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歐洲小說(2011)

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亞歷山大?黑蒙 編  譯者:李文俊 等  
Tag標簽:無  

前言

作家的宿命就是要知道他或她來自何方,面對“超我之心”畫一條線,然后跨過去。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最復雜的難題之一—或許這正是美之所在—就是我們之中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來自何方。“全球化作家”相對而言是個新概念。比如,過去我們一直會說,某人是斯里蘭卡作家,或者英國作家,或者加拿大作家,當然還有美國作家。最近幾年,有一位名叫邁克爾?奧達吉的作家,生于斯里蘭卡,在英格蘭接受教育,身為加拿大公民,寫了一本關于一位非洲黑人爵士樂音樂家的小說。此人與我們常說的“國際混合型”就很吻合?,F(xiàn)在,我們越來越熟悉那種“多元化”民族性的感覺。我們此刻身處何方和曾經(jīng)在哪兒生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作家應該、也可以承受在幾個國家積累的經(jīng)驗之重—就像你口袋里裝著沉重的磚頭,依然可以游到對岸。我們不會被那么多連字符號連起來的那個概念搞得如墮霧里云中。我們可以是愛爾蘭—阿根廷人,或者法國—澳大利亞人,或者中國—巴拉圭人,甚至可以是所有這些國家的一個“組合”。然而,如果你是歐洲人,問題就出來了。歐洲作家到底是什么樣的?他或者她是否生活在可以從容不迫地游走其間的山山水水,或者一段世所公認的歷史之中?會不會有一種可以稱之為“歐洲的聲音”的東西使得選編一本集子合情合理?除了結(jié)構(gòu)上紛繁復雜,歐洲文學到底意味著什么?誰都知道“歐洲”曾經(jīng)是什么—這兩個字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二十世紀藏尸所的大門—但是對今日之歐洲,我們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說到歐洲,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傘,但這是一把即使不下雨,也要不可避免地拿著到處走的傘。我們有瑞典、土耳其、馬其頓,有法國、德國、西班牙,有盧森堡、安道爾、梵蒂岡,還有加泰羅尼亞。有的歐洲組織,比如足球聯(lián)合會,還囊括了哈薩克斯坦和以色列。(想想看,在薩拉熱窩,以色列球員和哈薩克斯坦球員在足球錦標賽的場地交換球衣—也許只有卡夫卡能破解所有“人性代數(shù)”的難題。)我們還有愛爾蘭、英格蘭、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格魯吉亞和俄羅斯:漫長的戰(zhàn)爭,短暫的回憶。讓我們試著把所有這些國家都扔到工廠同一個認定“身份”的熔爐里。這看起來似乎不可能,但已然發(fā)生,而且在繼續(xù)發(fā)生。“歐洲人”這個詞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段時間,當然要繼續(xù)下去。困難是—至少對于作家而言—要準確地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什么時候結(jié)束。歐洲人身份認同的危機自然沒有什么新鮮之處,無論編造的還是切切實實存在的。早在1904年,利奧波德?布盧姆,一位愛爾蘭—匈牙利猶太人,坐在都柏林小不列顛大街巴尼?凱爾南的酒館里,沉思默想,得出一個結(jié)論:一個民族是“同樣的人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后來,他又修正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也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是在議會上說這番話的,有人認為他搗亂,朝他腦袋扔了個餅干盒子。他的觀點是,民族是一種關系密切又四處飄零的群體。一個民族當然不可能沒有文學。由此推理,一種文學也不可能沒有民族的特性。最簡單地說,文學總是有其根源的。圍繞所謂民族的聲音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文學意味著什么?作家以何種方式代表一個國家?