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儒爾·凡爾納 頁數(shù):249 字數(shù):169000 譯者:陳偉
Tag標簽:無
前言
儒爾?凡爾納于一八二八年二月八日出生于法國南特的一個律師家庭,一九○五年三月十四日卒于亞眠。他自幼喜歡旅游和航海,酷愛科學和幻想。他一生寫了上百篇科幻小說,其中長篇小說六十四部,中短篇集兩卷,總字數(shù)達七八百萬,作品被譯成五十四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yù)言家”。凡爾納生活的時代,是資本主義上升的時代,也是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他的作品既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又是那個時代的一面鏡子,表達了人們對擺脫手工式小生產(chǎn)、實現(xiàn)資本主義大生產(chǎn)的渴望,也反映出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在人們的思想領(lǐng)域里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大多以在當時的技術(shù)條件下無法完成的探險旅行為主題,有的在時間軸線上展開,穿越了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有的在空間軸線上展開,涵蓋了天上地下、地球內(nèi)外;更多的則是二者兼而有之。這一特點,我們單從他一些代表作的書名中,便可窺一斑,比如《氣球上的五星期》、《從地球到月亮》、《昨天和明天》、《神秘島》、《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海底兩萬里》,等等?!兜匦挠斡洝吠瑯右灿兄鲜龅奶攸c。凡爾納創(chuàng)作于一八六四年,是他早期的科幻小說之一。該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德國科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阿爾納?薩克努塞姆一封密碼信的啟發(fā),偕同侄子阿克賽爾和向?qū)h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們從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風暴等各種困難,終于在一次火山噴發(fā)中從西西里島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全書除開頭的七章用于情節(jié)的展開之外,其余內(nèi)容可分為準備(第八至第十六章)、探險(第十七至第四十三章)和新生(第四十四至第四十五章)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儒爾?凡爾納夸張地渲染了冰島的貧窮、落后和凄涼,故意把探險的準備工作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令讀者不由自主地對主人公們的命運產(chǎn)生擔心。第二部分是小說的重點,敘述了地心探險的全過程,以緊湊的筆法記載了主人公們的艱險經(jīng)歷和種種奇觀。第三部分與第一部分的陰沉凄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人公們在經(jīng)歷了地獄般的旅程之后,突然回到了陽光明媚、泉水清澈、鮮果豐美的天堂。整部小說就像凡爾納以后的所有作品一樣,不僅文筆幽默流暢、情節(jié)波瀾起伏,而且有著浪漫而合乎科學的非凡想像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幻想世界。雖然《地心游記》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但它的誕生是和當時的歷史、社會背景分不開的。一方面,歐洲殖民者出于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國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險狂熱,在短短的時間里,他們相繼征服了尼羅河的源頭、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陸、南北兩極,地球上人跡未至之處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shù),特別是考古學和地質(zhì)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地心游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yīng)運而生的。在這部小說中,儒爾?凡爾納不僅向人們講述了一個科幻故事,而且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明了他在一個貫穿整個十九世紀的重大科學爭論中所持的立場。眾所周知,當時的生物學界在對于世界的看法上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生物不變論,另一種是生物進化論。前者鼓吹地球上的生物從被創(chuàng)造的那一天起就是一成不變的;后者則認為所有生物都會在進化過程中發(fā)生演變。這種觀點上的對立,實際上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是愚昧和科學的對立、是落后和進步的對立。盡管當時許多考古學的最新發(fā)現(xiàn)遭到了不變論鼓吹者的污蔑、打擊和誹謗,但是儒爾?