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通論 中國文學史

出版時間:2009-05-01  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  作者:朱希祖,林傳甲  頁數(shù):21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史學通論》是在中國史學史方面最早的講義,在此之前,還沒有人在大學講堂里系統(tǒng)講授這類內(nèi)容?!  吨袊膶W史》內(nèi)容涉及文字音韻訓詁、文章修辭寫作、文體文法、文學與國家、地理、考古、外交之關系、文章中德學之養(yǎng)成關系等,體例相當混雜。雖說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史,但由這本書作為開端,促進了新的文學秩序的形成,確實是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著作。

作者簡介

朱希祖(1879~1944),一代史學大家、南明史研究權威,他既繼承了老師章太炎的治史精華,又對西洋史學理論寬容地吸收,既重視歷史史實的考據(jù),又強調(diào)歷史哲學的重要,這在新史學的建設中,就方法論而言,代表了一種正確的治學方向,在中國史學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書籍目錄

中國史學通論 中國史學之起源   一 史字之本誼   二 有文字而后有記載之史   三 再論書記官之史   四  未有文字以前之紀載   五 再論追記偽托之史   六 論歷史之萌芽上   七 論歷史之萌芽下 中國史學之派別    一 編年史    二  國別史    三 傳記    四 政治史與文化史    五 正史    六 紀事本末 附錄    一  太史公解    二 漢十二世著紀考中國文學史 第一篇 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書隸書北朝書唐以后正書之變遷    一 論未有書契以前之世界    二 論書契創(chuàng)造之艱難    三 論書契開物成務之益    四 論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變遷    五 古文藉許書而存    六  六書之名義區(qū)別    七 六書之次第    八 古文籀文之變遷    九 籀文以后之變遷    十  大篆小篆之變遷    十一 傳說文之統(tǒng)系    十二 篆隸之變遷    十三 篆隸與八分之別區(qū)    十四 隸草之變遷    十五 北朝南朝文字之變遷    十六 唐以后正書之變遷 第二篇 古今音韻之變遷    一 群經(jīng)音韻    二 周秦諸子音韻    三 漢魏音韻    四 六朝音韻    五 經(jīng)典釋文音韻    六 廣韻    七 唐韻    八 集韻    九 宋禮部韻    十 平水韻    十一 翻切    十二 字母    十三 雙聲      十四 六朝反語    十五 三合音    十六  東西各國字母    十七  宋元明諸家音韻之學    十八 國朝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諸家音韻之學 第三篇 古今名義訓詁之變遷    一 虞夏商周名義訓詁之變遷    二 列國風詩名義訓詁之變遷    三 春秋戰(zhàn)國名義訓詁之變遷    四  爾雅兼收周秦諸子之名義訓詁    五 秦始統(tǒng)一名義訓詁之變遷    六  方言之訓詁名義變遷最繁    七 釋名考經(jīng)籍名義可據(jù)    八 廣雅萃集漢儒箋注名義訓詁    九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    十  南唐徐鉉說文新附字    十一 陸佃埤雅之名義    十二 朱子究心名義訓詁之據(jù)    十三  宋儒名義訓詁之疏密    十四 駢雅之潤色詞章    十五 天算家名義訓詁之變遷    十六 地輿家名義訓詁變遷    十七  制造家名義訓詁之變遷    十八 古人名義訓詁不可拘執(zhí) 第四篇 古以治化為文今以詞章為文關于世運之升降    一 皇古治化無征不信    二 虞唐治化之文    三 夏后氏治化之文    四 殷商治化之文    五 豳岐治化之文    六 文武治化之文    七  闕里治化之文    八 鄒孟治化之文    九 荀子治化之文    十 秦始皇治化之文    十一 漢以后治化詞章之分    十二 六朝詞章之濫    十三 唐人以詞章為治化    十四 五代之治化所在    十五 遼金治化之文不同      十六  宋元治化之廣狹詞章之工拙    十七  明人之治化詞章誤于帖括    十八 論治化詞章并行不?!〉