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春秋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鄭驍鋒  頁數(shù):293  字數(shù):26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逆旅千秋》出版后,曾有位記者朋友問我:你寫歷史是不是為了趕潮流?真的不是。其實在《逆旅千秋》的后記中我已經(jīng)說過,我寫歷史是為了練筆。的確,我是在練筆,我需要練筆,需要練出一種滄桑厚重。因為我多年前就有個計劃,寫一部以歷史為背景的小說。也許是性格原因,我不喜歡用戲說來掩蓋淺薄,我對那部計劃中的小說,要求背景盡量真實,起碼別鬧出常識性的笑話。正是帶著這個目的——當然還有“文史不分家”的傳統(tǒng)——我讀了十幾年歷史。小說尚未動筆,先出了兩本歷史散文集,這倒是我沒想到的。或者,我無意中真的趕上了歷史熱的潮流。那位朋友追問,你對當前的歷史熱有什么看法?引用一句《逆旅千秋》里的話吧:“大道上,走得累了,坐下來歇歇腳,回頭看看來路?!狈此?,尋根,推陳出新、繼往開來,有什么不好呢?一個沒有根的民族是輕浮的;一個忘本的民族更是涼薄的。歷史熱很正常,抑或,這本不該被稱之為“熱”,而只是一次多年后的重新歸位——感到燙手,只是因為它冷得太久了。她還有問題:你的書被定位為歷史散文,那你對當前的歷史散文又有什么看法呢?我的理解很簡單,界定一種歷史題材的文體是不是屬于散文,關鍵只有一點: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表達一種屬于你個人的感情還是只為了敘述一段故事。我認為,單純敘述史事不能算是真正的散文。然而歷史散文畢竟有其特殊性,且不說萬萬不能信口開河,便是想要抒發(fā)的感慨,也必須建立在對歷史相當深刻的理解之上。我讀歷史純屬無系統(tǒng)的自學,除了最普通的原始材料和最著名的經(jīng)典,其他是拿到什么看什么。我認為對我來說這就夠了,因為我從沒想過要成為歷史學家。但這兩本集子都是用幾十篇系列散文來描述自己對整個中國歷史的感悟,時間跨度很大,最終能夠勉強完工,絕對要感謝對我最有幫助的一位大師——錢穆。在我讀過的名家著作中,錢穆對我的影響最深。沒有絲毫夸張,最初讀他的《國史大綱》時,真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梢韵胂?,那種茅塞頓開的欣喜是怎么令一個在迷茫中獨自摸索的懵懂少年激動不已。后來,我買到了市面上所能買到的所有錢穆作品。就像得了一條串珠子的線,從此,各種史料在我眼前不再是雜無頭緒的??梢哉f,是錢穆先生那高屋建瓴般的視角幫助我構建了一個粗淺的歷史輪廓。當然,不必提錢穆那級別的大師,即使是一般的歷史學家看來,我的感悟也可能是粗鄙可笑的,但我還是想描述一下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歷史在我眼里,就像書法家筆下的線條,千鈞筆力都體現(xiàn)在一個“澀”之中。大家都知道,所謂書法的“澀”,指一種筆鋒在紙面上遇到阻礙,又越過它前進的效果。這兩種相反的力表現(xiàn)得越充分,線條就越有力度。傳統(tǒng)書學將之形象地形容為“屋漏痕”——水珠沿墻滴下,并不是一流到底,而是要克服墻壁阻力,緩緩而下。