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姆酒日記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美)亨特·湯普森  頁數(shù):294  字?jǐn)?shù):146000  譯者:陳怡雅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浪蕩世界的記者與加勒比海的人渣之間,是足以讓一艘游艇浮上來的酒精。
  亨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傳奇作家,“剛左”新聞之父,年近古稀時吞槍自盡,用禮炮將骨灰打向夜空。
  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電影巨星,亨特·湯普森的門徒,主演《朗姆酒日記》最新上映。
  本書是亨特·湯普森的處女作,描寫了一位有理想的新聞記者,逐漸沉淪、迷失在加勒比海的酒精與閑晃之間,最終帶著破碎的美國夢,離開了加勒比,同時留下無盡的遺憾。本書時隔三十年后出版,榮獲美國多個圖書獎項,同名電影由亨特·湯普森的門徒約翰尼·德普主演,正在歐美熱映,是2012年奧斯卡的熱門候選影片。
  ……
  我來到這里,住在豪華旅館,卻坐在看起來像蟑螂,聽起來像噴氣式飛機的玩具車?yán)?,繞過半個城市;偷偷地從后門的小巷中溜走,卻肆無忌憚地在沙灘上胡搞;在鯊魚出現(xiàn)的海中獵捕龍蝦,自己卻被大批說著外國語言的暴民盯上。
  這些事情,發(fā)生在西班牙殖民的波多黎各,但這里的人卻使用美金,開著美國造的汽車,坐在賭場中玩著輪盤,假裝自己來到了卡薩布蘭卡。這個城市的某部分,看起來很像美國佛羅里達的觀光勝地坦帕市,另一部分又很像是老舊的難民營。每個我看到的人,都好像是剛剛從某個重要的電影試鏡會走出來似的。

