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作者:[法] 夏爾·波德萊爾 譯者:郭宏安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1857年6月25日,一本薄薄的詩集,一本只有一百零一首詩的小書,出現(xiàn)在巴黎的書店里。這是一本經(jīng)過多年蓄積、磨礪的書,它仿佛一聲霹靂,剎那間震動了法國詩壇,引起了沸沸揚揚的議論;它又像一只無情的鐵手,狠狠地撥動著人們的心弦,令人發(fā)出“新的震顫”(雨果語)。這本詩集叫做《惡之花》,它的作者是夏爾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一卷奇詩、一部心史、一本血淚之書。惡之為花,其色艷而冷,其香濃而遠,其態(tài)俏而詭,其格高而幽。它綻放在地獄的邊緣,它是伊甸園中的一枚禁果。 《惡之花》是一部詩集,但不是一般的若干首詩的集合,而是一本書,一本有邏輯、有結(jié)構(gòu)、有頭有尾、渾然一體的書。有評論家說,詩集“有一個秘密的結(jié)構(gòu),有一個詩人有意地,精心地安排的計劃”,如果不按照詩人安排的順序閱讀,詩的意義便會大大地削弱。評論家說得對,只是“秘密的”一詞有些多余,因為《惡之花》的結(jié)構(gòu)一眼便可看出。《惡之花》中的詩不是按照寫作年代先后來排列的,而是根據(jù)內(nèi)容和主題分屬六個詩組。各有標(biāo)題:《憂郁和理想》、《巴黎風(fēng)貌》、《酒》、《惡之花》、《反抗》和《死亡》,其中《憂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占到全書的三分之二。六個部分的排列順序,實際上畫出了憂郁和理想沖突交戰(zhàn)的軌跡。 《憂郁和理想》,憂郁是命運,理想是美,在對美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中,命運走過了一條崎嶇坎坷的道路。那是怎樣的追求??!那是一場充滿著血和淚的靈魂的大搏斗。 《巴黎風(fēng)貌》,詩人雖敗而不餒,如果說他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一條精神活動的曲線的話,現(xiàn)在他把目光轉(zhuǎn)向了外部的物質(zhì)世界,轉(zhuǎn)向了他生活的環(huán)境——巴黎,打開了一幅充滿敵意的資本主義大都會的丑惡畫卷。 詩人試圖通過自我麻醉、放浪形骸、詛咒上帝、追求死亡等方式,來與這個世界相對抗。詩人首先求助于麻醉和幻覺,向往著“人造的天堂”,由此開始了《惡之花》的第三部分:《酒》。詩人深人到人類的罪惡中去,到那盛開著。惡之花”的地方去探險。那地方不是別處,正是人的靈魂深處。詩人在罪惡之國里漫游,得到的是變態(tài)的愛,絕望、死亡、對自己的沉淪的厭惡。美,藝術(shù)、愛情、沉醉、逃逸,一切消弭憂郁的企圖都告失敗,于是詩人反抗了。他反抗那個給人以空洞的希望的上帝,這是《惡之花》的第五部分——《反抗》。詩人歷盡千辛萬苦,最后在死亡中尋求安慰和解脫,《惡之花》從此進入它的第六部分——《死亡》。 波德萊爾的世界是一個陰暗的世界,一個充滿著靈魂搏斗的世界;他的惡之花園是一個慘淡的花園,一個豺狼虎豹出沒其間的花園。然而,在凄風(fēng)苦雨中,時有燦爛的陽光漏下。在狼奔豕突之際,偶見云雀高唱人云。那是因為詩人身在地獄,心向天堂,憂郁之中有理想在呼喚。詩人從未停止追求,縱使“稀稀朗朗”,那果實畢竟是紅色的,畢竟是成熟的,含著希望。正是在這失望與希望的爭奪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決心自食其力、發(fā)掘惡中之美的詩人。 