寫作是一種沒有國界的活動,還是我們可以追溯到某個封閉之地的行為?國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為一個“文件名”,加之于某位作家的頭上,擺在書架上,給迷惑不解的“圖書管理員”帶來方便?也許“歐洲人”這個詞恰恰因為其與生俱來的難以把握而作用愈大。由于難以準確定義,它就容納了當代身份認定的不確定性。而身份拒絕以地域來限定。構(gòu)成歐洲作家歐洲身份的因素之一是它的文學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他們的身份混雜在一起,不乏矛盾,很不完整,甚至前后對立。歷史不停地演變,再演變。正在使用的語言多達四十種。將近八億人口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有多少詞匯就有多少歐洲人?,F(xiàn)實超過了定義。無論是誰,倘若想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一部偉大的歐洲小說”上來,都沒有意義,至少現(xiàn)在沒有。而整個世界似乎都期待“一部偉大的美國小說”,不管這種期待對還是不對。也許因為,迄今為止,對于“歐洲人”到底意味什么還沒有一個最終的結(jié)論。這個詞的意思既可以擴展,又可以濃縮。它將自己吐出去的氣又吸了回去。其結(jié)果是形成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有時候,歐洲將其“肺部”擴展開來,變成一塊大陸。必要時,它又收縮回來,各自為政?!靶 睍刂碁椤按蟆保按蟆币矔磸棡椤靶 ?。所以貝克特是“歐洲的”,但也是愛爾蘭的(他或許還是法國的)。 丹尼洛?基斯是猶太人,又是塞爾維亞人,半個匈牙利人,曾經(jīng)是南斯拉夫人,因而他是“歐洲的”??ǚ蚩ɑ蛟S是他們之中最“歐洲”的作家。他的小說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持續(xù)不斷的變化。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確確實實縈繞在我們心頭。在這塊大陸年輕的藝術(shù)家眼里,正在進行著的對于身份認同的那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感覺,就是豐富得讓人難以置信的素材。柏林墻的倒塌無論作為現(xiàn)實,還是隱喻,都不是偶然事故。整整一代人對1989 年的動蕩做出反響—這本集子的作家就證明了這一點。世界的即是地方的,我們可以用偷來的磚砌一堵墻。墻上的縫隙越來越大,有機會穿墻而過的光讓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去閱讀。這本集子的魅力之所在就是,它從最寬泛的意義告訴我們什么是“歐洲人”。我們的認知—比方說—以立陶宛為中心出發(fā),跨越巴黎,跨越里斯本,繼續(xù)向前,一直走到想象之中任何一個“彼岸”。看起來健康的東西是—至少第一眼看上去,而且當然是按照二十世紀的標準—“歐洲人”這個字眼兒缺乏假定的民族之特性。至少現(xiàn)在看來,比“美洲人”或者“澳洲人”,甚至“非洲人”都少了許多民族主義的東西。歐洲有辦法舉行一場聲浪愈高的大合唱。歐洲人可以很方便地從一個國家流動到另外一個國家以及他們使用的語言有諸多的共同點,都使得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皮氏培養(yǎng)皿”。這種說法會引起大多數(shù)歐洲人的憤怒,但是很可能,歐洲現(xiàn)在是美國的尋夢之地,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講,比美國還“美國”。當然,會有我們大家創(chuàng)造我們自己的民族性或者我們內(nèi)在的民族性的時候。我自己這個“調(diào)色板”也是亂七八糟。我是一個持有兩本護照的人。我想,我首先是個愛爾蘭人,其次是紐約人,再其次是美國人。我的身上也有歐洲的血脈,雖然遠了一點:我在歐共體資助修建的都柏林的公路旁邊長大。葉芝說,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使我們創(chuàng)作了詩歌。他說得很對。倘若這樣,我們和別人的沖突,創(chuàng)造了國家。推而廣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沖突,又創(chuàng)造了我們自己。這本小說集就是由此出發(fā),用一頁頁寫滿文字的紙,說明這一點。