作者簡介

  亨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1937-2005),美國著名記者、小說家,“剛左”新聞教父,新新聞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滾石》頭牌作家,也是其中最傳奇的一位。一生寫作無數(shù),包括《拉斯維加斯的怕與恨》《朗姆酒日記》《地獄天使》等等,是美國六七十年代亞文化的重要推動者,其作品中有多部被改編成電影。
  2005年2月20日,亨特·湯普森在家中吞槍自殺,根據(jù)他的遺愿,由約翰尼·德普出資250萬美元操辦,在好萊塢將他的骨灰放入由其自己設(shè)計的禮炮中,打向夜空。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一九五0年代初期,趁著圣胡安才剛剛發(fā)展成旅游小鎮(zhèn),前賽馬騎師艾爾·阿本尼托將位于歐來瑞街的家中內(nèi)院,改建成一座酒吧,名為“艾爾的后院”,還在街邊的門外掛了一個招牌,另外在后門的小巷子外,也掛了一個箭頭指示牌,指著往這兩棟頹圮的樓房中間走去,便可看到“艾爾的后院”。酒吧剛開始只供應(yīng)二十美分一瓶的啤酒和十美分一杯的朗姆酒,朗姆酒加冰塊得另外再加五美分。幾個月之后,艾爾身兼廚師,開始供應(yīng)家庭式漢堡。 這是喝上幾杯的好地方。清早特別舒暢,太陽才剛剛露臉,咸咸的海風(fēng)徐徐吹來,為空氣注入了新鮮和活力,直到中午時分,濕熱的空氣才會浸入圣胡安,整個城鎮(zhèn)變得如蒸籠一般,這種炙熱的溫度,一直持續(xù)到太陽下山之后,才又慢慢恢復(fù)涼爽。 夜晚的感覺也不錯,但不如早晨清涼。當(dāng)一陣陣微風(fēng)吹拂過來,位于歐來瑞街山坡頂上的“艾爾的后院”,總是能感受到一絲絲涼意,如果能開扇窗戶的話,便可遠眺整座城鎮(zhèn),可惜院子四周堵著厚厚的圍墻,只能抬頭仰望天空,或?qū)④嚽安莸男┰S綠意收攬眼底。 日子一天天過去,艾爾添購了新的收款機,在院子中放置了撐著遮陽傘的木頭桌椅,最后舉家遷出了歐來瑞街的這棟房子,搬到離機場不遠的郊區(qū)住宅。他雇用了一個黑人幫手史瓦普,負責(zé)洗碗和端盤子,最后接手廚師工作。 原本屋內(nèi)的客廳,搖身一變成了鋼琴酒吧,由高高瘦瘦、看起來一臉憂郁的邁阿密鋼琴手尼爾森·奧圖負責(zé)演奏。老舊的淡灰色小鋼琴就擺在雞尾酒區(qū)和后院的走道中央,鋼琴表層漆上一層薄薄的涂料,防止被鹽分腐蝕。一個禮拜七個晚上,在加勒比海長達十二個月的夏季,奧圖坐在黑白琴鍵前,一邊擦汗,一邊漫不經(jīng)心地演奏。 觀光局的人都興奮地談?wù)撝?,最近店家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一整年來,從早到晚的消費熱潮吹拂著波多黎各港灣。不過像奧圖這種絲毫不在乎生意的人,還是整晚彈著一成不變的藍調(diào)或哀傷的民謠。客人逐漸厭煩了他的演奏,厭煩了看著他的汗水從下巴滴到鍵盤上,以及他穿著棉布花襯衫時腋下滲出的汗?jié)n,還有他三不五時就發(fā)出“該死的狗屎天氣”的咒罵聲,破壞了整個酒吧的氣氛。難怪客人會起身離開,寧愿到附近的高檔酒吧消費,點上一瓶要價六十美分的啤酒或一客三十五美元的沙朗牛排。 前共產(chǎn)黨員萊特曼從佛羅里達州來到這里,辦了份《圣胡安日報》,艾爾的后院便成為這份英文報紙員工最常光顧的地方。因為為萊特曼工作的人,不外乎漂泊者和尋夢人,他們泡不起近幾年來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紐約式”,高檔酒吧?!度請蟆返挠浾吆托姓藛T會在早上七點左右魚貫出現(xiàn),體育記者、排版和編輯等晚班人員會在午夜時結(jié)伴而來,偶爾會有人來此約會。平時在圣胡安不??吹脚?,來這的多半是游客、交際花或是空姐,但她們比較喜歡待在賭場里,或是坐在希爾頓飯店的露臺酒吧。 《日報》內(nèi)有各式各樣的人,從試圖想要把世界擰成兩半,再重新來過的狂妄土耳其小伙子,到只想在一群瘋子把世界擰成兩半之前,過過好日子的啤酒肚老頭。整個報社的確有些有才氣又正直的人,但也有一些連張明信片也不會寫、墮落無能的失敗者,包括混混、逃犯和酒鬼,一個順手牽羊、總是在腋下夾著一把槍的古巴人,一個半開化、有戀童癖的墨西哥人,流氓、人渣、人形膿包等等。對多數(shù)的人來說,工作只是為了換杯酒喝,或是湊足機票錢罷了。 另一方面,也有像是湯姆·班德瓦茲這種天才,之后為《華盛頓郵報》工作,得了一座普利策獎,還有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只為了讓報紙順利出刊的泰瑞,現(xiàn)在擔(dān)任《倫敦時報》的編輯。我來到這里時,報社已經(jīng)營了三年。萊特曼正處在精神分裂的邊緣。跟他說話時,仿佛可以看到他坐在地球上的每個十字路口,假裝自己是三位一體——E帝、普利策本人和救世軍。他常發(fā)誓說,如果這些年來曾經(jīng)為報紙工作的人,同時出現(xiàn)在上帝面前,跟上帝講述他們的過去,他們的怪癖,他們的罪行,他們的離譜行徑,連上帝本人都會毫無疑問地馬上暈倒在地,不斷拉扯自己的頭發(fā)。 當(dāng)然萊特曼是夸大了些。他總是忘了提那些優(yōu)秀的人,只談?wù)摫凰稳轂椤熬凭X”的麻煩人物。其實萊特曼描述的還不夠貼切,這些人是最奇特也最難駕馭的一群。情況最好的時候,他們僅是不可信賴而已;情況最壞的時候,他們總是醉醺醺、臟兮兮的,連山羊都比他們可靠。但他們卻弄得出一份報紙,不用工作時,他們中的大部分總是喜歡混在艾爾的后院。 當(dāng)艾爾決定將啤酒的價格漲到二十五美分時,他們不停地發(fā)牢騷跟咒罵,指責(zé)艾爾被貪婪蒙蔽了心,直到有天,艾爾厭倦了這些人的牢騷,在酒吧里掛了一個牌子,寫著希爾頓飯店啤酒和飲料的價格。這個用黑色蠟筆潦草寫著的牌子,就掛在吧臺的后面,讓人看得一清二楚。 雖然報社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人,有撰稿人、攝影師,還有正巧會寫些文章又剛好人在波多黎各的騙子,但艾爾的生意卻沒有起色。在收款機底下,壓著未付清的賬單,還有從世界各地寄來的信,寫滿“再過不久,一定會把賬付清”的承諾。這些流浪漢記者是最惡名昭彰的騙子。來到這個沒有根的世界,背負著一大筆未償還的賬單,似乎成了一種時尚。