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惡之花》繼承、發(fā)展、深化了浪漫主義,為象征主義開辟了道路,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時,由于波德萊爾對浪漫主義深刻而透徹的理解,在其中灌注了古典主義的批評精神,又使《惡之花》閃爍著現(xiàn)實主義的光彩?!稅褐ā吩趧?chuàng)作方法上的三種成分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并不是彼此游離的,也不是彼此平行的,而是相互滲透甚至融合的。它們仿佛紅、綠、藍三原色,其配合因比例的不同而生出千差萬別,無比絢麗的色彩世界。 《惡之花》保留了浪漫主義的基本主題,其孤獨感、流亡感,深淵感、絕望感,流逝的時光,被壓抑的個性及其反抗。對平等、自由、博愛的渴望,社會和群眾對詩人的誤解,等等,無一不帶有浪漫主義的典型色彩?!缎盘煳獭窂闹黝}到風(fēng)格,都純?nèi)皇且皇桌寺髁x的詩:巨大的飛鳥,異域的海洋,暗示出流亡的命運。鮮明的對比,貼切的比喻,直接展示出詩人的厄運;尤其是。詩人啊就好像這云中之君……。這樣的明喻,明白無誤地揭示出詩的主旨,當(dāng)然,詩中將大海比做“苦澀的深淵”,讀來令人悚懼,已經(jīng)透露出波德萊爾式的陰冷。《惡之花》是在浪漫主義的夕照中開放的。具有詭奇艷麗的色彩和神秘幽遠的意境。其詭奇艷麗,可以說占盡浪漫主義的外部風(fēng)光;其神秘幽遠,則可以說深得浪漫主義的內(nèi)里精髓。 波德萊爾對象征主義詩歌的貢獻之一,是他針對浪漫主義重情感而提出重靈性。所謂靈性,其實就是思想。他總是圍繞著一個思想組織形象,即使在某些偏重描寫的詩中,也往往由于提出了某種觀念而改變了整首詩的含義。例如《腐尸》,詩人用一半的篇幅描寫了一具腐尸,纖毫畢露,似可觸摸,形象的丑惡催人作嘔,筆觸的冷靜令人咋舌。如果詩到此為止,那確是一幅出自拙劣的畫匠之手的拙劣的畫,怕連詩也稱不上。但是,詩并未到此為止,詩人斜出一筆,用三節(jié)抒情的詩句慨嘆腐尸的原形化為夢境,透出一星思考的端倪,接著詩人用了兩節(jié)詩警告他的情人。倘使詩到此結(jié)束,雖說已有了些意蘊,但終究不過是一篇紅粉骷髏論而已,不出前人窠臼。所幸詩人的筆不曾停下,他寫出了最后一節(jié),果然是驚人之筆,轉(zhuǎn)眼間化腐朽為神奇,使全詩的面貌頓時改觀。原來詩人的目的并不在“把丑惡、畸形和變態(tài)的東西加以詩化”,也不是“歌詠尸骸”、“以丑為美”,他是在別人寫作紅粉骷髏的詩篇上引出深刻的哲理:精神的創(chuàng)造物永存。波德萊爾對象征主義詩歌的另一個貢獻是“通過詩重獲被音樂奪去的財富”。例如《黃昏的和諧》:黃昏、落日、鮮花、小提琴,一個個孤立的形象,實在卻又模糊,造成了一片安詳而又朦朧的氛圍。眩暈、死亡、下沉、遺痕,一系列具體的感受,真實卻很飄忽,匯成了一股寧靜而又哀傷的潛流。香爐、大祭臺,圣體,一連串富有宗教意味的比喻,烘托出一種萬念俱釋、澄明清靜的心態(tài)。詩人并沒有著墨于環(huán)境的描寫,也沒有著力于情緒的抒發(fā),只是圍繞著心與境諧這一主旨安排了形象,配合了比喻,而且諸多形象全然不是為眼睛而設(shè),只是輕柔然而執(zhí)著地敲擊著人們的感覺。同時,這首詩采用了“馬來體”的形式而略加變化,反復(fù)詠唱,一如祈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不是急管繁弦,也不是淺斟低唱,而是莊嚴平靜的廣板,極完美地表達了一個憎惡黑暗、渴望光明的人在黃昏之際所獲得的珍貴的寧靜,流露出一種忘己忘情的喜悅。這首詩曾經(jīng)進入了德彪西等人的音樂,該不是偶然的。 《惡之花》的現(xiàn)實主義成分首先在于題材的突破,法國詩歌自波德萊爾始,才將大門向現(xiàn)代資本主義大城市洞開。