內(nèi)容概要

一本書 一幅歐洲當代文學地圖
新銳閱讀風向標 再塑歐洲文學精神
平裝四本,帶函套,文學愛好者收藏佳選
“最佳歐洲小說”(Best European Fiction)是歐洲文學出版社甄選出的歐洲當年或近年最佳歐洲小說作品,相當于歐洲小說的年鑒,體現(xiàn)歐洲文學前沿高度。長期以來,由于小語種語言的限制,國內(nèi)讀者對 歐洲文學的了解大多是源自西歐文學,而這本書卻給讀者以領略整個歐洲文學精神風貌的機會,甄選作品的國度達到四十個,橫跨東歐、中歐、西歐、北歐、南歐,代表了歐洲文學整體的趨勢和走向。多樣化的地域文學特點和多樣性的文風,使得本書宛若流動著的“歐洲當代文學”博物館,中國讀者可從中領略廣博多姿的歐洲多元文化。譯林出版社已引進版權(quán),擬逐年推出。這也是國內(nèi)出版界首次如此細致并成規(guī)模譯介歐洲當代文學新作。
本書堪比一幅歐洲當代文學地圖:無論是英國、德國這樣的老牌文學強國,還是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波黑、克羅地亞、馬其頓這樣的文學小戶,歐洲四十位作家集體亮相,既有聲名煊赫的作家也有新發(fā)掘的潛力新人,其中包括今年曼布克獎得主希拉里?曼特爾。本書由著名譯者李文俊老師領銜,結(jié)集國內(nèi)外優(yōu)秀譯者,譯本權(quán)威。
不難發(fā)現(xiàn),黑蒙先生所謂的“人類文明之廣度、深度與瑰麗”在這本《最佳歐洲小說(2011)》中得到了完美呈現(xiàn)。
——拉里?羅特,《紐約時報》
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去深層次了解每個民族文學靈魂里的希望和恐懼—— 一種靈魂國際化地展示與呈現(xiàn)。
——《衛(wèi)報》
對于歐陸小說的全景觀,“最佳歐洲小說”給予了我們一種非常有魅力的、多維度的審視方法。
——《紐約時報》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亞歷山大?黑蒙 譯者:李文俊 等亞歷山大?黑蒙(Aleksandar Hemon),1964年出生在薩拉熱窩。1995年發(fā)表了第一篇英語短篇小說,之后,他的作品見于《紐約客》《巴黎評論》等各大文學雜志。長篇小說《拉扎盧斯計劃》(The Lazarus Project)入圍2008年美國全國圖書獎和全美書評人協(xié)會獎決選名單。