谖迤⌒揶o立誠辭達而已二語為文章之本    一 孔門教小子應對之法    二 六年教以數(shù)與方名之法    三 聞一知二之捷法    四 舉一反三之捷法    五 反言以達意之法    六 虛字聯(lián)絡實字達意法    七 虛字承轉實字達意法    八 虛字分別句讀以達意法    九 虛字以為發(fā)語詞達意法    十 虛字為語助詞達意法    十一 虛字語助詞用為疑問法    十二 虛字用于形容詞法    十三 虛字用為贊嘆詞法    十四 修辭分別雅俗異同法    十五 修辭必求明密法    十六 修辭當知顛倒成文法    十七 修辭引用古人成語法    十八 修辭勿用古字古句法 第六篇 古經(jīng)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為作文之法    一  高宗純皇帝之圣訓    二 言有物之大義    三 總論篇章之次序    四 初學章法宜分別綱領條目    五 初學章法宜先明全章之意    六 初學章法宜立柱分應    七 初學章法宜因自然次第    八 初學章法宜知層疊進退    九 初學章法宜知承接收束    十 初學章法宜知首尾照應    十一 初學章法宜知引用譬喻    十二 初學章法宜知調(diào)和音節(jié)    十三 初學擴充篇幅第一捷法    十四 初學篇法宜一意貫注    十五 初學篇章宜分別文之品致    十六 治事文之篇法    十七 紀事文之篇法    十八 論事文之篇法 第七篇 群經(jīng)文體    一 經(jīng)籍為經(jīng)國經(jīng)世之治體    二 周易言象數(shù)之體    三 周易文言之體    四 周易支流之別體    五 尚書今古文辨體    六  尚書家為古史正體    七  禹貢創(chuàng)地志之體    八 洪范為經(jīng)史之別體    九 詩序之體    十 三百篇兼?zhèn)浜笫拦朋w近體    十一 淫詩辨正    十二 周官為會典之古體    十三 儀禮為家禮之古體    十四 禮記創(chuàng)叢書之體    十五 春秋創(chuàng)編年之體    十六 三傳辨體    十七 經(jīng)學隨時而變體    十八 皇朝經(jīng)學之昌明 第八篇 周秦傳記雜史文體    一 逸周書為別史創(chuàng)體    二 大戴禮為傳記文體    三 周髀創(chuàng)天文志歷志之體    四 國語創(chuàng)戴記之體    五  國策兼兵家縱橫家輿地家諸體    六 世本創(chuàng)族譜之體    七  竹書紀年仿春秋之體    八  山海經(jīng)與禹貢文體異同    九 穆天子傳非本紀體    十 七經(jīng)緯文體之大略    十一 神農(nóng)本草創(chuàng)植物教科書文體    十二 黃帝素問靈樞創(chuàng)生理學全體學文體    十三  司馬法創(chuàng)兵志之體    十四  家語與論語文體之異同    十五 孔叢子創(chuàng)世家之體    十六 晏子春秋創(chuàng)諫疏奏議之體    十七  呂氏春秋創(chuàng)官局修書之體    十八 漢以來傳記述周秦古事之體 第九篇 周秦諸子文體    一 管子創(chuàng)法學通論之文體    二 孫子創(chuàng)兵家測量火攻各法文體    三 吳子文體見儒家尚武之精神    四 九章算術文體之整潔    五 墨子發(fā)明格致新理之文體    六 老子創(chuàng)哲學家衛(wèi)生學家之文體    七 莊子文體真?zhèn)喂ぷ局愅?   八 列子創(chuàng)中國佛教之文體    九 文子之文體冗雜    十  商君書創(chuàng)變法條陳之文體    十一 韓非子創(chuàng)刑律之文體    十二 公孫龍子創(chuàng)辨學之文體    十三 鬼谷子創(chuàng)交涉之文體    十四 鷂冠子不立宗派家之文體    十五 屈子離騷經(jīng)文體之奇奧    十六 諸子偽書文體之近于古者    十七 諸子佚文由近入輯錄之體    十八 學周秦諸子之文須辨其學術 第十篇 史漢三國四史文體    一 史記為經(jīng)天緯地之文    二 史記通六經(jīng)自成一家之文體    三  史記本紀世家文體之辨    四  史記世家列傳文體之辨    五 史記十表創(chuàng)統(tǒng)計學之文體    六  史記列傳文體之奇特    七 褚少孫裴駟司馬貞張守節(jié)諸家增補史記文體    八 歸震川評點史記之文體    九 漢書仿史記之文體    十 漢書地理志之文體    十一 漢書藝文志之文體    十二 漢書西域傳文體    十三 班昭續(xù)成漢書八表并天文志之文體    十四 后漢書紀傳后附論贊之文體    十五 司馬彪續(xù)漢書志之文體    十六 三國志文體之創(chuàng)例及正統(tǒng)所在    十七 裴松之注三國志之創(chuàng)例    十八 讀史勿為四史所限 第十一篇 諸史文體    一 晉書文體為史臣奉敕纂輯之始    二 宋書文體皆因前人之作    三 南齊書文體多諛辭    四  梁書陳書文體成一家之言    五 魏書文體惟官氏志最要    六 北齊書文體自成一家規(guī)模獨隘    七  北周書文體欲復古而未能    八 隋書文體明備十志尤稱精審    九 南北史仿史記紀傳之文體    十 新舊唐書文體之異同    十一  舊五代史文體仿三國志新五代史文體仿史記    十三 宋史文體之繁舛    十三 遼史文體之簡要    十四 金史文體中交聘表最善    十五 元史文體多疏舛    十六 明史文體集史裁之大成    十七  編年文體溫公通鑒似左氏朱子綱目似公谷  十八 三通文體之異同 第十二篇 漢魏文體 第十三篇 南北朝至隋文體 第十四篇 唐宋至今文體 第十五篇 駢散古合今分之漸 第十六篇 駢文又分漢魏六朝唐宋四體之別

