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簡史

出版時間:2005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作者:凱倫·阿姆斯特朗  頁數(shù):159  譯者:胡亞豳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凡有人類的地方,必有神話?! ∩裨捠肪褪且徊咳祟惏l(fā)展史——神話是關于我們自身的故事,也是我們曾經的信仰,神話意味著我們對世界的好奇,也意味著我們認知世界的努力;神話將我們與遠祖和其他人彼此相連。神話還是我們了解宇宙的一塊基石。阿姆斯特朗將我們帶入舊石器時代的狩獵神話,一直綿延到近五百年間的西方大轉折時期,并討論了科學對神話的質疑?! ≡谶@項由全球重量級作家參與的“重述神話”大型圖書工程中,阿姆斯特朗的《神話簡史》獨樹一幟,充滿深刻的洞見和雄辯的論證。他才華橫溢而又深思熟慮地闡述了最廣義的神話歷史,并揭示出人類當今的困境——為何我們離棄了神話,且只在危難時刻才重新對神話投懷送抱?

作者簡介

  凱倫·阿姆斯特朗,英國著名作家。1981年出版了處女作《穿過窄門》,記錄了自己在羅馬天主教修道院的嚴酷制度下所親歷的七年修女生活。這本書出版后立即風靡一時。隨后,她創(chuàng)作一系列的暢銷書,如《神話的歷史》、《耶路撒冷》、《萬物初始:重讀》、《伊斯蘭簡史》、《佛陀》等。其中《神的歷史》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久居不下,創(chuàng)造了一個熱銷奇跡。而《佛陀》一書也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圖書這一。銷售超過三百萬冊。自1982后起,她便成為自由作家和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凱倫·阿姆斯特朗現(xiàn)居倫敦。

書籍目錄

  第一章何謂神話  第二章舊石器時代  狩獵神話(約公元前2萬年——公元前8000年)  第三章新石器時代  農耕神話(約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4000年)  第四章早期文明 ?。ü?000年——公元前800年)  第五章軸心時代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第六章后軸心時代 ?。ü?00年——1500年)  第七章西方大轉折時期  (1500年——2000年)

章節(jié)摘錄

  凡有人類的地方,必有神話??脊艑W家從尼安德特墓葬群中發(fā)掘出武器、工具和用于祭祀的動物骸骨,這一切意味著某種信仰的存在——對類似于他們自身所棲居世界的另一世界的信仰。尼安德特人可能會互相交流一些關于來世的看法,例如,他們死去的伙伴在那個世界正享受著什么樣的生活。這里折射出來的某種死亡觀念,是其他同類所缺少的。動物也會面臨其他個體的死亡,但是,就我們所知,它們并沒有對此進行過深入思考。但尼安德特人墓葬群表明,當人類的先民產生死亡意識之后,便開始創(chuàng)造某類與死亡相反的敘事,以便能面對死亡。尼安德特人是如此精心地埋葬他們的同伴,似乎他們已經意識到,眼前這個可見的物質世界并非惟一真實的世界。這樣看來,人類在很久以前便具有了超越日常經驗的特殊能力?! ∨c其他生物不同,人類會不停地追問意義。就我們所知,狗并不因為它們身為犬類而煩惱,不會為生活在別處的犬族的生存狀況而焦慮,更不會換一個角度來體察生命。但人類卻很容易陷入絕望之中,因而從一開始我們就創(chuàng)造出各種故事,把自身放置于一個更為宏大的背景之上,從而揭示出一種潛在的模式,讓我們恍然覺得,在所有的絕望和無序背后,生命還有著另一重意義和價值?! ∪祟惖牧硪粋€獨特之處,在于個體具有超出理性之外的思考能力和經驗。我們擁有想像力,一種思考非當下之物的能力,以及思考某種還沒有客觀存在事物的能力。想像力是一種創(chuàng)造宗教和神話的能力。時至今日,“密素思”即神話思維已經名聲掃地,它往往被誤認為等同于非理性和自我放縱。但與此同時,想像力也是科學的起點,科學家憑借想像力才得以將新的知識帶入視野,并發(fā)現(xiàn)新的技術,令我們永無止境地提高效率。對于科學的想像幫我們實現(xiàn)了星際旅行、登陸月球的夢想,創(chuàng)造出一度只能在神話領域發(fā)生的奇跡。神話和科學從兩個方面擴大了人類的生存視域。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神話如同科學和技術,它不僅不會讓人們疏離這個世界,恰好相反,它讓我們更有激情地棲居其中?! ∧岚驳绿啬乖崛罕砻髁岁P于神話的五個重要層面。其一,神話根植于人類的死亡經驗和衰亡恐懼之中。其二,從動物骸骨可以看出,在埋葬的同時舉行了獻祭活動。宗教與儀式密不可分,神話離開了儀式活動將黯然失色,也正是儀式為神話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從而也導致它不為俗世凡夫和褻瀆神明者所理解。其三,尼安德特神話可以稱之為“墓邊神話”,它是在生命瀕臨極限之際的回光返照。所有最具份量的神話都與瀕死狀態(tài)相關,它迫使我們走出自身的日常經驗。在這一時刻,我們會以不同的方式抵達前所未聞之處,開始前所未有的行動。神話是關于未知的神話,是溯源到無以言說處的言說,神話由此抵達那偉大靜穆的核心。其四,神話并不是一個自圓其說的故事,而是關涉到我們應有的行為舉止。