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然巴黎的詩”,然而他從不單純地描繪都市風(fēng)光,而是及時地“轉(zhuǎn)向寓意”,例如《天鵝》一詩的第二部分從巴爾扎克式的描繪突然轉(zhuǎn)向寓意,這正是波德萊爾式的現(xiàn)實主義。其次,波德萊爾擅長冷靜而溫柔地描繪城市中反映窮苦人的苦難的風(fēng)物,其特點表現(xiàn)為充滿深厚同情心的敏銳細膩的觀察、準確生動的細節(jié)以及深刻、綜合力極強的典型性。最后,抓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物、事件和場景,于準確生動的描繪中施以語言的魔力,使之蒙上一重超自然的色彩,這也是《惡之花》的現(xiàn)實主義成分之一。不過,這里必須指出,《惡之花》的現(xiàn)實主義成分并不是可以析離使之孤立存在的,為了進行觀察,它只能被保存在批評家的冰箱里。我們可以感受它,甚至可以抓住它,然而當(dāng)我們把它放在正常的閱讀環(huán)境中時,它就可能變得不純了,或被異質(zhì)的成分侵入,或消散在左鄰右舍之中。這是《惡之花》的現(xiàn)實主義的特點。 總之,《惡之花》是在一個“偉大的傳統(tǒng)業(yè)已消失,新的傳統(tǒng)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里開放出來的一叢奇異的花。它承上啟下,瞻前顧后,由繼承而根深葉茂,顯得豐腴;因創(chuàng)新而色濃香遠,顯得深沉;因所蓄甚厚,開掘很深,終能別開生面,顯出一種獨特的風(fēng)格,恰似一面魔鏡,攝入淺近而映出深遠,令人有執(zhí)阿莉阿德尼線而入迷宮之感。 除了《惡之花》外,波德萊爾還寫有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這“依然是《惡之花》,但是有多得多的自由、細節(jié)和譏諷”。散文詩并非自波德萊爾始,但波德萊爾是第一個自覺地把它當(dāng)做一種形式,并使之臻于完美的人。 波德萊爾僅以《惡之花》這一部詩集而成為法國古典詩歌的最后一位詩人、現(xiàn)代詩歌的最初一位詩人,這不能不說是文學(xué)史上的一大奇觀。由于他的豐富性和復(fù)雜性,他成了后來許多不同流派相互爭奪的一位精神領(lǐng)袖。 郭宏安
內(nèi)容概要
《理想圖文藏書:惡之花》分為詩集《惡之花》和散文詩集《巴 黎的憂郁》兩部分,并配有近60幅精美插圖。詩集《惡之花》于1857年首次 結(jié)集出版,1861年再版時波德萊爾做了增刪,主題是“惡”及其與人的關(guān)系 ?!栋屠璧膽n郁》于1863年出版,波德萊爾稱其“依然足《惡之花》,但是 具有多得多的自由、細節(jié)和譏諷”。
作者簡介
作者:(法)夏爾·波德萊爾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法國詩人,象征派詩歌的先驅(qū),文學(xué)與藝術(shù)評論家,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奠基人,同時譯有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的作品。其代表作《惡之花》展現(xiàn)了對美與丑、善與惡的新定義,是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集之一。
書籍目錄
告讀者憂郁和理想巴黎風(fēng)貌酒(4首)惡之花(6首)反抗(2首)死亡(4首)《殘詩集》及其他(8首)巴黎的憂郁
章節(jié)摘錄