后記

當(dāng)天王還是一枝枯草時文║郝彬“你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應(yīng)該已經(jīng)找到了最近幾期的《溫哥華太陽報》。如果它看上去還不是全無價值,那么我的工作申請繼續(xù)有效。不要覺得我這種傲慢是無心之舉:我寧愿現(xiàn)在觸怒你,而不是在我為你工作之后。我上一任老板在我開始為他工作后才知道我是個什么人。那就好比薩德侯爵[薩德侯爵:法國十八世紀(jì)的色情及哲學(xué)作家。]突然發(fā)覺自己在給比利?格拉漢姆[比利?格拉漢姆:美國當(dāng)代著名的基督教福音布道家。]打工。那個人看不起我,當(dāng)然,除了對他和他捍衛(wèi)的一切表示蔑視,我也做不了什么。如果你問他,他會告訴你,我不討人喜歡,我討厭人類,我只想一個人待著,我自恃甚高所以不能和正常人交往。——這都是從他發(fā)給出版人的內(nèi)部通知中引用的原話,沒有什么比好的引用更棒的了?!鄙厦孢@段話是1958年亨特?湯普森寫給《溫哥華太陽報》編輯的求職信,當(dāng)時,他21歲,四處碰壁,一貧如洗,但桀驁的個性并不因此而有所收斂,湯普森一生都認(rèn)為戰(zhàn)斗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這封頗具挑釁意味的求職信即是他人生觀很好的證明。1958年,卡斯特羅的革命還未成功,肯尼迪當(dāng)選美國總統(tǒng)是在兩年之后,美國的公民權(quán)利運動正在醞釀,鮮花力量也還是子虛烏有,登月、越戰(zhàn)、搖滾樂、毒品……所有這些讓一個時代燃燒起來的東西都還沒有粉墨登場??宓襞傻膸孜幌荣t雖然已發(fā)動了反抗既有文明的游擊戰(zhàn),但就像格雷戈里?柯爾索[雷戈里?柯爾索:美國垮掉派優(yōu)秀詩人,與凱魯亞克、金斯伯格等齊名的垮掉派文學(xué)運動開創(chuàng)者。]說的:“三個作家無法稱其為'一代'?!彼麄円仓荒苁窃跍丈@樣內(nèi)心敏感、同時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年輕人那里找到些許共鳴。在那個年代,垮掉派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化上的恐怖分子,主流社會嚴(yán)陣以待,希望在這些打游擊的不安定因素感染更多年輕人之前將他們絞殺。一個大時代即將到來,墨守成規(guī)的蕓蕓諸眾們渾然不覺,像湯普森這樣敏感的年輕人卻已率先嗅到了變革即將出現(xiàn)的氣息,青年們無因的反叛雖然還找不到具體的靶子,但地下的巖漿已四處奔流,蠢蠢欲動,等待著噴薄而出的時刻。1958年的湯普森,像一個渾身綁滿炸藥的人肉炸彈,模糊地感知到自己的命運,但面對嚴(yán)絲合縫的現(xiàn)實,只余無助和困惑,找不到明確敵人的湯普森最先把槍口對準(zhǔn)了自己,他讓自己沉醉在暴力、瘋狂、酒精中,像一只蜥蜴,蹣跚著爬過劇痛的青春,這本半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朗姆酒日記》就是當(dāng)時湯普森個人生活的生動寫照。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亨特?湯普森的一生,則能從他這部最初的文學(xué)習(xí)作中聽到一些弦外之音,世界的陳腐和反動讓人無奈,青年正在變成枯草,但湯普森并不甘于做一只枝草的命運,他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戰(zhàn)斗準(zhǔn)備武器和彈藥,這位未來的剛左新聞教父、美國歷屆總統(tǒng)堅定不移的反對者正在像一個學(xué)徒般苦練技藝——通過寫作來學(xué)習(xí)寫作,把浪漫和敏感埋葬,為自己換上刀槍不入的堅硬盔甲,迎接屬于自己的戰(zhàn)紀(jì)的到來。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鍋唽芏嗳硕?,湯普森常常是作為一個顛覆分子、吸毒吸壞腦子的小說家的面目出現(xiàn)的,但事實是,他有生之年常常扮演的角色是一名體育記者(同時也是他自稱的政治癮君子)。他在文學(xué)上取得的成功,像大多數(shù)作家/記者們一樣,只能說是退一步而言,靠插漏補空得到的。亨特?湯普森的好朋友、普利策獎得主威廉?肯尼迪說過,他和湯普森都是“失敗”的小說家,為稻糧計,最終不得不依附于媒體,當(dāng)了記者?!独誓肪迫沼洝肪褪撬谧鲇浾咧噙M行的早期寫作練習(xí),小說描寫了一段混亂的愛情故事,其中有嫉妒、不忠、暴力、酒精,故事發(fā)生在加勒比海地區(qū)波多黎各的一個新興城市圣胡安?!澳鞘且黄鹕膮擦?,到處都是赤身裸體的人?!边@是湯普森的第二部小說,之前他還寫過一部從未發(fā)表過的小說《水母王子》。《朗姆酒日記》在湯普森成名很久之后才得以出版,距創(chuàng)作完成差不多有四十年。