為了體現(xiàn)這種美,需要人為地制造逆勢,如《藝概·書概》云:“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币徊咳祟愂?,就是沖破各種逆流勢力,迂回著、掙扎著前進的記錄。但與書法只有兩股力相比,歷史軌跡上的力量要復雜得多。很多時候,不能簡單地分為正邪兩種,死命拖歷史后腿的不都是暴戾的奸邪,也許只是惰性的吸附,也許是求全的穩(wěn)妥,甚至很多時候還可能是善意的攔截;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也不盡然是正義的感召、光明的呼喚,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往往還是人類天性中的私欲。局部看來,每一道阻力都可能遠遠強過任何一股前進的力;甚至,有時誰也找不到突圍的缺口,各種力道混亂糾纏,結成一團沒有鋒芒的亂麻。然而天地之間沒有任何一座堤壩能夠長久地阻擋歷史大潮:盡管它會徘徊,會停滯,甚至會有一定程度的倒退,但它最終一定會沖破重重阻礙,浩浩蕩蕩咆哮而去。歷史令人驚心動魄、瞠目結舌的魅力,在我看來,也是行進中的一個“澀”字,就蘊涵在洶涌的大潮內部、各種力量明里暗里的搏斗消長之中。學習歷史的意義,在我看來,在于使人找到自己在時空中的座標,以選擇用力的方向。我腦海中的歷史輪廓,正是由這樣的線條描畫而成。我寫這些文章,首先就是為了表達歷史線條本身的力度美,而不僅僅是畫上幾副草圖。所以我認為我寫的的確應該是散文。寫歷史散文很累人,但完成《逆旅千秋》后,我卻有意猶未盡的感覺。讀著《逆旅千秋》封底的文字:“三千年的金戈鐵馬、興亡悲歡,在二十五筆淋漓的濃墨中終被化為一聲沉重的嘆息”,想到讀者在我博客上的留言:“鄭兄就這樣悍然收工了嗎”,心里總在問自己:“你想表達的,都在里面了嗎?”2007年3月,我所在的國企終于面臨轉制。根據(jù)計劃,我將慢慢離開我的老本行:醫(yī)藥——我最初學的是中藥專業(yè)。說實話,我對中醫(yī)中藥很有感情,也很慶幸當年能陰差陽錯學了這個。離開之前,我想寫點什么來紀念一下我那在醫(yī)藥行中的十五年。但,寫什么呢?一天忽然有個想法,把中藥和歷史結合起來寫,如何?很快,我明確了構思:以中藥的角度,或者說,以中藥為引子、為線索,重新將中國歷史疏理一遍。于是又花了九個月時間,寫了這一本《本草春秋》。與寫《逆旅千秋》時不同,寫這本書時我常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感覺,越寫心里越?jīng)]底,越覺得很多原本一目了然黑白分明的事,都變得云遮霧罩,簡直是越來越怕下筆。無論如何,我還是按著自己的計劃寫完了這本書。雖然在方家眼里,這本集子可能不值一哂,但我還是覺得很欣慰,因為我知道自己盡了力。通過《逆旅千秋》與《本草春秋》的寫作.我已經(jīng)把腦海中的歷史輪廓和艱澀的線條用自己的方式大致勾勒出來了——當然,這兩本書所走的軌跡不太相同:我認為一條是常規(guī)的大道,而另一條則是草莽叢生的山路。有關這本書,我不想再多說什么,讀者自會評定。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本書的編輯李黎明先生,還有溫立方、萬會海、劉芳等出版界朋友的許多鼓勵和幫助,在此一一謝過。我畢竟水平有限得很,此書必然存在不少謬誤,內心忐忑,十分期待朋友們的指點和批評。鄭驍鋒2007年12月21日于永康

