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8月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沃格林(Voegelin,E.) 著 頁數(shù):339 譯者:謝華育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政治觀念史稿》的問題意識是:西方的現(xiàn)代性已經走到如此可怕的窮途,但現(xiàn)代性究竟怎么回事情、又是怎么來的?出生于自由主義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這部“史稿”全面沖擊西方學界近兩百年來的啟蒙傳統(tǒng)觀念。 重新認識西方大傳統(tǒng)是我國學界和大學教育的世紀性根本課題之一,且迫在眉睫……除非中國學人已經打算在西方現(xiàn)代性思想中安家并與某個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大師”聯(lián)姻生育后代,否則我們就得隨時準各從頭開始認識西方傳統(tǒng)——就此而言,沃格林的“史稿”將是我們可能會有的無數(shù)次從頭開始的諸多契機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美)沃格林(Voegelin E.) 譯者:謝華育 編者:劉小楓
書籍目錄
中文版出版說明(劉小楓)英文版編者導言第六部分 革命 第一章 離經叛教 一、重述基督教的時代 二、博舒埃與伏爾泰 三、歷史意義的重構 四、基督教與內在塵世問題的延續(xù)性 五、世俗化的動力 六、伏爾泰的攻擊 第二章 分裂的民族 一、理性的真空 二、引發(fā)爭議的地域觀念 三、分裂的小世界 四、閉合過程的時間結構 第三章 維柯:《新科學》 一、意大利的政治 二、維柯的著作 三、新科學的觀念 四、沉思的步驟 五、西方觀念的延續(xù)體 六、自然的模式 七、市民的世界 八、演歸進程與復歸 九、永恒觀念的歷史 十、共同意識 十一、進程的政治結構 十二、結論 第四章 英國對具體的探索 一、典型的政體 二、對具體的喪失 三、絕對空間和相對性英漢對照索引譯后記附錄:《政治觀念史稿》(1-8卷)總目錄
章節(jié)摘錄
在另一邊,為了要同一種在本質上具有奧古斯丁風格的模式相一致,而忽略了大量的今天被稱為世界史的內容,博舒埃使自己非常容易受到伏爾泰的批判。博舒埃的《世界史》并沒有提及中國和印度,這是文不符題的。盡管在精神層面,伏爾泰有缺憾,但是他在經驗的層面、在常識的層面對博舒埃進行機智的批判,這毫無疑問具有了一種優(yōu)勢,這使人們注意到教義形式具有某些不足,而被假定為具有普世性的洞見正蘊含于這些教義形式之下。要迎擊伏爾泰的批判就必須有一種歷史哲學,這種歷史哲學能把博舒埃在精神領域的洞見和伏爾泰的經驗維度結合在一起。如本卷第三章所呈現(xiàn)的那樣,在沃格林的論述過程中,維柯在正確的方向邁出了巨大的一步。西方的整體政治在精神上和知識上瓦解成,由相互分裂的政治一宗教體系構成的集合體,在插入了一篇短小的章節(jié)時,沃格林對這一瓦解過程的重要征兆進行了簡短的分析。沃格林把焦點特別集中在一系列新的習俗上,通過這些習俗,歐洲人表達了他們對其他歐洲民族特點的不屑。比如,對英國人來說,德國的精神是含混的,而法國的精神究其特點,是用邏輯取代常識;對于法國人來說,德國的精神缺乏文明內涵,而英國人則是機會主義者;對于德國人來說,法國人很膚淺,而英國人粗野。沃格林說,這些“令人不悅的特點”,其重要意義并不在于能準確描述一些民族特征,而是說明了一種能重新激發(fā)敬意的、精神上的地域觀念,以及一種與日俱增的、相互之間的不理解。
后記
我很懷疑,我們有多少知識分子在追逐真?“事功”對于校園內外的所有人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現(xiàn)代化和現(xiàn)代性的問題必然成為大家的熱點,經濟學、政治學講現(xiàn)代性也罷,中國文學領域都要有一個“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化”。就歷史而言,當涉及到這樣的問題,研究的焦點也只能止步于制度、典章和法律法規(guī),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就不再貫通了,沒有人去發(fā)問,制度典章和法律法規(guī)到底和人的精神世界有多大關系。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首要課題是“富強”,而不是“求真”。我們已經很難從“格物”和“義理”的角度來體會歷史和歷史上的人了。讀大學的時候,一個朋友問我,除了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等這些歷史研究方法之外,還能用什么理論來研究歷史,我冷不住說了句:“存在主義!”我那時候很無知,不知道存在主義其實也存在許多問題,但是,我想當時我是希望能找到一種從人類對世界的體驗出發(fā),從人類的精神世界出發(fā),研究歷史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我碰到沃格林的時候,我真撞了大運。
編輯推薦
《政治觀念史稿(卷6):革命與新科學》是對沃格林千頁遺稿的完整翻譯,是《政治觀念史稿》的第六卷。 出生于自由主義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這部《政治觀念史稿》全面沖擊西方學界近兩百年來的啟蒙傳統(tǒng)觀念。書中具體包括了:離經叛教、分裂的民族、英國對具體的探索等內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