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姜莉麗,金開誠 頁數(shù):120
Tag標簽:無
前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chǎn)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并傳播給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組織國內(nèi)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yǎng)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果的同時,結(jié)合社會發(fā)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jié),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xiàn)偉大復興!
內(nèi)容概要
云岡石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與舉世公認的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阿富汗巴米揚佛教藝術齊名為東方藝術瑰寶;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并列為中國三大石窟。云岡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國古代歷史、雕刻、建筑、音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佐證,更是令國內(nèi)外人士傾慕向往的旅游勝地。
書籍目錄
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西域佛教造像藝術傳人中國揭開云岡石窟的神秘面紗云岡石窟的飛天藝術云岡石窟獨特的審美價值云岡石窟何以一延年益壽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一)云岡石窟云岡石窟始鑿于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之(494年),造像工程一直延續(xù)到正光年間(520——525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先后歷時五十年,參加開鑿的人數(shù)多達四萬余人,當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一些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浩大工程。云岡石窟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淳樸的西域情調(diào)。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鼻高,眉眼細長,主像釋迦牟尼蓄八字胡須,這是印度造像的特點。雙肩齊挺、身體粗壯,所穿著的服裝有兩種:一種是袒右肩,一種是通肩衣。比較有特點的是袒右肩式的服裝,里邊穿內(nèi)衣,外披袈裟。內(nèi)衣一般畫方格紋,袈裟邊緣雕連珠紋和折帶紋。菩薩像,一般是圓臉,短身,頭戴寶冠(三珠新月冠),寶繒內(nèi)收,裸上身,胸佩項圈,短瓔珞、蛇形飾。下穿羊腸大裙,戴臂釧、手鐲,這種菩薩裝飾是當時印度貴族的裝飾。
編輯推薦
《云岡石窟》:中國文化知識讀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