書籍目錄

《尋鵝記》目錄: 前言 序 職亞人士 【英國:威爾士】威廉·歐文·羅伯茨 尚曉進 譯 她的心臟急性衰竭了 【英國:英格蘭】希拉里·曼特爾 葉麗賢 譯 職業(yè)行為 【土耳其】埃爾?!鯛柕滤?喬修峰 譯 哆是一頭鹿 【瑞士】維瑞娜·斯戴芬 張陟 譯 蕭萍 校 尼拉和姑娘們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語】瑪斯·伊巴茲 陳姝波 譯 遠方 [西班牙:卡斯蒂利亞語】 恩里克·維拉—瑪塔斯 李堯 譯 預言 【斯洛文尼亞】德拉戈·揚察爾 吳冰青 譯 一分鐘:蠢蛋之死 【塞爾維亞】 弗拉基米爾·阿森尼耶維奇 吳冰青 譯 邪眼 【俄羅斯】 安德烈·格拉西莫夫 文導微 譯 尋鵝記 【羅馬尼亞】盧西恩·丹·特奧多羅維奇 蔣文惠 譯 …… 《卡佛死了》 《橙子和天使》 《傳奇十四章》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保守秘密意味著挑戰(zhàn)整個世界。人類古來所有的悲劇都是由于口風不嚴造成的,而保全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要有秘密同盟,它們是聯(lián)系人們或各群體的神秘紐帶。什么都不能揭露,一切都應隱藏,不能有什么所謂的“共同知識”。最后,當所有小秘密都匯聚一處,整個世界也就成了一個大秘密。等這個大秘密該揭曉的時候,一切都將最終揭曉。沃曼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當下困擾我們的眾多問題。 但不管怎么說,我還是為上校感到難過。不能讓他就這么死掉。于是,我讓他活了下來。 說實話,沃曼對恩克是有些過分。恩克愛管閑事,粗心大意,反復無常,膽小如鼠,嘴上沒有把門的。他從一開始就脫離了故事的主線,就像沼澤蜀葵一般乏味無趣,就像破袋子中的大米那樣一點點地漏光。我得立馬采取措施。恩克上校沒法子閉嘴,他會不斷泄露重大秘密,甚至包括一個有可能永久改變我們所有人未來命運的天大秘密。沒錯,他是犯了大錯。但真有必要把他一棍子打死,讓他為此付出生命,而且還是從第一頁就開始這么寫?我在翻譯伊始,并沒有進行改寫。到了上校被殺,我才開始下手。我也沒有精力再倒回去糾正前面的部分(而且,那樣做也是不尊重原文,也就是不尊重沃曼),我只修正了之后的文本,讓上校多活了300頁,而他原本是要在第82頁告別舞臺的…… 他是泄露了大秘密,但也不至于沒法補救。我讓聽了上校這個秘密的那個人成了保密會中的死硬分子,這也就意味著秘密永遠不會跑出保密會。不過,我還是讓上校為他的過失背上了沉重的負擔,一直到小說最后。所有那些秘密都一直在他嘴邊游蕩,一不小心就會溜出來。由于他生性不會把秘密爛在心里,也就隨時有可能泄露大秘密,在錯誤的時間說不該說的事。不過,恩克還是活了下來。每次都是差一點就要說漏嘴了,但每次都是話到嘴邊又醒過神來。他總是差一點就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加劇了小說的懸念,我們的“讀者”也就徹底被牽著走了。 《保密會》在我國的銷量要好于德國——人們喜歡它!在沃曼筆下,這個人物死了都賺不到讀者一聲嘆息,他的作用充其量也就是一道配菜;而我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維度的新形象,讓他活著,讓讀者和批評家們?yōu)樗乃椤?/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不難發(fā)現(xiàn),黑蒙先生所謂的“人類文明之廣度、深度與瑰麗”在這本《最佳歐洲小說(2011)》中得到了完美呈現(xiàn)。 ——拉里?羅特,《紐約時報》 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去深層次了解每個民族文學靈魂里的希望和恐懼—— 一種靈魂國際化地展示與呈現(xiàn)?!缎l(wèi)報》對于歐陸小說的全景觀,“最佳歐洲小說”給予了我們一種非常有魅力的、多維度的審視方法?!都~約時報》

編輯推薦

《文學新讀館?最佳歐洲小說系列:2011最佳歐洲小說(套裝全4冊)》是歐洲文學出版社甄選出的當代歐洲先鋒作品,基本一個國家僅收入一篇當年或近年最優(yōu)作品,體現(xiàn)歐洲文學前沿高度。它關注的是那方古稱“歐羅巴”的土地上,其深厚的底蘊下萌發(fā)出的文學新芽。萬花筒里領略當代歐陸文壇全景觀:多樣化的地域文學特點和多樣性的文風,使得本書宛若流動著的“歐洲當代文學”博物館,它用各種國籍和不同地域搭建起一個龐大的“當代歐洲文學譜系”,東歐,中歐,西歐,北歐,南歐,一書在手,歐陸文壇全景觀盡顯眼前。中國讀者可從中領略廣博多姿的歐洲多元文化,尤其是那些并不為多數(shù)人所熟悉的東歐和北歐文明。一本書,一幅歐洲當代文學地圖:無論是英國、德國這樣的老牌文學強國,還是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波黑、克羅地亞、馬其頓這樣的文學小戶,異質(zhì)性的多元存在打破了原本的刻板落套,它在展現(xiàn)博大的地理空間之余,亦凸顯了深邃的社會與文化空間。四十位歐洲母親的孩子,四十篇力作,無孰輕孰重,平等獨立,共同發(fā)聲。蜚聲海外的名作家和名不見經(jīng)傳的新作家并肩站立,共同代表歐洲。它使得一種集體身份——歐洲,成為可能。消解中心,互融差異,共同定義“歐洲小說”。傳承歐洲文學傳統(tǒng),再塑歐洲文學精神:全書不僅涵蓋愛情、藝術(shù)、戰(zhàn)爭等具有普適性、歷久彌新的文學主題,亦關照融入身體、身份等當下流行主題。

