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蔡德貴 頁數(shù):688
Tag標簽:無
前言
山東大學蔡德貴先生撰《季羨林傳》,來書要我寫一篇序文,我是萬不敢當。亦萬不敢辭;在躊躇和耽延的交織心態(tài)之下,幾個月不敢下筆。首先讓我表示一點歉意。從我膚淺的考慮,常見的學問家,可能有下面幾種類型:一是才士型,一是辯士型,還有探險家型,或者是會計師型。才士型勝處在緊抓問題,入情入理,但易流于感情用事,接近文學家。辯士型長于辨析,鞭辟入里,每每播弄詞說,有如哲學家。其他一是比較大膽,有究元決疑的縋幽疏證精神,另一則謹慎、扎實,喜歡???、統(tǒng)計,好像核數(shù)師。這幾種類型有單純的,亦有復雜的,有的一人只能屬于某一類型,有時一個人亦可同時兼有其中一二者。我不欲舉出何人屬于哪一類型,讓讀者自己去思考或遴選代表人物。我所認識的季先生,很難說是上面的哪一類型。他是一位篤實敦厚,人們樂于親近的博大長者,搖起筆來卻娓娓動聽,光華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帶從容不迫的齊魯風格和涵蓋氣象,從來不矜奇、不炫博,腳踏實地,做起學問來。一定要“竭澤而漁”,這四個字正是表現(xiàn)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來作為度人的金針,亦是再好沒有的。要能夠“竭澤而漁”,必須具備許多條件:第一要有超越的語文條件,第二是多彩多姿的豐富生活經(jīng)驗,第三是能擁有或有機會使用的實物和圖籍、各種參考資料。這樣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隨便做到的,而季老皆具備之;故能無一物不知,復一絲不茍,為一般人所望塵莫及。“竭澤而漁”的方針,借《易經(jīng).坤卦》的文句來取譬:真是“括囊、無咎、無譽”,又是“厚德栽物”的充分表征。多年以來,季老領導下的多種重要學術工作,既博綜,又縝密,放出異彩,完全是“海涵地負”的具體表現(xiàn),為中華學術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稱賞的不可磨滅的勞績。有目共睹,不待我來多所置喙。這本傳記的刊行,對于從學者的鼓舞,從而帶起嚴正、向上的學風,一定會“不脛而走”,是可以斷言的。
內(nèi)容概要
作者蔡德貴為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2008年經(jīng)季羨林先生選定作為季羨林先生的學術助手,并一直從事季羨林先生口述歷史的記錄和整理工作。書中他以一名季門弟子的獨特視角和紀實的手法,詳細地講述了季羨林先生曲折的求學生涯、學術研究、業(yè)余生活等。傳記再現(xiàn)了季老近百年來漫長的坎坷人生、廣博弘大的學術造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紀老人、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正如作者所說:“對于任何人來說,季羨林總是讀不完的。讀不完的季羨林,會給人很多?!备鼮榭少F的是,在原版的基礎上,作者作了適當?shù)男薷暮椭匾难a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者簡介
蔡德貴,1945年7月生,山東招遠人。1970生3月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阿拉伯語專業(yè),1982年研究生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獲哲學碩士學位?,F(xiàn)為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研究》主編,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著作有《十大思想家》(與劉宗賢合著)、《阿拉伯哲學史》、《秦漢齊學》(與丁冠之合著)、《沙漠里的沉思-阿拉伯人的宗教和哲學》、《修身之道》、《中國哲學流行曲》、《道統(tǒng)文化新編》(合著)、《當代伊新蘭阿拉伯哲學研究》(主編和主要作者)、《當代新興巴哈伊教研究》、《季羨林傳》、《季羨林師友錄》等,發(fā)表學術論文140余篇。主編有《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五卷、《阿拉伯近現(xiàn)代哲學》、《世界哲學家詞典》、《東方思想寶庫》、《中國儒學年鑒》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齊魯厚土 一、抹不掉的母愛 1.是傳記,不是故事 2.命運 3.降生 4.季家的第一個“偶然” 5.好景不長 6.多想吃頓“白的” 7.第一個老師和小伙伴們 8.母親的面影 9.難忘母愛 二、故鄉(xiāng)童趣 1.運河文化的產(chǎn)兒——臨清 2.五樣松的驕傲 3.臨清的歷史文化名人和風土人情 4.這里的黃昏真像一首詩 5.聽老牛喘氣,看洞里的兔子 6.