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6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于光遠 頁數:19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關于《我的編年故事》和它的第三冊 《我的編年故事》第一冊出版于1996年10月;第二冊出版于1998年4月。在第二冊的出版說明中寫道,此書分四冊出版:1915~1935(20歲前);19 35~1939(抗戰(zhàn)前后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1939~1945(抗戰(zhàn)八年);1945?1949 (迎接全國解放)。第二冊出版后我就動手準備第三冊書稿,而且基本完成??墒且恢睕]有發(fā)稿,耽誤了好幾年。最近把書稿找出來,準備發(fā)稿??春笥X得除原有各篇的文字需要斟酌外,還要再作一些補充。1998年說明中對這一冊所寫“抗戰(zhàn)八年”四字,我認為改為“抗戰(zhàn)勝利前在延安”較好。因為抗戰(zhàn)爆發(fā)后的一些內容已經在《我的編年故事》第二冊里寫過了。 欠賬總得還。2001年出版社還催問過一次。我也一直把這件事放在心上。2002年夏,我有機會到許多年沒有去過的鄭州。見到李亞娜同志時,我就答應2003年上半年交出《我的編年故事》第三冊?;乇本┲?,我就開始動手。當時我很有信心按時完成,因為按照我的工作規(guī)律,只要機器開動,產品制作出來的時間不會很久,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就可以把改定的書稿交到出版社。事實上我也改出了差不多一半的稿子??墒鞘屡c愿違。這個工作又因為種種原因中斷了,其中就有2003年1月在體檢中發(fā)現(xiàn)糞便中有潛血,經過腸鏡、腸造影等進一步檢查,很可能是結腸癌。于是住院動手術。手術中判斷還沒有癌變。但是八十八歲的人手術后身體總比較弱,而這時“非典” 在北京又很猖獗。直到今天我才重新坐到電腦桌旁,重理舊業(yè)。 重理舊業(yè)就要從頭看起。一看就要補充修改。改一遍當然會好一點,但是就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接上以前寫到的地方。我希望這次能夠一氣呵成,不再中斷。 《我的編年故事》第三冊寫的范圍是“抗戰(zhàn)勝利前在延安”,也就是寫了從1939年7月到延安之后,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這六年多一點。 “抗戰(zhàn)勝利前在延安”同“我在延安”兩個概念是有區(qū)別的。因為抗戰(zhàn)勝利之后我在延安還停留了短時期,而1946年8月我又回到延安。這時候又到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歷史時期,不再寫進第三冊,該是第四冊要寫的內容了。 關于這第三冊的編寫方法,我沒有新的想法,還是打算完全按年份來編。每篇都按年份編號,比如1939年的第一篇,就記作“39?01”。一、二、三各冊《我的編年故事》寫法、編法都不相同。我覺得這一冊采取這種編法比較合適。第四冊恐怕又會采取另外的寫法和編法。
書籍目錄
(一)1939年 小引 39.Ol 從廣東省委機關到延安的途中 39.02 我一下子喜歡上了延安 39.03 生活在陜北黃土高原的第一夜 39.04 “你不去馬列學院了” 39.05 中央組織部訓練班 39.06 第一次聽毛澤東演講(二)1940年 小引 40.01 陜甘寧邊區(qū)文協(xié)代表大會使我得到了滿意的工作崗位 40.02 第一次跳秧歌 40.03 我兼任延安中山圖書館主任 40.04 我還兼任“澤東青年干部學?!本帉徆砷L 40.05 陜甘寧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的前前后后 40.06 在楊家?guī)X毛澤東的窯洞里 40.07 毛澤東笑得很開心 40.08 有幸同毛澤東坐在一張餐桌上 40.09 在這里我想插進幾句講講何思敬 40.10 陳云小組和洛甫小組 40.11 “《自然辯證法》讀書小組” 40.12 學做一點翻譯工作(66 40.13 我在延安的讀書生活(三)1941年 小引 41.01 1941年的自然科學研究會的工作 41.02 不習慣這個“官”字 41.03 1941年的《輕騎隊》 41.04 黨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 41.05 “土包子”和“洋包子” 4l.06 西北局第四局 41.07 關于反對官僚主義的一個爭論 4l.08 寶塔山后溝那個晚間的一件事 41.09 下鄉(xiāng)瑣事 41.10 在去柳樹溝過延河的橋上 41.ll 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日子里(四)1942年 小引 42.01 