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 作者:顏純鈞 頁數:39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臺灣問題是中國人民——包括大陸地區(qū)、臺灣地區(qū)、港澳地區(qū)的中國人,以及全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心中永久的痛。 本書供分為十章,分別介紹了兩岸的報業(yè)與新聞、廣播與地緣關系、網絡與媒介新生態(tài)、媒介文化的解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等內容,供相關讀者閱讀參考。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序論:分合之勢、異同之道 一、歷史發(fā)展新趨勢 二、兩岸關系新變化 三、兩岸關系與兩岸媒介第二章 總論:全球文化、中華文化、媒介文化 第一節(jié) 全球化和兩岸關系 一、經濟的全球化 二、全球化時代的文化 三、民族文化和兩岸關系 第二節(jié) 兩岸關系:從政治到文化 一、政治地理和文化地理 二、區(qū)域文化與文化人格 第三節(jié) 兩岸媒介的文化生態(tài) 一、媒介和媒介文化 二、兩岸傳媒和傳播地理 三、媒介文化的比較研究第三章 兩岸的報業(yè)與新聞 第一節(jié) 臺灣報業(yè)生態(tài)演變 一、“光復”后的短暫蜜月 二、“報禁”和報業(yè)發(fā)展 三、“解禁”后的惡性競爭 第二節(jié) 臺灣新聞與臺灣政治 一、新聞對政治的偏差再現 二、政治對新聞的潛在控制 第三節(jié) 兩岸新聞的倫理與法規(guī) 一、大陸新聞法制現狀 二、媒介自律——新聞法制的重要補充 三、臺灣的新聞法制管理 四、臺灣地區(qū)新聞職業(yè)道德及建設 五、兩岸新聞法規(guī)與倫理的比較 第四節(jié) 兩岸社會新聞之比較 一、社會新聞的外延日益模糊 二、中國大陸社會新聞的發(fā)展 三、臺灣社會新聞的演進 四、社會新聞的負面傾向 五、社會新聞中把關人的缺失第四章 廣播與地緣關系 第一節(jié) 對臺廣播的歷史與現狀 一、政治對峙時期的對臺廣播 二、和平統(tǒng)一理念和對臺廣播 三、順應形勢、變革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兩岸廣播節(jié)目形態(tài)比較 一、廣播節(jié)目形態(tài)與廣播生態(tài) 二、廣播節(jié)目形態(tài)的發(fā)展 三、兩岸廣播節(jié)目形態(tài)的發(fā)展趨勢 第三節(jié) 有聲語言傳播與政治語境 一、對臺灣廣播的目標受眾 二、傳播語種的定位 三、播音主持的風格第五章 電視:從對峙、互滲到合作 第一節(jié) 膠著的兩岸電視 一、傳播生態(tài)的根本改變 二、“中轉站”和“邊界” 三、從文藝片起步 四、電視劇的交流 第二節(jié) 兩岸的電視新聞報道 一、“解禁”后的臺灣電視新聞 二、戴著“鐐銬”起舞 三、兩岸電視新聞報道的比較 第三節(jié) 臺灣綜藝節(jié)目及對大陸的影響 一、綜合多種藝術的節(jié)目形態(tài) 二、綜藝節(jié)目的靈魂:主持人 三、臺灣綜藝節(jié)目的低俗傾向 四、兩岸交流和發(fā)展前景第六章 電影:傳播新格局 第一節(jié) 臺灣電影的新浪潮 一、在新舊交接點上 二、以光影寫歷史 三、新電影的迷思和余波 四、兩岸電影的比較研究 第二節(jié) 兩岸電影的相互想象 一、光復前后的電影傳播 二、時空隔絕與電影想象 三、鏡像效果 第三節(jié) 大中華電影新格局 一、兩岸電影的早期關系 二、破冰時期的傳播與交流 三、兩岸的電影合作第七章 網絡與媒介新生態(tài) 第一節(jié) 從技術到媒介 一、臺灣:高普及率與多元應用 二、大陸網媒的快速巨量增長 三、兩岸網媒生態(tài)之比較 第二節(jié) 編碼中的文化取向 一、作為網媒基元的編碼 二、編碼的歧路 三、編碼差異與傳播困擾 第三節(jié) 電子寫作與民族美感 一、臺灣:新媒介挑戰(zhàn)舊秩序 二、群雄并起的大陸網絡文學 三、同中有異的兩岸網絡文風 第四節(jié) 自媒體的成長 一、臺灣的軌跡 二、大陸之路由 三、異中涵同的兩岸自媒體第八章 臺灣廣告及其文化傳播 第一節(jié) 臺灣廣告與社會變遷 一、臺灣廣告的萌芽 二、現代廣告的發(fā)軔 三、臺灣廣告的成長 四、國際集團與臺灣新媒體 第二節(jié) 消費社會和臺灣廣告 