媒體關注與評論

  “機智、博學、沉潛——阿姆斯特朗女士長于刪繁就簡,但她本人絕不簡單?!薄  ~約時報書評周刊  “阿姆斯特朗的筆觸敏感而智慧。她的博聞強識折射出人類經驗中閃爍不定的光芒和暗影。”  ——時代周刊  “令人起敬而不至肅然,博學多才而不至迂腐,總而言之_可讀性極強。”  ——經濟學家雜志

編輯推薦

  全球最受歡迎的神話作家,凱倫·阿姆斯特朗的最新力作,她才華橫溢而又深思熟慮地闡述了最廣義的神話歷史,并揭示出人類當今的困境——為何我們離棄了神話,而只有在危難時刻才重新對神話投懷送抱?她獨樹一幟,充滿深刻的洞見和雄辯的論證,必定讓您耳目一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神話簡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在翻開書之前,看到封面上的各種評價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當然我并不是反感暢銷書,只是將“神話”作為一個“暢銷”的話題還是讓人比較難以適應。
       書的內容比較淺顯,很引文標注的都幾乎是同一本著作,想來是不是作者沒看過別的關于神話的書籍?一些所謂論點也站不住腳。比如先民們將野生動物視為自己的朋友,在宰殺它們的時候懷著一種焦慮、不安的情緒,為了排解這種情緒創(chuàng)作了神話,發(fā)明了祭祀。這很明顯是站在當前的“動物保護主義”的角度發(fā)明的“奇思妙想”。作者很明顯沒有想到,人們首先是要吃飯,吃飽后才有時間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對于“死亡”的思考,明顯也不是現(xiàn)代人這樣,帶著一種恐懼,不安。因為先民往往將死亡與再生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歡迎死亡即是歡迎再生。同時,沒有宗教情感,沒有宗教熱情,何以來的祭祀這種儀式?這很明顯也是沒有說到的。
       等到最后一章干脆提出了“現(xiàn)代文明危機”的陳詞濫調,這無疑依舊是西方人習慣性的“悲憫”與“不安”的體現(xiàn)。說到底是想要用你的“救贖“精神為基礎,以神話作為讓人們“回歸”的工具而已。
       這本書當做心靈雞湯看看就可以了。喜歡神話的人,真正想要對神話有認識,想要深入地探索神話的人,不必浪費這個時間了。
  •     中國發(fā)展到現(xiàn)在,經濟可以說真的不錯
      
      但是中國人信仰開始缺失
      
      在1949年以前,中國有佛教,儒教,道教
      
      但是到現(xiàn)在為止,由于要鏟除封建余孽
      
      佛教,儒教,和道教相繼沒落,中國人還能信仰什么
      
      中國共產黨或許能成為一部分人的信仰,即共產主義
      
      但是不可能全國人民都信仰共產主義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其前途是可怕的
      
      或者說我們可以通過經濟發(fā)展解決物質問題
      
      但是精神上的缺失應該有誰來彌補呢
      
      在外國,人們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
      
      宗教上的信仰并不妨礙人們的政治覺悟
      
      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如果你一旦加入中國共產黨,就不能信仰另外的宗教
      
      或許在以后的年代里,基督教回在中國生根發(fā)芽,壯大
      
      但是代表中國本土勢力的佛教儒教和道教卻要注定走向沒落
      
      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將隨著中國傳統(tǒng)的信仰中國傳統(tǒng)的神話一起消失
      每種神話和信仰都和一個民族的歷史發(fā)展有關
      但是最原始的神話和信仰都源于對死亡的恐懼
      神話和信仰也代表著我們的祖先對死亡的理解和闡釋
      我們中國民族由于歷史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經歷,
      所以在神話和信仰的形成上也和世界上其他地區(qū)有著很大的區(qū)別
      中國的古人說:不語怪力亂神
      中國的圣人們也不主張信仰虛無的神仙,而是要從自身發(fā)掘生命的意義
      孔子和道德經的作者在軸心時代的努力一直傳承到現(xiàn)在
      儒教和道教所宣揚的思想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身體里,并時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而后來的佛教是由外部引進的
      但是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
      中國人的特色正在被削減
      不知道21世紀以后的中國人身上還會不會有祖先給的烙印
      
      
  •   很贊同作者的看法。
    叔本華說過:宗教是大眾的形而上學。
    現(xiàn)在大眾沒有了安身立命的依靠。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