母親養(yǎng)的一條狗 三、濟南多出一個會玩耍的鄉(xiāng)下孩子 1.騎著毛驢進濟南 2.神怪老人 3.到老廟去玩 4.終于有了三只兔子 5.叔父和嬸母 6.童蒙難啟 7.想當綠林好漢 8.開始對英語感興趣 四、山東大學附屬中學的“四連冠” 1.初中只能考正誼 2.鞠思敏老師 3.王媽 4.海棠花和夾竹桃 5.送禮的小插曲 6.山東大學附屬中學 7.一年的臨時亡國奴 8.再上高中 9.業(yè)師胡也頻、董秋芳 10.課外愛好 11.娶了個賢妻第二章 京華歲月 一、面臨選擇:上北大,還是上清華? 1.告別高中 2.到北平考大學 3.高考照樣瀟灑 4.魚與熊掌,何去何從? 二、水木清華 1.充滿詩意的清華園 2.“拖尸” 3.學業(yè) 4.獲益于選修課 5.廣泛的興趣 6.政治活動 三、師與生 1.師生之間 2.和老師的交往 3.“四劍客”的學友情 4.孤獨的宿舍生活 5.為未來憂愁 6.永遠感謝清華第三章 初嘗人生 一、擇業(yè) 1.畢業(yè)即失業(yè)的現(xiàn)實 2.誰是幸運兒? 3.終于拿到了飯碗 二、濟南高中 1.初為人師 2.如履薄冰 3.提心吊膽 4.為“拿到了沒有”焦慮 5.離別濟南高中第四章 德邦十年(一) 一、初離故土 1.離愁襲心頭 2.離家赴京 3.別故國 4.異域之旅 5.紅都停泊 6.波蘭女孩 二、從柏林到小城哥廷根 1.柏林小住 2.趣話和洋相 3.強化口語訓練 4.小城哥廷根 5.房東歐樸爾夫婦 6.初識章用 三、主修梵文、巴利文 1.又一次選擇 2.哥廷根大學的梵文研究室 3.主課梵文和副課 4.去聽詩 5.林中擷趣 四、哲學博士 1.緊張的學習生活 2.瓦爾德施米特教授 3.交換期滿,有國難回 4.在漢學研究所當講師 5.確定博士論文題目 6.獲哲學博士學位第五章 德邦十年(二) 一、戰(zhàn)爭地獄 1.法西斯點燃的戰(zhàn)火 2.饑腸轆轆 3.嘗試回國 4.成為無國籍者 5.盟軍轟炸 6.世外桃源 7.羨煞人的牛肉罐頭林 二、吐火羅語 1.又一次偶然 2.山林中的學術沙龍 3.博士后的學習生活 4.學問三境界的逐一超越 三、德國恩師們 1.博士父親恩重如山 2.西克教授 3.西克靈教授 4.布勞恩教授 5.馮·格林和其他教授 6.程門立雪的好弟子 四、德國普通人 1.難忘歐樸爾太太 2.伊姆加德和她的家 3.反戰(zhàn)者伯恩克一家 4.蘑菇山洞與轉(zhuǎn)折中的眾生相第六章 重歸故土 一、嘗試回國 1.邂逅中國青田商人 2.去漢諾威辦簽證失敗 3.依依惜別情 二、滯留歐洲 1.揖別哥廷根和德國 2.瑞士弗里堡暫住 3.弗里堡的外國新朋友 4.與使館的一場經(jīng)濟斗爭 5.轉(zhuǎn)赴法國馬賽 三、漫長的船旅漂流 1.嘗到了被騙的滋味 2.看到紅海之“紅” 3.排除了險情 4.在西貢聞到了家鄉(xiāng)味 5.香港印象 四、回歸祖國 1.船到上海 2.轉(zhuǎn)赴南京 3.結識臧克家 4.到達北京第七章 沙灘足跡 一、創(chuàng)辦東語系 1.北大紅樓 2.東語系系主任和教授 3.創(chuàng)業(yè)者的同伴——馬堅和金克木 二、翠花胡同 1.這里是東廠遺址 2.馬纓花做伴 3.回濟南省親 4.清苦與快樂 5.迎接解放 6.東語系得到擴大 7.第一次出訪 8.院系調(diào)整 9.背上沉重的“原罪”十字架 三、與師友和北大同事的交往 1.為陳師寅恪送柵欄紅葡萄酒 2.抬杠會長鄭振鐸和大胡子馮友蘭 3.矛盾人物胡適 4.老舍的白煮肉和沈從文的汽鍋雞 5.忠厚長者曹靖華和抒情詩人馮至 6.畫家吳作人和佛學家湯用彤第八章 燕園春秋(一) 一、院系調(diào)整遷到西郊的北大 1.這里曾是“萬園之園”的一部分 2.藍旗營公寓 3.東語系正常平穩(wěn)發(fā)展 二、經(jīng)歷運動 1.從藝術界開始的運動 2.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3.運動中的東語系和季羨林 4.入黨 5.反右。反右 6.勞動的樂趣 7.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8.報春的燕子——雷鋒 9.社教中的心路歷程 三、春滿燕園 1.人生百味 2.朗潤園13號公寓 3.團聚的一家人 4.在家中上早班 5.到外文樓去上上午班 6。午后的學術和其他活動 7.從南國吹來的春風 8.瑯瑯書聲第九章 燕園春秋(二) 一、“廟小神靈大,池淺王八多” 1.風暴前奏 2.老干部和知識分子的大災難 3.情形不妙 4.自投羅網(wǎng) 二、“牛棚”歲月 1.在完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 2.“牛棚”里的八個月 3.失掉笑的人 4.劫后余生 三、災難并沒有結束 1.生活上的煎熬 2.武斗不斷升級 3.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 4.成為“資產(chǎn)階級權威”的典型 5.西府海棠含冤、古藤蘿遭殃 四、《羅摩衍那》的誕生 1.高等學府即將變成文化沙漠 2.“文化沙漠”在擴大 3.二月蘭笑對春風的啟示 4.恢復“閑不住”的習慣 5.找回失去的笑第十章 燕園春秋(三) 一、北京大學副校長的寶座 1.災難終于結束 2.春歸燕園 3.出任副校長 4.忙里偷閑著華章 5.仍是普通人 6.