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2-1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作者:趙國章 等 頁數(shù):333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這些文獻典籍不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起來的巨大精神財富和重要文化遺產(chǎn),也成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的歷史文化,傳承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依據(jù)之一。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使用語言、文字的習慣漸有差異,歷代的典章制度又時有變化,后人閱讀古人的文獻典籍日漸困難,需要對古代文獻典籍加以訓解和闡釋而社會上抄存流傳的文獻典籍也需要有人加以整理編集。事實上孔子對《六經(jīng)》的整理,便是最早的較系統(tǒng)的古籍整理工作,而西漢成帝時期劉向、劉歆父子等人對群書的???,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組織的大規(guī)模文獻典籍整理工作。此后歷代王朝幾乎都設有專門機構(gòu),負責國家典藏圖書的整理和書目的編制,廣大知識分子也不斷分散進行著對文獻典籍的整理與研究工作。形成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并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了古文獻學的理論、體系和內(nèi)容、方法,形成了以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目錄學、版本學、??睂W、文化史等為中心的知識體系,而這些古文獻學基礎知識也就成為人們閱讀、理解古代典籍與研究探索古代學術(shù)文化所必備的知識基礎。新中國建立后,為了繼承和弘揚祖國文化遺產(chǎn),國家于1958年開始籌劃建立培養(yǎng)古籍整理研究人才的學科與專業(yè),并于1959年在北京大學設置了第一個古典文獻專業(yè)。1983年隨著國家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各地大學紛紛設立古典文獻專業(yè)及古文獻研究所。古典文獻專業(yè)除北京大學外又增加了杭州大學(現(xiàn)浙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三家,形成了四個培養(yǎng)古文獻學本科生的基礎專業(yè),數(shù)十所大學建立了古文獻(或古籍整理)研究所。
內(nèi)容概要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這些文獻典籍不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起來的巨大精神財富和重要文化遺產(chǎn),也成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的歷史文化,傳承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依據(jù)之一。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使用語言、文字的習慣漸有差異,歷代的典章制度又時有變化,后人閱讀古人的文獻典籍日漸困難,需要對古代文獻典籍加以訓解和闡釋而社會上抄存流傳的文獻典籍也需要有人加以整理編集。
書籍目錄
基礎編第一章 概論第一節(jié) 文史工具書的性質(zhì)和功用第二節(jié) 文史工具書的類型第三節(jié) 文史工具書的編排法第二章 基礎文獻第一節(jié) 叢書第二節(jié) 總集和全集第三節(jié) 地方志第四節(jié) 檔案史料和資料匯編第五節(jié) 宗教文獻第六節(jié) 出土文獻第七節(jié) 報刊第三章 文史工具書的鑒別和選用第一節(jié) 鑒別和選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第二節(jié) 工具書指南類型篇第四章 辭書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古代字書第三節(jié) 語文詞典第四節(jié) 百科詞典第五節(jié) 專名詞典第五章 類書和百科全書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類書第三節(jié) 政書第四節(jié) 百科全書第六章 書目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綜合性書目第三節(jié) 專科書目第七章 索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篇目索引第三節(jié) 字詞句索引第四節(jié) 專名索引第五節(jié) 專書索引和書后附錄索引第八章 表譜和圖錄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表譜第三節(jié) 圖錄第九章 年鑒和手冊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年鑒第三節(jié) 