內容概要

這是一本散發(fā)著草木清香的書。    這本書寫的不是中藥的歷史,而是用中藥寫的歷史,是一本用當歸遠志甘草人參等中藥串連起來的歷史散文集。    史書藥書對照來看,同樣發(fā)黃的紙頁上,竟能找到不少彼此印證的章節(jié),更有許多埋伏呼應之處。以藥讀歷史,相互補充相互闡發(fā),別有一番滋味。        神話傳說中,太乙真人用蓮藕拼出哪吒的人形,助他起死回生——作者在厚厚的本草藥書中,挑出那些蘊涵歷史天機、閃爍著青銅寒光的中藥,為我們過往的幾千年歷史搭起了一座沉重的骨架。    在藥香里,中華民族從遠古延亙而米的龍骨,以一種嶄新的形式一節(jié)節(jié)凸顯。    讓我們在一味味中藥的引領下,去輕輕觸摸歷史的脈動,去聆聽巨龍的長吟?! ”緯趪朗厥穼嵉幕A上采取情境化的寫法,文風大氣而深沉,蒼涼而雄健,能帶給讀者強烈的閱讀快感。

作者簡介

鄭驍鋒,1975年生,浙江永康人,自由寫作者。著有歷史散文集《逆旅千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落日蒼?!罚ㄅ_灣知本家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