湯普森頭兩部小說事實上完全是海明威式的,也有些許菲茨杰拉德的影子——雖然其中也有他自己后來文體的雛形,但當(dāng)時只能算是在萌芽狀態(tài),冷靜的抨擊和醉酒式的幽默像扭曲的雙刃般攪在一起。在他于2005年開槍自殺后,《滾石》雜志找來歷史學(xué)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寫了一篇回憶他晚年歲月的文章《貓頭鷹農(nóng)場的最后歲月》,布林克利提到湯普森這兩部最初的習(xí)作,評論說:“亨特只是在對迷茫一代的偶像進行拙劣的模仿。喝了威士忌的海明威可能會去非洲大草原獵獅子,而沉醉于朗姆酒的湯普森能做的卻只是咒罵著趕跑活躍在波多黎各街道滿溢垃圾之上的老鼠。”《朗姆酒日記》一次一次地被出版商退回,總計達七次,湯普森幾乎要放棄它了。1998年,這本書終于出版,湯普森在之后參加一次談話節(jié)目時提到這部小說時說:“它對政治和金錢有一種浪漫的看法,我被迫去面對這個四十歲的故事所發(fā)掘出的現(xiàn)實……我不能修改它,就好像是,這是我,這是我曾經(jīng)生活過的世界……我作為一個作者來進入它……它是個不錯的故事。”借故事講述者保羅?坎普之口,22歲的湯普森說出了那個時代還少有人關(guān)注的年輕人的焦慮:“在某些方面來說,我也是屬于這一群人——也許比一些人更有能力,也許又比另一些人安分不少——在那些年里,我很少沒有工作。有時我一次替三份報紙寫稿,也替新的賭場和保齡球館寫些廣告詞,當(dāng)過斗雞協(xié)會的顧問,也做過餐廳的美食評論家、游艇攝影師,還定期被警察迫害。那時的生活充滿了貪婪,但我如魚得水,樂在其中。我交了些有趣的朋友,賺了些錢,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也見識了其他人未必能見識的世界?!薄拔倚闹幸餐瑯哟嬗匈|(zhì)疑:再這樣下去,以后的生活一定一無是處,我們所有人都如演員一般,在毫無意義的漂泊中欺騙自己。一方面懷抱著無盡的理想,另一方面又為未來感到彷徨”。盡管只有22歲,湯普森卻在小說中花了很大篇幅借主人公坎普(30歲)之口描述了對“走下坡路”和變老的恐懼?!半m然大部分的時間他都令人感覺惡心,但偶爾,次數(shù)十分稀少,他卻令人驚訝地展現(xiàn)出一閃而過的智慧。不過,他的頭腦已經(jīng)被酒精腐蝕,他的整個生活就像是在廢油中泡太久而壞掉的老舊機器?!边@段描寫湯普森不是在說自己,而是在寫其他人,一個年紀(jì)更老、已經(jīng)喪失目標(biāo)的新聞人——莫貝里,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可以在晚上喝完酒之后找到自己的汽車,因為他的車太臭了,以至于活躍在那座城市街道上的拆車黨對他的車都敬而遠之。作為湯普森化身的保羅?坎普也陷在一個毫無出路的工作里,感覺自己的夢想——成為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那樣的作家,像他手頭里的朗姆酒蒸發(fā)得一樣快?!独誓肪迫沼洝返囊粋€重要意義在于,通過這本小說,這位未來的剛左新聞教父、散文文體大師開始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他在成熟期用來對付這個偽善、冷漠的世界的武器:怪誕的智慧、沒完沒了的嘲諷、不必要的越軌行為、不可一世的自信、俠肝義膽的亡命徒與生俱來的憤怒,都在這部早熟的創(chuàng)作中得以體現(xiàn)。成名后的湯普森有廣泛的讀者群,這個群體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搖滾青年、政客、新聞學(xué)學(xué)生、執(zhí)法人員……幾乎遍布美國各行各業(yè),如果這樣的描述有點流于表面,可以參看這樣一個事實:湯普森出版的第一本書、紀(jì)實小說《地獄天使》,是首部從“地獄天使”這個摩托車俱樂部內(nèi)部進行詳細曝光的文學(xué)作品,為了寫這本書,他和地獄天使們混了差不多一年,因為它如此深入地報道了地獄天使內(nèi)部的運作機制,后來這本書甚至成為很多警察巡查部門的培訓(xùn)手冊。七〇年代,他的代表作《拉斯維加斯的怕與恨》,與六〇年代的《在路上》相若,成為一部關(guān)于毒品文化和反叛青年的圣經(jīng)。……對湯普森來說,有些東西不應(yīng)該被遺忘,也永不會消逝,這也是一直以來他通過自己的文字向世人表達的東西。在一個黑暗的時代,他試圖去了解,為什么美國夢會變成一把槍口向內(nèi)的手槍。對這個問題,美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界還沒有人走得足夠近,去作出解答。與同行相比,湯普森顯然離答案更近。這個總是用最本真方式對此進行體驗的男人,這個“絕對自然的存在”,從未退縮,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