我在旅行。我到了一個風(fēng)景不可抵抗的莊嚴崇高的地方。無疑此時此刻在我的心靈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我的思想像周圍的空氣一樣輕盈地飛舞起來;一切庸俗的情欲,如仇恨和世俗的愛,現(xiàn)在就像我腳下山谷中的云一樣遠遠地飄去;我的心靈,如同庇護我的天穹一樣寬闊和純潔;一切塵世間的記憶在我的心中都淡化了,減弱了,就像遠在另一座山的坡上放牧的牛群的鈴鐺聲,難以察覺。平靜的小湖,深邃而幽暗,時而飛過一片云影,宛若凌空巨人的披風(fēng)留下的倒影。我現(xiàn)在還能記得,那種完全寂靜的巨大運動所引起的莊嚴而罕見的感覺,給我?guī)硪环N摻雜著恐懼的快樂??傊?,沉浸在這令人激動的美景之中,我感到內(nèi)心和宇宙的完全的安寧;我甚至認為,在我的完全的幸福和對于一切世間痛苦的徹底的遺忘中,我開始覺得說人性本善的那些報紙不那么可笑了。當(dāng)不可救藥的軀體又有了新的需求,我想到要恢復(fù)體力,緩解因長時間爬山所引起的饑餓。我從衣袋里拿出一大塊面包,一只皮杯子,還有裝著點酏劑的小瓶,那是當(dāng)時的藥劑師賣給旅游者的,在需要的時候和著雪水喝的。 我不慌不忙地切著面包,一個很微弱的聲音讓我抬起了眼睛。在我面前站著一個衣衫檻褸的小孩,面孔黝黑,頭發(fā)蓬亂。那凹陷的、野性的,仿佛乞求的眼睛。緊盯著那一塊切好的面包。我聽見他用低而沙啞的聲音嘆道:點心!聽到他用如此高貴的詞稱呼我這幾乎是白的面包,我不禁笑了,我切了很大一塊。遞給他。他慢慢地走近,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他的垂涎之物。接著,他一把抓住面包,迅速退走,仿佛擔(dān)心我的給予不真誠,或是我已經(jīng)后悔了。 可是就在這時,不知從哪里冒出一個野孩子,和他長得十分相像,簡直就是他的孿生兄弟,把他翻倒在地。他們一起在地上打滾,爭奪那塊珍貴的獵物,誰也不想分一半給他的兄弟。第一個孩子氣極了,揪住了第二個孩子的頭發(fā);第二個則咬住了第一個的耳朵,隨著一句干脆的土語的謾罵,吐出了一小塊血淋淋的肉。點心的合法主人試圖用他細小的爪子去抓侵占者的眼睛一可那一位卻用盡全身的力氣,一只手扼住敵手的脖子,一只手試圖把戰(zhàn)利品塞進口袋。可是戰(zhàn)敗者因絕望而來了力氣,他站立起來,一頭撞在勝利者的肚子上,讓他在地上打滾。何必描繪一場丑惡的戰(zhàn)斗昵?這場戰(zhàn)斗實際上持續(xù)了很長時間,超過了他們孩童的力氣所能允許的程度。那點心從一只手到另一只手,從一個口袋到另一個口袋。可是,唉!越變越小。終于,他們疲憊不堪,氣喘吁吁,渾身是血,不可能再打下去了,說實在的,戰(zhàn)爭的原因也不存在了:那一塊面包已經(jīng)消失,變成了沙礫般大小的碎末,沾滿了他們?nèi)怼? 這一幕給我的風(fēng)景蒙上了烏云,我看到這兩個少年之前的平靜的喜悅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憂傷了相當(dāng)長的時間,不斷地說:“有一個美好的地方,那里面包被稱作點心,這甜食如此稀少,竟能引起一場兄弟間殘殺的戰(zhàn)爭!”P248-249
編輯推薦
夏爾·波德萊爾編著的《惡之花》保留了浪漫主義的基本主題,其孤獨感、流亡感,深淵感、絕望感,流逝的時光,被壓抑的個性及其反抗。對平等、自由、博愛的渴望,社會和群眾對詩人的誤解,等等,無一不帶有浪漫主義的典型色彩?!缎盘煳獭窂闹黝}到風(fēng)格,都純?nèi)皇且皇桌寺髁x的詩:巨大的飛鳥,異域的海洋,暗示出流亡的命運。鮮明的對比,貼切的比喻,直接展示出詩人的厄運;尤其是。詩人啊就好像這云中之君……。這樣的明喻,明白無誤地揭示出詩的主旨,當(dāng)然,詩中將大海比做“苦澀的深淵”,讀來令人悚懼,已經(jīng)透露出波德萊爾式的陰冷。《惡之花》是在浪漫主義的夕照中開放的。具有詭奇艷麗的色彩和神秘幽遠的意境。其詭奇艷麗,可以說占盡浪漫主義的外部風(fēng)光;其神秘幽遠,則可以說深得浪漫主義的內(nèi)里精髓。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