書籍目錄

漏天機——引子神農(nóng)斷腸——懵懂時代的人草戰(zhàn)爭 禹余糖——治水與守土救荒——魚腥草與勾踐復國不死藥——長生的誘惑薏苡謗——馬革裹尸載誣還當歸何處——姜維入蜀之后服石時代——魏晉名士的危險快感遠志小草——淝水兩岸的理想草根天子——南朝的宿命鎮(zhèn)惡——鐘馗舞端陽國老——名相狄仁杰傳燈——鑒真東渡云深采藥去——詩人們的隱逸情結船從海外來——海藥、穆斯林、金雞納等壯氣蒿萊——從“牽機藥”到“五國城”紙上超然——杞菊滋味與兼濟情懷洗冤——寂寥宋提刑紅顏藥事——芍藥與守官砂之間的若干片段將相和——尷尬膃肭臍不朽——《本草綱目》五百年上黨無人參——“土精”之禍亡天下——遺民不世襲草木也更名——文字獄背后的王朝之諱是乃仁術——大醫(yī)坐堂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那時在學校,剛開始學中藥,一群甫人行的半大孩子,面對課本上滿紙半文不白、生澀拗口的性味歸經(jīng)功能主治,總是頭痛無比。于是老師便傳了一個竅門,說是別看中藥神秘難記,其實很多功效從藥名便可揣摩出幾分。比如叫瀉葉的,自然能瀉下通便;稱首烏的,無疑能補肝腎烏須發(fā);夜交藤應該能治失眠;決明子、夜明砂不用多說能清熱明目;益母草一看就是婦科良藥;續(xù)斷、骨碎補定然長于跌打損傷;被喚做伸筋草、千年健的一般都能祛風濕、強筋骨依此類推,不少藥倒也能蒙個八九不離十。于是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下手學一種新藥之前,都先對著藥名發(fā)一會呆,使勁猜測推理。后來學到了禹余糧。我還記得當時乍一看到這個藥名,腦海里便跳出了一個想法,這家伙,八成是收澀藥,用來治人身上的水液失調——瀉泄之類的。又蒙對了。教科書上的禹余糧,指的是種叫做褐鐵礦的天然礦石,能澀腸止血,用于久瀉久痢、婦人崩漏帶下。后來翻藥書,又看到這個名目下還有一種藥,是植物,叫土茯苓,卻是青霉素發(fā)明之前治療梅毒的主藥。那時有些奇怪,梅毒這風流病是明代才傳人我國的,和大禹八百竿子打不到一起,怎么也得了這個名目呢于是仔細一看,土茯苓還有另一個作用:解毒除濕利關節(jié),可用于風濕筋骨攣痛、癤瘡癰腫等,此時方恍然大悟,這便和禹掛上鉤了。剝離了神秘面紗的大禹,可能是有風濕痛的。后世道人齋醮作法時詭異的步法,稱為禹步,被附會成創(chuàng)自大禹,其實這反而透露了大禹可能并沒有多大神通,只是個凡人,所以終于得了風濕——這病對于長年水中作業(yè)的人正是不可避免的職業(yè)病。古籍中也有記載,如先秦《尸子》云:“(禹)生偏枯之疾,步不相土茯苓(草禹余糧)(《植物名實圖考》)過,人日禹步?!弊呗泛笸雀簧锨巴龋现蝗骋还?,正是嚴重關節(jié)炎的癥狀!但無論礦物的禹余糧還是植物的禹余糧,藥名得來卻都是一樣的,都說是當年大禹治水時,吃飯時或是來不及或是一時吃不完,留了下來,便化成了這一種藥。如此上古神物自然應有幾分神秘。確切的收澀療效外,多有醫(yī)家稱此石久服能不饑,輕身延年;令人多力氣、耐寒暑,負擔遠行,身輕不?!拖衲菚r大禹風塵仆仆奔波治水那樣??催^一本有關風水文化的書,作者提出一個看法,說遠古神話傳說的女媧補天也好、大禹治水也好,其實都是用洪水隱喻著一個作為原始人最可怕而又必須經(jīng)歷的劫難:生育時的生死危機,血崩或是難產(chǎn)。這個說法如果聯(lián)系禹余糧的功效——可用于婦人崩漏帶下——似乎倒也能說得更圓。然而不管那位作者如何論證,這個現(xiàn)實是不容抹煞的:我們的這個星球上,在人類的初年,確實發(fā)生過一場可怕的全球性大洪水。證據(jù)是我們自己的古籍上比比皆是的記載,如《孟子》“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之類;還有考古學家氣象學家地質學家生物學家的研究,說大約多少多少萬年前,地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導致洪災云云;更有力的證據(jù)是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在原始神話中都提到了人類初生之時經(jīng)歷過一次瀕臨全體滅絕的大洪災。這次洪災甚至寫入了《圣經(jīng)》,那就是著名的挪亞方舟的傳說。盡管各個民族信奉的神靈不同,洪水傳說卻都大同小異,都是碩果僅存的善人靠著對神靈的虔誠得了啟示,準備好大船或是有神龜相救,漂浮了若干天,等到浩劫過去后,重新開始生活。而我們的傳說卻是大禹治水。這傳說相比漂流逃難多了一種悲壯,多了一份主動,但也總能給人一個疑問:我們的先民難道不能也像其他民族一樣,躲上一艘船,避開洪峰,等著上天息怒嗎?何必要一代代苦苦在泥濘中掙命呢?應該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的先民已經(jīng)離不開這片土地。或者說,世界上其他民族對土地的留戀,都沒有我們的先民那么強烈?!妒ソ?jīng)·創(chuàng)世紀》有段話,應該能揭示一二。上帝在降下洪災之前,規(guī)定了挪亞能帶上一起逃難的物種:“凡潔凈的畜類,你要帶七公七母;不潔凈的畜類,你要帶一公一母;空中的飛鳥也要帶七公七母,可以留種,活在全地上”,于是“凡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都一對一對地到挪亞那里,進人方舟?!辈楸榇斯?jié),可有一詞一句提到另外一類生物的種子——莊稼?很明顯,當時的希伯來人,主要還靠游牧為生,他們可以離開一處已經(jīng)不適宜生存的環(huán)境,去尋找另一處;而我們的先民,大洪水來臨時卻已經(jīng)進入了農(nóng)耕文明——有了田地,有了家,還能輕易拋棄家園遠走他鄉(xiāng)嗎?大禹時期華夏民族已經(jīng)進入農(nóng)耕文明,這是學者們早已證明了的。當然,還有一個簡單而有力的佐證:教人學會耕作的神農(nóng)。