編輯推薦

《朗姆酒日記》編輯推薦:《滾石》頭牌作家亨特?湯普森處女作重見天日,《紐約客》年度推薦書,美國國家暢銷書得主,好萊塢影星約翰尼?德普同名電影,新鮮熱映。如果你喜歡杰克?凱魯亞克、杜魯門?卡波特、約翰?列儂、安迪?沃霍爾、約翰尼?德普……一定會迷上亨特?湯普森。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朗姆酒日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7條)

 
 

  •   湯普森的一生充滿了傳奇,這部40多年前的小說,由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電影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做傳媒做新聞的,要樹立什么樣的新聞理想?你不妨讀讀作為新新聞主義三駕馬車之一的湯普森的故事。
    無論在哪個年代,我們都充滿了一種圍困感,迷惘感,你的新聞理想如何實現(xiàn),你對待新聞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瞧瞧這個上世紀(jì)牛逼人物的一生吧。
  •   作為一個媒體人(雖然只是小人物),我強烈推薦此書。

    寫出了我入行時的幻想與如今的幻滅,不過生活也就是這個樣子,雖然夢想幻滅了,但活的也還算開心,可能這就是現(xiàn)實吧。生活不是小說,沒什么高峰也沒什么低谷,朗姆酒日記寫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好與壞。讀過這本書之后,雖然內(nèi)心悲傷,但感覺小宇宙強大了不少~

    在網(wǎng)上翻了翻亨特湯普森的其他作品,真是了不起的記者,像一把手槍,四處射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

    希望亨特湯普森的書繼續(xù)出。媒體人的榜樣。
  •   是先知道電影再來找書的,因為德普的關(guān)系。雖然還沒開始讀,但光看概述就覺得這書吸引~
  •   還沒看,因為喜歡強尼德普才購的。不過看封面還有前幾頁的排版還不錯。
  •   朗姆酒日記里有一句名言讓朋友喜歡,所以拍來送給她,印刷甚好,很大氣的書皮。包裝很好。
  •   書剛?cè)胧诌€沒看~先看了depp先生的電影,喜歡那種頹廢氣質(zhì),其實是因為depp先生才買的書,很喜歡封面風(fēng)格~應(yīng)該是一本耐讀的書哦~
  •   你喜歡朗姆酒··喜歡約翰尼德普···喜歡所有和這個有關(guān)的食物···就應(yīng)該看看···
  •   朗姆酒在我心里充滿神奇。。。
  •   我是先看的電影才決定買的書,相當(dāng)喜歡。。
  •   去年的電影沒有引進,所以想看看小說原版。還沒看,但是我確定這是我喜歡的風(fēng)格!
  •   看了電影,當(dāng)然也要看看原著了
  •   因為電影有了買的沖動
  •   挺好的 喜歡這樣的感覺
  •   只有嗜酒的人才能感受其中的奧妙 棒!
  •   噱頭很大,書很好
  •   完好無損收到了,收拾好心情開始讀
  •   很不錯的故事!
  •   找找,如真買過,送好友吧
  •   還沒看內(nèi)容,質(zhì)量挺好的
  •   愛德普 所以這都是必然的
  •   恩恩、真心覺得不錯、
  •   好吧。我僅僅只是因為Johnny Depp演了這本小說改編的電影才買了此書。同時也好奇是怎樣的一位作家讓JD如此厚愛。豆瓣上有個朋友說的好。喝醉的時候,我們都是冠軍。而郝彬那一萬多字的后記。是不是也能說明這本書的價值。
  •   文筆嘛,寫書時候好像二十二,而且是記者,肯定不會華麗深邃到不行,讀者挺輕松,語言有點勞倫斯、錢德勒那種冷硬偵探風(fēng)格。
  •   看過電影后出于好奇閱讀原作~~猶如加勒比炙熱、混亂的氣息使人發(fā)暈~~作者傳奇的人生更讓人感興趣
  •   主要還是佩服作者傳奇般的人生啊,小說還好吧
  •   無比瘋狂而美好的60年代,推薦大家看看。很迷人。
  •   我們努力生存其中的這個世界扭曲的現(xiàn)實讓我們感覺自己像怪物。我們爭辯,我們抗議,我們祈求——但什么都沒有改變。
  •   不錯 挺好,物流給力。
  •   通篇文采拙劣,作者的早期文章,日記改篇。沒有唯美的文詞,盡是現(xiàn)實、赤裸地描述。
    這本書的作用也就是給人了解那個年代的當(dāng)局環(huán)境而已!
    喜歡了解歷史的人勉強一看,喜歡文學(xué)的朋友不建議閱讀!
  •   建議夏日午后邊喝著冰朗姆邊看
  •   一部很好的作品,異國風(fēng)情顯而易見。
  •   書本有瑕疵,封面破損。
  •   看完有種不知道看了什么的感覺,只能說感受了一下異國情調(diào)吧....
  •   經(jīng)典之作~值得推薦,是在微博上看到推薦然后就買了。博主好像是“書香上?!?/li>
  •   對我現(xiàn)在挺有啟發(fā)。。。。 挺這本書!
  •   包裝這些都很好??傮w不錯。
  •   朗姆酒日記
  •   紙張不錯,字號是5號字體左右
  •   醉酒之書
  •   看了電影再看書
  •   剛看了電影,再買書瞧瞧
  •   頹廢的小說傳奇的人生
  •   因為奧斯卡所以買
  •   就著朗姆酒,看著朗姆酒的日記
  •     “杰克船長”約翰尼?德普2011年搖身扮作落魄發(fā)膠男記,勞心費神自導(dǎo)自演了一部電影,不欺瞞地講,帶給觀眾的福利寥寥。銀幕上,波多黎各海景碧眼樣旖旎,德普的鬼馬演技可圈可點,艾梅柏?希爾德曬至泛白的妖嬈金發(fā),讓人不至于中途離場,除開這些,其他盡扣了那片名,《朗姆酒日記》,醉醺醺地,結(jié)構(gòu)渙散,失掉了重心。若非讀過原著,再回放估計我仍一頭霧水。
      