名人推薦

在我的視野之內(nèi),還沒有看到過這么全面匯集歐洲各個國家各個地區(qū)文學作品的一套書。這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態(tài)度及對世界的看法,有一個深刻的反思。無論是對待中國文學走出去,或把世界文學引進來,我們都不要那么短視勢利,只盯著幾個大國家、大語種。我們要有能體現(xiàn)豐富性和差異性的健全的文學視野。——李敬澤我對最佳歐洲小說充滿期待,期待讀到令人難忘的短篇杰作?!K童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最佳歐洲小說(2011)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8條)

 
 

  •   的確相當於一套歐洲文學年鑒。選目涉及的國家非常之多,收錄的作家之中,既有聲名煊赫的大作家,也有一些讓人欣喜的新作家。譯文質(zhì)量很不錯,看到了李文俊,袁偉等大牛的譯筆,還有中生代的吳冰青,盧肖慧,都是極佳的譯者。函套設計選用了牛皮紙,素雅而有氣質(zhì),希望這套書以后每年都能出版。
  •   真的很不容易,能展現(xiàn)整個歐洲的文學圖景,雖說短篇小說只是快鏡似的淺嘗,卻能感受到別致的風味。特別是其中有些東歐作家的作品,平時因為語言不通,譯介不夠,此次能夠呈現(xiàn),真是很難得。這些短篇小說作品或許會帶領我們進入到一個未曾為觀光者濃妝艷抹的美林,里面有各種我們沒有嘗過的鮮果。
  •   除了歐洲個別國家(比如瑞典)外,歐洲整體文學面貌全部盡收眼底,無論是文學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還是文學小國(南歐東歐),每個國家都有一篇小說。對于讀者來說,這套書不僅僅是文學讀本,也是對歐洲文化的一種最近認識。譯林出版社的書我很喜歡,這套書很值。
  •   當代小說雖然已經(jīng)氛圍大于敘述,但是我認為這尤其考研翻譯者的能力。
  •   非常精美的包裝,從里到外都透漏著優(yōu)雅,精致。
  •   有些篇目的選擇還是難以理解,而且太貴了吧,難道裝個紙殼價格就要加倍?
  •   有一部都看不懂,看不懂呀。
  •   書很小很小,包裝挺漂亮,
  •   有好看的,也有一般的,總體來講,還行吧
  •   完美的小說。令人心動,好書。
  •   感受了很多歐式黑色幽默。喜歡溫情和灰色并存的故事更多一點。人性總是最直擊內(nèi)心的。
  •   非常滿意,沒有任何破損
  •   書質(zhì)量不錯,但是薄薄的4本小開本的書,就是現(xiàn)在的76元的折扣價我都認為高了些。遇到活動,能在55~60的價位才合適。
  •   作為了解當代歐洲小說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包裝也很精美
  •   一年來買過的最有文學氣質(zhì)的書!一函四冊,挑一冊拿在手里,真有讀《世界文學》的感覺。版式也很精致,給人新鮮的期待感。
  •     by思郁
      
