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作者:葉傳星 頁數(shù):34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法理念是連接著法制與社會、法制與法學、價值規(guī)則與生活世界、制度創(chuàng)新與觀念改造等的一個重要中介。法理念是法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法理念的更新是法學范式轉換的一個風向標,把握法理念也是深入觀察一個社會法制狀況的重要切入點。
法的理念是法律制度的精神內核,集中體現(xiàn)著法律制度整體的本質、價值取向和發(fā)展方向。法律理念的轉換折射出一個時代法律與社會變遷的精神軌跡。從法律理念的更新和重構中我們可以窺見法律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身影。當然,法律理念的更新轉換并不是一個單獨的法律事件,甚至首要的并不是法律事件。法律和社會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性和一體性決定了只有在世道變遷的大歷史中才能找到法理念變遷的內在根據(jù)。就我國法理念的更新和轉換而言,就是要在當代中國正在展開的社會全面轉型的大背景中,在追求社會和諧與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中,來觀察和理解法理念更新和轉換的基本方向和內在原因。在當代中國社會整體性轉型的進程中,探討法理念更新和重構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基本方向,對認識法理念如何引領我國法治化改革進一步走向深入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葉傳星,男,山東定陶人,1968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治學方向:法哲學、人權法、法社會學。
書籍目錄
前言
第1章 革命主義法理念的盛衰
1.1 前改革年代的國家治理理念
1.2 革命主義法理念的內容
1.3 革命主義法理念的自我校正
1.4 革命主義法理念的“反本開新”
第2章 發(fā)展主義法理念的興起
2.1 當今中國的發(fā)展主義理念
2.2 發(fā)展主義理念下的法律現(xiàn)代性追求
2.3 法制發(fā)展進程中的漸進主義
2.4 法制發(fā)展進程中的立法主導主義
第3章 轉型與失序:法理念轉換的社會背景
3.1 轉型期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fā)
3.2 正式制度的供應不足
3.3 非正式制度的供應不足
3.4 社會轉型與有效治理之間的時間差
第4章 重建社會主義理念:法理念轉換的理論前提
4.1 社會主義理念的自我更新
4.2 重建政權的合法性根據(jù)
4.3 重新詮釋人民民主理念
4.4 超越唯所有制論的糾纏
4.5 革新社會平等的理念
4.6 尊重個人的尊嚴
第5章 社會協(xié)商論:法理念轉換的邏輯支點
5.1 社會協(xié)商論的理論背景:三種秩序建構模式
5.2 法律的社會協(xié)商論要旨
5.3 社會協(xié)商論的法律實踐價值
第6章 重構法正義觀:法理念轉換的核心
6.1 超越階級至上主義的法正義觀
6.2 超越效率至上主義的法正義觀
6.3 超越國家中心主義的法正義觀
6.4 超越權貴主義的法正義觀
第7章 規(guī)則之治的困頓:法理念的制度化
7.1 法律治理的建構性與自發(fā)性
7.2 法律治理的一元性與多元性
7.3 法律治理的自治性與開放性
7.4 法律治理的統(tǒng)一性與地方性
7.5 法律治理的均衡性與非均衡性
……
第8章 通往信仰之路:法理念的生活化
第9章 邁向人本主義的法理念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理論已經成為我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發(fā)展成果。這一理論也秉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更主動地充實具有時代性的內容,更自覺地貼近與人類文明發(fā)展大勢,更積極地回應中國發(fā)展中的人民呼聲,更有力地打破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的種種教條。法治注重技術性的制度設計,關注從規(guī)范的角度來實現(xiàn)具體的治理,確有某種去意識形態(tài)化或者超政治性的特點,這當然只是問題的一方面,這種所謂的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技術性或專業(yè)性,也根本不大可能繞開社會基本制度對法律制度的影響的問題。只有在重大的基本社會制度的設計理念上達成共識,或者借用個說法進行某種政治決斷,才談得上技術層面上的法律進步。諸如權力分立、人民主權之類的法治理念和制度,首先是一種政治治理意義上的決斷或選擇,而非一種首先是單純的法律理念。沒有這個政治前提,就談不上具體的法治治理。在這個意義上說,法律是服從政治的,法治建設中的最重大問題都是政治性的,法治進程是受到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或理論強烈影響的。
編輯推薦
《當代中國的法理念:以構建和諧社會為背景的考察》是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