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滔和他的虞山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作者:樓耀福  頁數(shù):221  
Tag標簽:無  

前言

唐滔先生辭世已進入第二個十年,時光飛逝,物是人非。奇怪的是關于他的記憶和話題,卻始終沒有消停和淡化,反而不斷敲打著朋友和故舊:回憶往昔對比今日,感受貧困年代的滿足與浮華時節(jié)的失落。    唐滔并非傳說,更不是傳奇。他很普通、本分,包括死,也和很多人一樣,是在病床上面上句號的。不少人認為,他在創(chuàng)作嶄露頭角應當?shù)玫匠姓J時遭遇不公,長期郁悶;加之身體的病癥催化加速了生命中的悲劇意識,使他的作品呈現(xiàn)迥異于時俗的風格特征。這當然不錯。不過,僅以上情形是不足以誕生一個與虞山一起長存的人物的。我所認識的唐滔和他的價值在于:惟其本分,所以執(zhí)著;惟其傳統(tǒng),所以吸收;惟其扎實,所以求變;惟其出色,所以努力;惟其厚道,所以謙恭;惟其苦悶而虔誠相信友情及未來,所以埋首繪畫技藝精進臻于化境,收獲了比活著時更多、更真、更了不起的榮耀和尊敬。大概也算是雖死猶生了。    我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經(jīng)詩人張維介紹結(jié)識唐滔先生的。自那以后,十多年間我們頗多過往,游走虞山,徜徉尚湖,談笑風生。他病逝后的十年,其作品和為人,仍是朋友們交流討論的保留課題,有時還成為熱鬧中的一絲清醒,失衡時的一份對比。一個死者對于生者的意義,還有更甚于此的嗎?唐滔和上海是有淵源的。且不說曾受教于一代大師唐云先生,也不論他和朱兵、張紉慈等美術界朋友的交往,單是上海美術館和音樂廳,他悄悄的來去便無以計數(shù)。他珍惜每一個老友新知,總是赤誠相待,話語無多而儒雅懇切。我在上海的各界朋友,凡接觸了唐滔的,無一不留下深深的美好印象。我想除了繪畫上和上海的關系,日常生活中的唐滔,對于上海這個近鄰,是留有或懷有某種特殊情分的。他,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畫冊;在朵云軒舉辦過畫展;在霍山路嘗過“咸菜毛豆”、“大腸煲”,引吭高歌“三套車”;在華師大我家附近和張維一起蝸居小旅館;和來自崇明的“大塊頭”湯亮一面而成相互念叨的朋友。從登堂人室到混跡里巷,他總是那么快樂、自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至今猶在眼前,和他的筆力精湛、意境非凡、美妙絕倫的山水作品一起,構(gòu)成了著色于本色、脫胎于凡俗的五十八歲的交響,令人動容。    出一本唐滔傳的想法,這些年一直盤桓心頭。作為職業(yè)出版人,我知道這是違背常規(guī)的:傳記是大人物大事件的文學性記載。不過,小人物大作品能不能邁入傳記殿堂呢?即使世界未能世俗地給出其作品是否夠得上偉大的結(jié)論?如果我們淡忘了、麻木了,那么,如唐滔這般真正存留著藝術家精神和品質(zhì)、才華,在現(xiàn)實生活、精神生活乃至靈魂生活方面都自我要求完美的創(chuàng)作者,將必定日益稀少直至瀕危而不為人知,這是我所擔憂和惋惜的。于是有了我和樓耀福先生的合作。他也欽佩唐滔的人品和作品,對唐滔的喜歡程度遠甚于對一些感覺良好、造作矜持、名重一時的大家。樓先生甚至從未見過唐滔,卻花費近一年的時間走訪了唐滔的家人、師友、同事及官方、民間的相關人士,接觸、閱讀了大量的手稿、日記等資料,飽蘸心血地寫就這十多萬感人的文字,記錄了唐滔的并不復雜而坎坷悲欣的一生。此書由我動議、策劃、推進,而寫作由樓先生一力承擔,一氣呵成。我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這世界上有些事,就是這樣傻傻地做成的。    謹以此文代序,以紀念虞山腳下長眠的畫魂;并感謝張巾英、張維、何冰、龐歡、張錫庚、錢宏銘、畢勝等常熟友人給予我的“常熟榮譽市民”的待遇。感謝上海書畫出版社王立翔社長和王劍、眭菁菁兩位編輯的幫助支持。書畫出版}十也是唐滔生前心儀的專業(yè)美術出版機構(gòu),傳記由其出版,當是遂了唐滔當年的一個心愿吧。