章節(jié)摘錄

中國史學通論中國史學之起源二 有文字而后有記載之史《說文序》云:“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尋許君此說,出于《世本》?!妒辣尽方裢觯稄V韻》九魚沮下引《世本》云:“沮誦倉頡作書,并黃帝時史官”。倉頡作書,古書有傳述者多,可無疑義,如荀子《解蔽篇》云:“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韓非子《五蠹篇》云:“吉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私當作厶,私為假字)?!秴问洗呵铩ぞ仄吩啤皞}頡造書”惟稱倉頡為黃帝史官,異說紛歧,足滋疑難。茲博采眾說,折中一是,亦研究史學發(fā)生之一要義也。倉頡時代,說者不同。《尚書序》孔穎達《正義》日:“《世本》云,'倉頡作書'”,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玄皆云“倉頡,黃帝之史官也”。(一)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二)徐整云“在神農(nóng)黃帝之間”。(三)譙周云,“在炎帝之世”。(四)衛(wèi)氏云,“當在庖犧蒼帝之世”。(五)慎到云,“在庖犧之前”。(六)張揖云,“倉頡為帝王,生于禪通之紀。(七)張揖之說,出于《廣雅》?!稄V雅》云“自開辟至獲麟,二百六十七方歲,分為十紀,則大率一紀二十七萬六千年。十紀者,九頭一,五龍二,攝提三,合雒四,連通五,序命六,循飛七,因提八,禪通九,流訖十”。據(jù)《廣雅》所說,則倉頡之生,在獲麟前二十七萬六千年余。其說怪焉,出于緯書,不足措信。崔璦等說,但云古之王而不言時代。亦不足辨。衛(wèi)氏言在庖犧蒼帝之世,則在庖犧后,慎到著《慎子》,云在庖犧前。他若徐整、譙周之說,與司馬遷等說。不相舛牾,蓋一則言其生在黃帝以前,一則言其官在黃帝之世也。綜上七說,惟慎到司馬遷等說,有辯論之價值。司馬遷等說與許慎說同出于《世本》。《世本》與《慎子》皆出于戰(zhàn)國時,其說均古。二、說孰是,則又須考定造字之年代以斷定之矣。《易系辭》云,“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墩f文序》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nóng)氏結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為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義,萬品以察?!痹S君斷定庖犧至神農(nóng)時,皆為結繩而治,庖犧作八卦,垂憲象,始刻畫卦文,為造字之先導;至黃帝時,乃造書契,盡刻畫之能事,次序井然,合乎進化之理。司馬遷作《史記》,《本紀》起于黃帝。而其《貨殖傳》又云,“夫神農(nóng)以前,吾不知己?!鄙w亦以有文字而后有史,故起黃帝,神農(nóng)以前為結繩之世,故謂不可知。尋司馬遷、許慎之說,皆本于《莊子》。莊子《胠篋篇》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案黃帝亦稱軒轅氏,此軒轅氏在黃帝前。)赫胥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苯Y繩為記事之發(fā)端,亦為史之權輿,惜其法式今已不傳。然觀外國記載,謂:“中國以外諸民族,亦往往行之。

編輯推薦

《中國文學史:中國史學通論》:因為有了這套講義,才促生了中華教育的圣地;因為有了這套講義,才規(guī)范了中華學子的心路;因為有了這套講義,才強化了中華學術的骨骼;因為有了這套講義,才延續(xù)了中華文化的血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史學通論 中國文學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條)

 
 

  •   這套老北大講義是經(jīng)典,期待湊齊
  •   雖然不能去北大讀書,但看大師的講義。佩服大師的治學功底
  •   大師之作,文言講義
  •   涉及文學各方面,強調(diào)研究新意,推薦
  •   版面很好看,期待內(nèi)容。價錢便宜
  •   好書和大家分享
  •   這幾天買了不少書,慢慢看!
  •   非專業(yè)的人士慎重考慮,對專業(yè)人士來說好書
  •   這部書是《中國文學史》與《中國史學通論》的合編,前者是林傳甲著,后者是朱希祖寫。林傳甲是北大最早的文學教授之一,講授歷代文章源流,所著《中國文學史》是中國較早的文學史著述。講朱希祖你不知道,說章太炎你清楚,他是章的門生。
  •   很好的書既可以當學術要可以做入門
  •   還沒有打開。但是已經(jīng)閱讀了另外兩本,應該不會讓人失望的。
  •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   聽說好,就買了
  •   一本中有兩板塊,內(nèi)容還行吧,湊單賣的
  •   如標題。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通史,另一部分是講文學史,但是由于是最早的文學史講稿,很現(xiàn)在意義上的有點不一樣,收納了一些講語言文字方面的內(nèi)容。但是,內(nèi)容質(zhì)量還是不容置疑的。
  •   不錯,學中文的,應該擁有
  •   挺實用挺劃算的一套書,特別適合國學愛好者和本專業(yè)的學生買來細看。書的質(zhì)量還可以,沒想象中的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