凡爾納仍然勇敢堅定地把這些發(fā)現(xiàn)寫進了他的《地心游記》里,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生物演化過程圖,有力地傳播了真理,支持了科學。儒爾?凡爾納是一位敢于堅持科學真理的勇士,更是一位善于刻畫人物的文學大師。《地心游記》的主要人物共有三個,他們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書中的“我”——阿克賽爾起初是一個年僅十九歲的優(yōu)柔寡斷的大孩子,在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的逼迫下,他不得不離開了自己在漢堡的溫暖的家,糊里糊涂地踏上了地心探險的征程。那時候的他是一個地道的叛逆英雄,腦子里除了吃和睡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想法,更談不上為榮譽和真理而獻身了。他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只能像小說第三十二章所提到的原始海洋里的盲魚一樣隨波逐流。但是,在經(jīng)歷了暈眩、饑渴、黑暗、迷路、熾熱等一系列考驗之后,他逐漸成長了起來,并且從最初對叔叔的惟命是從,逐漸發(fā)展到與他平等地討論問題,最后竟然對他發(fā)號施令起來。阿克賽爾的這種變化有著典型的象征色彩。盡管小說的三位主人公最后沒能到達地心,但是凡爾納卻達到了他的目的:整個地心探險的過程,也就是阿克賽爾歷盡磨難、重獲新生、終于成長為一名男子漢的過程。 李登布洛克教授是一個精力充沛卻又性格急躁的人物。儒爾?凡爾納利用他的性格、學術(shù)能力和地位,巧妙地借他之口完成了大段對自然科學原理的枯燥闡述。如果說阿克賽爾在探險開始之初還只能算是一個毛孩子的話,相反,李登布洛克教授卻早已經(jīng)是科學界的泰斗了。他急躁、專制的性格使他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三人探險小隊的首領(lǐng),我們甚至可以把他看成是十九世紀唯科學主義漫畫式的象征。但是,這位固執(zhí)得有時顯得可笑的教授,卻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他相信科學、相信數(shù)字,盡管有時他也會犯一些低級愚蠢的錯誤。小說中的幽默素材,大多都來自于李登布洛克鮮明的個性。所以,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教授這個人物使原本可能是嚴肅的科學幻想主題,變得更加輕松活潑、生動有趣。 冰島向?qū)h斯是李登布洛克教授的對立面,他冷靜、平和,對一切都顯得漠不關(guān)心,甚至連說話都簡潔到了極點。他參加探險的動機與他的同伴們毫無相同之處。如果說后者進行這次探險純粹是為了知識,那么漢斯則是為了謀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即使是在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刻,他也會雷打不動地向教授索取自己三塊銀幣的周薪。但是,正是由于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儒爾?凡爾納才能輕松自如地解決所有在探險旅途中出現(xiàn)的技術(shù)問題,使故事得以順利地繼續(xù)下去。 當然,小說還多處提到了另一位人物——盡管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正式出現(xiàn)過,他就是第一個到達地心,又從地心返回地面的十六世紀占星術(shù)士阿爾納?薩克努塞姆。儒爾?凡爾納對薩克努塞姆的描寫是間接的,而且篇幅也不大,但這個人物總是指引著主人公們的探險旅程,在推動故事情節(jié)、把握小說節(jié)奏方面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在小說《地心游記》里,儒爾?凡爾納為我們塑造了一群科學勇士和先驅(qū)者形象的同時,他自己則當之無愧地被看做是科幻小說的先驅(qū),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今天,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坦言,自己是受到了凡爾納的啟迪,才走上科學探索之路的。甚至還有人這樣說:“現(xiàn)代科學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yù)言付諸實現(xiàn)的過程而已?!狈矤柤{去世后,人們對他做了恰如其分的評價:“他既是科學家中的文學家,又是文學家中的科學家?!狈矤柤{正是把科學和文學巧妙結(jié)合起來的科幻文學之父。
內(nèi)容概要
德國科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薩克努塞姆一封密碼信的啟發(fā),偕同侄子阿克塞爾和向?qū)h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們從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風暴等各種困難,終于在一次火山噴發(fā)中從西西里島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地面。整部小說就像凡爾納的所有作品一樣,不僅文筆幽默流暢,情節(jié)波瀾起伏,而且有著浪漫而合乎科學的非凡想像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幻想世界。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儒爾?凡爾納 譯者:陳偉 注釋 解說詞:曹德明
章節(jié)摘錄