1942年的自然科學研究會的工作 42.02 考察團在去綏德的路上 42.03 到了綏德之后 42.04 去雙湖峪途中順訪三皇峁 42.05 于光遠夜走鳳儀亭,劉瀾波談話五分鐘 42.06 煙筒溝煤窯 42.07 吃糠的學問 42.08 在印斗看地主賬本 42.09 我出的第一本書,就是同柴、彭合寫的這一本 42.10 一場空歡喜:《反對黨八股》中表揚《輕騎隊》的話刪去了 42.11 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始 42.12 用自己“小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來改造黨” 42.13 “思想自傳” 42.14 整風學習期間我的工作 42.15 西北局高干會(五)1943年 43.01 走向審干 43.02 搶救失足者 43.03 韋君宜的《思痛錄》 43.04 西北局宣傳部 43.05 《吳滿有》和《尋門戶》 43.06 有關“搶救”的一個故事(六)1944年 44.01 “特別班” 44.02 龍兒寺開荒 44.03 從“特別班”到延安大學 44.04 延安大學財經系(七)1945年前九個月 45.0l 一個很特別的消費合作社 45.02 五棍同樂 45.03 第一次享受老人權 45.04 給全校上大課講自然發(fā)展史 45.05“于光遠吆!在延安時就是我的老對頭”
章節(jié)摘錄
書摘過了宜山的那一條江,走不遠就進入貴州省。 貴州窮山惡水、生活貧困我早有所聞。走在貴州境內,對一路的情景進行觀察,果真如此。路邊的山又大又陡,由于雨水充足,山上有樹,可就是沒有田地。田地都在壩子——山間的小平原上,貴州這種小平原既小又少。汽車在公路上走,就沒有經過這種小平原。那時修筑的公路為了省錢,坡度很大,坐在車上的確有些膽戰(zhàn)心驚。有一段公路司機們把它叫做“掉死巖”,這是諧音,本來還有一個好聽一點兒的正式名字,可是被棄之不用。走這段公路,只要司機一不小心,車子就有翻下大山去的危險。我坐在車上,親眼看到不止一輛掉到山下去的汽車的殘骸。路上行人不多,但常??梢钥吹奖持淮髩K鹽塊的獨行人。一塊一般一百公斤左右,背鹽人艱難地在坡度很大的公路上行走。這塊鹽一直不從身上卸下,隨身帶著一個大架子,實在太累了,就用木架把鹽塊支起,在路邊靠一靠,歇歇背和腿。在路上有時還可以看到賣茶水和賣銀耳湯的。茶水當然很便宜,賺不了多少錢。那銀耳,的確是當地的特產,煮得很好。在大城市銀耳是公認的補品,可以賣個好價錢,可是在貴州公路旁邊它的價錢一點也不貴。干這些營生的人,不管老老少少,個個穿得破爛不堪。“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那是概括貴州當時狀況的名言——其實我早已聽說過,同我這次親眼所見完全吻合。 汽車進入貴州,經過獨山到了都勻。到都勻后,司機告訴我們,第三天清早離開都勻前往貴陽。這樣一個行進安排,對我正合適,因為我正好有一個清華同學、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下簡稱“民先”)隊友傅明弟在都勻,我想見見他,了解一下當時的狀況。他是個新聞工作者,抗戰(zhàn)后在他家鄉(xiāng)都勻搞發(fā)展民先的工作,同我一直有通信聯(lián)系。各地民先的地址我都帶在身邊,按照我身邊本子上記下的地址一下子就把他找到了。他告訴我,貴州的政治局勢很不好,只能同特別信得過的人一起工作,同一般青年只是交朋友,不敢打出民先的旗號,但他一直在堅持工作。 就是在都勻,他告訴了我貴陽民先隊被破壞的比較詳細的情況。這件事我在廣東省委已經聽說了一些,但沒有傅明弟告訴我的詳細。貴陽當地人、抗戰(zhàn)前在中國大學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黨員、民先隊員張益珊,在1938年2月曾到武漢辦事處找到我,告訴我抗戰(zhàn)后他回貴陽已經團結了不少革命青年,在貴陽建立民先地方隊部的條件已經具備,問我是否同意他把民先地方隊部成立起來。我同意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刭F陽后他就把貴陽地方隊部組織起來了。1995年8月4日《貴陽晚報》登載的一篇文章中講道:“1938年4月,共產黨員張益珊受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派遣,來到貴陽,在地下黨組織的支持下建立了貴陽民先地方隊部?!? P6-7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本書是于老從1939年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前在延安這六年的回憶。于老經歷了這個時段所經歷過的風風雨雨,或置身歷史的潮流,或側身“漩渦的邊緣”,或處于“漩渦”之中。他以自己的經歷,提供了許多歷史史實和史料,對歷史作了透徹的觀察和深刻的分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