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柏青,桂學文,李霆 主編 頁數:203 字數:12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建筑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隨著文明的繁衍而進步,隨著技術的革命而更新。建筑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與跨越?,F在,綠色建筑已成為我們共同的追求,建筑設計必須尊重自然,順從自然,回歸自然。作為建筑設計的專業(yè)機構,中南建筑設計院已經歷了60年的風雨。我們與新中國的城市鄉(xiāng)村一起成長壯大,在現代中國急劇變化的市場中固守自己的淡泊精神,傳承自己的嚴謹風尚。這期間,幾代設計師上下求索,辛勤耕耘,超越自我,為國家建筑文化的擴張?zhí)峁┝藙?chuàng)新的動力,為荊楚建筑風格的升華添加了寫實的色彩。獲得中國建筑學會“建國60年建筑創(chuàng)作大獎”的幾個項目,例如武漢歌劇院、黃鶴樓、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湖北省博物館、延安火車站、廣東科學中心濃縮了我們60年的不懈探索所取得的榮耀,也激勵我們去追求更多的夢想?! 榧o念這段歷史,我們編輯出版此書,由16名設計師撰文介紹他們在建筑設計中對創(chuàng)新的解讀和對完美的體驗。建筑師們將講述把藝術、文化、歷史、技術融入建筑創(chuàng)作與設計的探索與實踐,例如,廣東科學中心創(chuàng)作采用了廣州市花木棉花的優(yōu)美形態(tài)和科技航母的雄偉造型,武漢東湖楚文化游覽區(qū)的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體現了《招魂》中“層臺累榭,臨高山些”的浪漫詩意,大型鐵路客站設計展示了建筑形態(tài)與結構邏輯有機共生的大跨度結構的靈活運用。工程師們將通過自己的專業(yè)實踐介紹巨型鋼結構、巨型桁架結構、大跨結構隔振、復雜空間網格結構、“站橋合一”樞紐站房結構、鋼管混凝土柱、樁基+預應力拉索基礎等新型結構技術。60年的輝煌已凝固成歷史,未來的挑戰(zhàn)將更加讓人激動,讓人心馳神往。創(chuàng)新設計,至誠至精;回報社會,盡心盡力。傳承歷史,打造品牌,培養(yǎng)大師,奉獻精品,這是我們永恒的希望所在和不竭的動力之源。讓我們一起憧憬和擁抱美好的明天。
內容概要
本書為一本介紹建筑工程設計的書籍,分為建筑篇和結構篇,由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深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撰稿。建筑篇主要介紹建筑設計實踐中所應用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術;結構篇主要介紹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所應用的新技術和解決的技術難題。
作者簡介
中南建筑設計院杰出建筑設計師和杰出結構設計師
書籍目錄
前言
建筑篇
1.1 科技航母—廣東科學中心建筑創(chuàng)作
1.2 適度技術 本質設計
1.3 簡約理性的建筑、人文感性的空間
1.4 建筑境界與詩意化創(chuàng)作
1.5 哥斯達黎加國家體育場建筑創(chuàng)作
1.6 鐵路客運樞紐站房創(chuàng)作體會
1.7 立“人”以達人
1.8 大跨度建筑形態(tài)塑造中的構造實現及結構邏輯
1.9“角色”建筑
1.10 文化建筑的重構與實踐
結構篇
2.1 廣東科學中心結構設計
2.2 哥斯達黎加國家體育場結構設計
2.3 杭州東站主站房屋蓋結構設計關鍵技術
2.4 武漢保利文化廣場結構設計
2.5 美岸長堤既有筏板基礎改造設計
2.6 巨型桁架在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2.7 南昌西站軌道層結構設計與分析
2.8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修訂對構件配筋的影響
參考文獻
后記
編輯推薦
《建筑與結構》中介紹的建筑創(chuàng)作理念、新技術以及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都有實際工程項目作支撐,并在事件中證實是合理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