一、臺灣消費社會的形成 二、消費文化與臺灣廣告 三、臺灣酒類廣告的文化意涵 第三節(jié) 全球化、區(qū)域性和臺灣廣告 一、公司全球化和全球文化認同 二、海峽兩岸廣告的價值觀比較 三、流行文化和“哈日”現象 四、臺灣廣告和大中華廣告的未來第九章 媒介文化的解構:媒介素養(yǎng)教育 第一節(jié) 從理論到實踐:媒介素養(yǎng)及其教育 一、從“素養(yǎng)”到“媒介素養(yǎng)” 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模式與目標 三、基本理念與教育取向 第二節(jié) 應對“媒介亂象”:臺灣媒介素養(yǎng)教育 一、產生背景 二、學理發(fā)展 三、本地實踐 第三節(jié) 兩岸媒介素養(yǎng)教育比較 一、大陸學理的發(fā)展與兩岸比較 二、大陸實踐現狀與兩岸比較第十章 結語:現代性中國與兩岸媒介 一、媒介與現代經驗的形成 二、媒介與社會記憶 三、媒介與消費主義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分分合合,若即若離,自臺灣納入中國的版圖,兩岸關系的基本狀態(tài)大抵就是如此。臺灣是在長達數百年的大陸移民史和反抗外國侵略與占領的斗爭史中逐步確立它的國別身份的。雖然同屬于中國,但臺灣作為一個省,和大陸其他的省份相比仍然表現出極大的不同。作為中國的第一大島,其地理環(huán)境、歷史沿革、政治狀態(tài)等方面,與作為第二大島的海南島、作為第三大島的崇明島相比,其差異性的方面也顯得更大。不管是作為一個省份還是作為一個海島,臺灣和歷代中央政權的關系,都沒有其他省份和其他海島來得緊密和親近。但是,臺灣歷經數百年的種種變故,卻至今仍屬于中國,仍留在中國的版圖之內,這本身就說明了它的地位和歸屬是歷史形成的,是任何外部或內部的力量所不可能改變的。臺灣和大陸有如一對隔海相望的夫妻,雖然名分已定,卻總是聚少離多。俗話說“山高皇帝遠”,海闊也同樣難免會出現“皇帝遠”的情況?!盎识鳌闭劜簧虾剖?,管轄更是力有不逮,得不到保護也就罷了,甚至不時被當作一塊肉骨頭拋向那些野心勃勃的西方列強。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從歷史上看,臺灣總是在中國遭遇外侮(不管是整個國家,還是僅在臺灣)時,才有強烈的國族意識產生。荷蘭殖民統(tǒng)治時期,臺灣就發(fā)生過頻繁的、大規(guī)模的反抗斗爭。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其所認同的正是作為漢族人政權的大明王朝。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臺灣本地紳士由丘逢甲領銜組成抗日政府,定名為臺灣民主國,改元“永清”,同樣把歸屬大陸清王朝當作反對殖民地化的政治目標。①相反的,在隔岸分治的時期,尤其是獲得了較穩(wěn)定的發(fā)展之后,臺灣的分離主義勢力往往就容易抬頭。
后記
2004年福建師大傳播學院成立,一開始就把涉臺傳播的研究當作學科發(fā)展的一個方向,并為此組建了專門的研究機構。涉臺傳播研究既包括臺灣傳媒與輿情的研究,也包括對臺宣傳的研究、兩岸傳播互動的研究等相關領域。福建和臺灣隔海相望,這種地緣的接近和交往的便利對研究的開展無疑是極好的條件。恰好在2006年上半年,學校組織出版一套區(qū)域文化研究的著作,把這本書的編寫納入其中。就這樣,傳播學院的一批老師開始踏進這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這之前,他們中有的已有所涉獵,有的剛剛起步,有的則尚所知不多;而一旦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編寫中凝聚在一起,原本暴露出來的種種局限得以被克服,而優(yōu)勢更在無形中被放大。經過九個月的醞釀、策劃、分工、撰寫,又幾經周折,這本書終于能夠奉獻在讀者面前。在海峽兩岸媒介文化的研究方面,似乎這是國內第一本相關的著作,為此我們確實有幾分自豪;但想到它是如此一個“急就章”,一個營養(yǎng)不良的“早產兒”,我們又有更多的不安。而聊以自慰的只是:不管做什么,總要有人踏出第一步的。也許后來的人很容易看出其笨拙與慌亂的身姿,但當他們繼續(xù)前行時,有用的還是腳底下開始踏出的那條路。
編輯推薦
《傳播地理與傳媒互動:海峽兩岸傳媒文化比較研究》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