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車用柴油機實用技術(shù)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王啟航、王永紅、蘇慶運、 張松濤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2-03出版)  作者:王啟航 等 著  頁數(shù):300  

內(nèi)容概要

  為了滿足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guī)的要求,兼顧優(yōu)良的動力性和燃油經(jīng)濟性,眾多的新技術(shù)、新結(jié)構(gòu)和新材料在車用柴油機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冬F(xiàn)代車用柴油機實用技術(shù)》側(cè)重于現(xiàn)階段車用柴油機實用技術(shù),內(nèi)容包括車用發(fā)動機增壓技術(shù)、柴油機電控技術(shù)、柴油機冷卻廢氣再循環(huán)技術(shù)、柴油機排氣后處理技術(shù)、柴油機標定技術(shù)、柴油機4氣門技術(shù)、柴油機降機油消耗技術(shù)、柴油機冷啟動技術(shù)、柴油機歐V/VI技術(shù)?!  冬F(xiàn)代車用柴油機實用技術(shù)》采用論述與實例相結(jié)合的方式,內(nèi)容全面系統(tǒng),材料詳實,結(jié)構(gòu)清晰,所用實例來自于作者多年實踐工作的積累,為涉足本領(lǐng)域并已經(jīng)對該領(lǐng)域有所了解的工程技術(shù)人員和維護技師以及關(guān)注柴油機最新技術(shù)發(fā)展的讀者提供借鑒和幫助。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我國的排放法規(guī)介紹    1.1.1  GB 18352.3-2005    1.1.2  GB 17691-2005  1.2  國內(nèi)輕型汽車電控柴油機的技術(shù)簡介    1.2.1  微型轎車柴油機——YC4W柴油機    1.2.2  轎車柴油機    1.2.3  長城Gw4D20柴油機  1.3  國內(nèi)主流3L電控柴油機介紹    1.3.1  3L國Ⅲ柴油機    1.3.2  3L國Ⅳ柴油機  1.4  小結(jié)  參考文獻第2章  車用發(fā)動機增壓技術(shù)  2.1  車用發(fā)動機對增壓系統(tǒng)的要求  2.2  放氣閥式增壓器及其匹配技術(shù)    2.2.1  放氣閥式增壓器    2.2.2  放氣閥式增壓器匹配實例  2.3  可變幾何參數(shù)增壓器(VNT)及其匹配技術(shù)    2.3.1  VNT的結(jié)構(gòu)和原理    2.3.2  VNT柴油機的運行特點    2.3.3  VNT的匹配    2.3.4  VNT匹配實例  2.4  兩級增壓及其匹配技術(shù)    2.4.1  兩級增壓的工作原理    2.4.2  商用車柴油機的兩級增壓系統(tǒng)    2.4.3  乘用車柴油機的兩級增壓系統(tǒng)    2.4.4  兩級增壓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    2.4.5  柴油機兩級增壓的實例介紹  2.5  汽油機增壓技術(shù)    2.5.1  汽油機增壓    2.5.2  汽油機增壓特點    2.5.3  大眾1.4TSI汽油機簡介    2.5.4  汽油機增壓的匹配實例  2.6  小  結(jié)  參考文獻第3章  柴油機電控技術(shù)  3.1  電控技術(shù)的發(fā)展  3.2  電控分配泵    3.2.1  軸向柱塞式電控分配泵    3.2.2  徑向柱塞式電控分配泵    3.2.3  國內(nèi)半電控VE泵介紹    3.2.4  電控VE泵的市場情況  3.3  Bosch CRS2.0共軌系統(tǒng)    3.3.1  四大核心部件的功能介紹    3.3.2  傳感器介紹  3.4  Bosch CRSl.3經(jīng)濟型共軌系統(tǒng)  3.5  Bosch轎車用200 MPa共軌系統(tǒng)  3.6  Denso共軌系統(tǒng)  3.7  電控單體泵系統(tǒng)    3.7.1  電控單體泵    3.7.2  國產(chǎn)電控單體泵系統(tǒng)  3.8  泵噴嘴系統(tǒng)  3.9  共軌柴油機故障及其診斷    3.9.1  ECU診斷功能    3.9.2  共軌柴油機典型故障統(tǒng)計  3.10  小結(jié)  參考文獻第4章  