原則面前人人平等 二、筆耕的快樂 1.不凡的動機——要使人生更有價值和意義 2.續(xù)譯《羅摩衍那》 3.科研的最佳時段 4.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5.資料的搜集 三、像老農(nóng)而非老農(nóng) 1.樸厚的“土包子” 2.“樸素衣裳常在眼” 3.“微有顛意”寄木石 4.守時的“老農(nóng)”性格 5.一把紅棗勾起的鄉(xiāng)情 6.高山仰止 四、永無退休之日 1.桃李滿天下 2.博士、碩士研究生 3.進修生和外國博士 4.退職而不退休第十一章 學界泰斗 一、大雜家 1.雜家成因 2.語言學家 3.翻譯家 4.教育家 5.宗教學家 6.民族學家 二、中外文化交流 1.印度佛與中國佛 2.西域研究和玄奘情結 3.吐火羅文A《彌勒會見記劇本》 4.比較文學 5.中外《糖史》 6.“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三、新的追求和開拓 1.模糊學與渾沌學 2.對中國文化特點重新認識 3.入學 4.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工作 5.投身于中國文化書院建設 6.出任《傳世藏書》總編 7.出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總編撰 四、道德文章 1.光風霽月 2.學者散文的風格 3.直面對“我”第十二章 業(yè)余生活 一、交友之道 1.與老友臧克家的交情 2.同學加朋友胡喬木 3.同在燕園的昔日清華“三劍客” 4.舊雨新知 5.助手李錚和其他人 二、生活情趣 1.“養(yǎng)生無術是有術” 2.不斷修身養(yǎng)性 3.坐擁書城的快樂 4.貓趣 5.懷舊之情 6.也得念念消費經(jīng) 7.人生座右銘 8、“老表走新時” 三、三大洲游蹤 1.列國之游 2.印度、緬甸之行 3.蘇聯(lián)塔什干之行 4.西亞、非洲的訪問 5.日本的三次出訪 6.泰國的皇宮和韓國的漢城(今首爾) 四、華夏足跡 1.祖國各地 2.還鄉(xiāng)時的快樂 3.燕園之愛不是尾聲的尾聲”附錄 季羨林先生著譯作目錄后記修訂版后記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一、抹不掉的母愛1.是傳記。不是故事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故事,每個人的故事都有不同。有的故事富有傳奇色彩,高潮迭起,引人入勝;有的故事平淡,無波無瀾,枯燥乏味;有的故事幽默,詼諧有趣,叫人發(fā)笑,讀后卻不能給人留下什么;有的故事嚴肅,寓意深刻,雋永深沉,讀后讓人回味無窮。這里要敘述的,是季羨林的故事。這些故事是季羨林一生的足跡,沒有任何虛構,完全出自于真實,因此,與其說是故事,還不如把它叫做傳記。怎么來看季羨林的故事呢?季羨林自己說,自己的一生“沒有大激蕩,沒有大震動,是一個平凡人的平凡的經(jīng)歷”。他自己認為,自己的生活,包括治學經(jīng)驗,都是卑之無甚高論的,比較有點價值的,也許是一些近乎怪話的意見。但是,我們看季羨林的故事,視點截然不同。他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是平淡中有傳奇,嚴肅中有幽默,是一個“非凡人”的“非凡經(jīng)歷”。他的一生,歷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正好是20世紀的一個縮影。它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本來命中注定要當農(nóng)民的,然而靠社會的造就,靠自己始終如一的艱苦奮斗,最后成長為一個國內(nèi)外著名的學術大師的艱難歷程。成才后的季羨林,不謀名利,用自己的所學報效祖國、報效人民。他一生重精神輕物質(zhì),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豐富的內(nèi)涵。季羨林的故事給人們一個啟示:一個普通工人或農(nóng)民的兒子,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季羨林把自己最重要的經(jīng)驗壓縮成兩個字,就是“勤奮”。他經(jīng)常給自己的學生講魯迅講過的一個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聲吆喝,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了這個郎中的一個紙卷,它是層層用紙嚴密裹住的,打開一看,里面寫著的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你說它不對嗎?不是,它是完全對的,但是說了等于不說。治學靠勤奮,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們都知道,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季羨林的故事,無一不在證明著這樣一個真理。