后記

《逆旅千秋》出版后,曾有位記者朋友問我:你寫歷史是不是為了趕潮流?真的不是。其實在《逆旅千秋》的后記中我已經(jīng)說過,我寫歷史是為了練筆。的確,我是在練筆,我需要練筆,需要練出一種滄桑厚重。因為我多年前就有個計劃,寫一部以歷史為背景的小說。也許是性格原因,我不喜歡用戲說來掩蓋淺薄,我對那部計劃中的小說,要求背景盡量真實,起碼別鬧出常識性的笑話。正是帶著這個目的——當然還有“文史不分家”的傳統(tǒng)——我讀了十幾年歷史。小說尚未動筆,倒先出了兩本歷史散文集,這倒是我沒想到的?;?/pre>

編輯推薦

讓我們在一味味中藥的引領下,去輕輕觸摸歷史的脈動,去聆聽巨龍的長吟?!侗静荽呵?中國歷史的中藥敘述》是一本散發(fā)著草木清香的書。《本草春秋:中國歷史的中藥敘述》在嚴守史實的基礎上采取情境化的寫法,文風大氣而深沉,蒼涼而雄健,能帶給讀者強烈的閱讀快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本草春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2條)

 
 

  •   《本草春秋》是一本散發(fā)著草木清香的書。
    《本草春秋》寫的不是中藥的歷史,而是用中藥寫的歷史,是一本用當歸遠志甘草人參等中藥串連起來的歷史散文集。
    史書藥書對照來看,同樣發(fā)黃的紙頁上,竟能找到不少彼此印證的章節(jié),更有許多埋伏呼應之處。以藥讀史,相互補充相互闡發(fā),別有一番滋味。
    神話傳說中,太乙真人用蓮藕拼出哪吒的人形,助他起死回生--作者在厚厚的本草藥書中,挑出那些蘊涵歷史天機、閃爍著青銅寒光的中藥,為我們過往的幾千年歷史搭起了一座沉重的骨架。
    在藥香里,中華民族從遠古延亙而來的龍骨,以一種嶄新的形式一節(jié)節(jié)凸顯。
    讓我們在一味味中藥的引領下,去輕輕觸摸歷史的脈動,去聆聽巨龍的長吟。
    《本草春秋》在嚴守史實的基礎上采取情境化的寫法,文風大氣而深沉,蒼涼而雄健,能帶給讀者強烈的閱讀快感。
  •   作者能從中藥的角度縱觀中國歷史。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翻開書后第一篇序“漏天機”看完了后非常震撼發(fā)現(xiàn)中國的智慧,文明,原來滲透在點點滴滴,并且就在身邊。作者文筆很好。印刷也好非常值得一看的好書?。?/li>
  •   有多久沒靜下心來讀讀大片大片文字的書了?應該是從上大學開始,就沒怎么看純文字的書籍了。畢業(yè)后,也只是零零散散看一些圖片多的,或者只有圖片的繪本和插畫集。
    這是一個讀圖的時代,人變得非常非常懶,變得非常被動地去接受圖片和音像制品直接灌輸?shù)哪承〇|西。記得初中的一個語文老師說,看書是自己盛飯咀嚼著吃,看音像制品是別人把飯咀嚼爛了喂給你吃。
    原本是想這段時間多讀點書,算是給自己充充電,結果在當當網(wǎng)上翻來翻去,最終買了本杰明的漫畫書,依然是圖片比文字多得多的書,用本杰明自己的話說,這是一部講訴“失去”和“追求”的漫畫,不過更多的是“迷?!焙汀白运健?。
    那天胖子心血來潮,叫了席大等幾個同事吃火鍋,聊了很多,直到凌晨一點多才回到住的地方,簡單洗漱,窩在床上,拿來剛拆封的《記得》翻看,看到凌晨3點多看完。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女主角站在地鐵軌道上,背對開來的地鐵說夢想是飛翔的感覺,能改變生活和世界。
    構圖很唯美,跟畫面表達的一樣,病態(tài)的唯美。很重的色彩,夸張的分鏡,略帶頹廢的畫風,光怪陸離的世界掩藏著半真半假的故事,于是就構成了《沒有人會飛沒有人會記得》的全部。
    其實光聽名字,這本書應該屬于青春讀物,適合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閱讀,我太“老”了。
    有時候會跟胖子開玩笑,說現(xiàn)在剛進社會,自己能領工資了,卻比以前讀書的時候窮了。初中的時候拿家里的錢,充游戲幣無所謂,現(xiàn)在花錢自由了,對于往游戲里充錢,卻顯得有那么點窘迫。
    本杰明在序文里聊到,人應該怎樣地活著?年輕人做自己喜歡的事,還是向已知最有價值的事業(yè)去沖刺?是攀比誰更成功,還是攀比誰更快樂?
    也許這些是本杰明在漫畫里表達的真正意圖。瘋狂的畫家失去了混亂期的戀人,迎著飛馳的地鐵去感受飛起來的感覺。
    沒有人會記得,但是你會記得。多年后你在別的時間地點聽到別人仍在聊關于她的時候,你也許會說我忘了。
    其實你仍然記得,只是沒有更多的意義了。成熟是明白了更多當年想不明白的事。
    比如自己是想活得正確,還是,想活得快樂。
  •   作者的文字功力讓人佩服,歷史散文能達到這樣的水平,讓我欣喜不已。
  •   書好,太棒了,這才是歷史
  •   的確是寶華山
  •   非常有趣,文字的感覺也很舒服
  •   視角獨特,文筆不錯
