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

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玉池  頁數(shù):202  

前言

  “藝術叢書”終于和讀者見面了?! ∪祟愡M化與發(fā)展的歷史告知我們:在沒有語言和文字的原始時代,人類就已經(jīng)有了藝術的活動和記載。史前的洞窟和巖壁上,留下了2萬年前的繪畫;先民在扛木頭勞動時“杭育杭育”的喊聲,可說是聲樂的肇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盆上的三組人物攜手并肩、輕盈起舞的彩繪,和19世紀末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四小天鵝舞,兩者可找到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思維,盡管蜜蜂能“營造”出等邊的工房,鸚鵡能夠學舌,大猩猩可以從一數(shù)到十,但它們終究只能停留在動物的本能和“模仿”的階段,永遠不會也不可能向文明前進一步。而人類在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中涌現(xiàn)出大批的優(yōu)秀的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數(shù)不勝數(shù)、光彩奪目、輝煌燦爛的藝術精品,它們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是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八囆g叢書”共30余冊,涵蓋了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個藝術領域,包括美術、音樂、戲劇、舞蹈、建筑等各個門類和品種,共收圖片幾千幅,音樂曲譜近千首,文字近千萬。把遐邇聞名、干百年來流傳的藝術精品,呈現(xiàn)給廣大藝術愛好者,讓讀者大眾在美的世界里和藝術殿堂里徜徉、遨游,在賞析中獲得最大的愉悅和美的享受,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矔淖珜懞途庉嫷姆结?,堅持做到大專家寫小文章,大手筆寫小冊子,從微觀入手,具體地、細致地進行論述,既深入淺出,又品位較高;既有鑒賞價值,又要雅俗共賞。總之,要為讀者著想:從ABC說起,把“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緊密結合,引領讀者進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提高審美觀念、審美標準和藝術鑒賞水平。  讓“藝術叢書”的可讀性、知識性、觀賞性、趣味性貫穿全書,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眾藝術的讀物,這是叢書全體作者、編者努力奮斗的目標。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書法在世界藝術史上是獨樹一幟的巨大創(chuàng)造。它源遠流長,與中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緊密相連,息息相關。    書法欣賞是一種高雅的文化享受,要欣賞書法美又有一定的難度。這本雅俗共賞的書,將引領您在書法藝術的殿堂中遨游、馳騁,領略、體味書法藝術內(nèi)蘊的真善美,獲得真知與藝術美的愉悅。    全書從書法欣賞的常識入手,包括書法與其他藝術的區(qū)別,書法的抽象特點,書法的形式美和內(nèi)涵美,欣賞書法應具備的有關文化素養(yǎng)等。    全書的重頭篇幅是中國書法的歷史演變和名作賞析部分。自殷商至現(xiàn)代有代表性的書家的演變與發(fā)展歷程、藝術特點及歷史原因,瑰奇、古樸的篆、隸書體和書風,晉韻唐法、宋意明態(tài)以及北碑南帖的論爭和實踐成果,均以典型書例說明。全書收著名書法家100余人的代表作,皆系各個時期、各種風格、各種流派、各種書體代表作和傳世佳品的真跡。    本書還簡要介紹了古今中外有關書法藝術的不同觀點,以供人們研究參考。附錄部分簡要介紹了古今重要書論典籍和書法作品圖錄,為深入研究書法理論和書法變遷史的有志者提供方便。    本書為藝術叢書之一。

作者簡介

王玉池  別署名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1931年生于河北省辛集市。1956年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裝飾繪畫。1962年在中國美術研究所從事美術理論研究。1974年轉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繪畫和雕塑。20世紀80年代后,集中研究書法篆刻藝術。     
  現(xiàn)任中國書協(xié)培訓中心教授、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
  曾擔任大百科全書書法部分副主編、《美術史論》副主編,中國書協(xié)一至三屆學術委員,《書法叢刊》編委。
  主要著作有:《二王書藝論稿》、《王獻之書法藝術》、《碑帖譯注》、《鐘繇》、《書法瑰寶譚》、《中國書法藝術欣賞》。主編《中國書法篆刻鑒賞辭典》。其中《二王書藝論稿》獲中國書協(xié)首屆蘭亭獎理論獎,《碑帖譯注》獲二屆蘭亭獎教育獎,《是治學嚴謹?shù)牡浞哆€是不夠嚴謹》一文獲中國文聯(lián)藝術評論獎。 書法創(chuàng)作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書展,收入《中國書協(xié)會員優(yōu)秀作品集》,并被有關單位和個人收藏。21世紀初,在家鄉(xiāng)進行了個人書法展覽。