季羨林的故事還給人們另一個啟示:一個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圖私利,勤勤懇懇為民族、為社會、為國家盡職盡責,不圖回報,才能名垂青史;否則,兩眼只盯著錢,爭名于朝,逐利于市,即使最終腰纏萬貫,也只能是一只空軀殼。所以一個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為一生永不松懈的奮斗目標。讀季羨林的故事,你會發(fā)現(xiàn),它濃縮的是百年人生,再現(xiàn)的是泰斗風華。2.命運當代有很多人熱衷于談命運。但是,命運到底是有,還是無?是人受命運主宰,還是人能改變命運呢?有誰真能對此作出回答呢?孔子,這位齊魯大地的杰出兒子,就經(jīng)常矛盾地看待命運。他周游列國,在匡地被困時,明顯地表現(xiàn)出相信命運的世界觀。面對著困境,孔子相信命運會作出安排,他說:老天若是要消滅文化,那我也不會掌握這些文化了;老天若是不要消滅這些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司馬桓魋要加害于他,他又說:老天造就了我這樣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樣?吼子認為,只有老天是了解他的,所以說:“知我者,其天乎!荊這都說明,孔子相信有一個有人格意志的天存在,這個天接近于上帝,能在冥冥中操縱和掌握人類的命運,所以,人不僅要信天,也要信命,因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主張行得通,要聽之于命運;主張行不通,也要聽之于命運。然而,孔子雖然相信一切都是由天命所決定的,但他并不否定人為努力可以改變命運的安排,因此,人要努力去了解和認識天命,天命并不是絕對不可知的,他自稱“五十而知天命”,認為知命對于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作為“至圣先師”的孔子,教給我們的,是對命運的一種矛盾態(tài)度。戰(zhàn)國時期山東籍的另一個大思想家,人們把他稱之為“亞圣”的孟子,也經(jīng)常談命運。在孟子看來,天命是宇宙萬物的主宰,當然也是人類的主宰,人的生死壽夭、富貴貧賤以及仁義禮智的善性,都是天命所賦予的。所以孟子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碧烀闪俗詈蟮臎Q定者,人類所不能為、不能致的一切現(xiàn)象,都可以歸之于天命。國君傳位給下一代,不是出自于私人的意志,而是出自于天的命令。因此,君臣關系、君民關系都是由天命來決定,而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但是,天不是直接下命令,而是通過行動和事實來顯示。那么,人也就可以通過行動和事實來改變命運,所以,孟子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而且,他鼓勵人們通過自身,去盡心、知性、知天。可見,孟子對天命的態(tài)度,也是模棱兩可的。他相信命運,但卻不放棄個人的主觀努力。中國歷史上有的思想家是提倡命定論的,偶因論的倡導者范縝就是著名的代表。范縝是南朝齊梁時河南籍學者,他在南齊竟陵王蕭子良西邸,發(fā)表反對佛教因果報應的言論,提出了偶因論的思想。因為范縝盛稱無佛,反對因果報應,蕭子良便質(zhì)問他:“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貴貧賤?”范縝的回答是:“人生如樹花同發(fā),隨風而散:或拂簾幌墜茵席之上,或關籬墻落糞溷之中。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范縝用偶因論駁倒了蕭子良的因果報應論,使蕭子良無言以對。顯然,范縝的偶因論,正是孔子、孟子等儒家天命論的發(fā)揮和運用。如果命定論真能決定人的命運,那么季羨林的命運該是如何呢?季羨林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相信過命運。在1934年1月24日寫成的一篇散文《年》中,在結尾部分說:當我們還沒有達到一個目標以前,腳下又正在踏著一塊界石的時候,“我們命定的只能向前看,或向后看。向后看,灰蒙蒙,不新奇了。向前看,灰蒙蒙,更不新奇了,然而,我們可以做夢。再要問:我們要做什么樣的夢呢?誰知道?!磺卸冀唤o命運去安排吧”。但是,后來他對命運的理解似乎更為靈活了,命運、緣分、偶然性、必然性,都有其相通之處了。他說:緣分一詞似乎有點迷信。如果我們換一個詞兒,叫做偶然性,似乎就非常妥當了。緣分也罷,偶然性也罷,其背后都有其必然性。佛家講因緣,中國老百姓講緣分。我不是宗教家,但緣分我卻是相信的。原因何在呢?原因就是你非信不行。哲學上講偶然性你能把偶然性說清楚嗎?偶然性其實就是除掉迷信成分的緣分。這種命運、緣分、偶然性、必然性,被季羨林用幾句話就說透了:“按我出生的環(huán)境,我本應該終生成為一個貧農(nóng)。但是造化小兒卻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個知識分子,從小知識分子把我播弄成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又從中年知識分子把我播弄成一個老知識分子?!