      故事終于結(jié)束,片尾浮現(xiàn)出“致敬亨特?湯普森”云云的字樣,隨后的兩三幀畫面是一個面容清癯腿毛旺盛的美國男子,這就是湯普森先生,德普的莫逆交。2005年2月,67歲的“剛左”新聞教父與妻子煲電話粥,煲呀煲的,便丟下雪茄含槍管在口腔,一扣扳機,轟掉后腦勺。這個年輕時致函總統(tǒng)約翰遜討工作、跟未曾謀面的文壇大佬??思{借錢的人,死的牛哄哄。別亂猜妻子紅杏出墻、多愁善感的作家尋死覓活,他是作家,但大眾對作家臉譜般的舊印象可跟他哪哪都挨不上;他激情一生,但死于太清醒,“不再有游戲。不再有炸彈。不再散步。不再有趣。不再游泳……不好玩了——對任何人來說。六十七歲。你變得貪婪。倚老賣老。放松——不會疼的?!彼倪z書多干凈利索,本該是逗號的地方清一色子彈洞樣的句號。
      
      要是湯普森在天堂電影院看得到這部改編自他22歲血氣方剛時寫的小說《朗姆酒日記》的電影,縱然生前和德普很鐵,縱然德普遵遺愿自掏250萬美元將他的骨灰放在禮炮中在好萊塢夜空中絢爛了一把,按他的脾性,還是會光火,這片子非但“不好玩”,簡直是一種廉價的背叛。
      
      既然本文是圖書評論,何故不依不饒地糾結(jié)于它的同名電影喲?沒錯,不過似乎有這樣一條隱性規(guī)律,改編的電影越爛,原著就越好看;況且,時差近半世紀(jì)的原著和電影比較著看,保不齊會有更具嚼頭的發(fā)現(xiàn)。
      
      文學(xué)史家們稱《朗姆酒日記》是湯普森事業(yè)狂飆前的習(xí)作,因這部小說無論主題還是語言,都沾染著嗆人的“迷惘的一代”氣息,仿佛是在海明威那伙人長待的小酒館里邊聽侃大山邊敲打字機寫就的,最后幾章節(jié)的語言風(fēng)格絕對海明威,幻滅與蠢蠢欲動的交織又夠菲茨杰拉德,至于??思{,不知道是否借錢給了還是小混混的湯普森,但給過他一件更珍貴的東西,“最好的小說遠比任何一種形式的新聞更為真實”,這,催生了湯普森藉以成名的“剛左”新聞的誕生。盡管如此,但說“習(xí)作”,有點委屈它了?!独誓肪迫沼洝穼儆谀欠N你讀過后會仰脖盼著作家下一本書出版的作品。
      
      故事不復(fù)雜。1950年代末,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當(dāng)時那里正在往旅游城市大躍進,但還未脫盡港灣小鎮(zhèn)清虛的影子,風(fēng)云際會處,便是機會主義者的天堂,大批美國人懷著不亞于19世紀(jì)西部淘金的狂熱涌向那片碧海金沙,龍蛇雜處,其中不乏一些在美國本土撞得頭破血流的卻還有夢在做的年輕人,以流浪記者坎普、薩拉、也門、和也門的嫵媚女友切諾特為代表。他們共有的,不單是供職于一家搖搖欲墜的小報社,還有廉價的朗姆酒,三十歲的老大不小的年紀(jì),越來越遠的夢,無處可逃但每天都想要逃離,脆弱的不羈,他們也有過妥協(xié)賺大把美金的念頭,也有上流人士伸來橄欖枝,但總陰差陽錯,“再這樣下去,以后的生活一定一無是處,我們所有人都如演員一般,在毫無意義的漂泊中欺騙自己。一方面懷抱著無盡的理想,另一方面又為未來感到彷徨。”
      
      結(jié)局可以預(yù)料到:平庸被加固,如注定要埋骨圣胡安又不甘的薩拉;勇敢被擊碎,如常坐在海灘破木屋陽臺上裸體讀書的愛滋事的也門;狼狽回歸紐約,如規(guī)矩中不乏瘋狂的坎普;美麗被摧殘,如狂歡節(jié)被暴戾土著們強暴的切諾特。談笑間,掙扎間,灰飛煙滅。
      
      以現(xiàn)在的出版商的話來說,“一群失敗的小人物”的故事,“一個幾乎沒故事的故事”?;蛟S這是迷惘派小說的共同點,不是提取出生活的有序,反把凌亂掰得更碎給你看,這也能夠解釋湯普森在六七十年代以《怕與恨》系列揚名天下、且躋身《滾石》頭牌作家,這本早期作品卻無出版人買賬,直到1998年經(jīng)歷七次退稿后才付梓面世。
      
      憑心而論,若在五年前,我很懷疑能否堅持把它讀完,肯定會被那風(fēng)吹不散的無奈絕望和黑色悵惘給唬住,“這就是小時候迫不及待要長大后所迎接的未來嗎?!”五個寒暑后的今時,盡管自己還覺得年輕,周邊人也以“還年輕”來寬慰,只是竟被這書中暗黑的龍卷風(fēng)緊緊攫住,仿佛看的不是虛構(gòu)人物的處境與命運,而是自己的人生羅盤,這是最大的變化、老去的明證。神奇的是,一本寫三十歲的人物給三十歲的讀者閱讀的小說,作者卻是二十歲出頭的小青年,又絲毫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生硬。特有才華的人似乎青春期特短、老得特快,比如亨特?湯普森。
      