      
      這是一本名為《最佳歐洲小說(2011)》的小說集。我不敢說篇篇都是精彩紛呈,但是它們具備了短篇小說那種迷人而又豐富的多樣性,那些來自歐洲不同國度的寫作者,在短小的篇幅內(nèi)盡情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極力容納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作,完美詮釋了語言之間的張力。另外,也許更重要的一個閱讀感受,雖然我知道在閱讀一本關于歐洲的小說集,但是讀完之后也沒弄明白所謂的歐洲小說到底意指何謂。
      
      米蘭·昆德拉曾經(jīng)對歐洲小說進行了總結(jié)和歸納,大意是指現(xiàn)代早期在歐洲南部形成的一個歷史整體,隨后超越了歐洲的地域,影響遠至北美和拉美地區(qū)的文學創(chuàng)作。由于歐洲小說形式豐富,它的發(fā)展具有了令人眩暈的集中強度,由于它的社會作用,歐洲小說在任何其他文明中都無可比擬。稍加留意我們就會注意到,對歐洲小說思考和論述最多,恰恰是來自歐洲邊緣的作家群體,那些身處歐洲文化中心的作家似乎很少意識到歐洲文化共同體的存在。這些人邊緣人除了來自捷克的昆德拉,還有立陶宛的米沃什、奧地利的卡夫卡和穆齊爾、南斯拉夫的丹尼洛·契斯、波蘭的貢布羅維奇、羅馬尼亞的赫塔·米勒……這個名單在閱讀完這本《最佳歐洲小說(2011)》后,還可以繼續(xù)書寫下去。
      
      我們無法總結(jié)出屬于歐洲小說的某種特征,某種意義上,只能通過閱讀的直覺與印象察覺到一種歐洲文化的統(tǒng)一性。但是這種統(tǒng)一性之中,因為歐洲不同地域、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上的獨立性,反而有了深層的多義性,這就是昆德拉一直強調(diào)的,所有的歐洲民族都經(jīng)歷著共通的命運,但是每個民族都是從自己的特殊情況出發(fā),以不同的方式來經(jīng)歷的。以東歐的許多國家為例,在二十世紀輪番遭受到了法西斯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侵襲后,他們的寫作無形中具有了地下寫作的反抗性質(zhì),再加上大批作家的流亡,東歐文學衍生出了二十世紀歐洲文學史最為耀眼的枝椏。而另外一支以身處布拉格的卡夫卡為例,從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荒誕性,察覺到極權(quán)主義對我們生活的致命摧毀。他們都屬于歐洲,以不同的方式發(fā)現(xiàn)共同的本質(zhì)。
      
      米沃什曾經(jīng)說:“我到過許多城市、許多國家,但沒有養(yǎng)成世界主義的習慣。相反,我保持著一個小地方人的謹慎。這表明我害怕被打碎,害怕失去我的中心,我的精神家園?!蔽覀儫o法探究到一種屬于歐洲的共同意識,但是這種強烈的對家園的歸屬感會影響到歐洲文學的形成。二十世紀最初,世界的中心在歐洲,在維也納,在巴黎,在柏林,但是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美國。曾經(jīng)的中心變成了邊緣,而在這種邊緣之中還有層層的邊緣與中心之分。我們該如何定義這種歐洲的文化屬性呢?
      