書籍目錄

一  欣賞書法藝術的有關知識 1 中國書法是一種藝術 2 書法藝術的形式美和內(nèi)涵美 3 書法藝術反映主客觀世界的特殊性 4 關于書法品評 5 書法中的風格和流派二  書法作品名作欣賞 1 商  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 2 商  宰豐骨刻辭 3 商  司母戊鼎銘文 4 商  小臣狳尊銘 5 西周  何尊銘 6 西周  大盂鼎銘 7 西周  散氏盤銘 8 西周  毛公鼎銘 9 春秋  侯馬盟書 10 戰(zhàn)國  石鼓文 11 秦  瑯砑臺刻石 12 秦  泰山刻石 13 秦  詔版文 14 西漢  馬王堆帛書 15 西漢  居延簡牘 16 西漢  五鳳刻石 17 新  萊子侯刻石 18 東漢  袁安碑 19 東漢  祀三公山碑 20  東漢  少室石闕銘 21 東漢  石門頌  22 東漢  禮器碑  23 東漢  劉平國治路頌 24 東漢  華山廟碑 25 東漢  衡方碑 26 東漢  史展碑 27 東漢  西狹頌 28 東漢  熹平石經(jīng) 29 東漢  曹全碑 30 東漢  張遷碑 31 魏  鐘繇  賀捷表 32 魏  鐘繇  薦季直表 33 魏  鐘繇  還示帖 34 魏  上尊號碑 35 吳  皇象急就章 36 吳  天發(fā)神讖碑 37 西晉  衛(wèi)罐  頓首州民帖 38 西晉  索靖  月儀帖 39 西晉  陸機  平復帖 40 西晉  諸佛要集經(jīng) 41 西晉  《三國志》殘卷 42 前涼  李柏文書 43 東晉  王羲之  姨母帖 44 東晉  王羲之  初月帖 45 東晉  王羲之  喪亂帖 46 東晉  王羲之  平安帖 47 東晉  王羲之  寒切帖 48 東晉  王羲之  十七帖 49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帖 50 東晉  王羲之  黃庭經(jīng) 51 東晉  王羲之  懷仁集王羲之圣  教序 52 東晉  王徽之  新月帖 53 東晉  王獻之  廿九日帖 54 東晉  王獻之  十二月帖 55 東晉  王獻之  鴨頭丸帖 56 東晉  王獻之  洛神賦十三行 57 東晉  王殉  伯遠帖 58 東晉  王興之  夫婦墓志 59 東晉  爨寶子碑 60 劉宋  爨龍顏碑 61 南齊  王僧虔  舍人帖 62 南齊  劉岱墓志 63 梁  王慕韶墓志 64 梁  陶弘景  瘞鶴銘 65 梁  蕭衍  異趣帖 66 北魏  司馬金龍墓漆畫題字 67 北魏  始平公造像記 68 北魏  穆亮墓志 69 北魏  石門銘 70 北魏  鄭文公碑 71 北魏  張猛龍碑 72 北魏  張玄墓志 73 東魏  敬使君碑 74 東魏  李仲璇碑 75 北齊  朱岱林墓志 76 北齊  文殊般若經(jīng) 77 高昌  孟子墓表 78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79 隋  龍藏寺碑 80 隋  美人董氏墓志 81 唐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 82 唐  虞世南  孔子廟堂碑 83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84 唐  李世民  溫泉銘 85 唐  孫過庭  書譜序 86 唐  李邕  李秀碑 87 唐  李白  上陽臺帖 88 唐  張旭  古詩四帖 89 唐  懷素  自敘帖 90 唐  懷素  食魚帖 91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92 唐  顏真卿  劉中使帖 93 唐  顏真卿  送裴將軍詩 94 唐  顏真卿  謁金天王祠   題記 95 唐  顏真卿  麻姑仙壇記 96 唐  顏真卿  李玄靖碑 97 唐  顏真卿  顏家廟碑 98 唐  李陽冰  三墳記 99 唐  吳彩鸞  唐韻冊 100 唐  柳公權  神策軍碑 101 唐  柳公權  蒙詔帖 102 唐  裴休  圭峰禪師碑 103 五代  楊凝式  韭花帖 104 五代  楊凝式  盧鴻草堂  十志圖跋 105 五代  楊凝式  神仙起居法 106 五代  楊凝式  夏熱帖 107 宋  蔡襄  萬安橋記 108 宋  蘇軾  黃州寒食詩 109 宋  黃庭堅  華嚴疏 110 宋  黃庭堅  寄賀蘭鍤 111 宋  米芾  苕溪帖 112 宋  趙佶  裱芳詩卷 113 元  趙孟顆  膽巴碑 114 元  鮮于樞  論張旭等草書帖 115 元  康里暖暖  漁父詞 116 元  張雨  七言詩軸 117 元  楊維禎  晚節(jié)堂詩冊 118 元  倪瓚  詩畫跋 119 明  宋克  七姬權厝志 120 明  沈粲  五言詩軸 121 明  祝允明  毛理妻韓夫人墓志 122 明  王寵  五言律詩 123 明  徐渭  七言詩 124 明  董其昌  王維詩軸 125 明  張瑞圖  后赤壁賦 126 清  王鐸  臨王羲之帖 127 清  傅山  五言詩軸 128 清  金農(nóng)  隸書聯(lián) 129 清  劉墉  小楷書 130 清  鄧石如  篆書屏 131 清  伊秉綬  隸書聯(lián) 132 清  何紹基  七言聯(lián) 133 清  趙之謙  尺牘 134 現(xiàn)代  吳昌碩  臨石鼓文 135 現(xiàn)代  沈曾植  七絕 136 現(xiàn)代  康有為  