手冊第四節(jié) 機構(gòu)名錄使用篇第十章 查圖書和報刊論文第一節(jié) 查古今圖書第二節(jié) 查報刊資料第十一章 查字詞、文句第一節(jié) 查字詞第二節(jié) 查成語典故第三節(jié) 查引語出處第十二章 查人物資料第一節(jié) 查考歷史人物名號第二節(jié) 查古今人物生平簡介第三節(jié) 查檢歷史人物傳記資料第四節(jié) 查檢人物研究資料第十三章 查古今地名第一節(jié) 查考歷史地名第二節(jié) 查考地理沿革第十四章 查考紀年歷日和歷史事件第一節(jié) 歷法和紀年法第二節(jié) 中國史歷日的查考和推算第三節(jié) 查考歷史事件第十五章 查名物制度第一節(jié) 查考古代名物第二節(jié) 查考歷代典章制度第三節(jié) 查考歷代官制和官名第四節(jié) 查古代統(tǒng)計資料附錄 書名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漢字是表意文字,不能表示明確的讀音?!墩f文》只能用直音和“讀若”這種比況的方法來表示字音。隨著佛經(jīng)的傳入,受梵文等拼音文字的影響,約在東漢后期出現(xiàn)了“反切”記音法,為韻書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韻書,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韻集》最為著名,均已失傳(有輯本)。隋陸法言等撰《切韻》,是中古音系的最重要的韻書,也是《廣韻》的前身。收11558字,分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共193韻。原書久佚,今存唐人增訂本多種,以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最為接近。王仁昫書分195韻,有殘卷3種,簡稱王一、王二、王三。故宮所藏明宋濂跋本最完整,稱王三(故宮博物院1947年影印本)。《切韻音系》李榮著,科學出版社1956年新1版。本書以故宮藏宋濂跋本唐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王三)為底本,參校了《廣韻》及其他韻書,對《切韻》音韻系統(tǒng)作了深入研究。《廣韻》(全名《大宋重修廣韻》)宋初陳彭年、丘雍等奉敕修。有繁簡二注本。繁注本有《四部叢刊》影印宋刊巾箱本,《古逸叢書》覆刊宋本,康熙間張氏澤存堂刊本(北京中國書店1982年影?。:喿⒈臼窃┒觊g刪節(jié)本,有《古逸叢書》覆刊元本。周祖謨《廣韻校本》附《??庇洝?,商務印書館1951年出版,中華書局1960年重印。另有余廼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底本均為澤存堂本。2005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影印宋巾箱本廣韻,缺頁配以鉅宋本,并附以解讀廣韻音系的《韻鏡》和《七音略》,方便學者使用?!稄V韻》是《切韻》的增訂本,二書詳略不同,而音系相同。本書分206韻(平聲57、上聲55、去聲60、入聲34),各卷韻目表下分別注明“××同用”、“獨用”字樣,后人據(jù)此歸并為106韻,即成為舊體詩押韻的‘‘平水韻”。共收26194字,注釋為191692字,都比《切韻》增加很多。注釋引用大量古籍,其中很多后來已佚。注音有許多“又音”,反映了字義的不同或方音的區(qū)別。《廣韻》是最完整的中古音韻書,是漢語語音發(fā)展史上的樞紐,可用以上溯古音,下推今音(包括方言),具有多種功用和極其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后記
本書是為古文獻專業(yè)編寫的文史工具書使用法教材。編寫時盡量注意到結(jié)合本專業(yè)特點??紤]到本書對于文史研究者、愛好者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而也嘗試使本書簡明實用、通俗易懂。經(jīng)編委會同意,本書使用簡化字和阿拉伯數(shù)字,與這套叢書的其他各冊不同,并對一些過于專門的內(nèi)容作了刪削處理。全書分三編?!盎A編”介紹工具書的基本知識和常用的基本文獻?!邦愋途帯卑搭愋徒榻B1000余種文史工具書的特點、結(jié)構(gòu)及功用?!笆褂镁帯币怨盼墨I閱讀和整理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為綱,講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通過各種實例介紹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途徑,以及綜合利用各類工具書解決某一問題的方法。本書是在全國高校古委會的指導下寫成的。王長恭設計了本書的基本結(jié)構(gòu)。編寫分工是:趙國璋:第二、四章,王長恭:第一、三、五、八、九、十一、十四、十五章,江慶柏:第六、七、十、十二、十三章。李靈年先生為本書的編寫做了大量具體細致的工作。編寫過程中,參考、借鑒了許多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謹表示衷心的感謝。限于水平,本書尚有許多錯誤與不足之處,懇請使用者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文史工具書概論》:古文獻學基礎知識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