      這本小說集中收錄了一篇土耳其作家埃爾?!鯛柕滤沟摹堵殬I(yè)行為》,很有意思,可以作為歐洲小說寫作的一種重要隱喻。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翻譯家,但是近期這位翻譯家失業(yè)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另類翻譯理論”。他說他翻譯小說就是為了解放里面的人物,讓他們逃離牢籠。說白了,他的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作,他在不斷地重寫翻譯的作品。這篇小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者本身就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嗜好各種文學理論,他用一種詼諧戲謔的方式寫了這樣一篇解構(gòu)小說的小說。其中提到了翻譯家比較討厭和打算重寫的幾種文學樣式:比如,他不喜歡那些為讀者提供圓滿和封閉式結(jié)局的小說,他討厭故事中留有大片的空白:“我在翻譯那些后現(xiàn)代作家的作品時,會把它們解構(gòu)了的結(jié)構(gòu)再重構(gòu)起來,把他們留下的空白一一補上,把我覺得沒必要存在的那些倒敘通通刪掉,還會改動場景、情節(jié)和時間,有時興致來了,還會情不自禁地編幾句詩添上?!狈g本身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但是這種創(chuàng)作不是徹底的重構(gòu)。換句話說,你必須在保留原作的神韻,深化原作的精神,打通語言之間的隔膜的基礎上,進行翻譯的再創(chuàng)作。如果抽離了原作,這種翻譯就不是翻譯,而是新的創(chuàng)作,與原作無關的寫作。這也是歐洲小說之間互相借鑒和寫作的動力之一。
      
      小說集的編選者亞歷山大·黑蒙在序言中提到他在2010年編選最佳小說后引起了很多的討論,其中最重要部分就是關于“通過翻譯,文化與文化,語言與語言之間貫穿始終傳送的知識的性質(zhì)和價值”。作為文化的歐洲是具有某種共通性的,這種文化的精神在以北美作為文化參照的時候,會產(chǎn)生巨大的凝聚力。但是在歐洲不同國度之間,保留著不同文化與地域之間的相異性,這種文化的差異性會導致創(chuàng)作上的一種良性競爭的文化沖突,這就是歐洲小說多樣性的基礎。就如同那些最終從歐洲流亡到美國的流亡作家所產(chǎn)生的“小地方人的謹慎”,他們從未融入到那種新的語境中,始終守著自己的語言,向往著自己的文化,在遠方寫作,在記憶中回望自己的故鄉(xiāng)。
  •     這是一本名為《最佳歐洲小說(2011)》的小說集。我不敢說篇篇都是精彩紛呈,但是它們具備了短篇小說那種迷人而又豐富的多樣性,那些來自歐洲不同國度的寫作者,在短小的篇幅內(nèi)盡情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極力容納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作,完美詮釋了語言之間的張力。另外,也許更重要的一個閱讀感受,雖然我知道在閱讀一本關于歐洲的小說集,但是讀完之后也沒弄明白所謂的歐洲小說到底意指何謂。
      
      米蘭·昆德拉曾經(jīng)對歐洲小說進行了總結(jié)和歸納,大意是指現(xiàn)代早期在歐洲南部形成的一個歷史整體,隨后超越了歐洲的地域,影響遠至北美和拉美地區(qū)的文學創(chuàng)作。由于歐洲小說形式豐富,它的發(fā)展具有了令人眩暈的集中強度,由于它的社會作用,歐洲小說在任何其他文明中都無可比擬。稍加留意我們就會注意到,對歐洲小說思考和論述最多,恰恰是來自歐洲邊緣的作家群體,那些身處歐洲文化中心的作家似乎很少意識到歐洲文化共同體的存在。這些人邊緣人除了來自捷克的昆德拉,還有立陶宛的米沃什、奧地利的卡夫卡和穆齊爾、南斯拉夫的丹尼洛·契斯、波蘭的貢布羅維奇、羅馬尼亞的赫塔·米勒……這個名單在閱讀完這本《最佳歐洲小說(2011)》后,還可以繼續(xù)書寫下去。
      
      我們無法總結(jié)出屬于歐洲小說的某種特征,某種意義上,只能通過閱讀的直覺與印象察覺到一種歐洲文化的統(tǒng)一性。但是這種統(tǒng)一性之中,因為歐洲不同地域、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上的獨立性,反而有了深層的多義性,這就是昆德拉一直強調(diào)的,所有的歐洲民族都經(jīng)歷著共通的命運,但是每個民族都是從自己的特殊情況出發(fā),以不同的方式來經(jīng)歷的。以東歐的許多國家為例,在二十世紀輪番遭受到了法西斯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侵襲后,他們的寫作無形中具有了地下寫作的反抗性質(zhì),再加上大批作家的流亡,東歐文學衍生出了二十世紀歐洲文學史最為耀眼的枝椏。而另外一支以身處布拉格的卡夫卡為例,從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荒誕性,察覺到極權(quán)主義對我們生活的致命摧毀。他們都屬于歐洲,以不同的方式發(fā)現(xiàn)共同的本質(zhì)。
      