  •   應該說作者寫這本書的角度非常新穎,把中藥和中國歷史聯(lián)系起來,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別是“漏天機”、“魚腥草”和“甘草”、“當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美中不足的是,中藥和中國歷史結合的還不是太緊密,應該還有發(fā)揮的余地,但不管怎樣,個人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   側重于介紹與中國歷史有關的中藥,而非與中藥有關的歷史。本來想了解中醫(yī)藥的發(fā)展,沒想到看的還是中國歷史。對了解中醫(yī)藥對古代生活的作用有一定幫助。最讓我驚訝的是,最后一篇介紹完胡雪巖以后,引出了救治中國的歷史。作者用中醫(yī)藥的語言把從甲午到庚子的歷史作了概括,從醫(yī)人到醫(yī)國的思想轉變躍然紙上,結尾引用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很親切。
  •   寫歷史散文的書現(xiàn)在很多了,這本書從不同的視角寫出了新意。可以看的出來作者還是很用了些心思的。而且,內容寫的也比較豐富,文筆清新。但是可惜似乎看的人不多。建議喜歡看歷史散文的同學買一本看看,我可不是托!
  •   是我語文老師推薦的,剛開始看沒什么感覺 是越看越入迷的那種哦!
  •   題目有點大,不過文筆還不錯,從天涯上追的
  •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就對中藥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向往那個神秘的世界?;蛟S也并非神秘,只是我沒有去了解而已。所以,才會買這本書,想了解一下中藥的歷史。我承認,作者的出發(fā)點是對的。畢竟,從神農(nóng)開始,中華民族的開始,中藥就已存在了。當然,它也是和中國歷史共同前進的。只是,我想,作者在這本書里的側重點是講述中國的歷史。和中藥的關系,其實不大。雖然有點小失望,不過也無妨,通過這本書,也讓我加深了解中國的歷史。平時我對于中藥的認識,可以說,完全就是通過電視。當然,電視劇的情節(jié)肯定是有夸大,肯定是有些不真實,但我總是固執(zhí)的認為,中藥就是要比西藥好。因為中藥側重的是由點到面,而不是像西藥那樣哪痛貼哪。其實做人也是一樣的道理。想要人格提高,并不是說你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你的形象從此以往就高大了起來。想要做到真正的修身,更重要的是從內心出發(fā),從而擴散到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并且一如既往,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修養(yǎng)。就像中醫(yī)一樣,非要找到根,把根治好,才能以絕后患。
  •   由藥名引出一段歷史,除神農(nóng)及劉寄奴之外本已是牽強附會,更有甚者強拉硬拽,枯燥無味。讀罷大失所望。歷史散文之稱不虛,可與其后續(xù)中所言做中藥師十五年倒也毫不相關!
  •   這本書讓我很失望。滿書不負責任的臆想和莫名其妙的描寫。用本草春秋的書名,就像扣個吸引人的大帽子,打開一看,是個禿子。無論是春秋,還是歷史,何況解讀,這些詞都不是隨便用的。而這本書中的有關中草藥的故事,有多少是傳說?所以說,也就是個消遣。作者不認真,讀者也就別太認真了。越是用名字吸引人的書,信不信內容就越一般?
  •   中藥和歷史的結合
    很有新意
    內容也還不錯
    既學了歷史
    又學了一些中藥
    不錯
  •   書名派頭大,言不符實。
    知識量不夠,沒有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寫清楚。
    希望大,失望也大。
    寫這樣的書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不像寫一本通俗小說出版那么隨便,
    期望作者多做學問,寫出一部真正話說本草的好書來。
  •   不是很扣題.
  •   我認為不是很好
  •   內容方面與作者的其他作品差太多了,這應該是早期的
  •   很虧。就是一些歷史散文,寫得也不咋的,作為文科出身的我,里頭的故事基本我都知道。
  •   每一章講一味草藥,引出一段故事,展開一段歷史。
  •   從神農(nóng)氏時期到近代歷史,那其中一個又一個讓你遨游其中的歷史!
  •   鄭驍鋒的故事真的講的很漂亮~從中藥的角度來解讀中國歷史,有種別樣的新鮮,非常喜歡他的文字~~~~
  •   內容不錯,下了功夫的,不能強求
  •   其實不用那么深奧,就是借中藥的名義講歷史故事。一邊讀,一邊有些恍惚,原來,“本草”的分量真的不重,只是個引子而已。但也確實佩服這樣的構思,能從中尋到微妙的關系
  •   值得看看,內容挺豐富的
  •   以中藥為綱,另眼看中華五千年歷史,別有一番意味。閑暇時隨手翻幾頁感覺很好,也可以了解一些中藥方面的知識,很滿意。
  •   和普通的中藥書籍完全那不一樣的~~~~內容非常有意思
  •   藥石只是引子,歷史在浸泡、熬煮、沉淀后呈出各種甘苦。
  •   看了一半,文字還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