      一味愁眉苦臉、怨世嫉俗,非但成不了氣候,還免不得讓作品娘娘腔。聰明如湯普森當(dāng)然心知肚明,于是,也門被塑造出來了,挾著一股剛猛無畏的活潑潑,絕對是美國現(xiàn)代小說中少見的一個爺們形象,高大剛武自不必說,持魚槍偷獵土著養(yǎng)的雞,跨震耳欲聾的破摩托車顛簸在沙礫道上,住木屋喝烈酒,敢朝上司罵粗口揮拳頭,敢叫囂法庭,敢痛毆躁狂暴民,丟了工作口袋干癟依舊敢夢想,跟切諾特親熱也挑了燦爛晨光下海灘旁的一處礁石,不避偷窺者骯臟眼神。也因了夠膽跟他同住,切諾特的婀娜多了份剛毅。那迷人的海島,只有這樣迷人的人物夠資格住,只是,他最終不得不深夜摸上船潛逃……
      
      即便我們多數(shù)人只是小說中施瓦茲那樣在報社倒閉后擔(dān)心的頭一件事是高級酒吧不再給自己預(yù)留VIP座位的人,但仍擋不住誘惑在心底里COSPLAY也門。
      
      惱人的是,電影《朗姆酒日記》謝絕觀眾玩COSPLAY游戲,它壓根兒就挖掉了也門這個角色,于是,整部電影里,除了想逃還是想逃,除了喝酒還是喝酒,除了抱怨還是抱怨。興許德普大導(dǎo)演琢磨的是,英雄氣根本就是傳說,與其讓人空懷希翼瞎折騰,不如就自始至終就庸庸地活著,不抵抗地“從了”;不過,即便結(jié)果一樣,星光樣的白最終會被黑吞噬,那怎不拿把剪刀對峙一番,給這個時代一點顏色瞧瞧。這樣才更“湯普森”,才是真的“致敬“。
      
      上世紀(jì)70年代,亨特?湯普森把文字打磨得比剪刀鋒利百倍,亮晃晃地捅出去,“在一個由豬玀統(tǒng)治的國家,所有豬都能向上流動——我們其他人呢,在采取集體行動之前,只能是被操。我們之所以行動,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防止一無所有。”
      
      電影更不可饒恕的是,顢頇地將原是也門情人的尤物切諾特,許給了當(dāng)?shù)氐姆慨a(chǎn)大亨,于是,她被絲質(zhì)睡袍、海邊豪宅、白帆游艇和無靈魂的笑禁錮住了,于是,一個原本全身內(nèi)外都性感絕倫的女子形象,蠢得像傻大姐,干癟到剩下欲蓋彌彰的胸部,單調(diào)到空余莫名其妙的放蕩。
      
      切諾特一角色在膠片上的淪落,道出了一個理:蓄意的中立和包藏禍心的唯美只能讓美變得可笑,那是一個必須給出選擇的時代,現(xiàn)在更是。自由、勇氣和美的辯證,才是湯普森在《朗姆酒日記》里要深究和解決的。
  •     喝醉的時候,我們都是冠軍
      
