣和彌漫的空氣中的稻草氣息的抱怨以及對往昔時日的刻骨留戀也感染了“我”,“我”日益被一種頹傷和憂郁的情緒所包圍。父母之間的隔膜和隱隱的仇恨也時時加劇著“我”的孤獨和寂寞。父親的病死和母親與徐復觀私通的場景更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刺激和傷害。“我”眼中的麥村到處充滿了災難和死亡的氣息,尤其當我目睹了宋癲子姐姐的驅(qū)鬼儀式、花兒莫名其妙的吊死和母親的臨終叫喊之后,不但一種對于生命經(jīng)久不散的憂傷無法排解,而且“我”的身體也開始向生命的邊緣滑行。“我”患上了越來越重的失眠癥和夢游癥,最后,雖然徐復觀以“大糞”治好了“我”的病,但“我”對于麥村的恐懼和逃離已是無可避免。無論是母親的死亡,還是和杜鵑的結(jié)婚、和小扣的私通都無法阻擋“我”突圍而出的決心。在“我”的印象中,麥村正是借助于仇恨和恐懼完成了對“我”人生的最初洗禮和放逐。一方面,“我”無法擺脫彌漫于麥村各個角落的仇恨和敵意。如果說徐復觀對“我”的仇恨源于對母親欲望受挫后的報復心理、母親對小扣的仇恨源于女人之間近乎天生的嫉妒的話,那么宋癲子對“我”的仇恨以及父母親到麥村后的相互仇恨則似乎莫名其妙。另一方面,“我”的童年稚拙而脆弱的想象中又充滿了對于麥村世界的深深恐懼?!拔摇钡幕糜X中“窗外的世界浩瀚而不可理喻,它奧妙無窮,令人戰(zhàn)栗”,并最終凝聚為一種恐懼的征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對麥村的逃離,正是一次對災難和痛苦的拋棄與告別,是一次精神涅盤般的自我拯救。只不過,此時,“我”忽視了自己與麥村似乎命定般的聯(lián)系,因而沒有意識到正在踏上的只是一條虛妄的救贖之途。 其二,軍旅生涯。對于“我”來說,信陽的軍校生活無疑揭開了人生的嶄新一頁,但這一頁尚未完全打開卻又急遽地合攏了。“在充滿火藥味的戰(zhàn)爭氣息”中,“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與接踵而至的夢魔般的災難和罪惡狹路相逢。雖然,對于軍校大兵奸淫鄉(xiāng)村女子丑劇身不由己的目睹與參與使“我”度過了三個月的禁閉生活,那幾個大兵也終于被處決,但懲罰并不能真正消泯那籠罩和折磨“我”靈魂的罪惡恐怖,這種恐怖幾乎一直伴在“我”此后的人生路途上。軍校畢業(yè)后,“我”上前線投入了戰(zhàn)爭,并把戰(zhàn)爭視為“我的身體對于沉睡而無所適從的心靈的一次小小的拯救”。然而,戰(zhàn)爭卻以其殘酷和荒誕對人與生命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戲弄,并徹底摧毀了“拯救”的妄想。一方面,戰(zhàn)爭以接二連三的死亡作為成果表現(xiàn)出對生命最大程度的輕蔑和不屑一顧。如果說霍亂傷員被活活燒死,仲月樓關于這件小事的解釋多少還能使“我”信服的話,那么當“我”所在的三團“也許只是為了給對方造成一種錯覺,或者僅僅是為了試探一下他們的火力”而在進攻中“象被收割的莊稼一樣一排一排地倒在河邊”,大規(guī)模的潛伏部隊竟無動于衷時,戰(zhàn)爭的殘酷本性和猙獰面目則無疑

作者簡介

格非,原名劉勇,1964年出生,江蘇丹徒縣人。 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至今。1986年發(fā)表處女作《追憶鳥攸先生》。格非在給自己作的小傳里曾寫道:“小說寫作是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它給我?guī)砹艘粋€獨來獨往的自由空間,并給我從現(xiàn)實及記憶中獲得的某種難以言傳的經(jīng)驗提供了還原的可能?!趯懽髦?,歲月的流逝使我安寧?!白憧梢姼穹且恢笔墙瘛凹兾膶W”的追求者,文學寫作并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重要的在于它構(gòu)成精神超度的烏托邦。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邊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邊緣>的閱讀經(jīng)歷是愉快的.但最初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心里還有些煩躁,是因為最近找工作的關系吧.我從中間開始讀,隨便翻到一頁.講一個刻意勾引他的女人,然后又講那個他認為很美的女人,蝴蝶.我被他的文字吸引了,不動聲色,但節(jié)奏感很舒服,讓人感到安靜.又有些好奇, 這為什么是先鋒小說?所以翻到頭,重新開始讀.一口氣讀了40多頁,完全沒感覺到時間的流逝,然后告誡自己,凌晨2點了,不得不睡了.
      
      借這本書是因為殘雪特別提到了它作為先鋒文學的代表,以她挑剔的眼光,想來一定不錯.說實話,讀完了,也沒覺得這本小說有多先鋒.但我得承認,這是我長久以來盼望的一本小說.有這么幾個感受:
      
      這是沉潛進入主人公內(nèi)心的敘述, 因而它對主人公內(nèi)心的刻畫豐富,多義,而又和諧.作者的筆觸很自信,很沉著,也沒什么羈絆.我很自然地就進去了.這仿佛是我內(nèi)心的聲音,讀它的時候我覺得很安靜.好的文學就是如此吧,就象他自己說的,"在寫作中,歲月的流逝使我安寧"。
      
      這是完全脫離主流敘事的一本小說.一方面,里面有國家\社會的歷史,但對這些"大"歷史的敘述是遠遠的,主要是為了襯托個人的歷史;有講正義的東西,但他一點也不急于討論這些東西,也沒有放多少筆墨在那邊;說得更準確些,我覺得他并沒有要預設任何一種道德的標準,更別說政治的標準.他更不是要作所謂正義的呼求.他也講了苦難,但他不是要控訴苦難.這些大詞在小說里并沒有直接地去討論.他不是要去追究個人的處境在歷史中的原因,反過來,他直接接受個人處境作為歷史的結(jié)果,而他的眼光是平實的.這和我讀過的很多小說的都不同.很早以前讀過的所謂<傷痕文學>,現(xiàn)在想來,不也總是冷不丁地要提醒人們它是在講關于正義和救贖么?另一方面,作者寫的是一個邊緣人,一生都處于政治和歷史的邊緣,甚至在鄉(xiāng)村生活中,也是邊緣."他"曾想回到主流,所以出去當兵打仗,但這個嘗試失敗了,他又重新回到邊緣.但這個邊緣的世界就是自我的世界,它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主人公生活里遇到的所有角色都構(gòu)成了他自我定義的一個部分.這和我以前讀到的很多角色都不同.我覺得這是一個發(fā)明.其實,我們多數(shù)人不都是如此生活么?我們總是在嘗試融入某種主流,但其實我們只能活在自我的世界中.這個自我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就是一種主流和邊緣的關系.而我們深深懷念的其實就是這個自我的世界.
      
      這本小說讓我感到有些與俄國小說相通的地方.比如他寫景的感覺.尤其讓我想起<靜靜的頓河>.<頓河>里也緊緊地纏繞著對土地\生命的敘述.只不過后者以曉暢的時間序列來安排事件和人物的.而他對人物心理細致刻畫,又讓我 想起張賢亮的小說.
      
      我這種解讀還比較有限.如果有時間,最好我能把小說的敘事進路和人物關系再梳理一遍,這樣能看到更豐富的東西.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