      米沃什曾經(jīng)說:“我到過許多城市、許多國家,但沒有養(yǎng)成世界主義的習慣。相反,我保持著一個小地方人的謹慎。這表明我害怕被打碎,害怕失去我的中心,我的精神家園?!蔽覀儫o法探究到一種屬于歐洲的共同意識,但是這種強烈的對家園的歸屬感會影響到歐洲文學的形成。二十世紀最初,世界的中心在歐洲,在維也納,在巴黎,在柏林,但是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美國。曾經(jīng)的中心變成了邊緣,而在這種邊緣之中還有層層的邊緣與中心之分。我們該如何定義這種歐洲的文化屬性呢?
      
      這本小說集中收錄了一篇土耳其作家埃爾?!鯛柕滤沟摹堵殬I(yè)行為》,很有意思,可以作為歐洲小說寫作的一種重要隱喻。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翻譯家,但是近期這位翻譯家失業(yè)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另類翻譯理論”。他說他翻譯小說就是為了解放里面的人物,讓他們逃離牢籠。說白了,他的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作,他在不斷地重寫翻譯的作品。這篇小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者本身就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嗜好各種文學理論,他用一種詼諧戲謔的方式寫了這樣一篇解構(gòu)小說的小說。其中提到了翻譯家比較討厭和打算重寫的幾種文學樣式:比如,他不喜歡那些為讀者提供圓滿和封閉式結(jié)局的小說,他討厭故事中留有大片的空白:“我在翻譯那些后現(xiàn)代作家的作品時,會把它們解構(gòu)了的結(jié)構(gòu)再重構(gòu)起來,把他們留下的空白一一補上,把我覺得沒必要存在的那些倒敘通通刪掉,還會改動場景、情節(jié)和時間,有時興致來了,還會情不自禁地編幾句詩添上?!狈g本身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但是這種創(chuàng)作不是徹底的重構(gòu)。換句話說,你必須在保留原作的神韻,深化原作的精神,打通語言之間的隔膜的基礎上,進行翻譯的再創(chuàng)作。如果抽離了原作,這種翻譯就不是翻譯,而是新的創(chuàng)作,與原作無關的寫作。這也是歐洲小說之間互相借鑒和寫作的動力之一。
      
      小說集的編選者亞歷山大·黑蒙在序言中提到他在2010年編選最佳小說后引起了很多的討論,其中最重要部分就是關于“通過翻譯,文化與文化,語言與語言之間貫穿始終傳送的知識的性質(zhì)和價值”。作為文化的歐洲是具有某種共通性的,這種文化的精神在以北美作為文化參照的時候,會產(chǎn)生巨大的凝聚力。但是在歐洲不同國度之間,保留著不同文化與地域之間的相異性,這種文化的差異性會導致創(chuàng)作上的一種良性競爭的文化沖突,這就是歐洲小說多樣性的基礎。就如同那些最終從歐洲流亡到美國的流亡作家所產(chǎn)生的“小地方人的謹慎”,他們從未融入到那種新的語境中,始終守著自己的語言,向往著自己的文化,在遠方寫作,在記憶中回望自己的故鄉(xiāng)。
      
      思郁
      
      2013-4-12書
      
      最佳歐洲小說(2011),【波黑】亞歷山大·黑蒙編,李文俊等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定價:128.00元
      
      
      
  •   真奇怪,“推薦”按鈕不管用了,只是go to top...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