蘇軾詞句 137 現(xiàn)代  齊白石  篆書聯(lián) 138 現(xiàn)代  黃賓虹  畫跋 139 現(xiàn)代  王世鏜  稿訣自敘 140 現(xiàn)代 于右任  草書聯(lián) 141 現(xiàn)代  弘一  行書條幅 142 現(xiàn)代  謝無量  夜坐偶詠 143 現(xiàn)代  沈尹默  蘭亭序跋 144 現(xiàn)代  鄭誦先  唐詩軸 145 現(xiàn)代  吳玉如  題畫竹 146 現(xiàn)代  林散之  行草書聯(lián) 147 現(xiàn)代  沙孟海  姚辯墓志題簽 148 現(xiàn)代  王蘧常  四言聯(lián) 149 現(xiàn)代  沈延毅  周恩來青年   時代詩 150 現(xiàn)代  啟功  七言聯(lián) 151 現(xiàn)代  趙冷月  李清照詞 152 現(xiàn)代  魏啟后  陸游詩 153 現(xiàn)代  藍玉菘  古詩句 154 現(xiàn)代  王學仲  七言聯(lián) 155 現(xiàn)代  劉江  篆書聯(lián) 156 現(xiàn)代  沈定庵  毛澤東詩  隸書 157 現(xiàn)代  沈鵬  題詞 158 現(xiàn)代  孫伯翔  楷書聯(lián) 159 現(xiàn)代  張榮慶  素心帖 160 現(xiàn)代  周俊杰  七言聯(lián) 161 現(xiàn)代  盧樂群  行書聯(lián) 162 現(xiàn)代  王冬齡  林散之詩 163 現(xiàn)代  何應輝  四言聯(lián) 164 現(xiàn)代  王鏞  陳老蓮詩 161 現(xiàn)代  王友誼  篆書聯(lián)附錄  古今書法論著和書法作品集簡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 欣賞書法藝術的有關知識  常聽有人問:這幅字好在什么地方?書法怎樣欣賞?這是一個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一般的藝術作品,如繪畫作品,不易欣賞;書法藝術,由于它的抽象性特點,欣賞起來就更加困難?! ㄐ蕾p和其他藝術品的欣賞一樣,是欣賞者觀看書法作品時的一種審美活動,是對書法家所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的一種感受和把握的過程。因為藝術品都是作者根據(jù)真、善、美的原則創(chuàng)作出來的,欣賞時一般都是在一種愉悅的心情中進行的,這是“欣賞”一詞的本義。但是,由于書法藝術構成的復雜性和它本身的抽象陛,欣賞時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知識,欣賞者本人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和藝術素養(yǎng),否則,欣賞者就發(fā)現(xiàn)不了作品中所蘊藏的藝術美,還可能把不美的東西當作美來欣賞,也就達不到欣賞的目的。對高層次的藝術品的欣賞尤其如此。所以,在分析具體書家和作品以前,先簡單介紹一點與欣賞書法有關的知識?! ? 中國書法是一種藝術  中國書法的載體是中國文字——漢字。最初的文字是為了實用。人們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文字不斷地被美化,終于在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升華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品種,并逐漸同實用分離。實用字——主要是為了表達文字的含義,雖然有些人在寫字時也常注意到美化,但美化在他哪隉不占主要地位,而書法藝術作品則不同。創(chuàng)作一副對聯(lián)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藝術欣賞,文字內(nèi)容的含義已退到次要或從屬的地位?!  ?/pre>

編輯推薦

  書法是中國人民獨創(chuàng)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歷史十分悠久,內(nèi)容深刻博大,上通于道(宇宙哲理),下接于生活實際,再加上它的抽象性質,要認識它、欣賞它,都有很大難度。 《書法藝術》重點介紹了書法欣賞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知識性問題,對書法史上的一些典型作品作了簡要介紹。為了方便有志深入鉆研者的參考,附錄中介紹了部分有關書法典籍。此書涉及大量古代書法作品及其藝術欣賞,以及許多相關的歷史情況和文化背景。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書法藝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這是一本軟筆書法學習愛好者的入門方法論
  •   專業(yè)書,印刷很好,對我?guī)椭艽?/li>
  •   第一次在當當網(wǎng)買書,竟然就買到這本書,里面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書頁都是破的。真的很失望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