      
      文by高宇
      
      差不多七年前的這個時候,2005年的2月20日,一位叫亨特?湯普森的老人,厭倦了生命,在家中吞槍自盡,幾天后,由當(dāng)今好萊塢一哥約翰尼?德普操辦的葬禮上,各路名星紛紛到場,宛如參加一次盛大的聚會,老人的骨灰,按照他生前的遺愿,隨著七色煙花射向夜空,成為他傳奇一生的最后驚嘆。
       “不再有游戲。不再有炸彈。不再散步。不再有趣。不再游泳。六十七歲,五十歲過了十七年。十七年,已經(jīng)超過了我需要的和希望的……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好玩了?!边@是老年湯普森最后時光的文字,他用他一生的行動與寫作,詮釋著一種生活哲學(xué),在我們的話語里,可以解釋成憤怒、激進、荒誕、諷刺,用他自己的詞匯,叫做“剛左”——酒局中最后倒下的人。
      新聞記者出書,歷來不是新鮮事,從西方的偉大作家馬克?吐溫、海明威,到今日中國梁文道、許知遠、李海鵬等意見領(lǐng)袖,媒體人寫作,好似去鄰居家串門,溜達著就過去了,只是有人玩玩即返,有人落地生根。寫出《朗姆酒日記》時,湯普森剛二十歲出頭,一份無名小報的記者,但已經(jīng)具備了媒體人的敏銳嗅覺,借小說主人公保羅?坎普之口,他寫出了五六十年代西方媒體人的生活狀態(tài):“在那些年里,我很少沒有工作。有時我一次替三份報紙寫稿,也替新的賭場和保齡球館寫些廣告詞,當(dāng)過斗雞協(xié)會的顧問,也做過餐廳的美食評論家、游艇攝影師,還定期被警察迫害。那時的生活充滿了貪婪,但我如魚得水,樂在其中。我交了些有趣的朋友,賺了些錢,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也見識了其他人未必能見識的世界?!?br />    “見識了其他人未必能見識的世界”,在上個世紀(jì),這的確是媒體人的福利。然而如今,一切都已不同。習(xí)慣用打字機敲字的湯普森,從不寫博客,即便用電腦上過BBS,也一定想不到微博、Facebook把這世界變成了什么模樣,他所代表的“新新聞寫作”盡管不被傳統(tǒng)學(xué)院承認(rèn),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卻開創(chuàng)了這個時代的話語體系?!皠傋笮侣劇笔菧丈膱D騰,“觀察者的在場,不僅改變了事件的過程,而且其在場的重要性經(jīng)常超過事件本身?!痹谒磥?,客觀新聞,只是政客和有錢人的工具。多年前便被譽為“博客精神之父”,如今湯普森可稱得上微博精神之祖了。早在六〇年代,他寫作《地獄天使》時,就把自己變成了飛車黨成天酗酒鬼混被揍,腫著眼睛帶著墨鏡上電視宣傳新書,隨后的《拉斯維加斯的怕與恨》,更是被小憤青們奉為與凱魯亞克《在路上》一樣的反文化經(jīng)典,他組建“怪物黨”、競選治安官、阻擊尼克松連任,詛咒老布什、痛批海灣戰(zhàn)爭、譴責(zé)“九一一”之后美國精神的墮落……他一生熱愛槍支彈藥,常把自己滿是彈孔的作品當(dāng)作禮物送人;寫作,是他的另一桿槍?!靶侣動肋h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觀。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看到真相,才能刺破謊言?!睖丈辉僬f他自己需要戰(zhàn)爭、需要戰(zhàn)斗,沉醉于日常生活,只能變得麻木,失去生命的活力。六十七歲,當(dāng)他快要沒有扣動扳機的力氣時,就像他所熱愛的海明威,吞下子彈,了斷自己。
      再回到二十二歲的湯普森,回到五〇年代末的加勒比海波多黎各?!懊糟囊淮睗u漸過氣,“垮掉的一代”尚未成熟。美國的繁榮,讓這個島國充滿了機會,一個美國夢想成真之所,騙子、酒鬼、人渣、投機商人、暴發(fā)戶在朗姆酒中浸潤,這樣的地方當(dāng)然不乏二流媒體的與二流記者。書中的媒體人,不是酒精腦,就是暴力狂,當(dāng)領(lǐng)導(dǎo)的無法掌握局面,作手下的沒有上進心,喝著沒有加冰、偷來的熱朗姆酒,做著實現(xiàn)新聞理想的白日夢。主人公坎普,三十二歲,作為一名記者,已不年輕,當(dāng)他看到暴脾氣的也門,不禁感慨:“他大概二十四五歲,讓我想起那個年紀(jì)的我——不全然一樣,但如果當(dāng)時的我,能停下來好好地看一下自己,我應(yīng)該也是也門這個樣子吧。聽他說話,才突然意識到自己也曾經(jīng)不可一世,無知又充滿自信,每次小小的僥幸得逞,都以為自己是站在臺上,受眾人膜拜的冠軍一樣。但那樣的日子,一眨眼已經(jīng)過去了好多年了……原來經(jīng)過這么多年,我還是一事無成?!?br />   一事無成,是對《朗姆酒日記》故事核心的高度概括,三十而立,就已過了人生的頂點,祈求四十歲永遠不要來,流浪天涯、無處逃避,遠大的理想、卑微的人生,只能借助酒精尋求短暫的歡悅。湯普森堅信好的小說一定比新聞更加真實,他的小說故事從不復(fù)雜,《朗姆酒日記》寫的是六〇年代的西方,哈哈鏡子中映射出的分明卻是當(dāng)下的中國:懷揣夢想又并不自信的青年,在一個地方失意之后,希望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拋開過去,重新再來,但浮華的社會已沒有一絲縫隙,只能在安樂窩跟花花世界里越陷越深,或沉淪下去或選擇離開,即便輕身上路,下一站又在何方?
      湯普森的故事中,有朦朧的愛情但相戀的人注定無法走在一起,有酒桌上的友誼但兄弟們只能作鳥獸散,現(xiàn)實中的世界何嘗不是如此。經(jīng)過了酒吧被揍、脫衣舞狂歡、報社領(lǐng)導(dǎo)暴斃的瘋狂之后,三十二歲的保羅與二十四五歲的也門,無奈地出逃波多黎各,再次上路,也門唯一的家當(dāng)是一套皺巴巴的西裝跟一百塊錢,坎普的行囊里,幾件衣服、幾本書、自己在報社的作品輯,打字機,當(dāng)然還有一瓶朗姆酒。
      “我們所有人都是冠軍,在喝醉酒的時候?!笨财赵诟查T說話時,我聽到了自己心底的嘆息。
      
      
      《朗姆酒日記》[美]亨特?湯普森 著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2年2月出版 定價34.00
      
      (原載 外灘畫報)
  •   那期外灘我還把這篇撕下來留存了,寫的真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