一八六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天,我的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匆匆趕回他住的小房子,科尼街十九號,那是漢堡舊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女傭瑪爾塔以為自己耽誤了做飯,因為午飯才剛剛開始在廚房的爐子上滋滋作響?!斑@下好了,”我心想,“叔叔是個最性急的人,要是他餓了,一定會痛苦得大喊大叫的?!薄袄畹遣悸蹇讼壬@么早就回來了!”女傭瑪爾塔微微打開餐廳的門,驚慌失措地大聲說道?!皩?,瑪爾塔;不過午飯沒做好不能怪你,現(xiàn)在連兩點鐘都沒到。圣-米歇爾教堂的鐘剛剛敲了一點半?!薄翱蔀槭裁蠢畹遣悸蹇私淌跁F(xiàn)在回來呢?”“也許他自己會告訴我們的。”“他來了!我得趕緊走。阿克賽爾先生,您要讓他理智一點。”說著,瑪爾塔回到了她的烹飪實驗室。我獨自留了下來??墒?,要想讓一個脾氣最為暴躁的教授變得理智,這是我這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力所不能及的。于是,我打算小心翼翼地回到樓上我的小房間去。這時,朝著馬路的大門突然吱呀一聲被推了開來;沉重的腳步壓得木樓梯咯咯作響,這幢房子的主人穿過餐廳,立刻沖進了他的書房。但是,在迅速穿過餐廳的時候,他把他的圓頭手杖扔到了屋角,把他的翻毛寬邊帽扔到了桌上,又把這樣一句洪亮的話扔給了他的侄子:“阿克賽爾,跟我來!”我還沒來得及動,教授就已經(jīng)不耐煩地沖我喊了起來:“怎么!你還不過來?”我奔進了我那位令人敬畏的主人的書房。奧托?李登布洛克不是一個壞人,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但是,除非發(fā)生什么變故,否則他一輩子都將是一個可怕的怪人。他是約翰大學的教授,開設(shè)的課程是礦物學,講課的時候,他總是要有規(guī)律地發(fā)那么一兩次火。他根本不關(guān)心他的學生是否都來上課,是否認真聽講,也不關(guān)心他們?nèi)蘸髸〉檬裁礃拥某晒?;這些細節(jié)他全然不放在心上。借用德國哲學的術(shù)語來說,他是在“憑主觀”講課,他是在為自己講課,而不是為別人。他是一個自私的學者,一口知識的深井,可要想從這口深井里打上水來卻并非易事:總之,他是個吝嗇鬼。在德國,像他這樣的教授有那么幾個。不幸的是,我叔叔說起話來并不十分流利,如果說朋友之間相互閑談時還好一點,那么至少在公共場合時就是如此,對于一個演講者來說,這是個令人遺憾的缺點。的確,教授在約翰大學講課時,經(jīng)常會突然停下;他同某個特別刁鉆、不易被說出口的詞斗爭著,這個詞頑強抵抗、高傲自大,最終被教授以不太科學的粗話形式說出口來,接著教授便大發(fā)雷霆。然而,礦物學里有許多半希臘、半拉丁的名稱都很難讀,難讀得甚至能把詩人的嘴皮磨破。我并不是想說這門科學的壞話,也根本沒有這個意思??墒?,當一個人面對諸如“菱面結(jié)晶體”、“樹脂瀝青膜”、“蓋萊尼巖”、“方加西巖”、“鉬酸鉛”、“鎢酸錳”、“鈦酸氧化鋯”這樣的詞時,就是最為靈活的舌頭也會出錯。因此,在城里,大家都知道我叔叔這一可以原諒的毛病,他們乘機欺負他,每逢難念之處就等他出錯,他一發(fā)火,他們就笑,這不能算是件禮貌的事,即使對德國人來說也一樣。經(jīng)常來聽李登布洛克講課的人總是很多,但其中有許多人之所以常來,僅僅是為了欣賞教授發(fā)火,并以此為樂。不管怎么樣,有一點我永遠必須強調(diào):我叔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者。盡管有時他會因為動作過于魯莽而把標本弄壞,但他卻兼有地質(zhì)學家的天才和礦物學家的敏銳觀察力。在他的錘子、鋼釘、磁針、吹管和硝酸瓶子中間,他是一個非常能干的人。他可以根據(jù)某一塊礦石的裂痕、外表、硬度、熔性、聲響、氣味和味道,毫不猶豫地判定它在當今科學所發(fā)現(xiàn)的六百多種物質(zhì)中屬于哪一類。所以,在所有學校和國家學術(shù)協(xié)會里,人們都熟悉李登布洛克的名字。漢弗里?戴維先生、亞歷山大?馮?洪堡先生、以及約翰?富蘭克林和愛德華?薩賓爵士每次路過漢堡,都不會忘記前來拜訪他。另外,安托萬?貝克萊爾先生、雅克-約瑟夫?埃貝爾曼先生、戴維?布儒斯特爵士、讓-巴蒂斯特?迪馬先生、亨利-米爾納?愛德瓦先生、亨利-艾蒂安?桑特-克萊爾-德維爾先生,他們都喜歡向我叔叔請教化學領(lǐng)域里最為棘手的問題。這門科學的許多重大發(fā)現(xiàn)都要歸功于他;一八五三年,奧托?李登布洛克教授在萊比錫出版了《超結(jié)晶學通論》一書,這是一部用對開紙印刷、附銅版紙插圖的巨著,但因成本過高,入不敷出。此外,我叔叔還擔任俄國大使斯特魯夫先生開設(shè)的礦物博物館的館長,這座博物館的珍貴藏品享譽整個歐洲。現(xiàn)在正焦急地向我大喊大叫的就是這位人物。你們可以想像一個高個子男人,他瘦瘦的,身體像鐵一般結(jié)實,長著一頭年輕人的金發(fā),看上去要比他五十多歲的實際年齡小十來歲。他的一雙大眼在碩大的眼鏡后面不停地轉(zhuǎn)動;細長的鼻子宛如一把鋒利的刀片,有些淘氣的學生甚至說那是一塊磁鐵,可以吸起鐵屑。這種說法純屬謠言:說實話,他的鼻子只吸鼻煙,只是數(shù)量很大而已。P1-4
編輯推薦
《經(jīng)典譯林?地心游記》發(fā)表于1864年,是凡爾納早期著名的科幻小說之一。在小說中,凡爾納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巧妙地穿插在小說的情節(jié)及對人物的刻畫上,在向讀者描述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展示曲折生動、饒有趣味的情節(jié)同時,又讓讀者學到豐富的科學知識,感受人類征服自然的堅強意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