內(nèi)容概要

  《唐滔和他的虞山》講述的畫家唐滔(1943-2001)曾名洮,生前為常熟市文聯(lián)副主席。少時習畫得其父唐瘦青啟蒙,后師從海上名家唐云,后期受日本畫家東山魁夷影響。他時習董源、倪云林、王蒙、石濤、石谿、龔賢和虞山畫派歷代名家并得其筆意,他傾心黃賓虹、傅抱石、石魯、李可染等大師并融其藝術手法,他感悟東山魁夷并交織著人生的感觸和淡淡的傷感,而最使他醉心的是生他養(yǎng)他愛他和與之生死不離的虞山及其“虞山畫派”?!  短铺虾退挠萆健分v述他開懷虞山氣之靈秀,其繪畫,簡約夸張抽象豐富多彩,工筆重彩光感相互烘染,中西技法借鑒融會貫通,氛圍格調(diào)境界靜默凝重,真切地反映了他對生活細節(jié)的入微體察,表達了他對生靈景物的深情感懷。使觀眾讀之悟性、觀之生情,產(chǎn)生強烈的心靈感染。

作者簡介

樓耀福,上海嘉定人,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小說曾被《中國文學》英文版、法文版向世界各國推介,并多次榮獲《文匯報》等報刊優(yōu)秀作品獎。1985年5月,發(fā)起并主持負責嘉定“小說沙龍”,集聚了當代嘉定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力量。近幾年,主要從事文化策劃、編輯工作。策劃或主編的書籍有《上海區(qū)縣人本讀本書系——人文嘉定》、《教化嘉定》、《奔騰——來自馬陸的報告》、《女作家筆下的江南名鎮(zhèn)——南翔》等。

書籍目錄

序 引言 壹 虞山的兒子 好婆家的童年 萌動的理想 小荷初露尖尖角 貳 詩意彌漫的愛情 緣分 伊甸園的孩子 貧窮卻幸福著 叁 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情 訴說的欲望 不倦的行走 飽蘸情感的筆墨 肆 吾將上下而求索 傳承 三人行必有我?guī)?豁然出現(xiàn)的燦爛繽紛 音樂在畫面上流淌 閱讀的力量 書法、攝影、花布圖案及其他 伍 人生何處無煩惱 1981-1982:病起 1983—1984:疾病和嫉妒的雙重困擾 排遣不去的心結(jié) 陸 生命的羽化 尋夢山水問 穿透陰霾的生命之光 最后的日子 生者和往者 附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張巾英的父母很普通,但很善良賢惠。母親是很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婦女。相比之下,唐滔的母親是個知識婦女,曾在常熟虞陽小學當過副校長,她并不看好唐滔和張巾英的戀愛和婚姻。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似乎也無可厚非。男家是有名的書香門第,女家卻很一般;男方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在當時的常熟城里月收入也算不菲,女方卻是一個還在農(nóng)村的“插隊知青”。但是唐滔不顧母親的反對,不向世俗觀念屈服,他不在乎這些,只要感情好,別的他都不考慮。在張巾英面前,唐滔一再為他們的愛情鼓勁: JIN,我要向你歌頌那美麗的人生!尤其在你心情這樣的時刻,為什么自己折磨自己呢?……人生本來是一首極樂的贊頌,而是我們沒有遵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你看:他給了我們多少的東西,可愛的環(huán)境、平原、河流、山脈,地上還有許多樹木、雜草,還有芳香和可愛的花朵。他還給我吃的佳肴,噢!還有他給我安排了愛情,甜蜜的愛情! ……讓心胸放開,讓陽光普照,讓新鮮的空氣在你肺葉中流暢。擺脫那渺小的、日常的一切吧!驅(qū)除那些庸俗的或是那種虛榮過度的觀念……

媒體關注與評論

唐滔有一個恬靜的生活環(huán)境、閑散的處事態(tài)度、超逸的行為方式,因此他的畫溫文爾雅,不燥不火,恰如常熟小城的山光水色。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畫家、美術史論家陳履生    唐滔在這里生長了半個多世紀,現(xiàn)在成了這座古城的畫壇翹楚……他畫滿月下的虞山,浮蕩的霧氣猶如飄渺的夢幻;他畫山麓的叢柳,淡淡的新綠預示著生命的希望。這一時期,他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    ——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江蘇省國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蕭平    在當今中國山水畫壇,既有扎實傳統(tǒng)筆墨功關,又有以重彩為基調(diào)的現(xiàn)代藝術手法的畫家,江蘇常熟的唐滔,可以說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個。    ——著名畫家、江蘇省國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盧星堂    我所認識的唐滔和他的價值在于:惟其本分,所以執(zhí)著;惟其傳統(tǒng),所以吸收;惟其扎實,所以求變;惟其出色,所以努力;惟其厚道,所以謙恭;惟其苦悶而虔誠相信友情及未來,所以埋首繪畫技藝精進臻于化境,收獲了比活著時更多、更真、更了不起的榮耀和尊敬。    ——詩人、出版人陳鳴華

編輯推薦

《唐滔和他的虞山》編輯推薦:唐滔他開懷虞山氣之靈秀,其繪畫,簡約夸張抽象豐富多彩,工筆重彩光感相互烘染,中西技法借鑒融會貫通,氛圍格調(diào)境界靜默凝重,真切地反映了他對生活細節(jié)的入微體察,表達了他對生靈景物的深情感懷。使觀眾讀之悟性、觀之生情,產(chǎn)生強烈的心靈感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唐滔和他的虞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