边@幾句話看來是那么簡單,但是,透過季羨林百年的生活歷程,我們會看到,一個農(nóng)民之子、大地之予,是付出了多么艱辛的、始終如一的努力,最后才成為一個名聞遐邇的著名學者的。他的一生,正是凸現(xiàn)了與命運抗爭的鮮明主題;他的一生,處處都布滿了求索者踽踽前行的足跡。3.降生公元1911年,中國農(nóng)歷是辛亥年——豬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極不尋常的一年。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統(tǒng)即位僅三年,便遭到南方各省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激烈反對。這年的春夏之交,兩湖地區(qū)的革命黨人便在積極準備發(fā)動推翻滿清王朝的武裝起義。秋天,起義的條件日臻成熟。9月14日,中部同盟會聯(lián)合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成立了領導起義的聯(lián)合指揮部,決定在中秋節(jié)(10月6日)這一天發(fā)動起義。只是因為準備不足,起義日期被推遲。10月9日,革命軍參謀長孫武在漢口配制炸藥不慎爆炸,起義機密泄露,孫武受傷住院,革命黨人或被捕,或逃離。10月10日清晨,被捕的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慘遭殺害,革命形勢極端危急。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nèi)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四十多名士兵,打死鎮(zhèn)壓革命黨人的反動軍官,占領了楚望臺軍械庫,打響了武昌起義的槍聲。之后,各省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到11月下旬,在當時全部二十四個省區(qū)中,已有陜西等十四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東北三省和直隸等十個省區(qū)在名義上還屬于清政府統(tǒng)轄,在這十個省區(qū)中,山東是先宣告獨立,后又取消。革命領袖孫中山結束了十六年流亡生活,于1911年12月25日(農(nóng)歷十一月初六)回到上海,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宣告中華民國成立。這一天是農(nóng)歷辛亥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幾乎和辛亥革命從準備到發(fā)動的同時,在山東西部清平縣(今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季姓家庭一個年輕而貧窮的農(nóng)村婦女,在經(jīng)歷著懷孕的痛苦。這一年閏六月,夏天長得難耐而可怕。就在最熱的閏六月初八日,這位農(nóng)村婦女分娩成功,順利地生下一個男孩。這一天是公歷1911年8月2日。
后記
《季羨林傳》和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合同到2005年就到期了,而市場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買到此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愿意出版,我非常感謝。因為時間的關系,只更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也作了一點重要的補充。
媒體關注與評論
這兩年,季羨林先生因病住在三○一醫(yī)院,我每年都去看他。他非常博學,每次談起來,對我都有很大的教益。中國像他這樣的大師,可謂人中麟鳳,所以我非常尊重他。在今年的談話中,他對我說,和諧社會除了講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應該講人的自我和諧。我說,先生,您講得對。人能夠做到正確處理自我與社會的關系,正確對待榮譽、挫折和困難,這就是自我和諧。后來,我們倆談話的大意,寫進了十六屆六中全會文件?! 獪丶覍?2006年11月13日,在文聯(lián)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協(xié)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同文學藝術家談心)
編輯推薦
《季羨林傳》:國內(nèi)唯一一本得到季羨林先生首肯的個人傳記,季羨林生前最后一位學術助手蔡德貴,傾十數(shù)年之力寫就《季羨林傳》 國內(nèi)唯一授權,著名詩天臧克家生前親筆題寫書名,國學大師頤傾情作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