柴油機冷卻廢氣再循環(huán)技術(shù)  4.1  廢氣再循環(huán)(EGR)降低NOx機理    4.1.1  NOx生成機理    4.1.2  廢氣再循環(huán)系統(tǒng)降低NOx排放的機理  4.2  廢氣再循環(huán)系統(tǒng)方案布置    4.2.1  內(nèi)部EGR    4.2.2  外部EGR  4.3  EGR閥    4.3.1  真空膜片式EGR閥    4.3.2  電控EGR閥    4.3.3  EGR閥冷端和熱端布置  4.4  EGR冷卻器    4.4.1  EGR冷卻器的結(jié)構(gòu)    4.4.2  EGR冷卻器的特性  4.5  EGR對燃燒和排放的影響  4.6  EGR對柴油機的磨損和可靠性的影響  4.7  設(shè)計實例  4.8  小  結(jié)  參考文獻第5章  柴油機排氣后處理技術(shù)  5.1  緒論    5.1.1  催化轉(zhuǎn)化器的性能指標    5.1.2  柴油機尾氣后處理技術(shù)  5.2  柴油機氧化催化轉(zhuǎn)化器  5.3  微粒氧化催化器技術(shù)  5.4  顆粒過濾器  5.5  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hù)    5.5.1  化學反應    5.5.2  催化器的型式    5.5.3  SCR系統(tǒng)原理  5.6  NOx存儲還原技術(shù)  5.7  采用DOC+POC技術(shù)難題  5.8  小  結(jié)  參考文獻第6章  柴油機標定技術(shù)  6.1  緒論    6.1.1  標定的必要性    6.1.2  標定的基本概念  6.2  電控單體泵柴油機的標定工作    6.2.1  電控電體泵柴油機的標定策略    6.2.2  電控單體泵的標定策略  6.3  Bosch CRS2.0系統(tǒng)柴油機的臺架標定介紹  6.4  電控共軌柴油機的整車標定    6.4.1  整車標態(tài)標定    6.4.2  整車寒區(qū)標定    6.4.3  整車高原標定    6.4.4  整車熱帶標定  6.5  電控共軌柴油機EGR的標定    6.5.1  EGR保護標定    6.5.2  EGR閥特性試驗  6.6  OBD標定介紹  6.7  SCR標定介紹    6.7.1  尿素噴射量的定義    6.7.2  標定過程  6.8  小  結(jié)  參考文獻第7章  柴油機4氣門技術(shù)  7.1  緒論  7.2  4氣門缸蓋的概念設(shè)計    7.2.1  汽缸蓋材料的選擇    7.2.2  每缸缸蓋螺栓數(shù)量的選擇和定義    7.2.3  氣道形狀與布置    7.2.4  4氣門缸蓋進、排氣門尺寸的確定    7.2.5  進氣道入口、排氣道出口尺寸定義    7.3.4  氣門缸蓋的配氣機構(gòu)    7.3.1  頂置凸輪軸    7.3.2  凸輪、挺柱、推桿    7.3.3  正時驅(qū)動系統(tǒng)  7.4  氣道試驗臺簡介  7.5  氣道開發(fā)流程  7.6  小  結(jié)  參考文獻第8章  柴油機降機油消耗技術(shù)  8.1  降機油消耗的措施  8.2  缸孔變形對機油消耗的影響  8.3  缸套網(wǎng)紋質(zhì)量對機油消耗的影響  8.4  活塞環(huán)對機油消耗的影響    8.4.1  活塞環(huán)類型    8.4.2  活塞環(huán)材料    8.4.3  外圓耐磨涂層    8.4.4  活塞環(huán)的發(fā)展技術(shù)  8.5  柴油機降機油消耗開發(fā)實例    8.5.1  實例一:缸孔變形對機油消耗的影響    8.5.2  實例二:油環(huán)刮油刃對機油消耗的影響    8.5.3  實例三:活塞一活塞環(huán)間隙對機油消耗的影響    8.5.4  實例四:某輕型柴油機國Ⅲ機油消耗開發(fā)

編輯推薦

《現(xiàn)代車用柴油機實用技術(shù)》側(cè)重于現(xiàn)階段車用柴油機實用技術(shù),內(nèi)容包括車用發(fā)動機增壓技術(shù)、柴油機電控技術(shù)、柴油機冷卻廢氣再循環(huán)技術(shù)、柴油機排氣后處理技術(shù)、柴油機標定技術(shù)、柴油機4氣門技術(shù)、柴油機降機油消耗技術(shù)、柴油機冷啟動技術(shù)、柴油機歐V/VI技術(shù)。本書由王啟航等編著。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現(xiàn)代車用柴油機實用技術(shù)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